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16905发布日期:2019-11-01 19:5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尤其涉及一种由保护部件覆盖布设在车辆底面的电力线的一部分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用于保护布设在车辆底面的电力线、电缆等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保护电动致动器的支架,该电动致动器用于拉动布设在车辆底面的驻车制动拉线。

近年来,诸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具有电动机和用于向该电动机供应电力的蓄电池的车辆被广泛使用。在这种类型的车辆中,保护布设在车辆底面的电力线免受诸如路缘等障碍物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40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用于拉动驻车制动拉线的电动致动器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至横梁,下表面通过粘接到支架而固定至车身,因此,当路缘等碰撞支架时,作为保护对象的电动致动器可能与支架一起脱落,或者被夹在支架与车底板之间或支架与横梁之间而损伤。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保护电力线免受路缘等损伤的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具有:

电动机;

向所述电动机供应电力的蓄电池;以及

构成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蓄电池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电力线,其中,

所述电力线布设为沿着所述车辆的底面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电力线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底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下由保护部件从下方覆盖,

所述保护部件的对所述底面的固定点位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沿着车辆的底面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布设的电力线的一部分由保护部件覆盖,保护部件的固定点位于保护部件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车辆转向时保护部件与路缘发生碰撞,保护部件也发生变形以上推电力线。因此,能够适当保护电力线免受路缘等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从底面观察图1的车辆的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左侧的底面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车辆的保护部件周边的放大图。

图5a是保护部件的俯视图。

图5b是保护部件的从右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5c是保护部件的从后方观察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的车辆与路缘碰撞时的保护部件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与路缘碰撞时的保护部件的变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底面;

10、电力线;

10a、弯曲部;

10f、前方直线部;

10r、后方直线部;

30、横梁;

60、燃料箱防护件;

61、防护件延长部;

70、保护部件;

73、固定点;

b、蓄电池;

inv、电力变换器;

m、电动机;

s、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具有:配置在车辆1前方的电动机室中的电动机m和电力变换器inv;配置在车辆1后方的置物箱下的蓄电池b;以及将蓄电池b与电力变换器inv连接的电力线10。

蓄电池b向电动机m供应电力。电力变换器inv配置在电动机m与蓄电池b之间的电力传输路径上,用于提升从蓄电池b供应的电力的电压并将该电力从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同时,降低从电动机m供应的电力的电压并将该电力从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电力线10布设为沿着车辆1的底面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从而将配置在车辆1前方的电力变换器inv与配置在车辆1后方的蓄电池b电连接。

如图2所示,电力线10的一端连接到布设在车辆1前方的电动机室中的电力变换器inv,穿过设置在车底板20前方的前侧电力线通孔21f而布设在车底板20下部。布设在车底板20下部的电力线10在车辆1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穿过设置在车底板20后方的后侧电力线通孔21r而使电力线10的另一端连接到配置在车辆1后方的车底板20上方的蓄电池b。

这里,在车底板20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下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0。布设在车底板20下部的电力线10跨横梁30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电力线10具有:从横梁30的后端向作为车辆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端侧延伸的弯曲部10a;从弯曲部10a的前端向前方大致平行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地延伸的前方直线部10f;以及从弯曲部10a的后端向后方大致平行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地延伸的后方直线部10r。

此外,在比横梁30靠前方的车底板20下部设置有燃料箱40。燃料箱40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前端固定在车底板20上,后端由固定至横梁30的两个燃料箱支撑构件51、52从下方支撑。在燃料箱40的后方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燃料箱防护件60。燃料箱防护件60固定在两个燃料箱支撑构件51、52上,并且在车宽方向外侧固定至横梁30。

这里,由于电力线10布设为在车底板20的下方且在车辆1的左侧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当车辆向左转向时,电力线10可能与路缘发生碰撞。因此,在车辆1向左转向时受影响的转向时影响区域a设置有保护部件70,该保护部件70用于从下方覆盖电力线10从而保护电力线10。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前方直线部10f布设在比转向时影响区域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后方直线部10r布设在比转向时影响区域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弯曲部10a布设为横穿转向时影响区域a。因此,保护部件70设置为从下方覆盖横穿转向时影响区域a的弯曲部10a。

如图4所示,前方直线部10f通过固定至横梁30的电力线夹80而固定至横梁30的底面。保护部件70从下方覆盖弯曲部10a,设置在保护部件70前端部的第一接合部71与从电力线夹80向车辆1的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接合销81接合。另外,保护部件70借助固定点73并通过固定螺栓91而固定至横梁30,所述固定点73设置在弯曲部10a的前方且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保护部件70的设置在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接合部72通过第二接合螺栓92以及第二接合螺母93而与从燃料箱防护件60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防护件延长部61接合。

这样,保护部件70的弯曲部10a的前方直线部10f侧即前端侧固定至横梁30。另一方面,保护部件70的弯曲部10a的后方直线部10r侧即后端侧成为自由端。换言之,保护部件70在长度方向的一侧通过固定点73和第二接合部7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车辆1的底面2,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车辆1的底面2分离开而成为自由端。

并且,如图4及图5a至5c所示,保护部件70具有:横梁抵接面70a,其与横梁30抵接,且设置有固定点73;电力线插通面70b,其配置在比横梁抵接面70a靠下方的位置,且电力线10在其上方穿过;倾斜面70c,其从横梁抵接面70a朝向电力线插通面70b而向下方倾斜;以及燃料箱防护件抵接面70d,其与燃料箱防护件60的防护件延长部61抵接,且设置有第二接合部72。电力线插通面70b沿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延伸,横梁抵接面70a与电力线插通面70b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倾斜面70c成为与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大致平行地从横梁抵接面70a朝向电力线插通面70b而向下方倾斜的面。

如图6所示,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与车底板20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间隙s;在车辆1的底面2上,在横梁30的背后通过车底板20和横梁30构成死区d。

在车辆1向左转向时路缘从车辆1的左前方向车底板20下部侵入的情况下,路缘与保护部件70的倾斜面70c发生碰撞。这里,保护部件70的固定点73位于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因此,随着路缘向车辆后方侵入,保护部件70以固定点73为支点而沿着保护部件70的倾斜面70c的倾斜向车辆上方上推电力线插通面70b地发生变形。通过将电力线插通面70b向车辆上方上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被推向死区d。

因此,电力线10不与路缘发生直接接触,从而得到适当的保护而不受损伤。此外,保护部件70以固定至横梁30的固定点73为支点而向车辆上方上推电力线10地发生变形,因此,能够使电力线10向死区d退避,进而能够防止电力线10被路缘向车辆后方按压而发生损伤。并且,保护部件70的固定点73位于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的前方,因此,保护部件70的变形方向沿着路缘的侵入方向,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电力线10。

并且,保护部件70在设置在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接合部72处,通过第二接合螺栓92以及第二接合螺母93而与从燃料箱防护件60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防护件延长部61接合。由此,能够减少保护部件70因车辆1的振动而摆动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相同的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中,保护部件70借助固定点73并通过固定螺栓91而固定至横梁30,所述固定点73设置在弯曲部10a的前方且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外侧,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中,保护部件700在弯曲部10a的前方且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外侧固定至车底板20。

如图7所示,保护部件700具有:车底板抵接面700a,其在弯曲部10a的前方且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外侧与车底板20抵接;铅垂面700e,其从车底板抵接面700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伸;以及倾斜面700c,其从铅垂面700e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下倾斜。

保护部件700在车底板抵接面700a而在弯曲部10a的前方且电力线10的车宽方向外侧固定至车底板20。铅垂面700e的上下方向长度比电力线10的直径长。倾斜面700c构成为在水平方向上与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重叠。

这样,保护部件700的弯曲部10a的前方直线部10f侧即前端侧固定至车底板20。另一方面,保护部件70的弯曲部10a的后方直线部10r侧即后端侧成为自由端。

此外,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与车底板20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间隙s。

在车辆1向左转向时路缘从车辆1的左前方向车底板20下部侵入的情况下,路缘与保护部件700的倾斜面700c发生碰撞。保护部件700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固定至车底板20,因此,随着路缘向车辆后方侵入,保护部件700以向上方上推倾斜面700c的车辆后端侧的方式发生变形。当向上方上推倾斜面700c的车辆后端侧时,倾斜面700c的车辆后端侧与构成为在水平方向上重叠的电力线10的弯曲部抵接,从而向上方上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

因此,路缘通过倾斜面700c的下方,电力线10与路缘不发生直接接触,从而使电力线10得到适当的保护而不受损伤。此外,铅垂面700e的上下方向长度比电力线10的直径长,在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与车底板20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间隙s,因此,以向上方上推倾斜面700c的车辆后端侧的方式发生变形,能够使电力线10向由车底板20、铅垂面700e及倾斜面700c构成的空间退避,能够防止电力线10被路缘向车辆后方按压而发生损伤。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和改进等。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电力线10将蓄电池b与电力变换器inv连接,但也可以是将电动机m与电力变换器inv连接的三相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将电动机m与电力变换器inv连接的三相线被路缘等损伤。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力线10的弯曲部10a配置在横梁30的后方,但不限于横梁30的后方,也可以配置于在与车底板20之间设置有上下方向的间隙s的任意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保护部件70能够配置在当车辆1转向时车底板20下部的更易受路缘等侵入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电力线1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至少描述了以下事项。尽管在括号中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应组成元件等,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1)一种车辆(车辆1),其具有:

电动机(电动机m);

向所述电动机供应电力的蓄电池(蓄电池b);以及

构成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蓄电池的电力传输路径的电力线(电力线10),其中,

所述电力线布设为沿着所述车辆的底面(底面2)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电力线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底面之间确保间隙(间隙s)的状态下由保护部件(保护部件70)从下方覆盖,

所述保护部件的对所述底面的固定点(固定点73)位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1),沿着车辆的底面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布设的电力线的一部分由保护部件覆盖,保护部件的固定点位于保护部件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车辆转向时保护部件与路缘发生碰撞,保护部件也发生变形以上推电力线。因此,能够适当保护电力线免受路缘等损伤。

(2)根据(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部件在比所述电力线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与安装于所述底面的其他部件(防护件延长部61)接合。

根据(2),保护部件在比电力线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与安装于底面的其他部件接合,因此,能够减少保护部件因车辆的振动而摆动的情况。此外,当保护部件与路缘发生碰撞时,能够抑制保护部件的变形被妨碍的情况。

(3)根据(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电力线跨横梁(横梁30)配置,

所述保护部件的所述固定点位于所述横梁上,

所述保护部件的后端部为自由端。

根据(3),当保护部件与路缘发生碰撞时,保护部件以固定至横梁的固定点为支点进行变形,因此能够使电力线向由横梁和底面构成的死区退避。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电力线具有:弯曲部(弯曲部10a),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前方直线部(前方直线部10f),其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前方,且大致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地延伸;以及后方直线部(后方直线部10r),其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后方,且大致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地延伸,

所述保护部件的所述固定点位于所述弯曲部的前方。

根据(4),保护部件的固定点位于弯曲部的前方,由此,保护部件的变形方向沿着路缘的侵入方向,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护电力线。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具有电力变换器(电力变换器inv),该电力变换器(电力变换器inv)配置在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蓄电池的电力传输路径上,用于变换电力,

所述电力线将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电力变换器连接。

根据(5),能够防止将蓄电池与电力变换器连接的电力线被路缘等损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