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4519发布日期:2020-02-11 14:1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8月3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7-167819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搭载有多个蓄电池的电动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配置于左右一对后部座位24l、24r之间的中央控制台以从车身左右中心的驾驶员座23向后方延伸的方式配置,多个蓄电池51a~51f中的一部分蓄电池51a~51c配置于驾驶员座23的下方,多个蓄电池51a~51f中的其他蓄电池51d~51f在驾驶员座23的后方配置于中央控制台的下方以及左右一对后部座位24l、24r的下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946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在车身左右中央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的多个蓄电池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有与各蓄电池对应的连接端子。

但是,当考虑到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部干扰会对蓄电池连接端子造成影响时,期望进一步的改善。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使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部干扰不易波及蓄电池连接端子的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电动车辆具备:左右一对蓄电池;左右一对蓄电池保持部,它们分别保持左右所述蓄电池;以及左右一对蓄电池连接端子,它们设置于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分别连接左右所述蓄电池。

(2)也可以是,上述电动车辆在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之间具备分别与左右所述蓄电池对应的左右一对蓄电池配线,右所述蓄电池配线从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右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左所述蓄电池配线从左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

(3)也可以是,上述电动车辆具备朝向左右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分配所述蓄电池配线的配电盒,所述配电盒配置于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之间。

(4)也可以是,上述电动车辆具备:电动马达,其连结于驱动轮;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与左右所述蓄电池之间的充放电,所述控制部配置于所述配电盒的后方,在由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所述配电盒以及所述控制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跨所述配电盒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第二配线、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电动马达之间的第三配线、以及左右所述蓄电池配线。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结构,将左右蓄电池连接的蓄电池连接端子指向左右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地配置,因此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部干扰不易波及蓄电池连接端子,能够良好地保护蓄电池连接端子。

根据上述(2)的结构,在左右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到达蓄电池连接端子的蓄电池配线,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高压配线。

根据上述(3)的结构,在左右蓄电池保持部之间配置有配电盒,因此能够缩短从配电盒延伸至左右蓄电池连接端子的蓄电池配线等,能够实现配线的最优化。

根据上述(4)的结构,高压的电气配线配置于由左右蓄电池保持部、配电盒以及控制部包围而成的空间内,因此电气配线在车宽方向内侧汇集而外部干扰不易波及电气配线,能够良好地保护高压配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上述电动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电动车辆的自驱动源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电动车辆的向驱动源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系统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电动车辆的车身左侧的蓄电池以及蓄电池外壳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蓄电池外壳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述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上述电动车辆的主要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记载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辆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辆整体>

图1、图2所示的电动车辆1在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具备左右一对作为转向轮且为驱动轮的前轮fw,并且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具备左右一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rw。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是以在荒地等不平整地行驶为主要目的的比较小型的四轮车(muv:multi-utilityvehicle:多功能休旅车)。需要说明的是,电动车辆1并不限定于所述muv。

电动车辆1具备翻车保护杆20,该翻车保护杆20划定乘车空间r且作为上部车身。在乘车空间r配置有座椅7,该座椅7具有座椅主体7a以及靠背7b。座椅7具备左右一对就座面。在座椅7的前方空开放脚空间f地配置有前围板9。在前围板9的左右一侧(例如右侧)配置有转向盘8。在乘车空间r的后方(座椅7的后方)配置有货厢3。在乘车空间r的前方配置有发动机罩2。在座椅7的左右侧方配置有左右一对保护管4a。在左右保护管4a的下方配置有左右一对侧板4b。在放脚空间f的左右侧方配置有侧门4c。

翻车保护杆20具备:左右一对环状部21;前后横向框架13a、13b,它们在翻车保护杆20的车顶部分将左右环状部21之间连结;后框架16,其在翻车保护杆20的后部分从后方支承座椅7的靠背7b,并且支承左右独立的头枕7c;以及前框架14,其在翻车保护杆20的前部分支承前围板9和转向柱。

环状部21连续地形成有:下边部21a,其在侧视时实质上水平地配置;前部上方延伸部21b,其从下边部21a的前端部弯曲并向上方延伸;后部上方延伸部21c,其从下边部21a的后端部弯曲并向上方延伸;以及上边部21d,其跨前部上方延伸部21b的上端部与后部上方延伸部21c的上端部之间。下边部21a包含于踏板框架5a。下边部21a支承供乘员放脚的底踏板5。

<车架>

参照图1、图3,翻车保护杆20搭载于车架10,该车架10搭载驱动系统部件且作为下部车身。

车架10通过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地结合而形成。车架10具备:俯视框状的主框架11,其包括左右一对侧框架12;前框架14,其结合于主框架11的前部;以及后框架16,其结合于主框架11的后部。

在主框架11搭载有包括作为电动车辆1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31在内的驱动装置30。在前框架14搭载有前差速机构41。在后框架16搭载有后差速机构42。前差速机构41经由前传动轴45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驱动装置30连结。后差速机构42经由后传动轴46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驱动装置30连结。在前框架14支承有悬架左右前轮fw的前悬架装置51。在后框架16支承有悬架左右后轮rw的后悬架装置52。

在主框架11固定有具有高度的前后座椅支承框架18a、18b。在前后座椅支承框架18a、18b上借助实质上水平的支托框架18c(参照图5、图6)支承有座椅7。座椅7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实质上中央且主框架11的上方从主框架11分离地配置。在自座椅7的下方到座椅7的后下方的空间搭载有向驱动装置30的电动马达31供给电力的蓄电池25。蓄电池25由多个单位蓄电池25a构成。

在座椅7的下方配置有接线盒61(配电盒),该接线盒61汇集从多个单位蓄电池25a延伸的单位配线61a(左右一对蓄电池配线)。在接线盒61的后方配置有pdu(powerdriverunit:动力驱动单元)62,该pdu62供从接线盒61延伸的集合配线61b(第二配线)连接。在pdu62的上方配置有借助pdu62对电动马达31进行驱动控制的ecu(electriccontrolunit:电气控制单元)66。例如,pdu62以及ecu66构成一体的控制单元66u(控制部,参照图8)。

主框架11具备:左右一对侧框架12,其由例如角钢管构成;前横向框架13a,其将左右侧框架12的前端部之间连结;后横向框架13b,其将左右侧框架12的后端部之间连结;以及中间横向框架13c,其将左右侧框架12的靠前的前后中间部之间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中间”是指不仅是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也包含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

在右侧框架12的右外侧方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连结框架23a、23b连结有翻车保护杆20的右环状部21的下边部21a。在左侧框架12的左外侧方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连结框架23a、23b连结有翻车保护杆20的左环状部21的下边部21a。在后座椅支承框架18b的右外侧方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上连结框架23c连接有翻车保护杆20的右环状部21的后部上方延伸部21c的下部。在后座椅支承框架18b的左外侧方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上连结框架23c连结有翻车保护杆20的左环状部21的后部上方延伸部21c的下部。

一并参照图5,环状部21具有配置于蓄电池25的后述的单位蓄电池对26a(左右一对蓄电池)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作为外侧配置部的下边部21a、以及配置于单位蓄电池对26a的后方的作为后方配置部的后部上方延伸部21c。在单位蓄电池对26a的后方还配置有后上连结框架23c。通过这些框架构件,能够抑制外部干扰对单位蓄电池对26a造成影响的情况。

参照图1、图3,前框架14形成为就整体而言,左右宽度比主框架11的左右宽度窄并且具有比主框架11高的高度的盒构造。

在前框架14的内侧搭载有前差速机构41。在前框架14的右侧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前悬架装置51的右悬架臂51a的内侧端部。在前框架14的左侧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前悬架装置51的左悬架臂51a的内侧端部。在前框架14的右侧部的上侧支承有前悬架装置51的右缓冲单元51b的上端部。在前框架14的左侧部的上侧支承有前悬架装置51的左缓冲单元51b的上端部。

右缓冲单元51b的下端部连结于右悬架臂51a。左缓冲单元51b的下端部连结于左悬架臂51a。

后框架16形成为就整体而言,左右宽度比主框架11的左右宽度窄并且具有比主框架11高的高度的盒构造。在后框架16的内侧搭载有后差速机构42。在后框架16的右侧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后悬架装置52的右悬架臂52a的内侧端部。在后框架16的左侧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后悬架装置52的左悬架臂52a的内侧端部。在后框架16的右侧部的上侧支承有后悬架装置52的右缓冲单元52b的上端部。在后框架16的左侧部的上侧支承有后悬架装置52的左缓冲单元52b的上端部。右缓冲单元52b的下端部连结于右悬架臂52a。左缓冲单元52b的下端部连结于左悬架臂52a。

<驱动装置>

参照图1、图3、图7,驱动装置30一体地具有:电动马达31,其在主框架11的后部左侧使驱动轴线(马达轴线)c1沿前后方向地配置;以及分配机构(分动器)35,其设置为从电动马达31的前端部跨过车身左右中心cl向右侧延伸。

电动马达31利用蓄电池25的电力来驱动。电动马达31能够进行借助例如vvvf(variablevoltagevariablefrequency:可变电压、可变频率)控制的可变速驱动。电动马达31以具有无级变速器的方式进行变速控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具有有级变速器的方式进行变速控制。

电动马达31具备以马达轴线c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壳体32。在壳体32的后端部的车身左右中心cl侧设置有后安装部33,该后安装部33与设置于主框架11的后横向框架13b的马达支承部13b1对应。后安装部33经由沿上下方向的螺栓33a与供螺栓33a贯穿的橡胶衬套33b而支承(橡胶安装)于马达支承部13b1。附图标记c2表示螺栓33a的轴线。橡胶安装部33m包括马达支承部13b1、后安装部33、螺栓33a以及橡胶衬套33b,并将电动马达31的壳体32的后部支承于车架10。

分配机构35对电动马达31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并且将该驱动力向前后传动轴45、46输出。分配机构35具备收容减速齿轮等的横长的外壳36。在外壳36的左后部一体地结合有电动马达31的壳体32的前端部。在外壳36的左端部设置有左安装部37,该左安装部37与设置于主框架11的左侧框架12的左支承部12b1对应。左安装部37经由沿前后方向的螺栓37a与供螺栓37a贯穿的橡胶衬套37b而支承(橡胶安装)于左支承部12b1。附图标记c3表示螺栓37a的轴线。橡胶安装部37m包括左支承部12b1、左安装部37、螺栓37a以及橡胶衬套37b,并将分配机构35的外壳36的左侧部支承于车架10。

在外壳36的右端部设置有右安装部38,该右安装部38与设置于右侧框架12的右支承部12b2对应。右安装部38经由沿前后方向的螺栓38a与供螺栓38a贯穿的橡胶衬套38b而支承(橡胶安装)于右支承部12b2。附图标记c4表示螺栓38a的轴线。橡胶安装部38m包括右支承部12b2、右安装部38、螺栓38a以及橡胶衬套38b,并将分配机构35的外壳36的右侧部支承于车架10。

驱动装置30借助以上的三处安装部即橡胶安装部33m、橡胶安装部37m、橡胶安装部38m搭载于主框架11的内侧。

在分配机构35的右侧部的前方延伸出沿前后方向的前驱动轴35a。在分配机构35的右侧部的后方延伸出沿前后方向的后驱动轴35b。前后驱动轴35a、35b形成为相互同轴。附图标记c5表示前后驱动轴35a、35b的轴线。

前驱动轴35a的前端部支承于在主框架11设置的前轴承部39a。在该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连接有前传动轴45的后端部。前传动轴4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与支承于前框架14的前差速机构41连接。右驱动轴41a从前差速机构41延伸出,右驱动轴41a连接于右前轮fw。左驱动轴41a从前差速机构41延伸出,左驱动轴41a连接于左前轮fw。

后驱动轴35b的后端部支承于在主框架11设置的后轴承部39b。在该后端部经由万向接头连接有后传动轴46的前端部。后传动轴46的后端部经由万向接头与支承于后框架16的后差速机构42连接。右驱动轴42a从后差速机构42延伸出,右驱动轴42a连接于右后轮rw。左驱动轴42a从后差速机构42延伸出,左驱动轴42a连接于左后轮rw。

分配机构35的前后驱动轴35a、35b(乃至前后传动轴45、46)与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夹着车身左右中心cl左右分开配置。

电动马达31的驱动力经由分配机构35、前传动轴45、前差速机构41以及左右驱动轴41a向左右前轮fw传递,并且经由分配机构35、后传动轴46、后差速机构42以及左右驱动轴42a向左右后轮rw传递。在分配机构35的右前部安装有离合器外壳36a,该离合器外壳36a收容对能否向前传动轴45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爪形离合器。

一并参照图2,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后部)在俯视时配置于座椅7与蓄电池25中的后述的第二蓄电池27之间。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为前部)配置为在俯视时与座椅7重叠(即配置于座椅7的下方)。在座椅7的下方配置有分配机构35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为整体)。

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中为下部)配置为在侧视时与车架10的侧框架12重叠,并且在前方观察下与车架10的各横向框架13a、13b、13c重叠。

前后差速机构41、42分别利用收容于壳体内的差动机构,适当分配向左右驱动轴以及左右车轮传递的驱动力。

后传动轴46沿前后方向延伸。前传动轴45以越向前侧则越位于左右一侧(左侧,与电动马达31同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通过适当设定前后传动轴45、46的差速机构侧的端部的左右方向位置,能够实现如下应对:沿用现有车辆的差速机构的周边或者使前后差速机构41、42彼此共用化。

<蓄电池>

参照图4,蓄电池25具备:第一蓄电池26,其配置于座椅7的下方;以及第二蓄电池27,其配置于第一蓄电池26的后方(座椅7的后下方)。例如,第一蓄电池26以及第二蓄电池27构成为具备多个相互相同的单位蓄电池25a。单位蓄电池25a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状。单位蓄电池25a是能够相对于车身拆装的移动蓄电池。

第一蓄电池26在车身左右侧部分别具备前后一对单位蓄电池25a(以下,称作单位蓄电池对26a。)。即,第一蓄电池26具备总计四个单位蓄电池25a。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配置于座椅7的下方。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配置为使前后一对单位蓄电池25a以相互相接的方式接近。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

在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接线盒61。接线盒61配置于驱动装置3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分配机构35)的上方。在接线盒61的后方配置有ecu66。在ecu66的下方配置有pdu62。pdu62与ecu66形成一体的控制单元66u。

在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之间的空间(由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与控制单元66u包围的空间)除了配置有接线盒61之外,还配置有从接线盒61向各单位蓄电池25a分支的单位配线61a、以及从接线盒61向pdu62延伸的集合配线61b等。

在俯视下,在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之间的空间的下方配置有前后传动轴45、46的至少一部分。即,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夹着前后传动轴45、46的方式左右分开配置。

第二蓄电池27具备左右一对单位蓄电池25a。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配置于座椅7的后下方。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之间的空间比左右第一蓄电池26之间的空间窄。例如,在车身左侧部和车身右侧部,第二蓄电池27的单位蓄电池25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与第一蓄电池26的单位蓄电池25a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位置位于实质上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在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之间的空间配置有从接线盒61向pdu6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集合配线61b。

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相对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向上方位移配置。例如,第二蓄电池27的左右单位蓄电池25a的下端位置与第一蓄电池26的单位蓄电池25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实质上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

蓄电池25通过串联的方式将第一蓄电池26以及第二蓄电池27分别具有的多个单位蓄电池25a接线,从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48~72v)。各单位蓄电池25a作为能够充放电的能量存储器,由例如锂离子电池构成。各单位蓄电池25a分别相对于在车身固定的蓄电池外壳28从车宽方向外侧装卸。蓄电池外壳28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蓄电池装卸口28a、以及对蓄电池装卸口28a进行开闭的盖28b。单位蓄电池25a通过从蓄电池装卸口28a沿车宽方向滑动移动,从而以能够进出的方式收容于蓄电池外壳28。

在蓄电池外壳2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部28c连接有与各单位蓄电池25a对应的单位配线61a。在壁部28c设置有连接端子28c1(左右一对蓄电池连接端子)。连接端子28c1贯穿壁部28c而与外壳内侧相面对,将各单位蓄电池25a与单位配线61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在连接端子28c1连接有所对应的单位配线61a。由此,经由连接端子28c1各单位蓄电池25a与所对应的单位配线61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接。蓄电池外壳28针对每个单位蓄电池25a进行设置,但也可以设置为能够收容多个单位蓄电池25a。有时将多个蓄电池外壳28中的、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对应的蓄电池外壳称作左右蓄电池外壳28d(左右一对蓄电池保持部)。

参照图4、图8,来自蓄电池25的电力经由具有与主开关(未图示)连动的接触器(未图示)的接线盒61向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62供给。来自蓄电池25的电力在通过pdu62从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之后,向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电动马达31供给。

来自蓄电池25的输出电压经由dc-dc转换器63降压,向12v的副蓄电池64、照明器等一般电气配件65、以及ecu66等控制系统部件供给。

接线盒61汇集多个从各单位蓄电池25a延伸的单位配线61a,并且将集合配线61b朝向pdu62延伸出。接线盒61除了具有接触器之外,还具有与各单位配线61a对应的熔断器。

pdu62具备逆变器,并控制针对电动马达31的定子卷线的通电。在pdu62设置有散热器。

例如,单位蓄电池25a在从车身取下的状态下,利用连接于ac100v的电源的充电器来充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电动车辆1具备充电器的结构。单位蓄电池25a具备监视充放电状况、温度等的bmu(batterymanagingunit:电池管理单元)68。bmu68所监视的信息在车身安装时与ecu66共享。向ecu66输入来自加速器传感器69的输出请求信息。ecu66基于所输入的输出请求信息,经由pdu62对电动马达31进行驱动控制。

从各蓄电池外壳28延伸的多个单位配线61a连接于单位蓄电池对26a之间的接线盒61。集合配线61b从接线盒61的后部朝向后方延伸,该集合配线61b连接于pdu62。三相线缆61c(第三配线)从pdu62朝向前方延伸。三相线缆61c向左方绕转并连接于电动马达31。电动马达31根据pdu62的控制进行动力运转,使电动车辆1行驶。

如以上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辆1具备供乘员就座的座椅7、蓄电池25中的在座椅7的下方左右分开配置的左右一对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及设置于车身并将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分别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的左右一对蓄电池外壳28d。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7下的死角空间将单位蓄电池对26a左右分开配置,因此容易争取蓄电池25的容量,并且通过作为重物的单位蓄电池对26a左右分开配置,从而能够提高特别是翻滚方向上的行驶稳定性。另外,通过单位蓄电池对26a左右分开配置,从而能够使蓄电池25的散热分散,能够避免蓄电池25的热源集中。而且,能够容易从车宽方向外侧拆装单位蓄电池对26a,能够使蓄电池25的移动化容易。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通过沿左右方向的滑动从而相对于左右蓄电池外壳28d能够拆装。

根据该结构,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通过上下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拆装的结构相比,蓄电池拆装时的重量容易由蓄电池外壳28承受,能够使作为重物的蓄电池25的拆装作业容易。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在车宽方向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45、46,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在左右方向上夹着传动轴45、46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传动轴45、46的左右分开配置,因此能够实现特别是四轮驱动车中的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的高效布局。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供乘员放脚的底踏板5、以及支承底踏板5的踏板框架5a,踏板框架5a具有配置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部21a,配置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的后方的后部上方延伸部21c与下边部21a的后方相连。

根据该结构,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配置于踏板框架5a的外侧配置部(下边部21a)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配置于后方配置部(后部上方延伸部21c)的前方,因此能够利用包括踏板框架5a的框架构件来防止从车宽方向外侧以及后方对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的外部干扰。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连结于驱动轮(前后轮fw、rw)的电动马达31、以及配置于座椅7的后方的第二蓄电池27,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座椅7与第二蓄电池27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以电动马达31接近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及第二蓄电池27,电动马达31被多个单位蓄电池25a包围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成为缩短多个单位蓄电池25a与电动马达31的距离的高效布局,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对于电动马达31来说,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座椅7的下方,从而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在前后方向位置上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7下的死角空间配置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电动马达31与座椅7下的单位蓄电池对26a在前后方向位置上重叠,因此即使是小型的电动车辆1也有效活用座椅7下的空间,能够配置持有容量的电动马达31,并且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另外,在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座椅7的下方配置作为重物的单位蓄电池对26a以及电动马达31,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质量的集中。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电动马达31配置为电动马达31的至少一部分(下部)在侧视时与车架10的侧框架12重叠,并且在前方观察下与车架10的各横向框架13a、13b、13c重叠。

根据该结构,电动马达31与车架构件配置为在侧视以及前方观察下重叠,因此能够利用车架构件防止从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对电动马达31的外部干扰。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连结于电动马达31的分配机构35,分配机构3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座椅7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与电动马达31连结的分配机构35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7下配置,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活用座椅7下的死角空间。另外,座椅7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因此将作为重物的分配机构35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质量的集中。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具备从分配机构3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45、46,电动马达31将输出轴31a朝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

根据该结构,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与传动轴45、46配置为相互实质上平行,因此能够容易经由分配机构35将电动马达31与传动轴45、46连结,能够缩短传动路径而高效地传递动力。另外,通过将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与传动轴45、46朝向前后方向配置,能够抑制车宽方向的体积增大,而成为紧凑的配置。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传动轴45、46与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配置为在俯视时夹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

根据该结构,传动轴45、46与电动马达31的输出轴31a夹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进行布局,因此通过作为重物的电动马达31与传动轴45、46的分开配置来提高行驶稳定性,并且将电动马达31与传动轴45、46连结的分配机构35跨过车宽方向的中心线cl,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在电动马达31与车架10之间具备第一橡胶安装部33m,并且在分配机构35与车架10之间具备第二橡胶安装部37m、38m。

根据该结构,电动马达31以及分配机构35被多个橡胶安装部33m、37m、38m支承于车架10,因此能够提高驱动装置30的防振性。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左右一对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该左右一对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设置于左右蓄电池外壳28d的车宽方向内侧并分别连接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

根据该结构,将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连接的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指向左右蓄电池外壳28d的车宽方向内侧地配置,因此来自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部干扰而不易波及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能够良好地保护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

另外,在上述电动车辆1中,在左右蓄电池外壳28d之间具备分别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对应的左右一对单位配线61a,右单位配线61a从右蓄电池外壳28d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右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左单位配线61a从左蓄电池外壳28d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

根据该结构,在左右蓄电池外壳28d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到达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的单位配线61a,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护高压配线。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朝向左右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分配单位配线61a的接线盒61,接线盒61配置于左右蓄电池外壳28d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左右蓄电池外壳28d之间配置有接线盒61,因此能够缩短从接线盒61延伸至左右蓄电池连接端子28c1的单位配线61a等,能够实现配线的最优化。

另外,上述电动车辆1具备对电动马达31与左右单位蓄电池对26a之间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66u,控制单元66u配置于接线盒61的后方,在由左右蓄电池外壳28d、接线盒61以及控制单元66u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跨接线盒61与控制单元66u之间的集合配线61b、跨控制单元66u与电动马达31之间的三相线缆61c、以及左右单位配线61a。

根据该结构,高压的电气配线配置于由左右蓄电池外壳28d、接线盒61以及控制单元66u包围而成的空间内,因此电气配线在车宽方向内侧汇集而外部干扰不易波及电气配线,能够良好地保护高压配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电动车辆不仅可以是四轮的车辆,也可以是三轮(在前一轮且后二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车辆

5底踏板

5a踏板框架

7座椅

10车架

12侧框架(车架构件)

13a前横向框架(车架构件)

13b后横向框架(车架构件)

13c中间横向框架(车架构件)

21a下边部(外侧配置部)

21c后部上方延伸部(后方配置部)

25蓄电池

25a单位蓄电池

26第一蓄电池

26a单位蓄电池对(蓄电池)

27第二蓄电池

28蓄电池外壳

28c1蓄电池连接端子

28d蓄电池外壳(蓄电池保持部)

31电动马达

31a输出轴

33m、37m、38m橡胶安装部

35分配机构(传动机构)

45前传动轴

46后传动轴

61接线盒(配电盒)

61a单位配线(蓄电池配线)

61b集合配线(第二配线)

61c三相线缆(第三配线)

66u控制单元(控制部)

fw前轮(驱动轮)

rw后轮(驱动轮)

cl车身左右中心(中心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正后)一种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动车辆具备:

左右一对蓄电池;

左右一对蓄电池保持部,它们分别保持左右所述蓄电池;

左右一对蓄电池连接端子,它们设置于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分别连接左右所述蓄电池;

电动马达,其连结于驱动轮;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与左右所述蓄电池之间的充放电,

在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之间具备分别与左右所述蓄电池对应的左右一对蓄电池配线,

右所述蓄电池配线从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右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

左所述蓄电池配线从左所述蓄电池保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

所述电动车辆具备朝向左右所述蓄电池连接端子分配所述蓄电池配线的配电盒,

所述配电盒配置于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之间,

所述控制部配置于所述配电盒的后方,

在由左右所述蓄电池保持部、所述配电盒以及所述控制部包围的区域配置有跨所述配电盒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第二配线、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电动马达之间的第三配线、以及左右所述蓄电池配线。

2.(删除)

3.(删除)

4.(删除)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对权利要求1进行加入权利要求2~4的附加技术特征的修改。伴随该修改,删除了权利要求2~4。

权利要求4的技术方案在国际调查报告中所引用的全部文献中均没有记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不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技术方案应该被视作同时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