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按摩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5222发布日期:2019-07-27 10:0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按摩头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或高铁商务舱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按摩头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许多座椅的头枕是固定的,工作时不会使用头枕,休息是靠在固定的头枕上,头枕一般也只是一个支撑作用,甚至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会配备头枕,这种椅子在使用时腰部得到了支撑,但肩部和颈部没有支撑,会造成颈椎和肩部的损失,造成肩周炎等办公室疾病,但是直接更换椅子又会加大成本,即使配备了头枕,舒适性也不够理想,如专利号为cn201721817614.4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侧向调节头枕座椅装置,该方案将固定的头枕取缔,升级为通过调节装置调节头枕侧面折弯以适应乘员的头枕,然而该方案依然没有解决头枕灵活度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按摩头枕,托住头部实现多角度的转动活动,允许颈椎部位完成多角度的转动动作,对颈椎部位造成上、下挤压的效果,缓解因长时间坐着办公引发的肩颈不适的症状。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座椅按摩头枕,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椅座、用于枕靠头部的头枕部和转动部,所述连椅座包括用于与座椅连接的贴连板和板侧连板,所述板侧连板为自所述贴连板的两侧侧边向外延展的竖直面板,在所述板侧连板的末端有水平朝向的连板通孔,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套、插孔柱和转连杆,所述转动套为带有竖向通口的矩形块,所述插孔柱为自所述转动套的侧面向外延伸并穿过所述连板通孔的直杆,所述转连杆包括竖摆杆和横转杆,所述横转杆为穿过所述转动套两侧壁面圆孔的直杆,所述竖摆杆为自所述横转杆的表面向上延伸的直杆,所述头枕部连接所述竖摆杆的上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竖摆杆的摆动幅度的范围限定部,所述范围限定部包括延介板、中转轴和转滑套,所述延介板为自所述贴连板的表面向外延伸的直板,在所述延介板的末端有竖直方向的穿口,所述中转轴位于所述延介板的穿口中,所述转滑套为条形块,在所述转滑套上有镶嵌孔和插透槽,所述镶嵌孔为靠近所述转滑套一段的通口,所述插透槽为与所述镶嵌孔的贯穿方向一致的长条形穿口,所述转连杆还包括下接杆和嵌槽头,所述下接杆为自所述横转杆的表面向下延伸、并穿过所述插透槽的直杆,所述嵌槽头为位于所述下接杆的下端的圆球,在所述延介板上还有限滑轨道,所述限滑轨道包括内圆盘和外圆环,所述内圆盘为位于所述延介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中转轴同心的圆盘面,所述外圆环为位于所述延介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内圆盘同心的圆环,所述嵌槽头在所述限滑轨道中转动。

作为优选,还包括主动转向部,所述主动转向部包括与所述贴连板固定连接的固接板、主转轮和被转轮,所述主转轮连接位于所述固接板上的电机座,所述被转轮环套于所述中转轴。

作为优选,所述头枕部包括头靠板和用于连接所述头靠板和所述竖摆杆的外延杆,所述头靠板包括主靠面和侧托面,所述主靠面是平面板,所述侧托面为自所述主靠面的下边缘两侧处向远离所述外延杆一侧凸出的凸起面,所述侧托面的凸出方向垂直所述主靠面所在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头枕部还包括贴合弧面,所述贴合弧面为自所述主靠面的下边缘中部处向所述主靠面的中心处凹陷的内凹面。

作为优选,所述头靠板和所述外延杆之间通过角度调节轴连接,所述角度调节轴用于调节所述头靠板与所述外延杆之间的夹角。

作为优选,在所述插孔柱上还有用于稳定的杆端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杆端垫片为自所述插孔柱的表面向外延展的薄片,所述插孔柱的两端分别有两片间隔分布的杆端垫片,所述板侧连板位于同一侧的所述杆端垫片之间。

在日常生产中,连椅座又可称为主体钣金,用于整个机构的安装和扩展连接;头枕部用于支撑头部和按摩颈椎,转连杆又可称为运动杆,用于实现头枕部始终面向同一方向做出旋转和上下摆动的运动;主动转向部又可称为动力部,可由一个减速电机和齿轮组成;范围限定部在生产日常中又可称为传动部,用于将动力部的转速变小并输出到运动杆上,在主动转向部和范围限定部之间还有控制部,即磁力感应线路板,主要用于控制马达在固定位置进行正转和反转,用来避免人体头部始终朝一个方向旋转产生晕眩。具体地,在运转时,通过减速电机和小齿轮将动力传送到大齿轮进行减速达到人体舒适的头部转动速度,大齿轮固定在主体钣金上,在大齿轮上有一个小磁铁,控制部的磁力线路板通过感应大齿轮上的磁铁位置进行正转反转和复位的控制,大齿轮将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推动块上,推动块推动运动杆在轨道块上做旋转运动,运动杆的旋转运动通过万向块,将旋转运动转变为用于实现头枕部保持始终面向同一方向做出旋转和上下摆动的运动。固定在运动杆上的头枕部能和人体颈椎贴合,在通过运动杆的运动使头枕部带动人的头部做旋转放松运动的同时在头枕部接触颈椎的位置上有上下滑动的按摩运动以达到缓解颈椎疲劳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可以通过转连杆在转动套内的多维度摆动实现头枕部的转动,使得使用者的脖颈能够随意转动,其次,通过主动转向部还可以实现自动放松脖颈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按摩头枕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动部处结构放大图。

图3为范围限定部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侧托面示意图。

图5为贴合弧面示意图。

图中:11、贴连板,12、板侧连板,21、转动套,22、插孔柱,23、转连杆,31、延介板,32、转滑套,33、限滑轨道,4、主动转向部,51、头靠板,52、贴合弧面,511、侧托面,6、杆端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通过连椅座将按摩头枕固接在普通座椅的靠背上,整个机构可以通过主体钣金上预留的两个安装孔安装到普通的椅子靠背上,具体地,在有安装普通头枕的椅子上,把原先的头枕拆掉,用一个连接钣金,先连接在原来椅子的头枕安装空位,再把整个机构,即座椅按摩头枕安装在连接钣金上。若原来椅子头枕孔位和本座椅按摩头枕安装孔位通用则可以直接安装;若在没有头枕的椅子上安装要先在座椅后背按照主体钣金的安装孔位钻出螺纹孔,然后通过螺钉穿过贴连板11上的通孔后在螺纹孔内旋紧,从而实现安装。当按摩头枕安装在座椅靠背上之后,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将头枕靠在头枕部上,头枕部经过转动部实现各种方向、角度的变化,头枕部实现转圈运动,具体地,转动套21通过插孔柱22连接在板侧连板12之间,而竖摆杆通过横转杆连接在转动套21的中空腔内,即转动套21靠插孔柱22实现转动,转连杆23中的竖摆杆通过横转杆实现转动,连着的转动不在同一平面内,故竖摆杆可实现多种方向、角度的转动,头枕部连接于竖摆杆上,所以头枕部拥有与竖摆杆一样的摆动方向、角度,其中,头枕部的表面可以使用柔软的泡棉等材质,使得人体头部接触时具备更好的舒适性。

可以通过范围限定部来限制头枕部的转动幅度,避免因过度转动而逐渐损坏,转连杆23以向下延伸的下接杆穿过插透槽后使得嵌槽头插入限滑轨道33中,这样才能让嵌槽头在限滑轨道33的轨道中转动,而转滑套32绕着中转轴旋转,其中,镶嵌孔套接在中转轴的上端,限滑轨道33位于转滑套32和延介板31之间的位置,转滑套32的转动平面由延介板31决定。

通过以范围限定部连接主动转向部4来实现转动部的自动(电动)转动,即在中转轴的下部固定套接被转轮,被转轮可以是一个齿数较大的大齿轮,在被转轮的齿外侧啮合主转轮,主转轮可以是环套在电机座的输出轴上的齿数较小的小齿轮,具体被转轮和主转轮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电机座通过电线连接电源供电,使得主转轮在转动的时候带动被转轮的转动,从而中转轴转动,继而转滑套32转动,最后嵌槽头带动竖摆杆转动,直到运动上传到头枕部。

头靠板51由主靠面和侧托面511构成,侧托面511可以在头枕部转动时防止头部脱离主靠面,与此同时对肩膀有一个抵触的作用力,具有放松肩膀肌肉的效果,其次,贴合弧面52可以增加头部枕靠的舒适性,使得脖子内陷于贴合弧面52之内,使得整个脖子位于贴合弧面52中间,提升舒适性,再通过角度调节轴实现头枕部的朝向,来满足更多的实际需求。

还可以通过杆端垫片6来降低转动套21和板侧连板12之间的结构磨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