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2897发布日期:2020-02-11 14:0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被收纳于电机壳体内的旋转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备旋转机和电机壳体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机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电机壳体对所述旋转机进行收纳。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就属于这种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由于在旋转机的轴心方向的一端上通过螺栓等而相对于电机壳体对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定子芯进行悬臂支承的情况下,定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和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因此,因定子振动而引起的电机噪声容易成为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即,为了抑制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的传递从而经由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较低的中间部件而将定子固定于电机壳体。

然而,作为电机噪声的种类,例如有2n次噪声、6n次噪声、12n次噪声、行星齿轮架噪声。虽然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经由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较低的中间部件而将定子固定于电机壳体的情况下,降低了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的传递,但是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通过使6n次、12n次噪声所涉及的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自身增加,并且发生频率即共振频率向例如阻声材料的衰减较小且车辆的传递灵敏度不利的低频率侧移动,从而使得6n次、12n次噪声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恶化并成为问题。另外,2n次等的“n”表示将由被配置于转子中的永磁铁产生的磁极的s极和n极设为一对时的数量、即极对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被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整体上对因定子振动而引起的多种电机噪声进行抑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第一发明的中心思想在于,(a)具备旋转机和电机壳体,其中,所述旋转机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电机壳体对所述旋转机进行收纳,且被结合于非旋转部件的电机壳体的车辆用驱动装置,(b)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圆环状的突出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旋转机侧的表面上围绕所述旋转机的轴心而被形成,并向所述轴心方向突出;多个定子结合部,其被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上,并结合有所述定子,(c)所述中间部件被结合于所述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处。另外,所述中间部件例如在所述旋转机的轴心方向上的一端处通过所述突出部而对所述定子进行悬臂支承。

此外,第二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非旋转部件为发动机组块,所述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为,与刚性相对较低的部位相比距与所述发动机组块结合在一起的部位较近的部位。

此外,第三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中间部件为,覆盖所述电机壳体的靠所述旋转机的轴心方向的一端侧的开口的壳体盖。

此外,第四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非旋转部件为发动机组块,所述中间部件为,覆盖所述电机壳体的靠所述发动机组块侧的开口的壳体盖,所述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为,所述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靠所述发动机组块侧的部位。

此外,第五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突出部中的除了所述定子结合部以外的部位被设为,与所述定子结合部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较薄。

此外,第六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定子结合部以如下的个数而等间隔地被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上,所述个数为,与将由被配置于所述转子中的永磁铁产生的磁极的s极和n极设为一对时的数量即极对数相同的个数、或所述极对数的2倍的个数。

此外,第七发明为,在所述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定子被配置于与所述转子相比靠半径方向外侧,所述定子具备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围绕所述旋转机的轴心而被形成并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具有供螺栓插穿的孔,所述螺栓被用于所述定子向所述定子结合部的结合。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的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由于定子被结合于形成有圆环状的突出部的中间部件,且突出部具有结合有定子的多个定子结合部,因此,在定子结合部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的同时,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由于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从而防止了6n次、12n次噪声所涉及的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自身的增加和共振频率向车辆的传递灵敏度不利的低频率侧的移动。此外,由于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从而使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的传递衰减。另外,由于中间部件被结合于刚性相对较高的电机壳体的部位处,从而抑制了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的传递。由此,能够在整体上对因定子振动而引起的多种电机噪声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第二发明,由于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为,与刚性相对较低的部位相比距与发动机组块相结合的部位较近的部位,因此,中间部件被结合于被设为高刚性的电机壳体的发动机组块侧的部位处。

此外,根据第三发明,由于中间部件为覆盖电机壳体的开口的壳体盖,因此,定子被结合于形成有圆环状的突出部的壳体盖上,且所述突出部具有结合有定子的多个定子结合部,从而该壳体盖被结合于刚性相对较高的电机壳体的部位处。

此外,根据第四发明,由于中间部件为覆盖电机壳体的发动机组块侧的开口的壳体盖,且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为,电机壳体的部位中的发动机组块侧的部位,因此,定子被结合于形成有圆环状的突出部的壳体盖,且所述突出部具有结合有定子的多个定子结合部,从而该壳体盖被结合于被设为高刚性的电机壳体的发动机组块侧的部位处。

此外,根据第五发明,由于所述突出部中的除了定子结合部以外的部位被设为,与定子结合部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较薄,因此,定子结合部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进一步被降低。由此,易于得到使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的传递衰减这样的效果。

此外,根据第六发明,由于与转子中的极对数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的2倍的个数的所述定子结合部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上,因此,能够对2n次噪声所涉及的、由例如500hz附近的低频率的定子共振产生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第七发明,由于被配置于与转子相比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定子具备多个突起部,且所述多个突起部围绕旋转机的轴心而被形成,并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具有供被用于定子向定子结合部的结合的螺栓插穿的孔,因此,定子适当地被结合于中间部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为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为一部分的截面不同于图1的图。

图3为对用于在整体上抑制多种电机噪声的壳体盖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图1所示的壳体盖的c视角外观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盖的d视角外观图。

图5为用于对被结合于壳体盖的定子芯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在旋转机的轴心方向上观察时的外观图。

图6为利用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和比较例的结合结构对6n次噪声进行比较后获得的图。

图7为利用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和比较例的结合结构对2n次噪声进行比较后获得的图。

图8为利用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和比较例的结合结构对行星齿轮架噪声进行比较后获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1、图2为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10所具备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2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图2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2具备发动机14、旋转机16、动力传递装置18、壳体20等。在图1、图2中,示出了在与旋转机16的轴心cm垂直的方向上观察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2的一部分,关于旋转机16的一部分和壳体20的一部分,示出了包含轴心cm的面处的截面。在图1、图2中,该截面有所不同。图1中的截面为后文所述的图3所示的a-a截面处的截面,图2中的截面为后文所述的图3所示的b-b截面处的截面。

旋转机16具备:转子轴16a、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而与转子轴16a的轴心cm方向的中央部分相连结的转子16b、以及被配置于与转子16b相比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定子16c。旋转机16的轴心cm为转子轴16a的轴心。在转子16b中,配置有多个永磁铁16d。定子16c具备:环状的电磁钢板在轴心cm方向上被层压而成的圆筒状的定子芯16c1、和被卷绕在定子芯16c1上的绕组。在图1、图2中,图示了该绕组的线圈末端16c2。旋转机16例如为交流同步型的旋转机,并与通过车辆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逆变器而被供给至三相绕组的三相交流电流的大小大致成比例地产生转矩,旋转速度根据交流电源的频率而发生变化。

动力传递装置18具备例如未图示的变速机构、与该变速机构的输出旋转部件相连结的未图示的减速机构、与该减速机构相连结的未图示的差动齿轮、与该差动齿轮相连结的未图示的车轴等。动力传递装置18将发动机14以及/或者旋转机16的动力向未图示的驱动轮进行传递。

壳体20具备电机壳体22、壳体盖24以及齿轮箱26,并形成对旋转机16进行收纳的电机室28、和对除了车轴等以外的动力传递装置18进行收纳的齿轮室30。

具体而言,电机壳体22为以包含隔壁22a以及凸缘部22c的方式而被构成的筒状的壳体,并且旋转机16的轴心cm方向上的一端侧即发动机14侧被开口,其中,所述隔壁22a将电机室28和齿轮室30分隔开,所述凸缘部22c以从发动机14侧的端部、即发动机侧端部22b起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而被形成。电机壳体22和壳体盖24通过结合件、例如被用于壳体盖24向电机壳体22的结合的螺栓即盖结合用螺栓32而被一体地结合在一起,以便由壳体盖24而将电机壳体22的发动机14侧的被开口的部分堵塞。电机壳体22和壳体盖24一起形成电机室28,并对旋转机16进行收纳。电机壳体22和发动机14的发动机组块14a在凸缘部22c处,通过结合件例如被用于电机壳体22向发动机组块14a的结合的螺栓即壳体结合用螺栓34而被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电机壳体22被结合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发动机组块14a。壳体盖24为覆盖电机壳体22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开口的壳体盖。

旋转机16的定子16c仅在轴心cm方向的一端侧通过从另一端侧被插入的结合件例如定子结合用螺栓36而被结合于壳体盖24。定子结合用螺栓36为,被用于定子16c向壳体盖24所具有的后文所述的定子结合部24b2的结合的螺栓。如此,壳体盖24在轴心cm方向的一端处对旋转机16的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定子16c通过壳体盖24而被安装于电机壳体22。壳体盖24为介于旋转机16和电机壳体22之间的中间部件。

齿轮箱26为发动机14侧被开口的有底筒状的壳体。齿轮箱26和电机壳体22通过螺栓等未图示的结合件而被一体地结合在一起,以使齿轮箱26的发动机14侧的被开口的部分和电机壳体22的成为与发动机14侧相反一侧的隔壁22a侧的部分相配合。齿轮箱26和电机壳体22的隔壁22a一起形成齿轮室30,并对除了车轴等以外的动力传递装置18进行收纳。

在此,详细叙述对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的结合结构。由于在通过螺栓等而将旋转机16的定子16c直接悬臂支承于电机壳体22的结合结构的情况下,定子16c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和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较低,因此,2n次、6n次、12n次噪声、以及行星齿轮架噪声的各种电机噪声易于成为问题。另外,2n次等的“n”表示将由被配置于旋转机16的转子16b中的永磁铁16d产生的磁极s极和n极设为一对时的数量、即极对数n。

2n次、6n次、12n次噪声为因定子振动而产生的电机噪声,所述定子振动是因伴随着旋转机16的旋转所引起的转矩的脉动而产生的。行星齿轮架噪声为因定子振动而产生的电机噪声,所述定子振动是由因伴随着在供给三相交流电流时的逆变器中的开关处理所引起的电流的脉动等而产生的。因此,在上述各种电机噪声中,向定子16c的强制力的输入模式有所不同,被激励的共振有所不同。在例如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中,向定子16c的强制力的输入模式为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在6n次、12n次噪声中,向定子16c的强制力的输入模式为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

在通过螺栓等而将定子16c直接悬臂支承于电机壳体22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由例如500hz附近的低频率的定子共振导致的2n次噪声,可考虑设置与转子16b中的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的、由螺栓等而实现的结合部位。在该情况下,由于增加了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路径,因此,存在高频率区域的2n次噪声、6n次、12n次噪声、行星齿轮架噪声发生恶化的可能性。或者,为了降低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可考虑通过低刚性的中间部件而将定子16c结合于电机壳体22。由于能够通过衰减而降低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的传递,因此,可改善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然而,仅通过低刚性的中间部件而将定子16c结合于电机壳体22,即可因圆周方向上的刚性下降的影响而使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自身有所增加。而且,发生频率、即共振频率向例如阻声材料的衰减较小且车辆10的传递灵敏度不利的低频率侧移动。因此,存在6n次、12n次噪声根据不同情况而恶化从而成为问题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了同时抑制多种电机噪声的、对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的结合结构。本实施例的壳体盖24以及定子芯16c1实现了这样的对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的结合结构。

图3、图4为对用于在整体上对多种电机噪声进行抑制的壳体盖24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3为在旋转机16的轴心cm方向上观察发动机14侧时的壳体盖24的外观图,即,图1所示的壳体盖的c视角外观图。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盖24的d视角外观图。

在图3、图4中,壳体盖24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24a和圆环状的突出部24b,其中,所述突出部24b在主体部24a的旋转机16侧的表面24a3上以围绕旋转机16的轴心cm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同一圆周上,并向轴心cm方向上的旋转机16侧突出。主体部24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形状被设为,与电机壳体2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形状相配合的形状。主体部24a在半径方向的中心部位形成有轴插穿孔24a1。在轴插穿孔24a1中插穿有对例如发动机14和动力传递装置18进行连结的未图示的连结轴。主体部24a具备多个盖结合用孔24a2,该多个盖结合用孔24a2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与突出部24b相比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同一圆周上。盖结合用孔24a2为,在将壳体盖24结合于电机壳体22时供盖结合用螺栓32插穿的孔。

突出部24b具备较薄的圆筒状的圆筒部24b1和结合有旋转机16的定子16c的多个定子结合部24b2。圆筒部24b1对相邻的定子结合部24b2彼此进行连结。在通过定子结合用螺栓36而将定子芯16c1结合于壳体盖24时,定子结合用螺栓36被拧合于定子结合部24b2上。如此,壳体盖24具备被形成在突出部24b上的定子结合部24b2。

突出部24b中的除了定子结合部24b2以外的部位、即圆筒部24b1被设为,半径方向上的厚度与定子结合部24b2相比而较薄。此外,与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的定子结合部24b2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突出部24b上。本实施例的定子结合部24b2的个数为8个,转子16b中的极对数n为4极对或8极对。

图5为用于对被结合于壳体盖24的定子芯16c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在旋转机16的轴心cm方向上观察时的定子芯16c1的外观图。在图5中,定子16c所具备的定子芯16c1具备芯基部16c1b、多个突起部16c1p和转子配置孔16c1a,其中,所述芯基部16c1b供绕组卷绕,所述多个突起部16c1p以绕旋转机16的轴心cm的方式而被形成,并从芯基部16c1b起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具有螺栓插穿孔16c1i,所述转子配置孔16c1a被形成在半径方向的中心部分上,并配置有定子16b。螺栓插穿孔16c1i为供定子结合用螺栓36插穿的孔,并且在与定子结合部24b2对置的位置上以相同个数而被形成。

壳体盖24在轴心cm方向的一端上通过突出部24b而对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也就是说,定子16c通过定子结合用螺栓36而被悬臂结合于突出部24b的定子结合部24b2(参照图1)。此外,壳体盖24通过插穿了盖结合用孔24a2的盖结合用螺栓32而被结合于发动机侧端部22b上(参照图2)。在通过盖结合用螺栓32而将壳体盖24结合于电机壳体22上时,盖结合用螺栓32与发动机侧端部22b拧合。发动机侧端部22b为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并且为,与作为和发动机组块14a相结合的部位的凸缘部22c相邻的部位。由于发动机组块14a为高刚性,因此,凸缘部22c为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因此,与凸缘部22c相邻的发动机侧端部22b也为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也就是说,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为,与刚性相对较低的部位相比距凸缘部22c较近的部位、即发动机侧端部22b。如此,壳体盖24被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处。

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对定子16c进行悬臂支承的结合结构为,在通过定子结合用螺栓36而将定子芯16c1结合于壳体盖24所具有的突出为较薄的圆筒状的突出部24b的定子结合部24b2之后,将壳体盖24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的结合结构。也就是说,其为通过具有突出部24b的壳体盖24而将定子16c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靠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的结合结构。

由于定子结合部24b2的刚性大幅地有助于6n次、12n次噪声所涉及的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因此,当使定子结合部24b2的刚性降低时,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易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定子16c自身的刚性大幅地有助于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因此,即使定子结合部24b2的刚性降低,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也难以增大。由于突出部24b在旋转机16的轴心cm方向上突出为较薄的圆筒状,从而在定子芯16c1向壳体盖24的结合状态下,并在定子结合部24b2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较高的状态下,使半径方向上的刚性降低。由于定子结合部24b2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从而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难以恶化,此外,共振频率易于被维持即难以降低。由此,6n次、12n次噪声不易恶化。此外,由于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从而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被衰减。由此,抑制了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由于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在突出部24b中圆筒部24b1与定子结合部24b2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易于降低,因此,对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进行抑制的效果变大。而且,通过定子16c被结合于高刚性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从而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被降低。由此,抑制了6n次、12n次噪声。

图6、图7、图8分别为利用本实施例的结合结构和比较例的结合结构而对来自电机壳体22的噪声进行比较后获得的图,图8为对行星齿轮架噪声进行比较后获得的图。

在图6中,由虚线表示的比较例1的结合结构为,通过定子结合用螺栓36而将图5所示那样的定子芯16c1直接悬臂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低刚性的部位的结合结构。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比较例2的结合结构为,通过没有突出部的平板状的低刚性的中间部件而将图5所示那样的定子芯16c1悬臂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低刚性的部位的结合结构。细实线a为,考虑到定子振动的频率越低则车辆10中的衰减越小从而使车辆10的传递灵敏度变得不利的情况(即,振动易于被传递的情况)而被设定的、可允许的上限的放射声的目标值。在比较例1中,由于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路径有所增加,因此,6n次噪声变大。在比较例2中,虽然通过隔着中间部件从而使定子振动的传递被降低,但是因定子结合部24b2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下降的影响,除了使圆周方向的定子振动自身有所增加之外,还使共振频率向低频率侧移动。因此,在比较例2中,虽然6n次噪声的峰值与比较例1相比而变小,但是6n次噪声未被改善。相对于此,在由粗实线表示的本实施例中,由于定子结合部24b2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从而圆周方向的定子振动自身不会增加,此外,共振频率不会向低频率侧移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定子16c被结合于高刚性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处,因此,6n次噪声与比较例1相比而变小。由此,在本实施例中,6n次噪声被改善。另外,关于12n次噪声也一样。

在图7、图8中,由虚线表示的比较例3的结合结构为,通过没有突出部的平板状的中间部件而将图5所示那样的定子芯16c1悬臂结合于成为电机壳体22的高刚性的部位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的结合结构。在比较例3中,由于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未被降低,因此,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未被衰减,从而高频率区域的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未被改善。相对于此,在由实线表示的本实施例中,由于使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从而使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被改善。另外,在比较例3中,由于将定子16c结合于高刚性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处,因此,6n次、12n次噪声被改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定子16c被悬臂结合于形成有圆环状的突出部24b的壳体盖24,且所述突出部24b具有结合有旋转机16的定子16c的多个定子结合部24b2,因此,在定子结合部24b2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的同时,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被降低。由于圆周方向上的刚性被维持,因此,防止了6n次、12n次噪声所涉及的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自身的增加、和共振频率向车辆的传递灵敏度不利的低频率侧的移动。此外,由于半径方向的刚性被降低,因此,使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衰减。另外,通过壳体盖24被结合于被设为高刚性的电机壳体22的靠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即发动机侧端部22b,从而抑制了圆周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由此,能够在整体上对因定子振动而引起的多种电机噪声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壳体盖24的突出部24b中的圆筒部24b1被设为,与定子结合部24b2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较薄,因此,定子结合部24b2中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进一步被降低。由此,易于得到使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的传递衰减这样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与将旋转机16的转子16b中的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的定子结合部24b2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突出部24b上,因此,能够对2n次噪声所涉及的、由例如500hz附近的低频率的定子共振导致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被配置于与转子16b相比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定子16c具备多个突起部16c1p,所述多个突起部16c1p具有供定子结合用螺栓36插穿的螺栓插穿孔16c1i,因此,定子16c适当地被悬臂结合于壳体盖24上。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不使成本、质量、形态、损失恶化的条件下,在整体上对多种电机噪声进行抑制。

以上,虽然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被应用于其它方式。

例如,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壳体盖24被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发动机组块14a侧的部位处,但是并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在电机壳体22被结合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车身中的高刚性的部位处的这种情况下,壳体盖24只要被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该车身的高刚性的部位处即可。也就是说,壳体盖24只要被结合于电机壳体22的部位中的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处即可。因此,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不具备发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总之,只要为具备旋转机和电机壳体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且所述旋转机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电机壳体对所述旋转机进行收纳且被结合于非旋转部件,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例如,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作为介于旋转机16和电机壳体22之间的中间部件而例示了壳体盖24,但是并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中间部件也可以不是壳体盖,即使为被结合于一体地形成有壳体盖的电机壳体、且对定子16c进行支承的中间部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圆筒部24b1被设为,与定子结合部24b2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较薄,但是并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圆筒部24b1也可以为,与定子结合部24b2相比半径方向上的厚度为相同程度的厚度。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通过圆环状的突出部24b的形状而使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降低。因此,可得到对2n次噪声和行星齿轮架噪声进行抑制这样的一定的效果。另外,虽然如图4所示的那样,圆筒部24b1和定子结合部24b2在轴心cm方向上从表面24a3起突出的长度相同,但是定子结合部24b2也可以与圆筒部24b1相比而较长。

例如,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作为定子结合部24b2的个数而例示了与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但是并不限于该方式。通过将定子结合部24b2的个数设为与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从而抑制了2n次噪声所涉及的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进而抑制了2n次噪声。另一方面,由于在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圆环状的突出部24b的形状而使定子结合部24b2的半径方向上的刚性降低,因此,使半径方向上的定子振动向电机壳体22的传递衰减,从而抑制了2n次噪声。因此,并不一定需要将定子结合部24b2的个数设为与极对数n相同的个数或极对数n的2倍的个数。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只不过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追加了各种各样的变更、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符号说明

12…车辆用驱动装置;

14a…发动机组块(非旋转部件);

16…旋转机;

16b…转子;

16c…定子;

16c1i…螺栓插穿孔(供螺栓插穿的孔);

16c1p…突起部;

16d…永磁铁;

22…电机壳体;

22b…发动机侧端部(刚性相对较高的部位);

22c…凸缘部(与发动机组块相结合的部位);

24…壳体盖(中间部件);

24a…主体部;

24a3…表面;

24b…突出部;

24b1…圆筒部(定子结合部以外的部位);

24b2…定子结合部;

36…定子结合用螺栓(被用于定子的结合的螺栓);

cm…轴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