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绞盘支架和具有其的汽车前泵把。
背景技术:
泵把类产品通常安装在车身的前侧或后侧,以对汽车起到安全防护作用。近年来,随着户外越野的人群越来越多,皮卡类的越野车型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泵把类产品的安装率也越来越高。汽车前泵把上通常设有用于安装绞盘的绞盘支架,以实现拖车拉拽功能。目前,市面上的绞盘支架大多只能实现拖车的拉拽功能,而无法在汽车前泵把发生碰撞时起到碰撞缓冲功能,无法很好地满足户外越野车型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绞盘支架和具有其的汽车前泵把,该绞盘支架可同时兼具拖车拉拽功能和碰撞缓冲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户外越野车型的使用需求。
一种绞盘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用于安装绞盘;以及
连接组件,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和碰撞缓冲单元,所述连接座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所述碰撞缓冲单元设于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碰撞缓冲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包括朝背离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一侧拱起的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板包括朝背离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一侧拱起的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第二缓冲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第二缓冲部之间形成缓冲腔。
上述的绞盘支架可用于汽车前泵把,其中,支架本体用于安装绞盘,通过绞盘可实现拖车拉拽功能;连接组件用于将汽车前泵把与汽车的车身相连接,具体地,通过连接座将支架本体与车身的大梁连接固定,并通过碰撞缓冲单元与泵把本体连接固定;当泵把本体受到巨大的外力碰撞时,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受到冲击力而可产生变形,缓冲腔体积减小,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从而实现碰撞缓冲功能,以减小碰撞对车身结构产生的影响。本发明的绞盘支架可同时兼具拖车拉拽功能和碰撞缓冲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户外越野车型的使用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上设有第一缓冲槽,所述第二缓冲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缓冲槽相对的第二缓冲槽,所述第一缓冲槽及所述第二缓冲槽均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位于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中部,所述第一缓冲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缓冲板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相对两侧的板体上;所述第二缓冲部位于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中部,所述第二缓冲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缓冲板位于所述第二缓冲部相对两侧的板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缓冲槽的端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或,所述第二缓冲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缓冲槽的端部相连通的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缓冲槽,所述第二缓冲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缓冲槽,所述第一缓冲槽与所述第二缓冲槽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两个第一折弯板,两所述第一折弯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缓冲板的一侧相连接,两所述第一折弯板之间形成朝向所述第二缓冲板开口的第一v形腔;所述第二缓冲部包括两个第二折弯板,两所述第二折弯板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一侧相连接,两所述第二折弯板之间形成朝向所述第一缓冲板开口的第二v形腔;所述第一v形腔与所述第二v形腔之间形成所述缓冲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第二缓冲板均为钣金件,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第二缓冲板焊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绞盘支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的拖车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横梁及设于所述横梁中部的绞盘安装座,所述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所述连接组件。
一种汽车前泵把,包括:
泵把本体,所述泵把本体靠近所述车身的一侧设有安装腔;以及
如上所述的绞盘支架,所述绞盘支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连接组件用于将所述泵把本体与所述车身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绞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绞盘支架未受碰撞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绞盘支架受到碰撞后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的绞盘支架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连接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连接组件的缓冲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泵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汽车前泵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0、绞盘支架,11、支架本体,111、横梁,112、绞盘安装座,12、连接座,121、连接板,1211、连接孔,122、第一翻边,123、第二翻边,13、碰撞缓冲单元,130、缓冲腔,131、第一缓冲板,1311、第一缓冲部,1312、第一缓冲槽,1313、第一通孔,1314、翻折部,1315、定位凸起,132、第二缓冲板,1321、第二缓冲部,1322、第二缓冲槽,1323、第二通孔,1324、定位槽,1325、安装孔,14、拖车钩,20、泵把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请参照图1、图4及图5,一种绞盘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11和连接组件。其中,支架本体11用于安装绞盘(图未示);连接组件与支架本体11固定连接,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12和碰撞缓冲单元13,连接座12用于与汽车的车身连接,碰撞缓冲单元13设于连接座12远离车身的一侧,碰撞缓冲单元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缓冲板131和第二缓冲板132,第一缓冲板131包括朝背离第二缓冲板132的一侧拱起的第一缓冲部1311,第二缓冲板132包括朝背离第一缓冲板131的一侧拱起的第二缓冲部1321,第一缓冲部1311与第二缓冲部1321相对设置,第一缓冲部1311与第二缓冲部1321之间形成缓冲腔130。
具体地,请结合图7及图8,当上述绞盘支架10用于汽车前泵把时,绞盘支架10位于泵把本体20的后侧(即靠近车身的一侧),连接组件用于将泵把本体20与车身固定连接。其中,连接座12与车身固定连接,连接座12可采用钣金件,可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拉拽力。例如,如图1所示,连接座12包括连接板121、第一翻边122、第二翻边123,第一翻边122相对连接板121向靠近车身的一侧折弯,第二翻边123相对连接板121向远离车身的一侧折弯,连接板121上设有若干连接孔1211。在装配时,将连接板121与车身的大梁相贴合,再将紧固件穿置于连接孔1211中锁紧,便可将绞盘支架10整体连接固定于车身上,操作简单方便,装配稳定性高。缓冲单元13与泵把本体20固定连接,例如,可在第二缓冲板132上开设若干安装孔1325,通过紧固件穿置于安装孔1325内,以将第二缓冲板132与泵把本体20固定连接。
请结合图2及图6,第一缓冲板131朝背离第二缓冲板132的一侧拱起形成第一缓冲部1311,而使第一缓冲部1311朝向第二缓冲板132的一侧形成第一凹腔,第一凹腔在竖直方向的两端呈贯通设置;第二缓冲板132朝背离第一缓冲板131的一侧拱起形成第二缓冲部1321,而使第二缓冲部1321朝向第一缓冲板131的一侧形成第二凹腔,第二凹腔在竖直方向的两端呈贯通设置;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之间形成缓冲腔130。如此,当绞盘支架10远离车身的一侧受到碰撞冲击力时,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可产生形变,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实现碰撞缓冲功能,以对车身起到防护作用。其中,第一凹腔及第二凹腔的横截面形状具体可为v形、w形、半圆形等等,只要能够在受到碰撞时产生形变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的绞盘支架10可用于汽车前泵把,其中,支架本体11用于安装绞盘,通过绞盘可实现拖车拉拽功能;连接组件用于将汽车前泵把与汽车的车身相连接,具体地,通过连接座12将支架本体11与车身的大梁连接固定,并通过碰撞缓冲单元13与泵把本体20连接固定;当泵把本体20受到巨大的外力碰撞时,第一缓冲部1311和第二缓冲部1321受到冲击力而可产生变形,缓冲腔130体积减小,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从而实现碰撞缓冲功能,以减小碰撞对车身结构产生的影响。本发明的绞盘支架10可同时兼具拖车拉拽功能和碰撞缓冲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户外越野车型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第一缓冲部1311上设有第一缓冲槽1312,第二缓冲部1321上设有与第一缓冲槽1312相对的第二缓冲槽1322,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均与缓冲腔130相连通,通过在第一缓冲部1311上设置第一缓冲槽1312,第二缓冲部1321上设置第二缓冲槽1322,使得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在受到较小的碰撞冲击力时就能够迅速响应产生形变,从而能够迅速吸收碰撞缓冲产生的能量,使得缓冲效果更为明显。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缓冲部1311位于第一缓冲板131的中部,第一缓冲槽13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缓冲板131位于第一缓冲部1311相对两侧的板体上;第二缓冲部1321位于第二缓冲板132的中部,第二缓冲槽132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缓冲板132位于第二缓冲部1321相对两侧的板体上。通过上述设计,使得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的变形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碰撞缓冲效果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缓冲板131的可变形能力,第一缓冲板131上设有与第一缓冲槽1312的端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313。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缓冲板132的可变形能力,第二缓冲板132上设有与第二缓冲槽1322的端部相连通的第二通孔1323。可选地,第一通孔1313及第二通孔1323为圆形孔,圆形孔的直径为2mm~4mm。例如,可将圆形孔的直径设置为3mm。当然,也可将第一通孔1313及第二通孔1323设置为三角形孔或其他异形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此外,可选地,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的宽度为0.8mm~1.2mm;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的长度为70mm~80mm。例如,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均为宽度为1.0mm,长度为75mm的条形槽,使得缓冲组件保持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缓冲部131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缓冲槽1312,第二缓冲部132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第二缓冲槽1322,第一缓冲槽1312与第二缓冲槽1322一一对应。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的可变形能力,提升碰撞缓冲效果。其中,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缓冲部131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9条第一缓冲槽1312,第二缓冲部132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9条第二缓冲槽1322。
请参照图5,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1311包括两个第一折弯板,两第一折弯板的远离第二缓冲板132的一侧相连接,两第一折弯板之间形成朝向第二缓冲板132开口的第一v形腔;第二缓冲部1321包括两个第二折弯板,两第二折弯板的远离第一缓冲板131的一侧相连接,两第二折弯板之间形成朝向第一缓冲板131开口的第二v形腔;第一v形腔与第二v形腔之间形成缓冲腔1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均呈朝前后方向张开的v形折弯结构,当绞盘支架10未受到碰撞时(如图2所示),第一v形腔及第二v形腔均具有相对较大的张开角度;当绞盘支架10受到自前向后的碰撞时(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折弯板彼此靠近,两个第二折弯板彼此靠近,第一v形腔的及第二v形腔的张开角度均变小,从而可吸收及缓冲碰撞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地减少碰撞对车身产生的影响。且v形折弯结构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绞盘支架10受到自前向后的碰撞冲击力时,第一缓冲部1311及第二缓冲部1321能够迅速地沿受力方向产生形变,从而能够更为迅速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使得缓冲效果更为明显。
优选地,沿碰撞冲击方向上,第一缓冲板131设有多个第一缓冲部1311,第二缓冲板132设有多个第二缓冲部1321,如此,可起到多重缓冲作用,进一步提升绞盘支架10的碰撞缓冲能力。
优选地,第一缓冲板131与第二缓冲板132均为钣金件,第一缓冲板131与第二缓冲板132焊接固定。如此,可有效保证碰撞缓冲单元13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得绞盘支架10在实现碰撞缓冲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承受较大的拖车拉拽力。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缓冲板131、第二缓冲板132及连接座12均为钣金件,例如可采用q235a热轧*δ2.5材质。在第一缓冲板131及第二缓冲板132上分别切割出一定数量的第一缓冲槽1312及第二缓冲槽1322,在第一缓冲槽1312的位置将第一缓冲板131折弯成v形折弯结构,在第二缓冲槽1322的位置将第二缓冲板132折弯成v型折弯结构,然后将第一缓冲板131与第二缓冲板132焊接固定形成缓冲单元,再将缓冲单元与连接座12焊接固定形成连接组件,最后将连接组件与绞盘安装座112焊接固定即可,制造工艺简单。上述缓冲单元的制造过程无需模具压型,可通过钣金件直接折弯成型,工艺简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能够保证缓冲单元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能够承受巨大的拖车拉力。
请参照图6,可选地,第一缓冲板131包括朝向第二缓冲板132折弯的翻折部1314,翻折部1314与第二缓冲板132焊接固定。进一步地,可在第一缓冲板131上设置两个及以上的翻折部1314,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缓冲板131与第二缓冲板132的连接可靠性。更进一步地,翻折部1314上设有定位凸起1315,第二缓冲板132上设置有供定位凸起1315插入的定位槽1324,通过定位凸起1315与定位槽1324的配合,可使得第一缓冲板131与第二缓冲板132准确定位,以便后续焊接工艺,进一步提升二者的连接可靠性。当然,也可在第二缓冲板132上设置翻折部1314,通过翻折部1314与第一缓冲板131焊接固定。
此外,绞盘支架10还包括与支架本体11固定连接的拖车钩14。可选地,拖车钩14与支架本体11焊接固定,能够承受更大的拖车拉力。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本体11包括横梁111及设于横梁111中部的绞盘安装座112,横梁11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连接组件。每一连接组件均通过连接座12与车身的大梁连接固定,每一连接组件的缓冲单元均用于与泵把本体20固定连接,如此,可使得绞盘支架10与车身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使得绞盘支架10能够承受更大的拖车拉拽力,并且,在泵把本体20发生碰撞时,绞盘支架10能够起到更好的碰撞缓冲效果。
可选地,横梁111的相对两端分别焊接有一拖车钩14,且每一拖车钩14均与相邻的连接组件焊接固定,可进一步提升绞盘支架10的整体结构强度,拖车时,绞盘支架10可以承受巨大的拖车力而不变形。
请参照图7及图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前泵把,该汽车前泵把包括泵把本体20和绞盘支架10,泵把本体20靠近车身的一侧设有安装腔,绞盘支架10设于安装腔内,连接组件用于将泵把本体20与车身相连接。其中,该绞盘支架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前泵把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因而至少具有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