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夹层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1670发布日期:2019-06-05 23:0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眩夹层玻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眩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眩夹层玻璃。



背景技术:

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日间阳光、夜间会车远光灯以及其它强光直射,容易使驾驶员眩光,产生不适甚至短暂的视觉盲区,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为了避免这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在驾驶员的前方设置遮阳板,需要遮光时将该遮阳板翻下来,避免强光直接照射驾驶员。由于现有遮阳板的不透明性,考虑到行车安全,遮挡面积有限,并且需要占据车内空间,美观性较差。此外,驾驶员需要根据光照情况,随时手动调节遮阳板的位置,不利于行车安全。

又如中国专利cn105799468公开的一种汽车遮光挡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汽车上部的遮阳区域的液晶显示器件。当外界强光照射时,通过调整液晶显示器件的透光率,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到驾驶员的眼睛而影响驾驶安全。但是该方案只能实现前挡上部区域的遮阳,无法实现对远光灯照射区域的遮挡。

虽然法规要求在夜间会车时,150米内必须从远光灯(高灯)切换成近光灯,美国还规定夜间会车在500英尺内不关高灯为违法。但是,此种违法屡禁不止。驾驶员遇见高灯时,可以稍稍偏头以躲避高灯眩目,但仍会影响驾驶舒适性,并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新型遮光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遮光装置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不同调光区域、兼具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防眩夹层玻璃。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眩夹层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夹层玻璃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调光区域、第二调光区域和主视野区域,所述第一调光区域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二调光区域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所述第一调光区域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二调光区域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所述第一调光区域设有第一调光膜,所述第二调光区域设有第二调光膜,所述第一调光膜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通过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之间,所述第二调光膜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和第二玻璃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和第二调光区域均为条带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40~70%,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5%;所述第二调光区域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0~75%,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为彩色层,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40~5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光膜为反向调光膜或双稳态调光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光膜在亮态时的雾度为1~5%,在暗态时的雾度为30~8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的宽度为100~400mm,所述第二调光区域的宽度为200~400mm。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光区域和第二调光区域的透过率的控制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主视野区域设有第三粘结层,所述第三粘结层位于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夹层玻璃为车辆前挡。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相对位置较高的遮阳带区域设置第一调光区域,在相对位置较低的朝夕阳、远光灯的照射区域设置第二调光区域,从根本上解决外部光线对行车驾驶的影响,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可见光透过率,保证前挡玻璃既满足法规要求,又能实现安全、舒适的驾驶要求;

3)第一调光区域和第二调光区域独立调节,能够满足不同功能、工作和控制需求;

4)可以实现透过率自动调节,有利于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防眩夹层玻璃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防眩夹层玻璃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1为第一玻璃,2为第二玻璃,3为第一调光区域,31为第一调光膜,4为第二调光区域,41为第二调光膜,5为主视野区域,51为第三粘结层,6为第一粘结层,7为第二粘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即在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并且附图示出的为层次结构图,不是实际效果图,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眩夹层玻璃,特别适用于车辆前挡玻璃,包括第一玻璃1和第二玻璃2,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夹层玻璃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调光区域3、第二调光区域4和主视野区域5,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设有第一调光膜31,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设有第二调光膜41,所述第一调光膜3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通过第一粘结层6和第二粘结层7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1和第二玻璃2之间,所述第二调光膜4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通过第一粘结层6和第二粘结层7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1和第二玻璃2之间。

在本发明中,考虑到不同高度和方向的光源会照射到玻璃不同高度的区域,因此在主视野区域5(其可见光透过率≥70%)的上方设置两个独立的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即在相对位置较高的遮阳带区域设置第一调光区域3,在相对位置较低的朝夕阳、远光灯的照射区域设置第二调光区域4。第二调光区域4的暗态要比第一调光区域3的暗态透明得多,透明度必须大到在远光灯和朝夕阳下清楚地看见前方所有物体,同时必须低到能够有效地消弱远光灯和朝夕阳对眼睛的眩目作用。实际上第一调光区域3的暗态基本上不透明,而第二调光区域4的暗态处于半透明状态。本发明既考虑了遮阳带区域对驾驶员的影响,又考虑到朝夕阳、尤其是高灯(远光灯)照射区域对驾驶员影响,由于整体考虑到外部光线对汽车驾驶的影响,因此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外部光线对行车驾驶的影响,大大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并且,两个区域的调光范围要求不同,相对位置较高的第一调光区域3要求在暗态时具有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而相对位置较低的第二调光区域4要求在亮态时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可以是相邻排列。如果仅设置一个调光区域,为同时满足不同位置的可见光透过率要求,调光膜就必须具备较宽的调光区间范围。而调光膜的调光区间范围越大,成本越高,稳定性越差,技术上越难实现。因此,分成两个调光区域,只要满足各自的可见光透过率要求,使得每个调光区域均可以采用相对较小的调光区间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分成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对于配置控制模块也是十分有利的。这是因为第一调光区域3位于较高的非视野区域,为随时起到遮阳作用,其主要工作状态为暗态。而第二调光区域4位于较低的驾驶员平视区域,只是偶尔起到遮挡眩光的作用,为满足可见光透过率的安全法规要求,其主要工作状态为亮态。也就是说,二者的工作需求是不同的,并且主要工作状态是相反的。因此,本发明将前挡分成两个独立的调光区域,并且采用不同的调光膜和控制模块分别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40~70%,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5%;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70~75%,在暗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35%。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优选为彩色层,在亮态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40~50%。由于第一调光区域3并非驾驶员的视野区域,因此可以设置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在暗态时能够很好地起到遮阳作用。而第二调光区域4为满足安全法规要求,在亮态时需要具备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70%),同时在远光灯或朝夕阳等强光照射下需要迅速降低可见光透过率。采用两种不同的可见光透过率,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具体地,对于位于相对位置较高的第一调光区域3,在非强光照射时,将第一调光区域3调节到较高可见光透过率的亮态,如40%、45%或50%,能够提高车内照明效果;在强光照射时,将第一调光区域3调节到较低可见光透过率的暗态,如1%、2%、3%、4%或5%,基本上能够对强光起到完全遮蔽作用。而对于位于相对位置较低的受朝夕阳、远光灯照射的第二调光区域4,在非强光照射时,将第二调光区域4调节到较高可见光透过率的亮态,如70%、72%、74%或75%,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在强光照射时,将第二调光区域4调节到较低透过率的暗态,如10%、15%、20%或25%,其具有单向可视的效果。并且,由于第二调光区域4在暗态时仍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过率,即便是在出现无眩光时误调光的情况,从车内看到的车外景象也比较清晰,从而避免了误操作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进一步地,为使前挡玻璃既能满足法规要求,又能实现安全、舒适的驾驶要求,所述第二调光膜41在亮态时的雾度为1~5%,在暗态时的雾度为30~85%。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根据不同高度的强光的照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的宽度根据遮阳带区域的大小进行设置,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的宽度根据远光灯照射区域的大小进行设置,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的形状优选为条带状。优选地,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的宽度l1优选为100~400mm,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的宽度l2优选为200~400mm。对于小型轿车,第一调光区域的宽度l1可选为100~200mm,第二调光区域的宽度l2可选为200~300mm;对于大型客车第一调光区域的宽度l1可选为300~400mm,第二调光区域的宽度l2可选为300~400mm。

在本发明中,为美观需要,防眩夹层玻璃的四周边缘区域设有不透明的油墨印边区域。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调光膜31和第二调光膜32的电极设置在油墨印边所遮挡的区域内,从而不影响美观效果。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粘结层6和第二粘结层7为车辆夹层玻璃常用的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膜层,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等。

现有绝大多数调光膜都是“通电透明、断电磨砂”的,当需要调整到高透明状态时,必须要通电,而在平常使用时,大部分时间是需要其呈透明状态,只有在部分情况下才会切换至磨砂状态,进行遮光。

相对于上述正向调光膜,反向调光膜如pnlc(polymernetworkliquidcrystal)反向调光膜,其为“断电透明,通电磨砂”,在透明时不需耗电,应用更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门窗、建筑幕墙和交通工具。

而双稳态就是同一个显示单元中,在不施加电压的状况之下,就可以拥有亮态与暗态两种不同的状态,而且能够持续维持下去,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电量耗损。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可以采用pdlc、spd、lc、ec等调光技术。因为遮阳带在平常使用时,大部分时间是需要其呈磨砂状态或低透状态,进行遮光,只有在部分情况下才会切换至透明状态,增加视野和光线。所以,第一调光区域用正向调光膜比较节能。

而所述第二调光区域4在大部分使用时间均需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因此,所述第二调光膜41优选为反向调光膜或双稳态调光膜,并且可以在1秒内最好是0.1秒内在亮态和暗态之间切换。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还可以采用其它任意类型的调光膜,只要能够满足本发明的调光区间范围要求和可见光透过率要求即可。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的透过率的控制模块。本发明可采用光电传感器、图像采集、声音采集等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调光膜31和第二调光膜41电性连接,然后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分别控制第一调光区域3和第二调光区域4的可见光透光率,实现前挡遮阳、防远光灯眩光、防朝夕阳眩光等,达到安全舒适驾驶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主视野区域5设有第三粘结层51,所述第三粘结层51位于所述第一粘结层6和第二粘结层7之间。应当理解的是,第三粘结层51不是必须的,通过设置第三粘结层51,其厚度与第一调光膜31和第二调光膜41基本相同,可以使得夹层结构更加合理,进而提高成品率。

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眩夹层玻璃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的局限,所述防眩夹层玻璃同样也适用于车辆边窗,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