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车辆用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5-335616号公报公开了关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发明。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具有能使座椅靠背中的作为乘员的腰部的承受面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腰部支撑件。该腰部支撑件通过连接于控制装置的电动机的工作量而能够变更向座椅前方侧的突出量。而且,控制装置连接于碰撞预知单元,在预知到碰撞的情况下使腰部支撑件工作。在以上的结构中,在车辆碰撞时根据碰撞方向而使腰部支撑件向乘员的保护性能提高的方向工作,由此改善乘员的保护性能。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6-055705号公报中公开了关于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的发明。在该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的后端部内置有辅助气囊装置,在车辆正面碰撞(以下,称为“正碰”。)时,辅助气囊朝向座椅上方侧膨胀展开。由此,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上半身通过膨胀展开的辅助气囊而立起,因此将乘员的上半身矫正成适当的就座姿势而良好地约束乘员。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5-335616号公报公开的结构中,由于通过电动机使腰部支撑件工作,因此在车辆碰撞时无法瞬时地使腰部支撑件工作,工作被限定为作出了基于碰撞预知单元的碰撞的预知的情况。作为其对策,如日本特开2016-055705号公报公开的结构那样,可考虑通过在车辆碰撞时能够瞬时工作的气囊来矫正乘员的上半身的姿势的情况,但是如果在乘员与座椅靠背之间没有气囊膨胀展开用的间隙,则无法适当地使气囊膨胀展开。而且,在正碰时,为了防止乘员成为向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潜入的姿势的所谓下滑现象,希望使骨盆为前倾姿势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然而,在日本特开2016-055705号公报公开的结构中,气囊从座椅坐垫朝向座椅上方侧膨胀展开,因此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腰部(骨盆)的下部首先被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难以使骨盆为前倾姿势。因此,上述在先技术在这一点上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得到一种在车辆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的车辆用座椅结构。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具有: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及按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并且具有在就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乘员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车辆碰撞时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的按压部。
根据第一形态,车辆用座椅结构在车辆用座椅具有按压装置。按压装置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而且,按压装置在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车辆碰撞时(以下,简称为“前方移动碰撞时”。)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即乘员的腰部的承受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即,按压装置的按压部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的骨盆前倾。因此,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按压装置具有在通常时能够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的所述按压部。而且,经由通过从在所述车辆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杆部件,所述按压部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比通常时进一步向座椅前方侧按压。
根据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按压装置的按压部在通常时能够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按压装置在通常时能够通过按压部以适当的就座姿势支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腰部。另一方面,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在预定高度位置设置的按压装置的按压部经由通过从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杆部件,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比通常时进一步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的骨盆前倾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按压装置具有在通常时能够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的所述按压部,并且经由通过从在所述车辆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在所述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的气囊,所述按压部将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比通常时进一步向座椅前方侧按压。
根据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按压装置的按压部在通常时能够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按压装置在通常时通过按压部能够以适当的就座姿势支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腰部。另一方面,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在预定高度位置设置的按压装置的按压部经由通过从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在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的气囊,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比通常进一步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的骨盆前倾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以第一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按压装置具有通过从在所述车辆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在所述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的气囊。
根据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按压装置的气囊通过从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被供给气体而在座椅靠背内膨胀展开。由此,在预定高度位置设置的按压装置的膨胀展开的气囊将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的骨盆前倾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从而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以第四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中的高度位置与所述按压装置对应的部位设有通过被膨胀展开时的所述气囊按压而开裂的断裂部,所述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从所述断裂部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前方侧鼓出。
根据第五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中的高度位置与按压装置对应的部位设有断裂部。该断裂部由于被膨胀展开时的气囊按压而开裂。并且,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从断裂部向座椅靠背的座椅前方侧鼓出,因此膨胀展开的气囊将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直接按压。即,不经由座椅靠背的座椅前表面而气囊直接按压乘员的腰部,因此能够增大按压腰部时的位移量(行程量)。因此,由于能够增大按压时的乘员的腰部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以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较大地斜倚的舒适状态就座的乘员的骨盆返回接近于驾驶姿势的状态。即,使舒适状态的乘员的骨盆向前倾方向移动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由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以第四形态或第五形态为基础,其中,所述气囊设为在膨胀展开前在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座椅弹簧的座椅后方侧设置的第一气囊与在所述座椅弹簧的座椅前方侧设置的第二气囊大致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对配置的结构。
根据第六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气囊具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在膨胀展开前,第一气囊在设置于座椅靠背内的座椅弹簧的座椅后方侧设置。另一方面,第二气囊在座椅弹簧的座椅前方侧与第一气囊大致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因此,第二气囊通过第一气囊的膨胀展开而以经由座椅弹簧向座椅前方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膨胀展开,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对乘员的腰部中的上部进行按压时的位移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按压时的乘员的腰部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以舒适状态就座的乘员的骨盆返回更接近于驾驶姿势的状态。即,能够使舒适状态的乘员的骨盆向前倾方向较大地移动而座椅安全带的腰带难以从骨盆脱离,从而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
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具有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这样优异的效果。
第二形态、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具有在通常时能够适当地支撑乘员的腰部并且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这样优异的效果。
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具有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在前方移动碰撞时有效地保护乘员这样优异的效果。
第五形态、第六形态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具有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舒适状态的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这样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主要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剖切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前方移动碰撞时的工作状况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前方移动碰撞时的工作状况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前方移动碰撞时的工作状况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前方移动碰撞时的工作状况的概略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沿a-a线剖切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车辆侧面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通常时的状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衬布与座椅弹簧的关系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3,说明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座椅前方侧,箭头up表示座椅上方侧,箭头out表示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前方侧、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座椅上方侧分别与车辆前方侧、车宽度方向外侧、车辆上方侧大体一致。
(整体结构)
图1示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10的车辆用座椅12的骨架结构。车辆用座椅12具有座椅坐垫14和座椅靠背16。座椅坐垫14供乘员p(参照图3)就座,并经由未图示的座椅轨道而安装于车辆地板18。该座椅坐垫14内置有作为骨架部件的未图示的座椅坐垫框架。
在座椅坐垫框架的座椅后方侧,经由未图示的斜倚机构而设有座椅靠背框架16a。座椅靠背框架16a设为将就座于座椅坐垫14的乘员p的腰部l从座椅后方侧支撑的座椅靠背16的骨架部件,在车辆主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16a包括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6aa、将侧框架16aa的上端彼此沿大致座椅宽度方向连结的上框架16ab、将侧框架16aa的下端彼此沿大致座椅宽度方向连结的下框架16ac。
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头部从座椅后方侧支撑的头枕20经由头枕框架22而安装于上框架16ab。
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的内部设有多个座椅弹簧2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便于观察地图示座椅靠背框架16a的内部而仅图示一个。该座椅弹簧24作为一例而由金属制的弹簧线材构成,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沿座椅上下方向蜿蜒,支撑未图示的缓冲部件并向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赋予弹力性。
在车辆用座椅12的附近的车身安装有座椅安全带52(参照图3)。关于用于乘员p穿戴该座椅安全带52的机构为公知,因此其说明省略。在座椅安全带52的穿戴状态下,座椅安全带52的锁舌与肩部固定器(均未图示)之间的部分对乘员p的上半身进行约束,并且座椅安全带52的锁舌与未图示的固定部件之间的部分为对乘员p的腰部l进行约束的腰带52a。
(腰部支撑机构)
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甚至座椅靠背16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设有作为按压装置的腰部支撑机构26。该腰部支撑机构26具有腰杆28、作为按压部的腰板30、第一腰部机构32(参照图2)、第二腰部机构34(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腰杆28与侧框架16aa的关系而省略第一腰部机构32和第二腰部机构34的图示。腰杆28形成为以大致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圆柱状,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28a、28b(参照图2)分别插通于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的侧框架16aa形成的沿座椅宽度方向贯通的左右一对的贯通孔38(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端部28a、28b分别以比侧框架16aa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插通。而且,座椅靠背16的配置有腰部支撑机构26的“预定高度位置”作为一例设为在腰部支撑机构26的腰板30向座椅前方侧移动时对乘员p的腰部l中的骨盆ps的上方部位进行按压的位置(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在车辆俯视观察下,腰杆28的座椅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以向座椅前方侧凸出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28c。腰板30以腰杆28的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该腰杆28的弯折部28c。腰板30在座椅主视观察下形成为以座椅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并以座椅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参照图1),且以即使在腰杆28转动的情况下腰板30的厚度方向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也成为大致恒定的方式相对于腰杆28能够相对转动(参照图3)。
第一腰部机构32作为一例而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侧框架16aa的外侧面中的与贯通孔38对应的位置,具有制动器和止动件(均未图示)。从贯通孔38突出的腰杆28的端部28a插通于第一腰部机构32的内部,利用制动器和止动件能够限制腰杆28的转动。因此,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操作部件使腰杆28转动而能够使腰板30的位置移动并通过制动器维持该位置,因此能够维持腰板30能够适当地支撑乘员p的腰部l(参照图3)的位置。即,腰部支撑机构26在通常(使用)时能够从座椅后方侧适当地支撑乘员p的腰部l。而且,止动件在腰杆28的弯折部28c向座椅上方侧转动时限制腰杆28的转动,以避免腰杆28比大致水平方向向座椅上方侧转动(参照图3的实线)。
在腰杆28中的与设有第一腰部机构32的侧框架16a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对应的部位安装有凸缘部件40。该凸缘部件40的直径尺寸比贯通孔38的直径尺寸大,因此抑制腰杆28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移。
第二腰部机构34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侧框架16aa的外侧的与贯通孔38对应的位置,如图3所示,具有充气机42、齿条齿轮44、齿轮管46、小齿轮48、齿轮罩50(参照图2)。充气机42形成为以大致座椅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圆柱状,在通过未图示的托架而固定于侧框架16aa的空心状的齿轮管46内的座椅上方侧设置。在充气机42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孔。而且,向充气机42的内部填充气体发生剂等作为一例,在工作时,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气体,从气体喷出孔喷出。
齿条齿轮44为树脂制且形成为与齿轮管46内的直径相比稍小径的大致圆柱状,并且向齿轮管46内的车辆下方侧插入(参照图中双点划线),在座椅前方侧形成有齿轮。因此,当充气机42产生气体时,齿轮管46内的齿条齿轮44被气体的压力向座椅下方侧瞬时压出。
小齿轮48为树脂制且安装于从贯通孔38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腰杆28的端部28b(参照图2),通过使小齿轮48转动而腰杆28转动。而且,在小齿轮48的外周面形成的齿轮与受到来自充气机42的气体的压力而向座椅下方侧移动的齿条齿轮44嵌合。因此,当由于向座椅下方侧移动的齿条齿轮44而小齿轮48转动时,腰杆28在图3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腰板30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经由座椅靠背16中的设置于座椅前方侧的未图示的缓冲部件及座椅表皮而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向座椅前方侧按压。
如图2所示,齿轮罩50以将小齿轮48及齿轮管46等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覆盖的方式设置。由此,抑制小齿轮48、从齿轮管46内移动的齿条齿轮44与未图示的缓冲部件等其他的部件干涉。
如图3所示,上述的腰部支撑机构26由控制器54控制其工作。在控制器54的输入侧,作为一例,连接有前气囊传感器56。前气囊传感器56配设于未图示的前侧梁等,主要检测全交叠碰撞、偏置碰撞等正碰。另一方面,在控制器54的输出侧连接有腰部支撑机构26的充气机42。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结构10在车辆用座椅12具有腰部支撑机构26。腰部支撑机构26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参照图1)。而且,腰部支撑机构26的腰板30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正面碰撞时)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的一部分即乘员p的腰部l的承受面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即,腰板30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p的骨盆ps前倾。因此,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从骨盆ps难以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p。
另外,腰板30在通常时能够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腰部支撑机构26在通常时能够通过腰板30以适当的就座姿势支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另一方面,在前方移动碰撞时,从工作的充气机42供给气体,由此腰板30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p的骨盆ps前倾而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难以从骨盆ps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在通常时能够适当地支撑乘员p的腰部l,并且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p。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二腰部机构34的齿条齿轮44和小齿轮48分别为树脂制且为小齿轮48直接安装于腰杆28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齿条齿轮44和小齿轮48分别设为金属制,并在小齿轮48与腰杆28之间设置吸收齿条齿轮44与小齿轮48抵接时的冲击的离合器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为承受来自充气机42的气体的压力的齿条齿轮44与小齿轮48嵌合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承受来自充气机42的气体的压力的滚珠球、其他的部件与小齿轮48嵌合而使小齿轮48转动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4,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7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腰板30经由气囊72而移动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腰部支撑机构)
即,如图4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甚至座椅靠背16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参照图1)设有作为按压装置的腰部支撑机构74。该腰部支撑机构74具有腰杆28、腰板30、第一腰部机构32(参照图2)、第二腰部机构76。需要说明的是,座椅靠背16中的配置有腰部支撑机构74的“预定高度位置”作为一例而设为在腰部支撑机构74中的腰板30向座椅前方侧移动时对乘员p的腰部l中的骨盆ps的上方部位进行按压的位置(参照图3)。
第二腰部机构76设置在左右一对的座椅靠背框架16a之间,具有反力板78、充气机42、气囊72。反力板78设为以将左右一对的侧框架16aa中的座椅后方部16c分别沿座椅宽度方向连结的方式延伸设置并且在座椅侧视观察下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礼帽型截面形状。
充气机42形成为以大致座椅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圆柱状,通过未图示的托架而安装在反力板78的座椅上下方向大致中央。
气囊72以折叠且在内部收容有充气机42的状态固定于反力板78(参照图4中双点划线)。该气囊72配置在腰板30的座椅后方侧,因此当充气机42产生气体时,如图中的箭头所示被膨胀展开的气囊72按压而腰杆28的弯折部28c以腰杆28的延伸设置方向为轴向而朝向座椅前方侧转动(参照图4中实线)。由此,腰板30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经由座椅靠背16中的设置于座椅前方侧的未图示的缓冲部件及座椅表皮而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参照图3)向座椅前方侧按压。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除了腰板30经由气囊72移动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10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腰部支撑机构74的腰板30在通常时能够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腰部支撑机构74在通常时能够通过腰板30以适当的就座姿势支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另一方面,在前方移动碰撞时,经由通过从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42被供给气体而在座椅靠背16内膨胀展开的气囊72,腰板30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p的骨盆ps前倾而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从骨盆ps难以脱离。因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在通常时能够适当地支撑乘员p的腰部l,并且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员p。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90的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在通过气囊装置92按压乘员p的腰部l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气囊装置)
即,如图5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甚至座椅靠背16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参照图1)设有作为按压装置的气囊装置92。该气囊装置92设于左右一对座椅靠背框架16a之间,并具有反力板78、充气机42、作为按压部的气囊94。需要说明的是,座椅靠背16中的配置有气囊装置92的“预定高度位置”作为一例而设为在气囊装置92中的气囊94膨胀展开时该气囊94对乘员p的腰部l中的骨盆ps的上方部位进行按压的位置。
气囊94以折叠且在内部收容有充气机42的状态固定于反力板78(参照图中双点划线)。由于该气囊94位于座椅弹簧24的座椅后方侧,当充气机42产生气体时,通过被膨胀展开的气囊94按压而经由座椅弹簧24、座椅靠背16中的设置于座椅前方侧的未图示的缓冲部件及座椅表皮,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向座椅前方侧按压。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通过气囊装置92按压乘员p的腰部l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10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气囊94通过从在前方移动碰撞时工作的充气机42被供给气体而在座椅靠背16内膨胀展开。由此,气囊94将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的一部分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将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按压,因此能够使乘员p的骨盆ps前倾而使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难以从骨盆ps脱离,从而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在前方移动碰撞时有效地保护乘员p。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10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在膨胀展开时的气囊102从座椅靠背16露出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气囊装置)
即,如图6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16a甚至座椅靠背16的内部中的预定高度位置(参照图1)设有作为按压装置的气囊装置104。该气囊装置104设于左右一对座椅靠背框架16a之间,并具有反力板78、充气机42、作为按压部的气囊102。需要说明的是,座椅靠背16中的配置有气囊装置104的“预定高度位置”作为一例而设为在气囊装置104中的气囊102膨胀展开时该气囊102对乘员p的腰部l中的骨盆ps(参照图5)的上方部位进行按压的位置。
气囊102具有第一气囊102a和第二气囊102b。第一气囊102a以折叠且在内部收容有充气机42的状态固定于反力板78(参照图中双点划线)。该第一气囊102a位于座椅弹簧24的座椅后方侧。
如图7所示,第二气囊102b设置在座椅弹簧24的座椅前方侧,经由气体导管部106而内部与第一气囊102a连通。即,第一气囊102a与第二气囊102b隔着座椅弹簧24而相对设置,在膨胀展开时从充气机42将气体向第一气囊102a和第二气囊102b分别供给。
如图8所示,在座椅靠背16中的与气囊装置104对应的部位设有气囊收纳结构108。该气囊收纳结构108具有收纳部垫110、第一衬布112、第二衬布114、断裂部116。收纳部垫110构成座椅靠背16的缓冲部件120的一部分,并且配置在气囊装置104的座椅前方侧。该收纳部垫110在座椅后方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座椅前方侧为凹形状的气囊收纳部110a,在内部收纳有折叠的状态的第二气囊102b。而且,在收纳部垫110的气囊收纳部110a中的座椅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开裂起点部110b。该开裂起点部110b设置于与断裂部116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并朝向座椅前方侧为凹形状。换言之,座椅侧视观察下的收纳部垫110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厚度设定为与开裂起点部110b对应的部位比其他的部位薄。因此,在膨胀展开时承受来自第一气囊102a的膨胀展开压力而收纳部垫110能够从开裂起点部110b开裂。
断裂部116设置在收纳部垫110的座椅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且座椅前方侧。该断裂部116通过将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分割的一方的座椅表皮118与另一方的座椅表皮118缝合而构成。而且,在收纳部垫110中的与断裂部116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朝向座椅后方侧为凹形状的缝制部收纳部110c。在断裂部116处缝合的座椅表皮118收纳于缝制部收纳部110c内。
在断裂部116也一并缝合有与座椅表皮118相比难以伸长的第一衬布112及第二衬布114。第一衬布112将座椅前方侧的端部112a一并缝合于断裂部116,并将座椅后方侧的端部112b经由固定金属件117安装于反力板78的座椅上方侧缘部78a。该第一衬布112从端部112a沿着收纳部垫110的座椅前表面和座椅上方侧的侧面分别向反力板78延伸设置。
另一方面,第二衬布114将座椅前方侧的端部114a一并缝合于断裂部116,并将座椅后方侧的端部114b经由固定金属件117安装于反力板78的座椅下方侧缘部78b。该第二衬布114从端部114a分别沿着收纳部垫110的座椅前表面和座椅下方侧的侧面向反力板78延伸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衬布114如图9所示,在比座椅弹簧24靠座椅后方侧的部位,设有座椅宽度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座椅弹簧24中的多个蜿蜒部24a内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小的多个部位114c且该部位114c插通于蜿蜒部24a内。由此,第二衬布114避免阻碍座椅弹簧24的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膨胀展开时的气囊102从座椅靠背16露出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10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在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中的与设置在预定高度位置的气囊装置104对应的部位设有断裂部116。该断裂部116通过被膨胀展开时的气囊102按压而开裂。并且,气囊102在膨胀展开时从断裂部116向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方侧鼓出,因此膨胀展开的气囊102将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向座椅前方侧直接按压。即,不经由座椅靠背16的座椅前表面16b而气囊102直接按压乘员p的腰部l,因此能够增大按压腰部l时的位移量(行程量)。因此,能够增大按压时的乘员p的腰部l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以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较大地斜倚的状态(向座椅后方侧较大地放倒预定的角度以上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预定的角度为从垂直方向起偏离36°)即舒适状态就座的乘员p的骨盆ps返回接近于驾驶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座椅靠背16从垂直方向向座椅后方侧倾斜21°的状态)的状态。即,使舒适状态的乘员p的骨盆ps向前倾方向移动而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难以从骨盆脱离,由此能够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舒适状态的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
另外,气囊102具有第一气囊102a和第二气囊102b。第一气囊102a设置于在座椅靠背16内设置的座椅弹簧24的座椅后方侧。另一方面,第二气囊102b设置在座椅弹簧24的座椅前方侧。因此,第二气囊102b通过第一气囊102a的膨胀展开而以经由座椅弹簧24向座椅前方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膨胀展开,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对乘员p的腰部l中的上部进行按压时的位移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按压时的乘员p的腰部l的移动量,因此能够使以舒适状态就座的乘员p的骨盆ps返回更接近于驾驶姿势的状态。即,能够使舒适状态的乘员p的骨盆ps向前倾方向较大地移动而座椅安全带52的腰带52a从骨盆ps难以脱离,从而抑制下滑现象的发生。由此,在前方移动碰撞时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舒适状态的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
此外,如图8所示,第一衬布112的端部112a及第二衬布114的端部114a一并缝合于断裂部116。在此,在第一气囊102a及第二气囊102b的膨胀展开时,第一衬布112也从第一气囊102a及第二气囊102b受到向座椅上方侧的膨胀展开压力。而且,第二衬布114也从第一气囊102a及第二气囊102b受到向车辆下方侧的膨胀展开压力。即,在断裂部116中,第一衬布112能够使朝向座椅上方侧的张力发挥作用,并且第二衬布114能够使朝向车辆下方侧的张力发挥作用。由此,能够使断裂部116在更早的时机开裂而使第二气囊102b从座椅靠背16内露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囊102a与第二气囊102b隔着座椅弹簧24而相对设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隔着腰部支撑机构26、74的腰板30而相对设置。在该情况下,使第一衬布112及第二衬布114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具有松弛以容许腰板30的移动,由此在通常时能够通过腰板30以适当的就座姿势支撑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腰部l。而且,在前方移动碰撞时使第一气囊102a和第二气囊102b膨胀展开,由此能够使乘员p的骨盆ps向前倾方向较大地移动。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前方侧与车辆前方侧大体一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自动驾驶车辆等中,可以是座椅前方侧设为车辆前方侧以外的朝向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前方移动碰撞时”是车辆正面碰撞(正碰)时以外的碰撞方式时,是以车辆用座椅12的朝向就座的乘员在碰撞时向座椅前方侧移动的碰撞方式(作为一例,在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前方侧与车辆后方侧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为追尾)时。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