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1965发布日期:2020-05-22 17:3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燃料电池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搭载了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料电池车辆在车辆前方的前室(frontroom)内配置有燃料电池组和电力控制单元(pcu)等高电压部件。燃料电池组被固定于电池组框架,高电压部件被配置于燃料电池组的上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009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构造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例如在来自前方的碰撞时,存在因车辆的变形而导致燃料电池组与高电压部件被压碎而损坏的担忧。在燃料电池车辆中,由于燃料电池组和由燃料电池组供给电力的高电压部件对车辆的驱动是重要的部件,所以优选尽量减少碰撞时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在车辆从前方侧碰撞时能够将作为重要部件的燃料电池组以及高电压部件的损伤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燃料电池车辆。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将燃料电池组、高电压部件、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收纳于车辆前方的前室内,上述高电压部件配置于上述燃料电池组的上部且被从燃料电池组供给电力,上述第一部件安装于上述燃料电池组,上述第二部件在比上述第一部件靠车辆的前方侧与上述第一部件空开间隔配置,其中,上述燃料电池组被载置固定于固定在上述前室内的电池组框架,上述电池组框架经由支座连结固定于上述燃料电池车辆的车架,上述第一部件具备:缓冲部,在上述燃料电池车辆的前方侧的碰撞时,因朝向上述第一部件移动的上述第二部件的冲击载荷而变形,对来自上述第二部件的冲击载荷进行缓冲;和高刚度部,当来自上述第二部件的冲击载荷成为规定以上时,限制上述缓冲部的进一步的变形,经由上述支座将上述电池组框架与上述车架连结固定成在由上述高刚度部限制了上述缓冲部的变形时,上述电池组框架因来自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冲击载荷而从上述车架分离。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车辆中,在车辆从前方侧碰撞时,车身因碰撞等的冲击载荷而变形,车辆前方的前室内的第二部件因冲击而向后方移动。在冲击载荷小(移动量少)时,第一部件的缓冲部变形来缓和冲击。

另一方面,在冲击载荷大(移动量大)时,载置固定燃料电池组的电池组框架从车架分离,能够避免燃料电池组以及高电压部件与电池组框架一同承受第二部件的全部冲击载荷。其结果是,能够使燃料电池组和配置于其上部的高电压部件的损伤成为最低限度。

这里,如上所述,缓冲部只要在作用了冲击载荷时变形即可,缓冲部与支座的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然而,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缓冲部与上述支座被配置成在上述碰撞时,与上述支座相比,上述缓冲部先与上述第二部件接触。根据该方式,由于与支座相比,第二部件在移动时先与缓冲部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支座在缓冲部损伤之前损伤。由此,在通过缓冲部缓冲了冲击载荷之后,能够使电池组框架从车架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燃料电池车辆,在车辆从前方侧碰撞时能够抑制燃料电池组以及高电压部件的破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使用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侧面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3的俯视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3以及图4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散热器的第一移动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散热器的第二移动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散热器的第三移动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动作说明图,是表示散热器的第四移动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料电池车辆;1a…燃料电池系统;10…燃料电池组;11…高电压部件;12…电池组框架;12a…前梁件;12b…支座臂(mountarm);13…车架(底盘);14…支座;14a…前支座;14b…后支座;40…冷却系统;43…散热器(第二部件);43a…散热部;43b…风扇马达;47…离子交换器(第一部件);47a…盖部(高刚度部);47b…筒状部(缓冲部);47c…安装部;48…碰撞吸能盒;l…区分线;r…前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进行说明。在图1中,燃料电池车辆1是乘用车等车辆,在车辆前方形成有前室r。在前室r收纳有燃料电池组10、配置于燃料电池组的上部的高电压部件11、作为附属于燃料电池组10的附属部件的离子交换器47、散热器43等辅机部件等。离子交换器47以及散热器43构成后述的燃料电池系统1a的冷却系统40。除此之外,在前室r内收纳有未图示的压缩机、气液分离器以及氢泵等燃料电池系统1a所需的部件。

高电压部件11被固定于燃料电池组10的上部,通过高压线缆以及控制线缆与燃料电池组10连接,被供给由燃料电池组10发出的电力并且具有控制燃料电池组10的功能。高电压部件11包括燃料电池车辆的电力控制单元(pcu)。燃料电池组10以及高电压部件11构成燃料电池系统1a的重要部分,对这些部件像后述那样考虑配置等以便在碰撞等中不产生破损、变形等损伤。

燃料电池组10被载置固定于在前室r内固定的电池组框架12。电池组框架12经由支座14被固定于车身的构造部件亦即车架(底盘)1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的图5所示,车架13具有:前方的前水平部13a;倾斜部13b,从水平部朝向后方倾斜地下降;以及后水平部13c,从倾斜部朝向后方延伸。另外,电池组框架12被倾斜固定为相对于车架13的水平部后方下降。

如图4所示,将电池组框架12固定于车架13的支座14被配设于前后4个位置。前支座14a被固定于前水平部13a,经由被固定于电池组框架12的前部的支座臂12b支承电池组框架12的前部,后支座14b被固定于后水平部13c,支承电池组框架12的后部。电池组框架12由于被前后的支座14四点支承,所以固定状态稳定。

前支座14a以及后支座14b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安装固定于车架13。另外,支座臂12b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固定于电池组框架12,支座臂12b与前支座14a也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连结固定。前支座14a以及后支座14b与车架13的详细连结将后述,例如成为根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大小而被分开的构造。燃料电池车辆1具备将前室r与车厢c分开的前围板15。

接下来,参照图2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中使用的燃料电池系统1a的系统结构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1a例如具备: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组)10,通过层叠多个单电池亦即燃料电池单元而构成;氧化剂气体供给系统20,向燃料电池组10供给空气等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供给系统30,向燃料电池组10供给氢等燃料气体;以及冷却系统40,冷却燃料电池组10。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的燃料电池组10的燃料电池单元具备膜电极接合体(mea: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该mea由离子透过性的电解质膜和夹持该电解质膜的阳极侧催化剂层(阳极电极)以及阴极侧催化剂层(阴极电极)构成。在mea的两侧形成有用于供给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并且对通过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电进行集电的气体扩散层(gdl:gasdiffusionlayer)。在两侧配置有gdl的膜电极接合体被称为mega(membraneelectrode&gasdiffusionlayerassembly),mega被一对隔板夹持。这里,mega为燃料电池的发电部,在无气体扩散层的情况下,mea成为燃料电池的发电部。

氧化剂气体供给系统20例如具备: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用于向燃料电池组10(的阴极电极)供给氧化剂气体;和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将供给至燃料电池组10并在各燃料电池单元中用于电化学反应之后的氧化剂废气从燃料电池组10排出。并且,具有旁通流路26,该旁通流路26使经由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供给的氧化剂气体不经由燃料电池组10地向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流通。氧化剂气体供给系统20的各流路例如能够由橡胶软管、金属制的管等配管构成。

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中,从上游侧起装备有空气净化器21、压缩机22、中冷器23等,在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装备有消声器28等。此外,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的空气净化器21)例如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大气压传感器、空气流量计等。

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中,空气净化器21将从大气中获取的氧化剂气体(空气等)中的尘埃除去。压缩机22对经由上述空气净化器21导入的氧化剂气体进行压缩,并将压缩过的氧化剂气体向中冷器23压送。中冷器23在使从压缩机22压送而导入的氧化剂气体通过时,例如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来进行冷却,并向燃料电池组10(的阴极电极)供给。在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设置有入口阀25v,该入口阀25v用于将中冷器23与燃料电池组10之间的氧化剂气体的流动截断。

旁通流路26的一端与氧化剂气体供给流路25(的中冷器23或其下游侧)连接,另一端与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连接。在旁通流路26中,由压缩机22压送、并被中冷器23冷却而排出的氧化剂气体绕过燃料电池组10而朝向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流动。在该旁通流路26设置有旁通阀26v,该旁通阀26v用于将朝向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流动的氧化剂气体截断来对在该旁通流路26流动的氧化剂气体的流量进行调整。

在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中,消声器28将向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流动的氧化剂废气(排出气体)例如分离为气相与液相而向外部排出。另外,在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设置有调压阀29v,该调压阀29v用于对向燃料电池组10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的背压进行调整。在调压阀29v的下游侧连接有上述的旁通流路26。

另一方面,燃料气体供给系统30例如具有:氢罐等燃料气体供给源31,存积氢等高压的燃料气体;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将来自燃料气体供给源31的燃料气体向各燃料电池单元(的阳极电极)供给;循环流路36,使从燃料电池组10排出的燃料废气(未消耗的燃料气体)的一部分向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回流;以及燃料气体排出流路39,与循环流路36分支连接并将循环流路36内的燃料废气向外部排出(大气释放)。燃料气体供给系统30的各流路例如能够由橡胶软管、金属制的管等配管构成。

在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设置有:截断阀35v,用于对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进行开闭而截断朝向燃料电池组10流动的燃料气体;调节器34,用于对在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流动的燃料气体的压力进行调整(减压);以及喷射器33,用于将调压过的燃料气体朝向燃料电池组10供给。若打开截断阀35v,则存积于燃料气体供给源31的高压的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供给源31向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流出,并被调节器34、喷射器33调压(减压)而向各燃料电池单元(的阳极电极)供给。

在循环流路36中,从上游侧(燃料电池组10侧)起装备有气液分离器37、燃料气体泵(亦称为氢泵)38等。气液分离器37气液分离出在循环流路36流动的燃料气体(氢等)所包含的生成水并进行存积。从该气液分离器37分支而设置有燃料气体排出流路39。燃料气体泵38对利用气液分离器37进行气液分离并分离出液体部分后的燃料废气的一部分进行压送来使之向燃料气体供给流路35循环。

在燃料气体排出流路39设置有吹扫阀(purgevalve)39v,该吹扫阀39v用于对燃料气体排出流路39进行开闭,来将利用气液分离器37分离出的生成水和从燃料电池组10排出的燃料废气的一部分排出。经过燃料气体排出流路39的吹扫阀39v的开闭调整而排出的燃料废气与在氧化剂气体排出流路29流动的氧化剂废气混合,并经由消声器28被大气释放至外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燃料电池系统1a通过由氧化剂气体供给系统20供给至各燃料电池单元(的阴极电极)的空气等氧化剂气体与由燃料气体供给系统30供给至各燃料电池单元(的阳极电极)的氢等燃料气体的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发电。燃料电池组10利用冷却系统40将因发电时的电化学反应引起的温度上升控制为规定的温度。

冷却各燃料电池单元的冷却系统40具备:与燃料电池组10内的冷却流路连通的制冷剂流路41、和设置于制冷剂流路41的冷却泵42以及马达(泵马达)42a。另外,冷却系统40具备:散热器43,对从燃料电池组10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和风扇马达43b,对散热器43的散热部43a进行冷却。并且,冷却系统40具备:旁通流路44,绕过散热器43;三通阀45,控制散热器43以及旁通流路44的冷却水的流通;以及离子交换器47,配置在与旁通流路44并联设置的冷却配管46。冷却泵42通过马达42a的驱动来将制冷剂流路41内的制冷剂向燃料电池组10循环供给。离子交换器47具有从冷却燃料电池组10的制冷剂除去离子的功能。

接下来,以下参照图3~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车辆1的特征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1在车辆前方的前室r内具备燃料电池组10和配置于其上部并被从燃料电池组10供给电力的高电压部件11。并且,燃料电池车辆1在前室r内具备:离子交换器47,安装于燃料电池组10;和散热器43,在比离子交换器47靠车辆前方侧与离子交换器47空开间隔配置。

其中,离子交换器47相当于本发明中所说的“第一部件”,散热器43相当于本发明中所说的“第二部件“。另外,在车辆前方侧,在电池组框架12的下部经由压缩机支架等安装有虽然在前室r内未图示但在图2中示出的压缩机22、燃料气体泵38。

更具体而言,燃料电池组10被搭载于电池组框架12的上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固定。高电压部件11被配置于燃料电池组10的上部,通过螺栓等被固定。燃料电池组10与高电压部件11通过高电压线缆、控制线缆等连接。构成冷却系统40的离子交换器47(第一部件)被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于燃料电池组10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以从燃料电池组10向前方突出的状态被固定。离子交换器47与冷却系统40的制冷剂流路41并列设置,并被设置在高电压部件11与散热器43的散热部43a之间。

离子交换器47是由树脂等成形的部件,具备上部的盖部47a以及下部的有底的筒状部47b,盖部47a以覆盖筒状部47b的开口的方式经由螺栓等紧固部件被固定于筒状部47b。筒状部47b以及盖部47a在内部具有供冷却用的制冷剂循环的空间。筒状部47b在安装部47c通过连结螺栓等被固定于燃料电池组10的电池组壳体。

筒状部47b是在后述的燃料电池车辆1的前方侧的碰撞时因朝向筒状部47b移动的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而变形、对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进行缓冲的缓冲部。

另一方面,盖部47a是在燃料电池车辆1的前方侧的碰撞时,当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成为规定以上时限制(约束)筒状部47b的进一步变形的高刚度部(变形限制部)。具体而言,盖部47a具有比通常的离子交换器高的刚度,通过被固定于筒状部47b来防止因散热器43引起的筒状部47b的进一步变形。

即,如图3所示,以区分线l为边界,离子交换器47的比区分线l靠车辆前方侧的区域a成为以缓冲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的方式变形的缓冲区域(变形区域)。另一方面,离子交换器47的比区分线l靠车辆后方侧的区域b成为即便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作用更多,筒状部47b也因盖部47a的刚度而不会进一步变形的高刚度区域。

此外,在区域b中,能够代替筒状部47b因冲击载荷而不进一步变形,而像后述那样,电池组框架12因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而从车架13分离来使从散热器43向燃料电池组10的冲击载荷消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方向的冲击载荷引起的盖部47a的破坏强度(开始塑性变形的强度)比筒状部47b的破坏强度(开始塑性变形的强度)高。即,由于盖部47a的破坏强度比筒状部47b的破坏强度大,所以盖部47a比筒状部47b难以损坏。例如,筒状部47b的破坏强度被设定为10kn以下的值,盖部47a的破坏强度被设定为比100kn高的值。

如上所述,位于车辆的前室r的前方的散热器43是燃料电池系统1a的辅机部件,具备散热部43a和风扇马达43b。通过旋转驱动风扇马达43b使在燃料电池组10内循环并升温了的制冷剂的热从散热部43a散热,来抑制燃料电池组10的温度上升。风扇马达43b在散热部43a的后方向电池组框架12的方向突出。

电池组框架12如图4以及图5所示,将3张金属板材焊接而构成,左右的板材形成得较长、中央的板材形成得较短并在前方的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梁件12a。在本实施方式中,3张金属板材由铝的挤压件形成,但材质并不局限于铝。

并且,如图3所示,电池组框架12可以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由此,在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经由离子交换器47作用于燃料电池组10时,对固定于电池组框架12的支座14作用力矩。由此,能够使电池组框架12从车架13分离以便从散热器43作用于燃料电池组10的冲击载荷消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碰撞吸能盒48被固定为从电池组框架12的前梁件12a向车辆前方突出。而且,散热器43的风扇马达43b与碰撞吸能盒48分离,在车辆后方侧被配置为与碰撞吸能盒48对置。碰撞吸能盒48是在受到上述的冲击载荷时损坏而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的构造,形成为树脂制或金属制的箱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支座14与车架13例如成为根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大小而分开的构造。具体而言,车架13由在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平行的2根构件构成,在一方的车架13的前方通过螺栓等固定有前支座14a,并在后方通过螺栓等固定有后支座14b。而且,在前支座14a的上部通过螺栓等连结有从电池组框架12向前方突出而固定的支座臂12b的前部。另外,在后支座14b的上部固定有电池组框架12的后部。

并且,经由支座14将电池组框架12与车架13连结固定成当由盖部47a限制了筒状部47b的变形时,电池组框架12因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而从车架13分离。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若从散热器43对支座14施加一定以上的冲击载荷,则前支座14a与车架13的连结、以及后支座14b与车架13的连结脱落。例如,电池组框架12与车架13的安装强度(即,能够维持将电池组框架12与车架13连结固定的状态的强度)比上述的筒状部47b的破坏强度高且比上述的盖部47a的破坏强度小,例如被设定为100kn。

此外,只要是电池组框架12从车架13分离的结构即可,可以是前支座14a与支座臂12b的连结脱落,也可以是支座臂12b与电池组框架12的连结脱落。另外,还可以是后支座14b与电池组框架12的连结脱落。

并且,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与支座14被配置成在燃料电池车辆1的前方侧的碰撞时,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比支座14(具体为前支座14a)先与散热器43接触。由于散热器43在向车辆后方移动时,比支座14先与筒状部47b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支座14在筒状部47b损伤之前损伤。由此,能够在通过筒状部47b缓冲了冲击载荷之后使电池组框架12从车架分离。

以下,参照图6~图9对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车辆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图9表示了燃料电池车辆1从前方碰撞时的散热器43的第一移动状态~第四移动状态。其中,由于图6~图9示意性地表示了前室r内的部件等配置,所以省略详细的结构。

若燃料电池车辆1例如与障碍物等碰撞,则车辆的前室r被压碎而变形,散热器43因障碍物而朝向燃料电池组10、高电压部件11以及离子交换器47向后方移动。由此,散热器43向被固定于电池组框架12的燃料电池组10、高电压部件11以及离子交换器47如图6所示那样接近。在图6中,表示了散热器43从图3所示的初始位置s1向后方移动至其第二位置s2的第一移动状态。在该阶段,风扇马达43b与碰撞吸能盒48抵接。

当冲击载荷极小时,如图6所示,可通过主体等的变形而在散热器43的第二位置s2缓冲该冲击载荷,但在冲击载荷稍大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散热器43进一步移动至后方的第三位置s3,散热器43的风扇马达43b也向后方移动。由此,风扇马达43b损坏碰撞吸能盒48而使之变形。通过该碰撞吸能盒48的变形能够缓冲(吸收)来自车辆前方侧的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

在冲击载荷进一步大的情况下,通过碰撞吸能盒48的变形无法吸收冲击载荷,如图8所示,散热器43(的散热部43a)接触而使得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变形,利用筒状部47b缓冲(吸收)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在图8中,散热器43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后退,移动至第四位置s4。在该状态下,离子交换器47成为筒状部47b变形了的状态,但筒状部47b在至区分线l为止还具有变形量。图8表示了散热器43的第三移动状态。其中,由于散热器43在向车辆后方移动时,比支座14先与筒状部47b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支座14在筒状部47b损伤之前损伤。

在冲击载荷更大时,散热器43进一步移动,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进一步变形至区分线l。然而,在筒状部47b安装有盖部47a,筒状部47b因该盖部47a的结构而不再进一步变形。而且,未被筒状部47b缓冲尽的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经由离子交换器47的安装部47c向后方按压燃料电池组10。

来自燃料电池组10的冲击载荷传递至电池组框架12,并传递至将电池组框架12连结固定于车架13的前后的支座14a、14b。由此,对支座14施加一定以上的载荷,电池组框架12与车架13的连结脱落。

这样一来,载置固定于电池组框架12的燃料电池组10与固定于其上的高电压部件11从车架13分离,在前室r内成为自由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直接作用于燃料电池组10等。此时,散热器43成为图9所示的第五位置s5的状态。图9表示第五移动状态。

这样一来,例如在燃料电池车辆1因来自前方的碰撞而导致车辆前部受到损伤时,散热器43向车辆后方的移动量根据冲击载荷的大小而变化。在冲击载荷小时,散热器43从初始位置s1移动至第二位置s2(参照图6)来进行缓冲。另外,在冲击载荷大时,散热器43等辅机部件移动至第三位置s3(参照图7),碰撞吸能盒48变形而损坏。

在冲击载荷进一步大时,散热器43后退至第四位置s4(参照图8),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变形,来缓冲冲击载荷。在冲击载荷成为规定以上的载荷时,通过盖部47a来限制筒状部47b的进一步的变形。而且,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经由离子交换器47的安装部47c从燃料电池组10传递至支座14,电池组框架12因该推压而从车架13分离(参照图9)。

由此,由于燃料电池组10和配置固定于其上部的高电压部件11与电池组框架12一同相对于车架13成为自由的状态,所以能释放因碰撞等引起的散热器43等辅机部件的后退所导致的冲击载荷,可防止变形、破损。

即,散热器43等辅机部件在从初始位置s1至第四位置s4的期间,通过碰撞吸能盒48的变形、离子交换器47的筒状部47b的变形等缓冲来自散热器43的冲击载荷。在第五位置s5的状态下,能够将电池组框架12与车架13的基于支座14的连结分离,而抑制燃料电池组10以及高电压部件11的变形、破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作为本发明的第一部件,例示了离子交换器的例子,但只要具备破坏强度大的高刚度部与破坏强度小的缓冲部即可,并不局限于离子交换器。也可以是附属于燃料电池组的其他附属部件。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示出了散热器的例子,但只要是配置于比第一部件靠车辆前方侧且在车辆发生碰撞等时向车辆后方移动的部件即可,并不局限于散热器。

并且,示出了将电池组框架连结固定于车架的支座通过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进行连结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在作用了规定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分离的构造即可,可以是在施加了规定的压力时断裂的销等,还能够使用装卸锁定机构等其他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