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及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7335发布日期:2019-11-20 01:3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及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尤其是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儿童安全座椅椅背内侧设置有头枕,头枕与椅背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是为了方便升高或降低车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高度,当儿童身高长高时,儿童座椅的头部保护位置也要相应升高,使儿童头部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市场上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调节装置要么结构比较复杂,要么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还有一种头枕调节装置,为了到达操作简便的目的,需要配套设置较为复杂的机构。上述头枕高度调节机构,需要双手协同操作,才能完成头枕的升高或降低。

申请公布号为cn201510328977.0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压块、锁定块、卡位槽和复位弹簧,锁定块设置于压块的内侧,复位弹簧位于压块与锁定块之间,当复位弹簧处于伸展状态下,锁定块卡入卡位槽内,将头枕固定在椅背上;外力挤压锁定块,复位弹簧被压缩,锁定块与卡位槽分离。

该头枕与椅背的联接结构不牢靠,在头枕的上下移动及固定状态时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联接可靠的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进一步地提供具有该椅背联接机构的儿童安全座椅。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包括椅体和头枕,所述的头枕位于所述的椅体的内侧,所述的椅体上纵向分布有档位槽组及两个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的档位槽组对应位置的头枕上设有活动的档位轴,头枕的档位轴后侧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的档位轴对应于所述的档位槽组上的各档位槽,固定于头枕下部的第一联接件穿过椅体的第一导向槽并用第一限位件进行横向限位,固定于椅背上部的第二联接件穿过头枕的第二导向槽并用第二限位件进行横向限定;头枕相对于椅体向上移动时,第一联接件沿着第一导向槽向上移动,第二联接件与第二导向槽产生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第一导向槽分布于档位槽组的两侧。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椅体包括一体的底座和椅背,所述的头枕位于所述的椅背内侧。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第一联接件或第二联接件为螺杆,所述的第一限位件或第二限位件为螺母,螺母的外径大于对应的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的宽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头枕上安装有带容置腔的固定块,所述的容置腔内设有滑动块和卡位块,档位轴位于所述的卡位块上,通过移动所述的滑动块来移动所述的卡位块,从而使卡位块上的档位轴落入或离开对应的档位槽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滑动块设有第一斜面,卡位块上设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配合,卡位块上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滑动块移动,卡位块向头枕方向移动,使卡位块上的档位轴离开对应的档位槽,头枕可相对于椅体移动,第一复位弹簧压缩变形。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滑动块上连接有软性拉带,软性拉带可带动滑动块的移动,滑动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在软性拉带未被拉动时,滑动块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第一复位弹簧使卡位块复位,卡位块上的档位轴落入所述的档位槽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软性拉带的上端部露出于头枕的上部。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软性拉带位于头枕与椅体的之间的空隙内。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题为:儿童安全座椅,包括所述的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档位轴插入档位槽组的不同档位槽进行头枕高度调节后的定位,除档位槽组和档位轴的定位之外,还有2组横向限位结构,即第一导向槽配合第一联接件及第一限位件、第二导向槽配合第二联接件及第二限位件,从而改善头枕与椅背联接的稳固性,同时这两组横向限位结构还起到头枕移动的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的安装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和头枕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椅体的示意图三;

图8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旋转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u型联接部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环形支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联动锁具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锁定杆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档位板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限位架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头枕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联接件和第一限位件的连接示意图或第二联接件和第二限位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块的示意图一;

图22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块的示意图二;

图23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块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别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底座100、椅体200和头枕300。椅体200包括椅座201和椅背202两个部位。椅体200的椅座201装配在底座100上,头枕300装配在椅体200的椅背202内侧。

如图2所示,椅体200和底座100通过旋转连接结构连接,从而使椅体200可相对底座100水平旋转,从而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多角度照看坐于儿童安全座椅的孩子。

结合图1-2、5-16对旋转连接结构进行阐述,椅体200通过纵向的固定轴01与底座100轴接,使椅体200可相对于底座100旋转。

椅体200的下方设有一个固定在椅体200上的环形支架2,环形支架2内分布有两两相对的定位孔04。定位孔04的数量至少为一对,也可根据需要沿环形支架2设置多对,用以进行椅体200旋转不同角度上的定位,实现椅体200旋转的不同档位切换。

底座100上设有联动锁具3,该联动锁具3贯穿环形支架2直径方向,其两端设有与固定轴01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一对锁定杆,即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当椅体200旋转到相应档位的定位孔04处,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分别穿入环形支架2上的一对定位孔04以将底座100与椅体200的位置固定,当需将旋转时,则将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从定位孔04中解锁脱出。在椅体200相对于底座100转动过程中,联动锁具3上的第一锁定杆31的前端顶在环形支架2的内壁2a上,联动锁具3上的第二锁定杆32的前端顶在环形支架2的外壁2b上,当旋转到下一对定位孔04位置时,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再次自动锁定。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环形支架2设置在椅座201底部中间位置,其由两个半圆形支架组成,且两个半圆形支架前后对称分布。优选地,环形支架2为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如图2、5、14所示,每个半圆形支架的中部位置具有缺口,缺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底座100,在此缺口处设置第一对定位孔,即第一定位孔04a和第二定位孔04b。设置第一定位孔04a和第二定位孔04b的缺口上方为凸起的安装部05。此外,安装部05内侧朝圆弧中心凸出的固定部07,该固定部07内设有两个并排的纵向开孔,开孔为通孔。

优选地,两个半圆形支架的自由端处相隔一定距离,从而形成缺口,该缺口作为环形支架2的另一对定位孔,即第三定位孔04c和第四定位孔04d,从而使椅体200可在左右方向上定位。

如图5、8-12所示,椅体200的下方即椅座201底部还设有弧形的旋转架1,其圆弧的凹面1a朝向椅体200,凸面1b朝向底座100。该旋转架1沿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固定在环形支架2的固定部07上。旋转架1的凸面1b的中心设有圆柱体的固定轴01,该固定轴01插入底座100相适配的轴孔02中,从而使椅体200可绕固定轴01进行360度旋转。

旋转架1的凸面1b的两端设置有u型固定件03,u型固定件03的两端分别穿过环形支架2的固定部07内的两个开孔后再穿过旋转架1上的通孔,并用紧固件固定,并且u型固定件03和固定部07的开孔的配合方式为紧配合方式,从而将旋转架1固定跨接在环形支架2上,同时进一步加固环形支架2与椅体200的连接。

进一步地,u型固定件03的横向段远离固定部07的下边缘,从而使u型固定件03和固定部07围合形成一孔状结构,该孔状结构与环形支架2中间的缺口相对,两者共同组成第一定位孔04a或第二定位孔04b。

如图9-14所示,底座100上表面的中间区域具有凹陷区域t,该凹陷区域t内设置有与环形支架2相吻合的环形凹槽08,该环形凹槽08成为环形支架2旋转的轨道,椅体200和底座100装配时,环形支架2嵌入至环形凹槽08内,这样对环形支架2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防止旋转时的水平微偏移和纵向倾斜,使得旋转更加顺畅稳定。

凹陷区域t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具有轴孔02的轴座09,轴座09凸出于凹陷区域t,其高度与旋转架1与底座100的距离相关,优选地,轴座09高度低于环形支架2装配至环形凹槽08后的凸出高度,固定轴01插入轴孔02后,轴座09上表面不与旋转架1的凸面1b接触,避免两者相互摩擦,对椅体200旋转造成阻挡碍。

如图1-2、9-10、15-16所示,底座100上的联动锁具3沿前后方向设置,其包括带矩形框架的拉板003,拉板003的一端继续延伸形成提手30,提手30一端的拉板003一体注塑有一个向内的凸起部,该凸起部为第二锁定杆32,因而其大小适配四个定位孔04的大小。拉板003的另外一端固定有一个直径适配四个定位孔04的金属锁杆,即第一锁定杆31。第一锁定杆31的凸出方向与第二锁定杆32一致,均朝向底座100后端。

拉板003的矩形框架套在轴座09外,从而可使联动锁具3在环形支架2的直径方向水平被来回推动。需要注意的是,底座100的前端设置有供提手30露出的第一开口1a,当提手30被向外拉出时,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均退出定位孔04,从而将底座100与椅体200解锁。

解锁后,第一锁定杆31退至环形支架2的内壁2a,第二锁定杆32退至环形支架2的外壁2b,当旋转椅体200过程中,联动锁具3上的第一锁定杆31的前端顶在环形支架2的内壁2a上,联动锁具3上的第二锁定杆32的前端顶在环形支架2的外壁2b上。拉板003与底座100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当提手30被松开时,其复位弹簧的回弹力使联动锁具3始终保持向后运动的力。旋转时,联动锁具3的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被环形支架2阻碍,从而联动锁具3无法向后运动;当椅体200旋转到下一对定位孔04位置时,环形支架2对联动锁具3向后运动的阻碍消失,第一锁定杆31和第二锁定杆32再次自动锁定。

优选地,底座100上还设有固定锁孔010,包括位于环形支架2内侧的第一固定锁孔010a和位于环形支架2外的第二固定锁孔010b,第一锁定杆31穿过第一固定锁孔010a后再穿过定位孔04最后插入第二固定锁孔010b内。固定锁孔010不仅使底座100与椅体200的定位更加稳固,同时给第一锁定杆31先后运动提供轨道,避免其偏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通过旋转架1的前后移动可实现安全座椅的椅背202的俯仰角度调节。

如图5-6所示,椅体200的底部设有沿弧形的旋转架1安装方向设置有弧形轨道4,该弧形轨道4大小与旋转架1适配,旋转架1可在弧形轨道4滑动。

如图2、5、8-9、12-13所示,旋转架1的凹面1a的两侧边设有侧板012,从而形成u型槽。相对的侧板012前后两端均设置有相对的长条形滑槽011,相对的两个长条形滑槽011形成一个滑槽组件以供u型联接部5穿过,而将旋转架1和椅体200连接起来。

具体地,如图13所示,u型联接部5为u型金属条,优选地,u型金属条的各处直径均一,直径为6-10mm。u型联接部5包括横向联接部51和两个端部52,横向联接部51穿过滑槽组件,两个端部52设有螺纹,用螺纹连接固定于椅体200的底部。因u型联接部5和滑槽组件的活动连接,旋转架1可以发生前后移动。

通过u型联接部5对旋转架1的联接、旋转架1与底座100的轴接及环形支架2与环形凹槽08的嵌合,椅体200和底座100在竖直方向上稳固连接。

并且,如图5-7所示,椅体200的厚度方向上开设有供u型金属条的两个端部52穿过的通孔,被限定在椅体200前面的螺帽拧在端部52螺纹上以将u型金属条固定在椅背202上。此连接方式配件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而且连接的可靠度强。

优选地,螺帽陷于椅体200前表面的凹陷区内,且螺帽的外表面低于椅体200的前表面,以不影响儿童使用安全座椅的舒适度。

如图3、12所示,档位控制组件包括旋转架1上的多个第一档位槽013和限定在椅体200上的第一档位轴014,第一档位轴014落入不同的第一档位槽013以限定底座100与椅体200的仰俯角度。

具体而言,旋转架1的侧板012两滑槽011中间设有第一档位槽013,多个第一档位槽013上端开口,且彼此联通,从而使第一档位轴014能够在各第一档位槽013之间切换。

如图3、12、17-18所示,档位控制组件还包括带拉手60的档位板6和固定在椅体200上的带竖向槽7a的限位架7。优选地,拉手60从椅体200前端的第二开口1b中露出,可通过对拉手60的操作调控档位板6。档位板6为一个开口朝后的u形部件,其两对侧部61装配在旋转架1的侧板012外侧。两对侧部61上设有斜向槽6a,该斜向槽6a从前往后从低到高倾斜。

限位架7设置在档位板6和旋转架1之间。竖向槽7a始终与斜向槽6a的一部分相对,档位轴同时穿过竖向槽7a和斜向槽6a后穿入旋转架1的档位槽内。向前拉动拉手60或向后推动拉手60可以推动第一档位轴014上下移动,从而第一档位轴014在斜向槽6a和竖向槽7a内移动,并在旋转架1的第一档位槽013中切换。具体地,拉手60向前,第一档位轴014沿斜向槽6a倾斜向上,脱离第一档位槽013,这样椅体就可以相对底座先后滑动。

如图4所示,头枕300和椅体200的椅背202之间设有高度调节机构。通过该调节机构头枕300可相对于椅体200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儿童乘坐需要。

如图1、3-7所示,椅体200内侧的椅背202上纵向分布有档位槽组8及两个第一导向槽9,档位槽组8设置于内凹于椅背202中间的长条形凹槽中,其由纵向直线分布的多个第二档位槽015组成。第一导向槽9对称分布于档位槽组8的两侧,是和档位槽组8平行的纵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椅背202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联接件10,第二联接件10位于档位槽组8正上方,其为从椅背202的第二联接孔11处自后侧向内穿入的螺杆,且方向基本垂直椅背202的内表面。

如图1、7、19-20所示,头枕300中间与档位槽组8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13。并且第二导向槽13下方具有两个水平并排分布的第一联接孔14,该第一联接孔14水平位置与椅背202的第一导向槽9所对应的,第一联接件15从第一联接孔14穿过。

进一步地,第一联接件15穿过椅体200的第一导向槽9并用第一限位件16进行横向限位,固定于椅背202上部的第二联接件10穿过头枕300的第二导向槽13并用第二限位件17进行横向限定;头枕300相对于椅体200向上移动时,第一联接件15沿着第一导向槽9向上移动,第二联接件10与第二导向槽13产生相对位移;反之头枕300相对于椅体200向下移动时,第一联接件15沿着第一导向槽9向下移动,第二联接件10与第二导向槽13产生相对位移。

第一限位件16和第二限位件17均为将第一联接件15或第二联接件10两端固定的一对螺母,并且螺母的外径大于对应的第一导向槽9或第二导向槽13的宽度,也大于第一联接孔14或第二联接孔11的直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限位件16和第二限位件17对第一联接件15或第二联接件10在椅体200厚度方向上进行固定,但其应当给头枕300和椅体200的相对滑动保留适当的间隙,防止拧得过紧而导致头枕300无法移动。

如图3、21-23所示,头枕300的中间第二导向槽13的前面固定安装有带容置腔018的固定块18,即固定块18的水平位置与椅体200的档位槽组8对应,固定块18的容置腔018内设有滑动块19和卡位块20。

滑动块19上连接有长条状软性拉带400,其从固定块18的容置腔018上端穿出向上延伸并穿过第二导向槽13露出头枕300上部,形成可供推拉的手持部。通过拉动软性拉带400可带动滑动块19移动。软性拉带400位于头枕300与椅体200的之间的空隙内,优选地,软性拉带400位于档位槽组8的前面,并遮挡第二联接件10及紧固第二联接件10的螺母,不干扰第二联接件10在第二导向槽13内的滑动。

卡位块20设置在滑动块19上方,卡位块20上具有向内凸出的第二档位轴016。并且固定块18上设置有可用第二档位轴016穿出的通孔,第二档位轴016可穿过固定块18向后伸出,并末端可高出于头枕300外表面。

滑动块19设有第一斜面19a,第一斜面19a自椅背202内侧向外侧从低到高倾斜,卡位块20上设有第二斜面19b,第一斜面19a与第二斜面19b相互配合。此外,卡位块20与固定块18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21。当抽拉软性拉带400使滑动块19向上移动时,卡位块20向头枕300方向位移,第一复位弹簧21被压缩变形,卡位块20上的第二档位轴016离开对应的第二档位槽015,头枕300和椅体200之间无锁定,推动头枕300可使其相对于椅体200移动。

进一步地,滑动块19与固定块18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当滑动块19向上移动时,第二复位弹簧被拉伸变形,当软性拉带400未被拉动时,滑动块19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此时第一复位弹簧21也使卡位块20复位,第二档位轴016向后伸出,可落入到档位槽内,从而将头枕300和椅体200锁定。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头枕与椅背联接机构及儿童安全座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