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全钢子午轮胎,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属于橡胶轮胎行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全钢子午轮胎胎圈子口结构很多,但现有轮胎胎圈子口设计一般由胎圈、胎体帘布和单层钢丝补强层“u”字形包组成。为适应高负荷超载要求,也有部分技术在上述基础上再增加一层尼龙补强层,以提高强度。上述技术轮胎胎圈部位耐超载能力差,胎圈部位容易脱层和裂口,甚至爆裂,故障率极高,安全性能低,因胎圈圈口问题产生的退赔,占轮胎总退赔率的60%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能进一步提高胎圈子口部位性能,加强耐超载能力,减少子口部位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包括胎侧胶、耐磨胶、钢丝圈、三角填充胶、带束层和胎体,钢丝圈位于胎体底部且被胎体呈u形包裹,三角填充胶位于钢丝圈上端且被胎体呈u形包裹,胎侧胶设置于耐磨胶上端且内侧与三角填充胶相连,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还包括第一层钢丝补强层、第二层钢丝补强层、第一层尼龙补强层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呈u字形结构包绕于胎体外围,第二层钢丝补强层呈l字形贴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内侧,第一层尼龙补强层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呈u型字包绕在第一层钢丝补强层、第二层钢丝补强层外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超载性,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叠加于胎体外表面,并顺延胎体包过钢丝圈,形成外侧段和内侧段两部分,外侧段端点低于胎体端点13-18mm,内侧段端点低于外侧段端点5-8mm。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超载性,第二层钢丝补强层下端点压于钢丝圈底部中心位置,然后紧贴着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内侧端向上延伸,上端点低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内端点10-15mm。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超载性,第一层尼龙补强层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端点差级10-15mm,外端点高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端点10±2mm,内端点高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内端点10±2mm。
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三角填充胶分第一胶芯和第二胶芯,第一胶芯设置在钢丝圈的上部,底部根部包裹整个钢丝圈,第二胶芯上部端点靠近断面水平轴中心位置,钢丝圈呈正六角形状。
考虑到整体抗载能力,第一胶芯硬度大于第二胶芯硬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两层尼龙补强层均呈“u”字型包绕于两层钢丝补强层外围,第一层、第二层钢丝补强层分别呈“u”/“l”字型包绕于胎体外围,通过两层尼龙、两层钢丝补强层,能改善轮胎钢圈部位的受力分布,减少钢圈部位超载时过度变形,剪切受力,提高了轮胎的重载性能。最大程度的优化解决胎圈应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极大提高轮胎的抗超载性能,减少了圈部出现圈空、圈裂及圈部抽丝爆胎等问题的几率,延长轮胎使用周期。室内机床试验,胎圈耐久能提高35%左右,轮胎抗超载能力能提高20%左右,轮胎圈口故障率下降30%左右,大大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子口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丝圈2.第一层钢丝补强层3.第二层钢丝补强层4.第一层尼龙补强层5.第二层尼龙补强层6.胎体7.三角填充胶8.耐磨胶9.胎侧胶10.内衬层11.胎面胶12.带束层13.垫胶71.第二胶芯72.第一胶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子午线轮胎胎圈子口结构存在耐超载能力差,胎圈部位容易脱层和裂口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胎圈子口部位抗超载能力差、故障问题多的结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包括胎侧胶9、耐磨胶8、钢丝圈1、三角填充胶7、带束层12和胎体6,钢丝圈1位于胎体6底部且被胎体呈u形包裹,三角填充胶7位于钢丝圈1上端且被胎体6呈u形包裹,胎侧胶9设置于耐磨胶8上端且内侧与三角填充胶7相连,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还包括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第二层钢丝补强层3、第一层尼龙补强层4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5,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呈u字形结构包绕于胎体6外围,第二层钢丝补强层3呈l字形贴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内侧,第一层尼龙补强层4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5呈u型字包绕在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第二层钢丝补强层3外围。
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叠加于胎体6外表面,并顺延胎体6包过钢丝圈1,形成外侧段和内侧段两部分,外侧段端点低于胎体6端点13-18mm,内侧段端点低于外侧段端点5-8mm。
第二层钢丝补强层3下端点压于钢丝圈1底部中心位置,然后紧贴着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内侧端向上延伸,上端点低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内端点10-15mm。
第一层尼龙补强层4和第二层尼龙补强层5端点差级10-15mm,外端点高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端点10±2mm,内端点高于第一层钢丝补强层2内端点10±2mm。
三角填充胶7分第一胶芯72和第二胶芯71,第一胶芯72设置在钢丝圈的上部,底部根部包裹整个钢丝圈,第二胶芯71上部端点靠近断面水平轴中心位置,钢丝圈呈正六角形状。第一胶芯72硬度大于第二胶芯71硬度,第一胶芯72起支撑作用,第二胶芯71起过渡作用。
为了更有利的说明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及新发明技术的技术性能,对比试验如下:
进行对比试验的轮胎型号为12.00r20-18pr,对比试验轮胎均是同一成型机台,同一操作工、同一批胶料部件生产,只是采用的胎圈子口结构的技术不同。
轮胎外缘尺寸:按国家标准gb/t521-2012执行。
轮胎层级:18pr,轮胎标准气压:830kpa,单胎负荷:3750kg,双胎负荷:3450kg,标准轮辋:8.5。
胎圈耐久:按企业标准sfc/q03-2014执行:
轮胎层级:18pr,轮胎气压:600kpa,单胎负荷:7500kg,标准轮辋:8.5。
双层尼龙双层钢丝新型胎圈子口结构技术轮胎外缘尺寸检测数据
测试数据两种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无不符合。
常规胎圈子口结构技术轮胎胎圈耐久检测数据
本发明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技术轮胎胎圈耐久检测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常规胎圈子口结构技术轮胎胎圈耐久68h31min,双层尼龙双层钢丝胎圈子口结构技术轮胎胎圈耐久98h55min,胎圈耐久性能提高44%,在实际车辆中可有效提高轮胎的抗超载能力,减少子口故障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