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式连杆以及用于三点式连杆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355841发布日期:2020-04-10 23:2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三点式连杆以及用于三点式连杆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特征的三点式连杆以及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4的前序部分特征的、用于三点式连杆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三点式连杆在载货汽车领域中使用在鞍式牵引车(sattelzugmaschinen)中,以便将车轴连接在结构框架上。这对车轴的横向引导和纵向引导有显著贡献。三点式连杆在上导杆平面中引导车轴并且影响载货汽车的行驶性能。每个三点式连杆在载货汽车的行驶运行过程中受到高纵向负载和高横向负载以及例如在载货汽车的曲线行驶过程中发生的摆动运动。由此对三向导杆的刚性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由文献de102014214827a1已知一种多点式连杆,其基本上由纤维塑料复合结构构成。所述纤维塑料复合结构一体式地并且材料连接地构造,而并未设有加强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由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三点式连杆。该三点式连杆应当适合于轻质结构进而具有较小的质量。

由以上提到的目的出发,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三点式连杆以及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4的特征的、用于三点式连杆的制造方法。其他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

用于车辆的底盘的三点式连杆包括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一个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两个型芯型材和一个支撑缠绕部。所述型芯型材由抗剪刚性的材料制成。所述支撑缠绕部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所述三点式连杆具有两个臂和一个中央支承区域。在所述中央支承区域上布置有中央负载导入元件。每个臂与所述中央支承区域连接。每个臂具有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其中之一,该负载导入元件布置在相应的臂的与所述中央支承区域相对的端部上。每个臂具有型芯型材,所述型芯型材在空间上布置在负载导入元件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之间。所述支撑缠绕部在部分区域中包围所述型芯型材和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并且与所述型芯型材、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和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所述车辆优选是载货汽车,但替代于此地也可以是轿车。“作用连接”在此是指:两个结构元件直接彼此连接,其中该连接如此形成,即能够在两个结构元件之间进一步传递力和力矩。

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彼此相同形状地成形。每个负载导入元件或者能由金属材料制成或者能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每个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由铝、钢、钛、长纤维强化的热固性塑料、例如片状模复合材料(sheetmoldingcompound,smc)制成。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优选借助于具有少量铣削加工份额的挤压工艺制造。每个负载导入元件能够或者一体式地成形或者由两部分构成。如果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一体式地成形,其以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不能分解成其他单独部件的块的形式制成。如果所述负载导入元件由两部分构成,其具有两个分别一体式地成形的单独部件。由两部分构成的负载导入元件例如可以具有两个镜像一致的单独部件。替代地,由两部分构成的负载导入元件可以具有两个彼此不同地成形的单独部件。

每个负载导入元件具有轴承容纳部,所述轴承容纳部适用于容纳轴承。该轴承容纳部优选具有圆形的横截面。所述轴承例如可以是橡胶金属轴承。如果所述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的底盘中,那么该轴承用于将三点式连杆支撑在车辆车身上、例如支撑在框架结构上。两个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容纳部分别具有一轴承轴线,所述轴承轴线优选处于相同的平面中。该平面例如垂直于三点式连杆的中间平面并且垂直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轴线。所述三点式连杆优选相对于中间平面是对称的。每个负载导入元件布置在三点式连杆的一个臂中并且在与中央支承区域相对的一侧限定该三点式连杆。在行驶运行中,负载作用到与相应的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的轴承上。该负载经由负载导入元件的容纳部进一步传递给负载导入元件。该负载由负载导入元件进一步传递给所述支撑缠绕部。

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具有轴承容纳部,所述轴承容纳部适用于容纳轴承。所述轴承例如可以是橡胶金属轴承。如果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的底盘中,该轴承用于将三点式连杆与车轴结构连接。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容纳部例如柱状地成形。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容纳部例如具有垂直于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轴线所位于的平面的轴承轴线。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容纳部的轴承轴线优选位于三点式连杆的中间平面中。当所述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时,在行驶运行期间负载作用到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连接的轴承上。该负载有该轴承承担并且进一步传递给中央负载导入元件,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由将该负载引导到所述支撑缠绕部中。

三点式连杆的每个臂具有型芯型材。该型芯型材由抗剪刚性的轻质材料、优选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fkv)或者由泡沫材料制成。两个型芯型材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但替代于此地也能够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fk)例如可以用作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替代于此地可以使用碳纤维强化塑料(cfk)或者芳纶纤维强化塑料(afk)或者其他合适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塑料泡沫或者金属泡沫例如可以用作泡沫材料。所述型芯型材例如可以构造为空心型材。所述型芯型材用作距离保持器并且能够实现所述支撑缠绕部的主要单向的纤维条的连接。所述型芯型材优选借助于连续制造工艺、例如借助于挤压成型工艺以成本低廉的类型和方式制造。所述三点式连杆的每个臂从其负载导入元件出发延伸经过型芯型材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

所述支撑缠绕部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支撑缠绕部优选由碳纤维强化塑料制成。替代于此地,支撑缠绕部可以由玻璃纤维强化塑料、芳纶纤维强化塑料或者其他合适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所述支撑缠绕部由优选经过连续纤维强化的、主要单向的纤维条构造。例如可以使用平面的、预浸渍的、具有热固性基质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材料(fkv-prepregmaterial),以制成所述支撑缠绕部。替代于此地,可以使用预浸渍的、带有热塑性基质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半成品纤维与短纤维强化的热塑性的注塑材料结合。

所述支撑缠绕部能够一体式地成形或者由两部分或多部分构成。在一体式的结构中,所述支撑缠绕部构造为不中断的结构元件。在两部分式的结构中,所述支撑缠绕部由两个彼此分隔开的结构元件构成,但它们由相同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在多部分式的结构中,所述支撑缠绕部由多个彼此分隔开的结构元件构成,但它们由相同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在每种情况下,所述支撑缠绕部具有两个分别朝向两个负载导入元件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此外,所述支撑缠绕部具有恒定的厚度。替代于此地,所述支撑缠绕部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加厚的区域。

所述支撑缠绕部环绕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并且被沿着型芯型材引导并且与型芯型材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连接。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和型芯型材在部分区域中被包围。所述支撑缠绕部在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外侧面的部分区域处接触中央负载导入元件,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是几何上的挤压体。所述支撑缠绕部在型芯型材的外侧面的部分区域处接触型芯型材,所述型芯型材是几何上的挤压体。换句话说,所述支撑缠绕部形成三点式连杆的外侧面,其中两个负载导入元件未被支撑缠绕部包围。每个负载导入元件与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作用连接。在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就是支撑缠绕部的与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的那个端部。所述支撑缠绕部能够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型芯型材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并且必要时与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

如果所述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负载作用到与负载导入元件连接的轴承上。负载作用到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连接的轴承上。由此在三点式连杆中产生拉伸和压缩载荷以及弯曲应力。通过三点式连杆的所描述的多材料结构,支撑缠绕部的纤维塑料复合的强化纤维最优地沿加载方向定向。所述三点式连杆由于臂借助于型芯型材和支撑缠绕部而实现的成形而具有高平面转动惯量,从而减小了在臂上产生的弯曲应力。所述三点式连杆的臂具有高强度。拉伸和压缩载荷借助于借助于支撑缠绕部承担。

基于三点式连杆的结构,借助于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的支撑缠绕部并且借助于由抗剪刚性的材料、例如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或者泡沫材料制成的型芯型材,所述三点式连杆具有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统的三点式连杆更轻的质量。所述三点式连杆是轻质结构构件。由此在车辆中应用三点式连杆时减小了车辆的总质量,这节省了燃料并且提高了可能的有效载荷。此外有利的是,所述三点式连杆能够借助于简单的制造工艺以简单且成本低廉的类型和方式制造。此外,所述三点式连杆具有特别高的承载能力。

按照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负载导入元件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由铝、钢、钛或者其他合适的金属材料制成。负载导入元件能够借助于具有较小铣削份额的挤压工艺以成本低廉且简单的类型和方式制造。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负载导入元件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由片状模复合材料、也就是说由长纤维强化的热固性材料制成。能够使用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者其他合适的纤维作为强化纤维。所述负载导入元件能够借助于具有较小铣削份额的挤压工艺以成本低廉且简单的类型和方式制造。在应用片状模复合材料方面有利的是,所述负载导入元件由此具有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负载导入元件更轻的质量。这提高了轻量化潜力。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由铝、钢、钛或者其他合适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能够借助于具有较小铣削份额的挤压工艺以成本低廉且简单的类型和方式制造。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成形。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由片状模复合材料、也就是说由长纤维强化的热固性材料制成。能够使用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或者其他合适的纤维作为强化纤维。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能够借助于具有较小铣削份额的挤压工艺以成本低廉且简单的类型和方式制造。在应用片状模复合材料方面有利的是,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由此具有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中央负载导入元件更轻的质量。这提高了轻量化潜力。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负载导入元件具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容纳所述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每个容纳部成形为,其准确适配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在所述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成形之后调整所述容纳部的成形。每个容纳部例如可以弧状地、矩形地或者以其他合适的形状成形为直沟槽、成形为多个直沟。显而易见地,该容纳部能够两部分地或多部分地成形。当所述支撑缠绕部早期在其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处并未连接而是具有两个端部区段时例如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容纳部以两个沟槽的形式构造。所述容纳部例如可以具有恒定的宽度。

所述支撑缠绕部的每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伸到其相应的容纳部中并且被该容纳部容纳。所述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一端部伸到第一容纳部中并且被该第一容纳部容纳。因此,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一端部与第一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二端部伸到第二容纳部中并且被该第二容纳部容纳。因此,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二端部与第二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负载导入元件的至少一个容纳部弧状地成形并且支撑缠绕部的每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构造为搭环,其中每个负载导入元件的容纳部与支撑缠绕部的相应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形状配合地连接。所述容纳部相对于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的搭环形状准确适配地成形。支撑缠绕部的每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构成搭环,由此所述支撑缠绕部一体式地构造。换句话说,所述支撑缠绕部构造成不中断的缠绕部。在三点式连杆的制造工艺期间使用占位保持器(platzhalter),以便实现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的搭环形状。

有利的是,在所述支撑缠绕部和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之间存在形状配合连接,由此改善了负载导入元件和支撑缠绕部之间的力传递。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负载导入元件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支撑缠绕部材料连接地作用连接。也就是说,在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一端部与第一容纳部之间存在材料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借助于粘接连接部形成。此外,在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二端部与第二容纳部之间存在材料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借助于粘接连接部形成。每个负载导入元件的容纳部于是容纳支撑缠绕部的相应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以及粘合剂层。

每个容纳部例如能够利用粘合剂填充,从而使得支撑缠绕部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完全利用粘合剂润湿。当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并且产生负载情况时,由于所述粘接连接部改善了在相应的负载导入元件和支撑缠绕部之间的力传递。此外,这还对三点式连杆的疲劳强度造成了积极影响,因为由此避免了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在其相应的容纳部之内的运动。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臂在空间上在其型芯型材和其负载导入元件之间具有空隙。

该空隙是无材料的间隙。换句话说,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不接触所述型芯型材。在第一负载导入元件和第一臂的型芯型材之间布置有第一空隙。在第二负载导入元件和第二臂的型芯型材之间布置有第二空隙。

由于所述空隙,所述负载导入元件与所述型芯型材脱开耦联。如果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并且产生负载情况,那么所产生的力被引导到负载导入元件中。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将力进一步传递给支撑缠绕部并且不直接传递到型芯型材中。由此改善了三点式连杆在负载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臂在空间上在其型芯型材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具有空隙。该空隙是无材料的间隙。换句话说,所述型芯型材不接触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在第一臂的型芯型材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之间布置有第三空隙。在第二臂的型芯型材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之间布置有第四空隙。

由于所述空隙,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与所述型芯型材脱开耦联。如果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并且产生负载情况,那么所产生的力被引导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中。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将力进一步传递给支撑缠绕部并且不直接传递到型芯型材中。由此改善了三点式连杆在负载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缠绕部在其接触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区域处加厚地成形。也就是说,所述支撑缠绕部的纤维层在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区域中局部地加厚、也就是强化地构造。所述支撑缠绕部在此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连接。该粘接连接部平面地构造。当三点式连杆应用在车辆中并且产生负载情况时,该粘接连接部用于在纤维条之间转送负载并且用于在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处转移产生的负载。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负载导入元件由两部分构成。由两部分构成的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够具有两个镜像一致的单独部件。替代地,由两部分构成的负载导入元件能够具有两个彼此不同地成形的单独部件。这两个单独部件优选借助于材料连接的连接部、例如借助于粘接连接部彼此连接。替代于此或者附加于此地,所述单独部件能够借助于形状配合的连接部、例如借助于插接连接部彼此连接。对此有利的是,在三点式连杆的制造工艺期间制造得到了简化,因为所述支撑缠绕部先与负载导入元件的第一单独部件连接,并且接下来与负载导入元件的第二单独部件连接。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型芯型材的抗剪刚性的材料是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或者泡沫材料。所述抗剪刚性的材料是轻质材料。所述抗剪刚性的材料优选是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或者泡沫材料。玻璃纤维强化塑料、碳纤维强化塑料、芳纶纤维强化塑料或者其他合适的纤维塑料复合材料例如可以用作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塑料泡沫或者金属泡沫例如可以用作泡沫材料。该塑料泡沫材料例如可以是发泡的聚氨酯、聚丙烯、聚碳酸酯或其他合适的塑料。金属的泡沫材料例如可以是发泡的铝、基于铋的金属合金或者其他合适的金属材料。

在一种用于制造车辆的底盘用的三点式连杆的方法中,正如已经在先前说明书中描述的那样,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和所述型芯型材首先被嵌入到模具中。在所述模具中,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和型芯型材固定在其位置中。所述型芯型材和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在嵌入到模具中之前当然是经过清洁的。接下来,所述支撑缠绕部安置在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和所述型芯型材上并且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它们作用连接。紧接着,所述支撑缠绕部被硬化。所述支撑缠绕部然后借助于材料连接的和/或形状配合的连接部与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当然在使用之前经过清洁。在材料连接的连接部的情况下,该连接部此外还被硬化。最后,所述三点式连杆被从模具中取出。为了将三点式连杆使用在车辆中,借助于间隙配合将轴承接合、例如压紧或者粘接到负载导入元件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的轴承容纳部中。

附图说明

根据接下来阐述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和细节进行详细描述。附图示出了:

图1是按照一种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是按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按照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负载导入元件的截面a-a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按照另一种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5是按照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负载导入元件和型芯型材的细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按照一种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1的示意性的俯视图。所述三点式连杆1具有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一个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两个型芯型材4以及一个支撑缠绕部5。三点式连杆1由两个臂17和一个中央支承区域18构成。每个臂具有一个负载导入元件2和一个型芯型材4。中央支承区域18借助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成形。每个臂17从其负载导入元件2出发延伸经过其型芯型材4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每个臂17具有纵轴线6。臂17的该纵轴线6同样从臂17的负载导入元件2出发延伸经过同一臂17的型芯型材4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所述三点式连杆1相对于在其中布置有中轴线7的中间平面对称地构成。该中轴线7相对于每个纵轴线6具有相同的距离。此外,所述中轴线7垂直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的轴承轴线8。

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具有轴承容纳部12,所述轴承容纳部适合于容纳中央轴承。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同样分别具有一轴承容纳部12,但其在该示图中不可见。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的轴承轴线8在此垂直于一平面,这里未示出的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的两条轴承轴线布置在该平面中。该平面同样垂直于三点式连杆1的中间平面,中轴线7位于该中间平面中。该轴承轴线8位于三点式连杆1的中间平面之内,中轴线7也位于该中间平面中。

所述支撑缠绕部5形成三点式连杆1的外侧面。支撑缠绕部5在此由两部分构成。支撑缠绕部5在部分区域中接触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以及两个型芯型材4并且在那一部分区域中包围它们。支撑缠绕部5同样接触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但并不包围它们。支撑缠绕部5具有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所述端部分别由负载导入元件2的一容纳部容纳。每个负载导入元件2具有一在这里不可见的容纳部。

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一端部伸入到第一负载导入元件2的容纳部中并且与该第一负载导入元件2作用连接。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第二端部伸入到第二负载导入元件2的容纳部中并且与该第二负载导入元件作用连接。该容纳部的准确的构造在图3中详细示出。在支撑缠绕部5和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之间的作用连接借助于粘接连接部形成。所述支撑缠绕部5同样与两个型芯型材4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粘接。

在第一臂17的负载导入元件2和第一臂17的型芯型材4之间布置有无材料的空隙1。在第二臂17的负载导入元件2和第二臂17的型芯型材4之间布置有无材料的空隙11。这两个型芯型材4于是从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上脱开耦联。在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和第一臂17的型芯型材4之间布置有无材料的空隙11。在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和第二臂17的型芯型材4之间布置有无材料的空隙11。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于是从两个型芯型材4上脱开耦联。

如果所述三点式连杆1应用在车辆中,那么在中央支承区域18处产生纵向负载10。该纵向负载借助于箭头示出。基于该纵向负载10使两个臂17变形,这以通常的类型和方式借助于两条弯曲线9示出。由于两个型芯型材4从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上脱开耦联而在在负载情况下实现了将力从负载导入元件2或者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传递到支撑缠绕部5中并且不直接传递到型芯型材4中。由此改善了三点式连杆1的受力情况。

这两个型芯型材4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fkv)制成,准确地说由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fk)制成。所述支撑缠绕部5由主要单向的、例如由碳纤维强化塑料(cfk)或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成的纤维条构成。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和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由铝制成。由于这种多材料构造方式,所述三点式连杆1具有提高的轻质结构潜力。此外,三点式连杆1特别有承载能力并且符合预定的运动学要求。所述三点式连杆1具有比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完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统的三点式连杆更轻的质量。

图2示出了按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1的示意性的侧视图。这里能清楚地看出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的轴承容纳部12。该轴承容纳部12的轴承轴线位于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的轴承轴线8垂直的平面中。此外能清楚地看出,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2借助于其容纳部容纳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此外还绘出了截面a-a。

图3示出了沿着按照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的负载导入元件2的截面a-a的示意性的剖视图。为了更好地定向,绘出了型芯型材4的部分区域以及纵轴线6。

所述负载导入元件2具有轴承容纳部12。此外负载导入元件2还具有用于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的容纳部16。该容纳部16由两部分构成。所述容纳部16以两个直沟槽的形式构造。该直沟槽准确适配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其中存在形状配合的连接部。支撑缠绕部5的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负载导入元件的容纳部16材料连接地连接。所述粘接连接部用于在负载导入元件2和支撑缠绕部5之间形成作用连接。

图4示出了按照另一种实施例的三点式连杆1的示意性的侧视图。这里示出的三点式连杆1具有如已经由图1和图2所示的三点式连杆那样的两个臂17和一个中央支承区域18。所述中央支承区域18借助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成形。每个臂17具有型芯型材4和负载导入元件15。第一臂17从第一负载导入元件15出发延伸经过第一型芯型材4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第二臂17从第二负载导入元件15出发延伸经过第二型芯型材4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支撑缠绕部5在部分区域中包围两个型芯型材4以及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并且在该部分区域中接触它们。所述支撑缠绕部5此外接触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但并不包围它们。所述支撑缠绕部5于是构成三点式连杆1的外侧面。

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同样如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构成。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具有轴承容纳部12。该轴承容纳部12具有轴承轴线8。该轴承轴线8位于三点式连杆1的中间平面之内,中轴线7也位于该中间平面中。轴承轴线8垂直于所述中轴线7。每个臂17具有纵轴线6,该纵轴线从负载导入元件15出发延伸经过型芯型材4直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所述中轴线7相对于两条纵轴线6具有相同的距离。

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与由图1至图3所示的负载导入元件相反由两部分构成。为了更清楚起见,这里相应地仅示出了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的一部分。每个负载导入元件15的这两个单独部件相对于彼此镜像地构造。如果负载导入元件15的这两个单独部件彼此接合,那么它们具有与图1至图3所示的负载导入元件相同的外部形状。每个负载导入元件15具有轴承容纳部12。该轴承容纳部12具有轴承轴线,其中这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的两条轴承轴线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中。该平面垂直于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的轴承轴线8。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负载导入元件5的容纳部16以弧形的形状成形。它们准确适配于支撑缠绕部5的搭环14。所述支撑缠绕部5的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构造为搭环14。每个搭环14与其相应的负载导入元件15作用连接,其中该作用连接是形状配合连接。此外,这两个搭环14借助于粘接连接部与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材料连接地作用连接。

可进一步看出的是,这所述三点式连杆1的每个负载导入元件15和每个型芯型材4之间分别布置有一无材料的空隙11。第一负载导入元件15于是与第一型芯型材4脱开耦联。第二负载导入元件15同样与第二型芯型材4脱开耦联。如果三点式连杆1应用在车辆中并且产生负载情况,那么力例如被引导到负载导入元件15中。所述负载导入元件15将该力进一步引导到支撑缠绕部5处并且不直接引导到型芯型材4处。由所述支撑缠绕部5承受该力。

每个型芯型材4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准确地说由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成。所述支撑缠绕部5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制成,也即由碳纤维强化塑料或者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成。所述两个负载导入元件15和所述中央负载导入元件3由片状模复合材料制成。由此所示出的三点式连杆1具有提高的轻质结构潜力并且具有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传统的三点式连杆更轻的质量。将支撑缠绕部5的两个负载导入元件侧的端部构造成搭环14为所述三点式连杆1的疲劳强度带来了积极影响。

图5示出了所述三点式连杆1按照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负载导入元件15和型芯型材4的细节示意图。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容纳部16弧状地成形,以便容纳三点式连杆1的支撑缠绕部的搭环。此外,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负载导入元件15和型芯型材4之间的无材料的空隙11。这两个结构元件并不彼此耦联。

这里示出的实施例仅仅是实例性的选择。例如,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和由图1至图3所示的中央负载导入元件能够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例如由片状模复合材料制成。所述负载导入元件和由图4至图5所示的中央负载导入元件例如能够由金属材料、例如由铝制成。

附图标记列表:

1三点式连杆

2负载导入元件

3中央负载导入元件

4型芯型材

5支撑缠绕部

6纵轴线

7中轴线

8轴承轴线

9弯曲线

10纵向负载

11空隙

12轴承容纳部

14搭环

15负载导入元件

16容纳部

17臂

18中央支承区域

a-a截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