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行李舱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在设置于车室内后部的行李舱的侧部设有使行李舱内外连通的通气孔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车辆用行李舱构造的行李舱面向车身后部开口,该车身后部开口利用掀背式后部车门等开闭自如。然而,若欲使后部车门相对于除了后部开口以外为闭合状态的车身关闭,存在由于车室内的压力上升而后部车门很难关闭的倾向。对此,根据本车辆用行李舱构造,在利用后部车门使后部开口关闭时,通过使行李舱内的空气经由通气孔退避到行李舱外来抑制车室内的压力上升。由此,车辆用行李舱构造使得后部车门的关闭操作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635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以往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将通气孔配置在行李舱侧部这样的显眼部位,降低了车室内的装饰设计的自由度。但是,在将行李载置于底板这样的行李舱的构成中,行李舱的侧部也是用于形成通气孔的最佳部位。因此,在以往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中,希望不改变通气孔的侧部配置这样的基本构成而实现该通气孔其他方面的有效利用。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行李舱侧部上的通气孔的进一步有效利用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
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在车辆的行李舱的车身侧设有加油口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李舱内的侧部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兼作为所述加油口盖的维护口,和在车门相对于所述行李舱的开闭时使行李舱内外空气连通的通气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能够实现行李舱侧部上的通气孔的进一步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中的行李舱内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示出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开口部的盖周围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行李舱构造
2行李舱
3行李舱的侧部
3a侧部内装部件
3a1侧部内装部件的大致水平部
4盖
4a盖的框体
4b盖的钩爪
4c盖的肋部
4c1盖的通气部
5加油口盖锁止装置
6侧部车身(车身)
6a侧外面板
6b侧内面板
6b1侧内面板的窗部
6c侧部车身内骨架部
7行李舱床内装部件
10行李舱侧部的开口部(通气孔)
51加油口盖
r车室
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参照的图中示出的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以从坐在车辆中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图1示出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行李舱2内部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制图方便省略后部座席的记载。如图1所示,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在行李舱2的侧部3具有开口部10,其兼作为后述的加油口盖51(参照图2)的维护口和使行李舱2内外空气连通的通气口。
本实施方式中的行李舱2作为车室r的一部分形成在车辆v的后部。行李舱2由空间形成,该空间由下部车身(图示省略)的配置在车室r侧的构成地板的行李舱床内装部件7、侧部车身6的配置在车室r侧的构成侧壁的侧部内装部件3a、和车顶(图示省略)包围而成。需要说明的是,侧部车身6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车身”相当。
另外,用户相对于行李舱2进行行李取放的行李舱2的后部开口2a,通过能够绕安装于后部开口2a上部的铰链(图示省略)摆动的尾门(图示省略)开闭自如。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附图标记d为左侧后部车门,附图标记4为安装于在后详细说明的开口部10(参照图2)的盖。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在行李舱2的侧部车身6侧具有带有加油口盖51的加油口盖锁止装置5。
侧部车身6包括:侧外面板6a,其形成车辆v的外表面;侧部车身内骨架部6c,其在内侧支承该侧外面板6a;以及侧内面板6b,其配置在该侧部车身内骨架部6c的内侧。在图2中,附图标记3a是在侧内面板6b的内侧配置的所述侧部内装部件,附图标记2是行李舱,附图标记4是安装在开口部10的盖。
本实施方式中的加油口盖锁止装置5配置在侧外面板6a与侧内面板6b之间,且安装在侧部车身内骨架部6c的恰当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侧内面板6b形成有窗部6b1,其使后述的加油口盖锁止装置5的手动操作部55面向开口部10侧。
加油口盖锁止装置5形成为,主要包括:加油口盖51;作为卡合部件的加油口盖托架52,其在关闭状态的加油口盖51中位于其车内侧;卡合杆53,其设置在加油口盖托架52上;卡紧部57,其以卡脱自如的方式与该卡合杆53的顶端部卡合;驱动部54,其通过开关操作而使卡紧部57进行卡脱动作;未图示的控制开关,其控制该驱动部54的开关;卡紧部57的手动操作部55;以及壳体56。需要说明的是,手动操作部55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维护用操作部”相当。
加油口盖51以覆盖使封闭给油口的油箱盖(图示省略)面向车外侧的未图示的凹部的方式配置。该加油口盖51以侧外面板6a在闭合状态下与侧外面板6a大致齐平面的方式配置。另外,加油口盖51通过绕设置于凹部内的恰当位置的轴部转动而使油箱盖(图示省略)面向车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加油口盖51在不与该油箱盖干涉的位置具有顶推器(图示省略)。
卡紧部57在驱动部54为关闭状态时,通过弹簧部件(图示省略)以把持卡合杆53的顶端部的方式卡合。由此,加油口盖51以维持闭合状态的方式锁止。
驱动部54具有在壳体56内配置的未图示的螺线管机构。用户通过配置在驾驶席的未图示的控制开关,以电磁式或借助杆状构件等以机械式启动驱动部54,螺线管机构以抵抗弹簧部件的施力而解除卡紧部57与卡合杆53的顶端部的卡合的方式使卡紧部57动作。由此,所述顶推器(图示省略)使加油口盖51绕轴部转动。转动的加油口盖51通过使油箱盖(图示省略)面向车外侧,而能够将油箱盖从给油口拆下。
手动操作部55包括环状的把手55a和一端与该把手55a连接的棒状部件55b。棒状部件55b的另一端与卡紧部57连结。若用户用手指拉动把手55a,则棒状部件55b抵抗所述弹簧部件(图示省略)的施力,解除卡紧部57相对于卡合杆53的卡合。也就是说,通过手动操作部55,能够由用户手动将加油口盖51打开。
假想这样的手动操作部55的棒状部件55b由合成树脂、金属等刚性较高的材料形成。由此,棒状部件55b能够从驱动部54侧延伸并将把手55a配置在接下来说明的开口部10附近。其中,连结卡紧部57和把手55a的连结部件不限定于该棒状部件55b。也就是说,该连结部件只要能够通过恰当地设置规定的引导部件等而在开口部10附近配置把手55a,则也可以取代棒状部件55b而由柔性的材料形成。
接下来说明开口部10。如图2所示,形成开口部10的行李舱2的侧部3如前所述,由侧部内装部件3a(装饰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侧部内装部件3a(装饰件)假想由合成树脂板构成,但不限定于此。
该侧部内装部件3a(装饰件)以在从上方朝向下方延伸的中途沿车宽方向扩张的方式(使行李舱2扩张的方式)具有台阶。由此,侧部内装部件3a(装饰件)具有面向下方的大致水平部3a1。该大致水平部3a1包含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水平面而在车宽方向上有些许倾斜的构件。具体来说,该大致水平部3a1包含相对于水平面在±30°内倾斜的倾斜壁。
本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10假想在大致水平部3a1形成的平面形状为矩形的部件。其中,开口部10的平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以采用圆形、椭圆形、除了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图3是示出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开口部的盖周围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3的纸面近前侧为车辆的右侧,图3的纸面里侧为车辆的左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开口部10以隐藏线(虚线)示出。如图3所示,开口部10形成为,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宽方向长。由此,即使大致水平部3a1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较短,也能够确保开口部10的开口面积很大。
在这样的开口部10处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设有盖4。在此,返回图2,本实施方式中的盖4构成为,包括具有多个钩爪4b的框体4a和在该框体4a内平行排列的多个肋部4c。本实施方式中的盖4假想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成形品,但也可以由金属等其他材料形成。
盖4的框体4a形成为比开口部10大的矩形,且在与开口部10对应的位置配置在行李舱2侧。钩爪4b从框体4a经由开口部10延伸至侧部内装部件3a的背侧(与行李舱2相反一侧),且其顶端部弯折,以将开口部10的缘部夹在其与框体4a之间。由此,盖4固定在开口部10。另外,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构成的盖4形成为,钩爪4b能够弹性变形,并能够从开口部10拆下。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四根肋部4c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如图2所示,在框体4a与肋部4c之间及在肋部4c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通气部4c1。该通气部4c1经由开口部10使侧部内装部件3a(装饰件)的内外连通。这样的通气部4c1能够从行李舱2侧经由窗部6b1与侧内面板6b和侧外面板6a之间的空间部进行通气。也就是说,开口部10形成为使行李舱2的内外空气连通的通气口。
另外,如前所述,手动操作部55面向盖4被拆下了的开口部10。也就是说,开口部10成为加油口盖51的维护口。
<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所起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开口部10兼作为加油口盖51的维护口和在车门相对于行李舱2开闭时使行李舱2的内外空气连通的通气口。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能够实现行李舱2的侧部3的开口部10(通气孔)的进一步有效利用。
另外,在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中,开口部10形成在侧部内装部件3a的大致水平部3a1。由此,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开口部10成为向行李舱2取放行李的用户的通常的视线死角而不显眼。因此,车室内的装饰设计自由度提高。
另外,在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中,加油口盖51的手动操作部55(维护用操作部)以经由开口部10面向行李舱2内的方式配置。根据这样的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由于用户能够从行李舱2侧操作手动操作部55,因此与维护用操作部面向车外侧不同,使得恶劣天气或夜间的维护操作变得人性化。
另外,在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中,在开口部10设有盖4。由此,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开口部10变得更加不显眼。
另外,在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中,盖4的通气部形成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由此,车辆用行李舱构造1的开口部10变得更加不显眼。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