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紧急逃生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当汽车在行驶途中被后车追尾发生严重安全事故时,同时也导致了汽车瞬间断电。如果后排乘客在冲击过程中受伤晕倒无法通过后门内部机械拉手开启后门自救。这时,汽车的后门无法从外侧通过触控电子控制后门开启。由于中隔墙将汽车的前排和后排隔离开,前排乘客无法立即从内测将后排乘客救出车外。这样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无法保障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紧急逃生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急逃生机构,以解决因发生安全事故无法从外侧开启后门,且后排乘客晕倒无法从内侧开启后门自救而导致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紧急逃生机构,包括紧急拉线、连动机构、第一解锁拉线和第二解锁拉线,连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紧急拉线连接;第一解锁拉线的一端与连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前锁连接,第一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前锁解锁;第二解锁拉线的一端与连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后锁连接,第二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后锁解锁。
进一步地,连动机构包括底板和转动件,转动件转动设置于底板上,转动件的一端与紧急拉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解锁拉线和第二解锁拉线连接。
进一步地,紧急拉线上设置卡扣,转动件上设置卡槽,卡扣和卡槽卡接。
进一步地,第一解锁拉线上设置第一连接部,转动件上设置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解锁拉线上设置第三连接部,转动件上设置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底板上开设第一导向孔,紧急拉线穿过第一导向孔,并由第一导向孔导向。
进一步地,底板上开设第二导向孔,第一解锁拉线穿过第二导向孔,并由第二导向孔导向。
进一步地,底板上开设第三导向孔,第二解锁拉线穿过第三导向孔,并由第三导向孔导向。
进一步地,连动机构还包括转轴,转动件固定于转轴上,转轴转动设置于底板上。
进一步地,转动件呈条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以解决因发生安全事故而导致后车门不能及时打开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后车门、后车门前锁、第一解锁拉线、后车门后锁、第二解锁拉线、紧急拉线和连动机构,后车门滑动设置于车身上,后车门前锁能够将后车门锁止于车身上,第一解锁拉线与后车门前锁连接,第一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前锁解锁,后车门后锁能够将后车门锁止于车身上,第二解锁拉线能够与后车门后锁连接,第二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后锁解锁,连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紧急拉线连接,输出端分别第一解锁拉线与和第二解锁拉线连接。
进一步地,后车门前锁、第一解锁拉线、后车门后锁、第二解锁拉线和紧急拉线均位于后车门的内侧。
进一步地,紧急拉线位于后车门的前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触摸解锁装置,触摸解锁装置安装于后车门的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前车门,前车门转动设置于车身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机械拉手,机械拉手能够触发前车门解锁。
进一步地,机械拉手位于前车门的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前排座、后排座和中隔墙,中隔墙将前排座和后排座隔开。
进一步地,中隔墙与车身的内侧面间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能够将前排座和紧急拉线连通。
进一步地,前车门为平开门。
进一步地,后车门为推拉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紧急逃生机构包括紧急拉线、连动机构、第一解锁拉线和第二解锁拉线,连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紧急拉线连接;第一解锁拉线的一端与连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前锁连接,第一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前锁解锁;第二解锁拉线的一端与连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后锁连接,第二解锁拉线能够触发后车门后锁解锁。该紧急逃生机构可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时,通过拉动紧急拉线,在连动机构的作用下,拉动第一解锁拉线和第二解锁拉线,实现对后车门前锁和后车门后锁的解锁,从而将不能自救的后排乘客救出车外,保证了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紧急逃生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四;
图7是沿图6中的a-a剖切的剖视图。
图中:
1-紧急拉线;2-连动机构;3-第一解锁拉线;4-后车门前锁;5-第二解锁拉线;6-后车门后锁;7-车身;8-后车门;9-触摸解锁装置;10-前车门;20-机械拉手;30-前排座;40-后排座;50-中隔墙;60-b柱;
11-卡扣;21-底板;22-转动件;23-转轴;31-第一连接部;51-第三连接部;
211-第一导向孔;212-第二导向孔;213-第三导向孔;221-卡槽;222-第二连接部;223-第四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汽车,与现有的汽车相比,该汽车增加了紧急逃生机构。当汽车发生追尾等安全事故时,汽车全车瞬间断电的情况下,救援人员能够通过该紧急逃生机构,成功地将失去自救能力的后排乘客救出车外,保证了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如图1所示,该汽车包括车身7,车身7的内部设置有前排座30和后排座40,前排座30和后排座40之间设置中隔墙50。中隔墙50将前排座30和后排座40完全隔开,为后排乘客提供了相对隐私的空间。
该汽车包括还包括前车门10和后车门8,前车门10转动设置于车身7上,后车门8滑动设置于车身上。也就是说,前车门10为平开门,后车门8为推拉门。前排座30与前车门10相对应,后排座40与后车门8相对应。
如图2所示,前车门10的外侧设置有机械拉手20,机械拉手20能够触发前车门10解锁。拉动机械拉手20,可以打开前车门10,从而进入前排座30。相应地,后车门8的外侧设置有触摸解锁装置9,通过滑动触摸解锁装置9来使后车门8打开。
后车门8上还设置有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均能够将后车门8锁止于车身7上,只有对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同时解锁,才能够将后车门8打开。
后车门8的内侧还设置有后机械拉手,后机械拉手分别与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连接。后排乘客通过拉动后机械拉手,可以触发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并将后车门8打开。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后排乘客在冲击过程中受伤晕倒,无法拉动后机械拉手进行自救。又由于中隔墙50的设置,前排乘客无法从内侧去拉动后机械拉手,将后排乘客救出车外。
结合上述种种情况,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创造性地增加了紧急逃生机构。如图3所示,该紧急逃生机构包括紧急拉线1、连动机构2、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第一解锁拉线3能够触发后车门前锁4解锁,第二解锁拉线5能够触发后车门后锁6解锁。连动机构2的输入端与紧急拉线1连接,第一解锁拉线3的一端与连动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前锁4连接。第二解锁拉线5的一端与连动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后车门后锁6连接,。该紧急逃生机构设置于后车门8的内侧,即第一解锁拉线3、第二解锁拉线5和紧急拉线1均位于后车门8的内侧。拉动紧急拉线1,在连动机构2的作用下,拉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实现对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的解锁,并用力推动后车门8实现开启,从而将不能自救的后排乘客救出车外,保证了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如图4所示,连动机构2包括底板21和转动件22,转动件22转动设置于底板21上,转动件22的一端与紧急拉线1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连接。当拉动紧急拉线1时,紧急拉线1带动转动件22转动,带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动作,进而触发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解锁,并用力推动后车门8实现开启,对后排乘客进行施救。具体地,转动件22呈条状,底板21呈三角形。但是,本实施方式对于转动件22和底板21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带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动作,进而推开后车门8即可。
连动机构2还包括转轴23,转动件22固定于转轴23上,转轴23转动设置于底板21上。当拉动紧急拉线1时,紧急拉线1带动转动件22绕转轴23转动,带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也绕转轴23转动,进而触发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解锁,从而推开后车门8,并对后排乘客进行施救。
进一步地,紧急拉线1上设置卡扣11,转动件22上设置卡槽221,卡扣11和卡槽221卡接,从而实现紧急拉线1和转动件22的连接。
相应地,第一解锁拉线3上设置第一连接部31,转动件22上设置第二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22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解锁拉线3和转动件22的连接。
相应地,第二解锁拉线5上设置第三连接部51,转动件22上设置第四连接部223,第三连接部51和第四连接部223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解锁拉线5和转动件22的连接。
如图4所示,底板21上开设第一导向孔211,紧急拉线1穿过第一导向孔211,并与转动件22连接。在拉动紧急拉线1时,第一导向孔211对紧急拉线1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底板21上开设第二导向孔212,第一解锁拉线3穿过第二导向孔212,并与转动件22连接。在转动件22绕转轴23转动时,第二导向孔212对第一解锁拉线3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底板21上开设第三导向孔213,第二解锁拉线5穿过第三导向孔213,并与转动件22连接。在转动件22绕转轴23转动时,第三导向孔213对第二解锁拉线5起导向作用。
如图3-图7所示,紧急拉线1设置于后车门8的内部,使得紧急拉线1不外露,保持了后车门8的美观性。当后车门8关闭时,后车门8与b柱60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紧急拉线1的端部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容纳空间与后车门8连通。当前车门10关闭时,前车门10将遮挡该容纳空间,即前车门10遮挡住紧急拉线1的端部。当打开前车门10时,施救人员能够将手伸进该容纳空间中,并拉动该紧急拉线1。拉动紧急拉线1后,带动转动件22绕转轴23转动,带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也绕转轴23转动,进而触发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解锁。当后车门8解锁后,施救人员的手可以在该容纳空间移动,并推开后车门8,对后排乘客进行施救。容纳空间的设置,不仅能够用于容纳紧急拉线,还可以通过该容纳空间推开后车门8,不必在解锁后车门8后,去后车门8的外侧再推开后车门8,操作方便,节省时间。
当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发生安全事故时,对后排乘客进行施救的步骤具体如下:
步骤s1:施救人员通过拉动前车门10外侧的机械拉手20,将前车门10打开;
步骤s2:当前车门10完全打开后,施救人员将手伸入容纳空间,并通过该容纳空间去拉动紧急拉线1,带动转动件22绕转轴23转动,带动第一解锁拉线3和第二解锁拉线5也绕转轴23转动,进而触发后车门前锁4和后车门后锁6解锁,施救人员的手可以在该容纳空间移动,向后推开后车门8;
步骤s3:从已打开的后车门8进入后排座40,对失去自救能力的后排乘客进行施救,远离事故车辆,并转移至安全地点。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方式,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