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6165发布日期:2020-04-10 23:2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气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点火器的工作而使气体发生剂燃烧并产生燃烧气体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对于通过点火器的工作使填充在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如果该填充的气体发生剂没有如希望那样燃烧,则难以按照设计那样产生燃烧气体。通常,为了使气体发生剂均匀地燃烧并按照设计那样产生燃烧气体,以点火器为中心在其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但是,根据气体发生器的结构,有时难以在点火器的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如其图3及图4所示,点火器被设置在了偏离气体发生器的中心轴的位置,在该气体发生器中的设有该点火器一侧的相反侧,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在这样的结构中,尝试了通过使点火器的壳体上设置的传火孔朝向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一侧来促进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圆型的外壳容器内的包含中央的区域形成有燃烧室,且在该燃烧室内配置有多个收容包含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剂的点火/燃料单元的收容容器。在该气体发生器中,包含于多个收容容器中的各气体发生剂通过各自对应的点火器而独立地燃烧。对于这样的气体发生器而言,虽然各点火器设置于偏离外壳容器的中心轴的位置,但从各收容容器内来看,以点火器为中心在其周围基本均等地配置有气体发生剂。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在燃烧室的周围形成了环状的过滤器室,而且在构成该过滤器室的外壁形成了出口开口,过滤器室的气体从该出口开口排放至气体发生器的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00143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1833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气体发生器中通过点火器的工作而使填充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燃烧时,为了使气体发生剂均匀地燃烧,优选以点火器为中心在其周围均等地配置气体发生剂。但是,根据气体发生器的结构,有时难以像那样将点火器配置在适于气体发生剂均等燃烧的位置。例如,由于气体发生器的形状、尺寸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将点火器配置在相对于气体发生剂偏离的位置。

上述的气体发生器所采取的结构是使点火器的壳体上设置的传火孔朝向气体发生剂的结构,在点火器的配置偏离适于气体发生剂均等燃烧的位置时,为了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仍有改进的余地。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在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内形成了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和未填充气体发生剂的气体流通空间。并且,以下述方式构成了气体发生器:可通过连通燃烧室和气体流通空间的多个连通部中的一部分连通部,使配置于点火器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的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流入该气体流通空间内,并通过该多个连通部中的其它连通部,使在该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向着配置于点火器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流出。通过这样的构成,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有点火器、和收容所述点火器且形成有气体排出口的壳体,且所述壳体具有通过该点火器的工作而使填充于能够燃烧的位置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进行的燃烧室,所述气体发生器中以使所述点火器相对于所述燃烧室中填充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相对位置为偏离所述气体发生剂组的中心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有该点火器,其中,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中具备隔离部和多个连通部,所述隔离部通过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组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壳体中与未形成所述气体排出口的给定部位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所述气体流通空间是未填充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空间,所述多个连通部设置于所述隔离部,使所述燃烧室与所述气体流通空间连通。并且,所述多个连通部中的一部分连通部以使得配置于所述点火器的近位的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能够流入所述气体流通空间内的方式构成;且该多个连通部中的其它连通部以使得在该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能够向着配置于所述点火器的远位的所述气体发生剂流出的方式构成。

在这样的气体发生器中,点火器工作时,首先,配置于该点火器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由此,在燃烧室内的点火器的近位会产生燃烧产物。然后,在点火器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随后不仅在燃烧室内扩散,而且经由多个连通部中的一部分连通部还会扩散至气体流通空间。这里,如上所述,在气体流通空间中未填充气体发生剂。因此可以认为,与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相比,气体流通空间处于燃烧产物更容易扩散的状态。因此,对于在点火器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而言,与在燃烧室内流通的情况相比,在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情况下能够更快地扩散至相对于点火器而言的远处。即,在点火器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从多个连通部中的一部分连通部流入气体流通空间,在该气体流通空间流通后,从多个连通部中的其它连通部向燃烧室流出,由此,能够尽可能快地到达配置于点火器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其结果是,不仅配置于点火器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而且配置于点火器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燃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气体发生器所具备的隔离部在壳体中与未形成气体排出口的给定部位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即,气体流通空间是经由多个连通部与燃烧室相连的空间,而与形成于壳体的气体排出口并不直接相连。因此,在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在进一步流过燃烧室后,最终从气体排出口排出。由此,在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可以效率良好地被引导至配置于点火器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

通过采用以上所述的构成,即使点火器相对于气体发生剂的相对位置为偏离气体发生剂组的中心的位置,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配置于点火器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即,无论壳体中的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其结果是,可以发挥出理想的燃烧气体生成能力。

这里,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其它连通部可以以距离所述点火器为越远位则其开口面积越大的方式形成。这样情况下,其它连通部的构成使得距离点火器为越远位则燃烧产物越容易进入燃烧室。其结果是,即使气体发生剂的配置相对于点火器而言为远位,其也易于通过经由其它连通部从气体流通空间朝向气体发生剂流出的燃烧产物而适宜地燃烧。由此,可以在燃烧室中实现更均等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另外,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可以是:所述壳体是至少由2个以上构件接合而形成的,其中的2个构件在给定的焊接部被焊接成一体,该给定的焊接部通过所述气体流通空间而与所述燃烧室隔开。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利用气体流通空间来缓和将壳体一体化时对给定的焊接部施加的焊接热转移至壳体内部的情况。即,可以利用气体流通空间来抑制焊接热从壳体内部传导至燃烧室。由此,可以抑制填充于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因焊接热而意外燃烧。因此,在这样的气体发生器中,不仅能够如上述那样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而且可适宜确保安装气体发生器时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分割壁,所述分割壁将所述燃烧室上下分割,形成位于上侧的第1燃烧室和位于下侧的第2燃烧室,所述气体排出口形成于所述第1燃烧室侧的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配置有使所述第1燃烧室中填充的第1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1点火器、和使所述第2燃烧室中填充的第2气体发生剂燃烧的第2点火器,所述分割壁包括收容壁,所述收容壁将配置在所述底面的所述第1点火器包围、并将该第1点火器收容在所述第1燃烧室内,所述隔离部配置在所述第2燃烧室内,通过包围所述第2气体发生剂组的至少一部分而在与该第2燃烧室侧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所述气体流通空间,所述一部分连通部以使得配置于所述第2点火器的近位的所述第2气体发生剂的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能够流入所述气体流通空间内的方式构成;并且,所述其它连通部以使得在该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向着配置于所述第2点火器的远位的所述第2气体发生剂流出的方式构成。

这样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因第1点火器的工作而引起的第1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和因第2点火器的工作而引起的第2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可以多样化地调整向外部排放燃烧气体的形式。另外,这样的气体发生器可以生成较大量的燃烧气体并排放至外部。在该气体发生器中,在壳体顶面侧的空间设有第1燃烧室,在壳体底面侧的空间设有2个点火器和第2燃烧室。进而,收容壁通过包围配置于壳体底面的第1点火器而使第1燃烧室也延伸至壳体底面侧的空间(在该空间中形成有第2燃烧室)。在这样构成的气体发生器中,无法在第2点火器的周围均等地配置第2气体发生剂。因此,第2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容易发生不均。因此,上述的气体发生器所具备的隔离部通过包围第2气体发生剂组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第2燃烧室侧的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其结果是,在第2点火器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从多个连通部中的一部分连通部流入气体流通空间,在该气体流通空间流通之后,从多个连通部中的其它连通部向着配置于第2点火器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流出。由此,配置于第2点火器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燃烧。即,在以壳体内部设置将燃烧室上下分割的分割壁、且在壳体底面配置2个点火器的方式构成的气体发生器中,可以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其结果是,可以发挥出理想的燃烧气体生成能力。

这里,上述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以使得所述第2气体发生剂的燃烧速度比所述第1气体发生剂的燃烧速度更快的方式构成。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由于气体排出口形成于第1燃烧室侧的壳体,因此,由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会经由第1燃烧室而最终从气体排出口排出。进而,通过像这样地使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流入第1燃烧室,第1气体发生剂会变得易于燃烧。进一步,根据上述的构成,第2气体发生剂在其燃烧开始时,会较为迅速地产生燃烧产物。因此,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可以效率良好地用于第1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由此,可以发挥出理想的燃烧气体生成能力。

进一步,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所述其它连通部可以以距离所述第2点火器为越远位则其开口面积越大的方式形成。根据这样的构成,第2气体发生剂的配置相对于第2点火器而言为越远位,则越容易通过在气体流通空间流通的燃烧产物而燃烧。由此,能够实现更均等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论气体发生器中点火器的配置如何,均能够实现均等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简略构成的第1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采用的o形隔离构件的简略构成的图。

图3a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第2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第1图。

图3b是示出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第2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第2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中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第2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第2变形例中的c形隔离构件的简略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在采用了图5所示的c形隔离构件的气体发生器中第2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第2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简略构成的第2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9是示出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中的杯形隔离构件的气体发生器的简略构成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中的杯形隔离构件的简略构成的图。

图11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产物在燃烧室与气体流通空间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

符号说明

1:气体发生器

2:上部壳

3:下部壳

4:壳体

5:气体排出口

10:分割壁

14:分割壁部

16:收容壁构件

21:第1燃烧室

22:第1气体发生剂

23:第1点火器

25:第2燃烧室

26:第2气体发生剂

27:第2点火器

41:o形隔离构件

42:气体流通空间

43:多个连通孔

43a:流入孔

43b:流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实施例1>

图1是气体发生器1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图1中的z0表示气体发生器1的高度方向(轴向)的中心轴。气体发生器1的构成使得能够使填充于由上部壳2及下部壳3形成的壳体4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并将燃烧气体放出。而且,气体发生器1是如后所述那样上下配置有2个燃烧室、且在各燃烧室配置有对应的点火器及气体发生剂的所谓双级型的气体发生器。这里,上部壳2具有周壁部2c和顶面部2d,并由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成为填充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第1燃烧室21。另外,顶面部2d连同后述的下部壳3的底面部3b一起,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周壁部2c及后述的下部壳3的周壁部3a分别包围顶面部2d、底面部3b的周围,形成了从各面部基本垂直伸出的环状壁面。周壁部2c的一端侧与顶面部2d连接,另一端侧成为上部壳2的开口部。另外,在周壁部2c的该另一端侧,从该开口部起依次设有嵌合壁部2a、抵接部2b。形成为由嵌合壁部2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大于由靠近顶面部2d的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嵌合壁部2a经由抵接部2b与周壁部2c相连。

另外,下部壳3具有周壁部3a和底面部3b,并由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成为填充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第2燃烧室25。周壁部3a的一端侧连接底面部3b,另一端侧成为下部壳3的开口部。此外,由周壁部3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与由上部壳2的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基本相同。下部壳3的底面部3b设有分别固定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的孔。

进一步,在壳体4内,在上部壳2与下部壳3之间配置有分割壁10。分割壁10具有:终端部15、与其终端部15相连并将壳体4内大致分割成上下空间的分割壁部14、与分割壁部14相连并沿后述的收容壁构件(收容壁)16延伸的周壁部13、以及以部分覆盖收容壁构件16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端部12。需要说明的是,端部12形成了贯穿孔11。另外,以沿高度方向包围安装于下部壳3的底面部3b的第1点火器23的周围的方式在底面部3b设有筒状的收容壁构件16。该收容壁构件16的上方的开口部被上述分割壁10的端部12覆盖。另外,在收容壁构件16设有贯穿孔17,贯穿孔17将被分割壁10分割而形成的2个空间(第1燃烧室21和第2燃烧室25)连通。

进而,在像这样地在下部壳3上安装有分割壁10的状态下,进一步从上方安装上部壳2。如上所述,由于形成为由上部壳2的嵌合壁部2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大于由周壁部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因此,可以使上部壳2相对于下部壳3进行嵌入,直至其抵接部2b抵接于分割壁10的终端部15。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4中,为了内部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防湿等,可通过适宜的接合方法(例如,焊接等)使上部壳2与下部壳3的嵌合部位、接触部位接合。

这样,在壳体4中,其内部空间被分割壁10大致分割成上下2个空间。壳体4的内部空间中由上部壳2和分割壁10划分出的第1燃烧室21中配置有第1点火器23、第1气体发生剂22,由下部壳3和分割壁10划分出的第2燃烧室25中配置有第2点火器27、第2气体发生剂26,由此,气体发生器1构成为具备第1点火器23、第2点火器27这两者的双级型的气体发生器。需要说明的是,第1点火器23和第2点火器27均固定在下部壳3的底面部3b上,因此,第1点火器23处于第1点火器23的侧向被收容壁构件16包围的状态。

这里,在第1燃烧室21中,在收容壁构件16的内部空间(由收容壁构件16和下部壳3的底面部3b划分出的、向上方开口的空间)中有收容第1点火器23,在其上方的空间填充有第1气体发生剂22,而以包围该第1气体发生剂22的方式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32。此时,第1气体发生剂22以被缓冲器31的作用力压制于过滤器32、分割壁部14等的状态填充,以使得在第1燃烧室21内不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第1气体发生剂22使用了燃烧温度较低的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温度优选在1000~1700℃的范围,例如,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对第1气体发生剂22的发火性,气体发生器1可以在收容壁构件16的内部空间包含有燃烧温度较高的给定的气体发生剂(例如,由包含硝基胍和硝酸锶的组成制成的气体发生剂)。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32是将不锈钢制横编的金属网沿半径方向叠合、并沿半径方向及轴向压缩而形成的,对由第1气体发生剂22产生的燃烧气体进行冷却,并捕获其燃烧残渣。作为过滤器32,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将金属丝在心轴上卷绕多层而形成的绕组型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32也捕获填充于第2燃烧室25的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残渣。另外,通过在上部壳2的周壁部2c与过滤器32之间形成的间隙33,在过滤器32的周围会沿半径方向截面而形成环状的气体通路。通过该间隙33,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32的整个区域,可以实现过滤器32的有效利用和燃烧气体的有效冷却/净化。流过间隙33的燃烧气体到达设于周壁部2c的气体排出口5。另外,为了阻止湿气从外部侵入壳体4内,在气体发生器1工作前,利用铝带34从壳体4的内部封闭气体排出口5。

另外,在第2空间25中,与固定于下部壳3的底面部3b的第2点火器27相对应地填充有第2气体发生剂26。并且,第2气体发生剂26也以被未图示的缓冲构件所压制的状态填充,以使得在第2燃烧室25内不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另外,第2气体发生剂26也与第1气体发生剂22同样地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气体发生器1中,通过因第1点火器23的工作所引起的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和因第2点火器27的工作所引起的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可以多样化地调整向外部排放燃烧气体的形式。并且,可以生成较大量的燃烧气体并排放至外部。但是,在双级型的气体发生器1中,如图1所示,在由下部壳3形成的凹状的内部空间配置有第1点火器23及第2点火器27,且第1燃烧室21以包围该第1点火器23的方式延伸至该内部空间。因此,无法在第2点火器27的周围均等地配置第2气体发生剂26。其结果是,在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中发生不均,存在气体发生器1的输出特性偏离预期的隐患。

于是,在气体发生器1中,在第2燃烧室25内配置o形隔离构件41。该o形隔离构件41通过包围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组而在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之间形成作为未填充气体发生剂的空间的气体流通空间42。具体而言,o形隔离构件41是如图2所示的环状的构件,具有帽缘部41a、下端部41b及周壁部41c。另外,o形隔离构件41以使帽缘部41a及下端部41b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抵接的方式配置在由下部壳3形成的凹状的内部空间,由此在o形隔离构件41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之间形成环状的气体流通空间42。该气体流通空间42是利用o形隔离构件41而从第2燃烧室25隔离出的空间,该气体流通空间42仅通过后述的连通孔与第2燃烧室25连通。

而且,在o形隔离构件41形成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该o形隔离构件41配置在第2燃烧室25内的状态下使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连通。如图2所示,该连通孔在o形隔离构件41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上形成了多个,以下将这些连通孔统称为“多个连通孔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利用孔而使得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连通起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狭缝使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连通。

在这样构成的气体发生器1中,通过多个连通孔43中的一部分连通孔而使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等燃烧产物的一部分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内。另外,通过多个连通孔43中的其它连通孔,使得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向着配置于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由此,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对此,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图3a及图3b是示出第2气体发生剂26经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等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在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以箭头c1、c2及c3表示该燃烧产物的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图3a是气体发生器1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图3b是沿图3a的a-a线的气体发生器1的剖面图(横截面图)。以下,基于该图3a及图3b,对本实施例的气体发生器1中的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2点火器27工作时,首先,配置于该第2点火器27的近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a燃烧。这样,在第2燃烧室25内的第2点火器27的近位,因第2气体发生剂26a的燃烧而产生燃烧产物。然后,该燃烧产物不仅在第2燃烧室25内扩散,而且也经由多个连通孔43中的一部分连通孔扩散至气体流通空间42。这里,在图3a及图3b中,由箭头c1表示从第2燃烧室25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的燃烧产物的流动。进而,如图3b的箭头c1所示,燃烧产物从第2燃烧室25向气体流通空间42的流动是经由多个连通孔43中较接近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连通孔而进行的。以下,将多个连通孔43中燃烧产物从第2燃烧室25向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连通孔称为“流入孔43a”。需要说明的是,图3a及图3b所示的燃烧产物的移动方式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进而,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的燃烧产物如图3b的箭头c3所示地,在气体流通空间42内流通。这里,气体流通空间42中没有填充气体发生剂。因此,与密集地填充有第2气体发生剂26、且燃烧产物的流动被该填充的第2气体发生剂26妨害的第2燃烧室25相比,气体流通空间42处于燃烧产物易于扩散的状态。因此,对于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而言,与在第2燃烧室25内流通的情况(由图3a的箭头c4表示)相比,其一部分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情况下(由图3a及图3b的箭头c1、c2、c3表示)能够更快速地扩散至相对于第2点火器27而言的远位。然后,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如图3b的箭头c2所示地,从多个连通孔43中较远离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出孔43b”)向第2燃烧室25流出。即,经由流入孔43a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并在该气体流通空间42内流通的燃烧产物经由流出孔43b向着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由此,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可以尽可能快速地到达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其结果是,不仅是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而且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也能在较短时间内燃烧。

此外,如上所述,气体发生器1的气体排出口5设于上部壳2的周壁部2c,与o形隔离构件41一起形成气体流通空间42的下部壳3的内壁面3c上并没有设置将燃烧气体排放至外部的开口。因此,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进一步在第2燃烧室25、第1燃烧室21及间隙33流通后,从气体排出口5排出。因此,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可以被效率良好地引导至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

在以上所述的气体发生器1中,壳体4的上部壳2和下部壳3可以通过焊接而形成一体。在该情况下,上部壳2与下部壳3的焊接可以对图1中示例出的给定的焊接部4a进行。给定的焊接部4a是上部壳2的嵌合壁部2a相对于下部壳3的周壁部3a而发生了嵌入、且在该下部壳3的周壁部3a的与嵌合壁部2a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了气体流通空间42的部位。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利用气体流通空间42抑制焊接热向第2燃烧室25的传导。由此,可以抑制填充于第2燃烧室25的第2气体发生剂26因焊接热而发生意图外的燃烧。

另外,上述的气体发生器1可以以使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速度比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速度快的方式构成。在该情况下,对于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而言,例如可以使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粒径小于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粒径。或者,例如也可以在第2气体发生剂26中添加公知的燃烧促进剂。根据这样的构成,第2气体发生剂26在其燃烧开始时,就可以较快速地产生燃烧产物。因此,在这样的气体发生器1中,由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产生的燃烧产物可以效率良好地用于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

根据以上所述的气体发生器1,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燃烧。由此,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剂的均等燃烧。其结果是,气体发生器1可以发挥出理想的燃烧气体生成能力。

<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4对上述的实施例1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省略其详细说明。图4是与上述的图3b相对应的图,在本变形例中,是示出由第2气体发生剂26经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等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在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气体发生器1的横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箭头c1、c2及c3如上述的图3b的说明所述。

在本变形例的气体发生器1中,在第2燃烧室25内配置有o形隔离构件410。该o形隔离构件410与上述的o形隔离构件41同样地构成,且形成了多个连通孔,所述多个连通孔在该o形隔离构件410配置于第2燃烧室25内的状态下使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连通。这里,将较接近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使燃烧产物从第2燃烧室25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的连通孔称为流入孔430a,将较远离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使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向第2燃烧室25流出的连通孔称为流出孔430b时,流出孔430b离第2点火器27越远,该孔越大。换言之,流出孔430b以离第2点火器27越远其开口面积越大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以下述方式形成了流出孔430b:使得经由流出孔430b中较远离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流出孔(在图4中表示为流出孔432b)向着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的燃烧产物(在图4中用箭头c22表示)的流量大于经由流出孔430b中较接近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流出孔(在图4中表示为流出孔431b)向着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的燃烧产物(在图4中用箭头c21表示)的流量。或者,鉴于相对于第2点火器27为越远位则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的流量越小,以使在流出孔431b通过的燃烧产物的量与在流出孔432b通过的燃烧产物的量基本相等的方式形成了流出孔430b。其结果是,对于第2气体发生剂26而言,即使其配置在相对于第2点火器27的远位,也易于通过经由流出孔430b从气体流通空间42向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的燃烧产物而适当地燃烧。由此,能够实现更均等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

<实施例1的第2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5及图6对上述的实施例1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省略其详细说明。图5是示出了本变形例的c形隔离构件4100的简略构成的图。该c形隔离构件4100是将上述的图2所示的环状的o形隔离构件41切断而成的c形形状。

其中,c形隔离构件4100被配置在第2燃烧室25内。该c形隔离构件4100通过包围第2气体发生剂26组的一部分,在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42。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c形隔离构件4100具有帽缘部4100a、下端部4100b、周壁部4100c及侧端部4100d。另外,以帽缘部4100a及下端部4100b抵接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的方式在由下部壳3形成的凹状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c形隔离构件4100,由此,在c形隔离构件4100与下部壳3的内壁面3c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42。需要说明的是,c形隔离构件4100形成有多个连通孔4300,所述多个连通孔4300在该c形隔离构件4100配置于第2燃烧室25内的状态下使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连通。

另外,图6是与上述的图3b相对应的图,在本变形例中,是示出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等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在第2燃烧室25与气体流通空间42之间移动的情况的图(气体发生器1的横截面图)。如图6的箭头c1所示,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所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经由多个连通孔4300中较接近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入孔4300a”)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进而,在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在图6中用箭头c3表示)如图6的箭头c2所示那样从多个连通孔4300中较远离第2点火器27的位置的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出孔4300b”)向第2燃烧室25流出。另外,如图6的箭头c20所示,从由设置在c形隔离构件4100的侧端部4100d和下部壳3的内壁面3c划分出的开口部4300c向第2燃烧室25流出。

因此,经由流入孔4300a流入气体流通空间42并在该气体流通空间42流通的燃烧产物经由流出孔4300b及开口部4300c向着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流出,由此,在第2点火器27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能够尽可能快速地到达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其结果是,配置在第2点火器27的远位的第2气体发生剂26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燃烧。这样,c形隔离构件4100通过包围第2气体发生剂26组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也可以形成上述的燃烧产物的流动,从而发挥出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2>

接下来,基于图7及图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省略其详细说明。图7是气体发生器100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z0表示气体发生器100的高度方向(轴向)的中心轴。

气体发生器100以使填充在由上部壳102及下部壳103形成的壳体104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并将燃烧气体放出的方式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上部壳102具有嵌合壁部102a、抵接部102b、周壁部102c及顶面部102d,它们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地构成。另外,下部壳103具有周壁部103a和底面部103b,并由它们形成凹状的内部空间。周壁部103a的一端侧连接底面部103b,另一端侧成为下部壳103的开口部。另外,由周壁部103a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与由上部壳102的周壁部102c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半径基本相同。下部壳103的底面部103b设有固定点火器123的孔。

这里,通过使上部壳102相对于下部壳103嵌入,在壳体104内形成封闭空间。因此,该封闭空间成为燃烧室121。需要说明的是,上部壳102相对于下部壳103嵌入、直至其抵接部102b抵接于后述的o形隔离构件141的帽缘部141a为止。另外,在壳体104中,为了内部填充的气体发生剂的防湿等,上部壳102与下部壳103的嵌合部位、接触部位可通过适当的接合方法(例如,焊接等)接合。这里,壳体104可以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地,将上部壳102与下部壳103在上述给定的焊接部104a焊接成一体。

另外,在燃烧室121中配置有气体发生剂122及点火器123。此外,以包围气体发生剂122的方式配置有环状的过滤器132。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132以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地构成。此时,气体发生剂122以被缓冲器131的作用力压制于过滤器132、下部壳103的底面部103b等的状态填充,以使得在燃烧室121内不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气体发生剂122的燃烧温度优选为1000~1700℃的范围,例如,可以使用由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制成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另外,可以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地,在上部壳102的周壁部102c与过滤器132之间形成间隙133。流过间隙133的燃烧气体会到达设置在周壁部102c的气体排出口105。需要说明的是,利用铝带134从壳体104的内部封闭了气体排出口105。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气体发生器100中,通过点火器123的工作所引起的气体发生剂122的燃烧,可以从设在周壁部102c的气体排出口105将燃烧气体排放至外部。但是,相对于气体发生剂122组的中心与气体发生器100的中心轴z0基本一致的情况,在点火器123偏离气体发生器100的中心轴z0而配置的情况(例如图7所示的状态)下,存在气体发生剂122的燃烧产生不均、气体发生器100的输出特性偏离预期的隐患。

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00中,在燃烧室121内配置o形隔离构件141。该o形隔离构件141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o形隔离构件41同样地构成,具有帽缘部141a、下端部141b及周壁部141c。而且,o形隔离构件141与上述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地在与下部壳103的内壁面103c之间形成环状的气体流通空间142。该气体流通空间142仅通过多个连通孔143与燃烧室121连通在一起。另外,气体流通空间142与间隙133被帽缘部141a隔离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与o形隔离构件141相对的下部壳103的内壁面103c没有形成气体排出口105,因此,在气体流通空间142流通的燃烧产物在进一步在燃烧室121及间隙133流通之后,从气体排出口105排出。

另外,在o形隔离构件141上与上述的图2所示的o形隔离构件41同样地形成有多个连通孔143。这里,如图8的箭头c11所示,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122a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产物不仅在燃烧室121内扩散,而且还会经由多个连通孔143中的一部分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入孔143a”)而流入气体流通空间142内。另外,如图8的箭头c12所示,在气体流通空间142流通的燃烧产物会经由多个连通孔143中的其它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出孔143b”)而向着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流出。此时,对于在点火器123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而言,与在燃烧室121内流通的情况(由图8的箭头c13表示)相比,其一部分在气体流通空间142流通的情况下(由图8的箭头c11、c12表示)能够更快速地从点火器123扩散至远位。这是由于,相对于气体流通空间142中未填充气体发生剂的情况,燃烧室121中密集地填充有气体发生剂122,在燃烧室121中燃烧产物的流动被该填充的气体发生剂122所妨害。因此,通过使在点火器123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在气体流通空间142流通,可以使燃烧产物尽可能快速地到达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其结果是,不仅是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122a、而且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燃烧。需要说明的是,流出孔143b可以以相对于点火器123为越远位其孔越大的方式形成。

<实施例2的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9~图11对上述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2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省略其详细说明。图9是采用后述的杯形隔离构件241代替上述的图7所示的o形隔离构件14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高度方向的剖面图。

如图9所示,杯形隔离构件241通过包围气体发生剂122组而在与下部壳103的内壁面103c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242。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杯形隔离构件241具有帽缘部241a、点火器插入部241b、下端部241c、突起部241d、周壁部241e、以及底面部241f。另外,通过以帽缘部241a及下端部241c抵接于下部壳103的内壁面103c的方式在由下部壳103形成的凹状的内部空间中配置有杯形隔离构件241,由此形成气体流通空间242。这里,在燃烧室121中配置有杯形隔离构件241的状态下,通过进一步形成在点火器插入部241b插入了点火器123的状态,由此可在从下部壳103的周壁部103a至底面部103b形成气体流通空间242,所述点火器插入部241b是包括设置在该杯形隔离构件241的底面部241f的开口的部位。另外,为了连同杯形隔离构件241的下端部241c一起适宜地形成气体流通空间242(特别是杯形隔离构件241的底面部241f与下部壳103的底面部103b之间的空间),在底面部241f设有突起部241d。

然后,在杯形隔离构件241上与上述的图7所示的o形隔离构件141同样地形成了多个连通孔243。该多个连通孔243形成在杯形隔离构件241的周壁部241e及底面部241f。另外,如图11的箭头c21及c22所示,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近位的气体发生剂122a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可通过多个连通孔243中的一部分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入孔243a”)流入气体流通空间242内,且通过多个连通孔243中的其它连通孔(以下,称为“流出孔243b”)使在气体流通空间242流通的燃烧产物向着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流出。在图11中示例的杯形隔离构件241中,设置于点火器插入部241b附近的底面部241f的连通孔成为流入孔243a,其它连通孔成为流出孔243b。因此,通过采用了这样的杯形隔离构件241的气体发生器100,也可以使在点火器123的近位产生的燃烧产物的一部分尽可能快速地到达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其结果是,配置在点火器123的远位的气体发生剂122b也能在较短时间内燃烧。需要说明的是,流出孔243b可以以相对于点火器123为越远位其孔越大的方式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