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阻尼装置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2074发布日期:2019-11-27 20:2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具有阻尼装置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阻尼装置的车辆座椅,该阻尼装置用于阻尼车辆座椅的上部件相对于车辆座椅的下部件围绕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的枢转运动。



背景技术:

这种车辆座椅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从wo2014/176130a1中已知。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看到可围绕枢转轴枢转并借助于悬架或阻尼装置相对于车身被悬架或阻尼的车辆座椅。然而,悬架或阻尼装置的布置是非常耗费空间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提出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节省空间且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改进的阻尼。

该目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的。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可以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找到。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种具有用于阻尼车辆座椅的枢转运动的阻尼装置,其中车辆座椅的上部件围绕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转轴枢转地连接到车辆座椅的下部件,并相对于下部件枢转地安装,其中阻尼装置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阻尼器,第一端通过第一枢转轴枢转地连接到下部件并且第二端通过第五枢转轴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杠杆元件,第一杠杆元件借助于第二枢转轴与下部件枢转地连接,并且设置第二杠杆元件,第二杠杆元件借助于第三枢转轴与第一杠杆元件枢转地连接并且借助于第四枢转轴枢转地连接到上部件。

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布置,可以实现阻尼装置的更小的空间要求。

与将阻尼器直接连接到上部件和下部件相比,这种杠杆布置使得在使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枢转时可以改变阻尼器的行程。

阻尼装置的阻尼性能可以进一步改善或适应于根据优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另外包括第二阻尼器的情况。

更优选地,除了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之外,阻尼装置还包括第三阻尼器和第四阻尼器。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类似于第一阻尼器,第二阻尼器,以及任选的第三阻尼器和第四阻尼器,借助于杠杆元件连接到上部件或下部件。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一杠杆元件具有第一凹部。在这种情况下,凹部意味着存在杠杆元件的开口区域,使得当使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枢转时,伴随有第一杠杆元件和第二杠杆元件的枢转,并且可以防止当第二杠杆元件连接到上部件时,特别是在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枢转的最大偏转时停止。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当第五枢转轴至第二枢转轴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三枢转轴至第四枢转轴的第二距离时,可以改变阻尼装置,特别是相应的阻尼器的运动。

以这种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相应的阻尼器在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的枢转中的行程。特别优选地,第一距离是第二距离的一半。

特别优选地,第五枢转轴至第三枢转轴的第三距离等于第三枢转轴至第四枢转轴的第一距离。因此,第三枢转轴至第二枢转轴的第四距离等于第三距离。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上部件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上或在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下部件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其中阻尼器在第一端处连接到下部件部分的、垂直于下部件的内侧,第二杠杆元件连接到上部件部分的、垂直于上部件的外侧。

优选地,下部件和上部件形成为平坦的。上部件部分和下部件部分同样是平坦的,分别连接到上部件或下部件,并且垂直于上部件或下部件。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被布置成相对于枢转轴轴向对称。

这使得可以在上部件相对于下部件围绕枢转轴逆时针和顺时针枢转时实现均匀的阻尼。特别地,这意味着杠杆元件也被设计成相同的。对称性特别是指正常的操作状态,即未偏转的操作状态。当然,当使上部件枢转时,阻尼器的位置和状态根据上部件改变,并且杠杆也相应地根据上部件改变。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三阻尼器和第四阻尼器也被布置成相对于枢转轴轴向对称。

这里的对称性还特别是指正常的操作状态,即未偏转的操作状态。当使上部件枢转时,阻尼器的位置和状态根据上部件改变,并且杠杆也相应地根据上部件改变。

其他有利的实施例从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

附图说明

在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优点和便利。附图显示:

图1a示出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的根据优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图1b示出处于偏转的操作状态的根据图1a的车辆座椅;

图2a示出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的车辆座椅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2b示出处于偏转的操作状态的图2a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3a示出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的根据图2a的阻尼装置的平面图;

图3b示出根据图2a的阻尼装置的前视图;

图3c示出处于偏转的操作状态的根据图2a的阻尼装置的平面图;

图3d示出根据图3c的阻尼装置的前视图;

图4a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阻尼装置;

图4b示出根据优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其安装在车辆25的车厢中。车辆25和相应的车辆座椅1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26,车辆25或车辆座椅1不偏转。车辆座椅1具有阻尼装置2,阻尼装置2在当前情况下包括第一阻尼器6和第二阻尼器15。

图1b示出了图1a的车辆座椅1,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车辆25或车辆座椅1处于偏转的操作状态27。特别地,车辆25仅在一侧偏转,在当前情况下观察,是在右侧偏转。

图2a示出了阻尼装置2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阻尼装置2在当前情况下包括第一阻尼器6、第二阻尼器15、第三阻尼器16和第四阻尼器17。这些阻尼器6、15、16、17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端7和第二端8,其中阻尼器6、15、16、17的第一端7借助于第一枢转轴9与下部件4枢转地连接,并且其中阻尼器6、15、16、17的第二端8借助于第五枢转轴29与第一杠杆元件13枢转地连接。另外,第一杠杆元件13借助于第二枢转轴10枢转地连接到下部件4,其中设置第二杠杆元件14,第二杠杆元件14借助于第三枢转轴11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杠杆元件13并借助于第四枢转轴12枢转地连接到上部件3。

上部件3围绕枢转轴5枢转地连接,使得上部件3可相对于下部件4枢转。同样,枢转轴5连接到下部件4。

这意味着与第一端7相比,阻尼器6、15、16、17的第二端8除了旋转之外不与上部件3刚性连接,而是通过包括第一杠杆元件13和第二杠杆元件14的杠杆布置。

通过阻尼器6、15、16、17的这种布置,与上部件3的偏转相比,可以实现阻尼器6、15、16、17的行程的线性或非线性传动或减小,如将参考以下附图更详细地解释。

图2b示出了图2a的物体,但是处于偏转位置27,也就是说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围绕枢转轴5枢转。因此,可以看出,阻尼器6、15、16、17的行程相应地改变,即,每个阻尼器6、15、16、17的伸长活塞30的长度改变。

图3a示出了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26的根据优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2的平面图。对第一阻尼器6的评述也相应地适用于第二阻尼器15、第三阻尼器16和第四阻尼器17。

特别地,第一阻尼器6和第二阻尼器15被布置成相对于枢转轴5对称。这同样适用于第三阻尼器16和第四阻尼器17。

此外,可以看出,第一杠杆元件13连接到第一阻尼器6的第二端8,并且包括第一杠杆元件部件31和第二杠杆元件部件32,其中从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看,阻尼器6的第二端8被布置在第一杠杆元件部件31与第二杠杆元件部件32之间。

同样地,根据该实施例,阻尼器6、15、16、17各自被布置成在车辆座椅宽度方向b上或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延伸。

特别地,上部件3具有从车辆纵向方向l或车辆座椅宽度方向b看的长度33,其小于下部件4的、也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看的长度34。此外,上部件3具有上部件部分23,下部件4具有下部件部分21,上部件部分23和下部件部分21各自形成为垂直于上部件3或下部件4。从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看,阻尼器6、15、16、17位于上部件部分23的外侧24与下部件部分21的内侧22之间。通过阻尼器6、15、16、17的这种构造或这种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空间,特别是在从车辆座椅高度方向h上看时下部件4与上部件3之间的距离减小。

图3b以前视图示出了图3a的物体,其同样处于正常的操作状态26。

从图3b可以看出,第五枢转轴29与第二枢转轴10之间的第一距离19大于第三枢转轴11与第四枢转轴12之间的第二距离20。优选地,第一距离19是第二距离20的两倍。

此外,第一杠杆元件13具有第一凹部18。更具体地,第一杠杆元件13的第一杠杆元件部件31和第二杠杆元件部件32各自具有第一凹部18。第一凹部18如下形成。

第一杠杆元件13或杠杆元件部件31、32形成为平坦的,并且第一杠杆元件13或杠杆元件部件31、32优选地处于平行的平面或一个平面中,所述平行的平面或一个平面由车辆座椅宽度方向b和车辆座椅高度方向h形成。然而,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也有轻微延伸。

由于第一杠杆元件13包括第一杠杆元件部件31和第二杠杆元件部件32,并且阻尼器6、15、16、17的第二端8在车辆座椅纵向方向l上看被布置在第一杠杆元件部件31与第二杠杆元件部件32之间,因此有可能的是,在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围绕枢转轴5的最大枢转时,第一杠杆元件13与第四枢转轴12碰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凹部18被设计成使得在上部件3的最大枢转时,不会发生这种碰撞。特别地,背离阻尼器6、15、16、17的侧面35是弧形的。

在图3c和3d中示出了上部件3相对于下部件4的最大枢转的这种情况。由于侧面35是弧形或弯曲的,因此可以防止与上部件3上的第二杠杆元件14或第二杠杆元件14的悬架碰撞。

还可以看出,在车辆座椅高度方向h上看,第一枢转轴9被布置在枢转轴5上方。

此外,可以看到悬架36,第二杠杆元件14借助于悬架36连接到上部件3。

在图4b中,示出了与如图4a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作用原理相比的基本操作原理。

图4a示出了下部件4上的阻尼器6、15、16、17的静止悬架和上部件3上的静止悬架。这里的静止意味着除了旋转之外的静止。当使上部件3围绕枢转轴5枢转角度37时,阻尼器6、15、16、17也围绕第一枢转轴9枢转。这里,第四枢转轴12至枢转轴5的第三距离38和枢转轴5至第一枢转轴9的第四距离39是恒定的,变量是第一枢转轴9至第四枢转轴12的长度40,以及阻尼器6、15、16、17的行程的变化。通过这种悬架,阻尼器6、15、16、17的行程可能只有很小的变化。

相比之下,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阻尼装置2的操作模式。

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第三距离38仍然是恒定的,第四距离39也是如此。然而,第一枢转轴9经由第一杠杆元件13和第二杠杆元件14至第四枢转轴12的长度40是根本不同的。长度40现在由第一距离19、从第三枢转轴11至第五枢转轴29的第五距离41以及第五枢转轴29至第一枢转轴9的第六距离42组成。借助于该杠杆布置,特别地,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显著改变第六距离42,然后阻尼器6、15、16、17的行程变化明显更大。

本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所有特征均被认为是对本发明必不可少的,只要它们单独地或组合地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新的。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座椅;

2阻尼装置;

3上部件;

4下部件;

5枢转轴;

6第一阻尼器;

7第一阻尼器的第一端;

8第二阻尼器的第二端;

9第一枢转轴;

10第二枢转轴;

11第三枢转轴;

12第四枢转轴;

13第一杠杆元件;

14第二杠杆元件;

15第二阻尼器;

16第三阻尼器;

17第四阻尼器;

18第一凹部;

19第一距离;

20第二距离;

21下部件部分;

22下部件部分的内侧;

23上部件部分;

24上部件部分的外侧;

25车辆;

26正常的操作状态;

27偏转的操作状态;

28箭头;

29第五枢转轴;

30活塞杆;

31第一杠杆元件部件;

32第二杠杆元件部件;

33上部件的长度;

34下部件的长度;

35侧面;

36悬架;

37角度;

38第三距离;

39第四距离;

40长度;

41第五距离;

42第六距离;

l车辆座椅纵向方向;

b车辆座椅宽度方向;

h车辆座椅高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