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38585发布日期:2020-02-28 11:37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的必备部件,针对一些suv、mpv车型,车内通常设置有多排座椅,为使乘客更方便地进入后排座椅,就通常需要将前排的座椅放倒或翻折一定角度并向前移,以让出足够的空间,故通常在前排座椅上设置易进入解锁结构,以实现让位目的,针对轿跑车型,也通常需要通过易进入解锁结构将前排座椅前滑,后排乘客方可通过前门进入后排,然而现有的易进入解锁结构大多存在结构复杂,小部件较多,装配难度较大,装配效率低,安全性和可靠性欠佳、解锁过程繁琐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优化易进入解锁结构,降低生产难度,提供其应用到座椅上的安装效率,同时提高其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包括滑轨总成,所述滑轨总成包括上滑轨、下滑轨以及用于将上滑轨锁定在下滑轨上的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竖向设置的滑轨锁销,其关键在于:所述上滑轨上以可转动方式设置有旋转片和解锁片,其中旋转片上具有沿上滑轨宽度方向朝内延伸的传动销,所述传动销相对旋转片的转动中心偏置,且传动销的转动半径大于旋转片的转动中心与解锁片之间的距离;

所述滑轨锁销处于解锁片的转动平面上,且传动销与滑轨锁销分别位于解锁片的上下两侧,当所述旋转片带动传动销朝下转动时,传动销下压解锁片,并通过解锁片压下滑轨锁销,将上滑轨与下滑轨解锁。

采用以上结构,初始状态下,解锁片与滑轨锁销之间互不干涉,滑轨总成处于锁止状态,而当旋转片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旋转时,则可通过传动销将解锁片下压,而解锁片转动则将滑轨锁销压下,从而将上下滑轨解锁,此时上滑轨及上部的座框靠背等则可整体前滑,让出座椅后部空间,解锁过程简单方便,且操作部件较少,生产安装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且部件减少,有利于增加整体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上滑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沿上滑轨长度方向水平设置的底连接部,以及自底连接部外侧竖直向上延伸的侧连接部,其中底连接部与上滑轨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片与侧连接部平行设置,并通过枢轴与其铰接,所述解锁片通过支撑座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于底连接部上,所述支撑座固设于底连接部上。通过在上滑轨上设置上述结构的连接板,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安装难度,可直接将解锁结构安装在连接板上之后再整体安装到上滑轨上,以提高整装效率,也便于后期拆装维修或更换等,同时通过连接板还可以更好的调整座椅的高度位置,有更多的安装位置选择。

作为优选:所述易进入解锁结构还包括锁定板,所述锁定板以可转动方式安装于侧连接部上,并与旋转片处于同一侧,所述锁定板具有前抵接端和后抵接端,所述旋转片上具有与所述前抵接端适应的抵接面,所述下滑轨上对应后抵接端的位置设有后挡点。当上滑轨前滑一定距离后,锁定板转动不受后挡点的限制时,锁定板的前抵接端与旋转片的抵接面抵接,防止旋转片转动,使旋转片保持下压姿态,同时旋转片不能转动,有利于保持上下滑轨的解锁状态,防止座椅下坠伤人伤物,大大提高其工作安全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拉簧和限位挡片,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安装到锁定板和连接板的上沿,并朝着使前抵接端向下转动的方向对锁定板施力,所述限位挡片自连接板的表面沿其厚度方向向内凸起,所述锁定板下侧具有与限位挡片匹配的卡口。

采用以上方案,当上滑轨前滑一定距离后,锁定板转动不受后挡点的限制时,锁定板在拉簧拉力作用下,其前抵接端即朝下转动至卡口与限位挡片刚好卡合,此时前抵接端则与抵接面抵接,锁定板同时受到抵接面的顶力、限位挡片的阻力和拉簧的拉力,三个力作用下,锁定板保持位置平衡稳定,从而也就使旋转片的位置保持不动,锁定板转动至该锁定位置过程中,不需人力转动锁定板,提高了其操作可行性,避免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反应快速高效。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片呈盘形凸轮状,其上在抵接面的上侧设有弧形导向面。采用以上方案,前抵接端朝下转动过程中转动更顺畅,使前抵接端可更顺利的与抵接面抵接,降低了锁定操作难度,同时因为抵接面与弧形导向面之间较大的转角,增大了前抵接端朝上转动脱离抵接面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了锁定可靠性,增加了座椅易进入姿态的安全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上对应解锁片的位置设有转轴,所述转轴沿上滑轨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与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解锁片套装于转轴上,所述解锁片与转轴之间设有复位扭簧,所述解锁片上具有与传动销和滑轨锁销一一对应的受压部和传压部,所述复位扭簧对解锁片施加使传压部朝上转动的力。

采用以上方案,确保传动销每次下压时可压到解锁片上,并且当解锁片不受外部压力时,可在复位扭簧作用下复位,使上下滑轨恢复锁止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解锁片上在远离传压部的一端上缘具有复位止挡部,当所述解锁片处于初始状态时,在复位扭簧作用下,所述复位止挡部与支撑座抵接。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复位止挡部与支撑座配合,实现解锁片初始位置的固定,防止其在复位扭簧作用下转动角度过大,或与传动销处于抵接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受压部、传压部和复位止挡部均包覆有胶套。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降低解锁结构工作时的噪音,以提高座椅体验感。

作为优选:所述解锁片的下侧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向下延伸的支撑块。采用以上方案,当传动销下压解锁片至支撑块刚好与上滑轨上表面抵接时,其传压部则刚好将滑轨锁销压下,可防止压力传递力臂过长,导致解锁片容易弯曲变形等情况发生,提高解锁片功能可靠性并延长解锁片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以极少的部件即可满足座椅易进入需求,同时各部件合理布局,整体精简紧凑,占用空间极少,且便于快速与装配至座椅底部,有利于提高座椅的总装效率,操作方便快捷,具有极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旋转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解锁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轴测图;

图8为锁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

图12为座椅靠背地锁解锁之后前倾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易进入解锁结构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座椅处于易进入姿态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易进入解锁结构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15所示的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以下结合座椅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座椅包括滑轨总成3,滑轨总成3则主要包括上滑轨30、下滑轨31以及用于将上滑轨30锁定在下滑轨31上的锁止机构,本实施例中锁止机构主要提到与之相关的滑轨锁销32,当然在上滑轨30和下滑轨31之间设有与滑轨锁销32相连的锁定结构,滑轨锁销32竖向设置,并突出于上滑轨30的上表面,当下压滑轨锁销32一定高度之后,即可解锁上滑轨30和下滑轨31,使二者之间可进行相对滑动,此外,锁定结构还配置有手动解锁杆38,通过手动解锁杆38也可以将滑轨进行解锁。

参考图1至图7,本申请中的易进入解锁结构主要包括旋转片70和解锁片71,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滑轨30上设有连接板33,连接板33主要包括沿上滑轨30长度方向水平设置的底连接部33a,以及自底连接部33a外侧竖直向上延伸的侧连接部33b,其中底连接部33a的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孔335,连接板33通过安装孔335与上滑轨固定连接,底连接部33a上对应滑轨锁销32的位置设有露出口336,滑轨锁销32则可通过露出口336突出于底连接部33a的上表面。

旋转片70通过枢轴40与侧连接部33b铰接,枢轴40沿贯穿侧连接部33b厚度方向两侧,旋转片70与枢轴40固定连接,并与侧连接部33b平行设置,且位于侧连接部33b的内侧,即位于底连接部33a的上方,旋转片70上具有沿上滑轨30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传动销700,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旋转片70大体呈盘形凸轮状结构,其大径端与枢轴40固定连接,而传动销700位于其小径端。

而解锁片71则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于底连接部33a上,滑轨锁销32处于解锁片71的转动平面上,并且传动销700与滑轨锁销32分别处于解锁片71伸出部分的上下两侧,这样当枢轴40受切向外力发生转动时,即可带动旋转片70同步转动时,旋转片70通过传动销700将解锁片71下压,解锁片71再将滑轨锁销32压下,将上滑轨30和下滑轨31解锁,即可使上滑轨30前滑,达到易进入姿态。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底连接部33a上对应解锁片71的位置设有支撑座36,底连接部33a上具有用于快速插装支撑座36的安装槽337,解锁片71则通过转轴35与支撑座36铰接,转轴35的一端与支撑座36固定连接,解锁片71套装于转轴35上,与此同时在转轴35上套装有复位扭簧37,复位扭簧37的两端分别作用于解锁片71和转轴35上,并处于预紧状态,解锁片71前端上沿设有用于挂接复位扭簧37的挂槽713,以图2为例,复位扭簧37对解锁片71施加的作用力,使其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为避免解锁片71的常规状态下与传动销700接触,故解锁片71的上部具有朝侧连接部33b所在一侧延伸,并位于支撑座36上方的复位止挡部712,即初始状态时,复位止挡部712与支撑座36的顶部抵接,从而保证解锁片71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当解锁片71受压解除之后,又可在复位扭簧37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

解锁片71上对应传动销700和滑轨锁销32的位置分别设有受压部710和传压部711,且受压部710和传压部711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并与上滑轨31的长度方向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同时,受压部710和传压部711均位于转轴35的后侧,以确保较小的压力即能够使受压部710和传压部711同步同向转动。

解锁片71的底部具有沿其厚度方向向下延伸的支撑块714,支撑块714的延伸长度小于传压部711朝下凸出的厚度,这样当传动销700压住受压部710使解锁片71朝下转动一定距离后,支撑块714则与上滑轨30的上表面抵接,使得解锁片71基本处于水平姿态,完全依靠传压部711向下凸出的部分将滑轨锁销32压下解锁,有利于减少解锁片71的形变,延长使用寿命。

在上述基础之上,本实施例中还在易进入解锁结构中加入锁定板72,参考图1、图2、图3、图8和图9,锁定板72主要用于在座椅处于易进入姿态时,将旋转片70抵紧,防止在抖动或触碰状况下,旋转片70旋转松开解锁片71,座椅下坠导致伤害后排乘客或损坏物品等,如图所示,锁定板72以可转动方式安装于侧连接部33b上,其具有两个抵接端,分别为前抵接端720和后抵接端721,相应的,旋转片70上具有与前抵接端720配合的抵接面701,而下滑轨31上则对应后抵接端721设有后挡点310,本实施例中将锁定板72与旋转片70同时设置在滑轨的内侧,大大减少了应用座椅宽度方向的占用空间,同时也避免受到滑轨外侧零部件的干涉等,进一步提高运转可靠性。

锁定板72的具体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主要包括与侧连接部33b平行设置的扶正段723,扶正段72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远离段727和后远离段724,前远离段727和后远离段724均朝远离侧连接部33b的方向向外延伸,且二者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夹角,后远离段724在侧连接部33b上的投影倾斜朝下,前远离段727向外延伸至与旋转片70齐平,并具有正对旋转片70延伸形成的前抵接端720,前抵接端720的上下两侧为弧形倒角,中间为光滑平面,相应的,如图5所示,抵接面701处于旋转片70大径端的下侧,而在抵接面701的上侧具有弧形导向面702,这样使得前抵接端720可更好的向下转动,使其与旋转片70的抵接面701抵接,而不易分离,并保证旋转片70的位置固定。

后远离段724之后还依次设置有让位段725和转折段726,如图所示,让位段725基本沿滑轨的宽度方向设置,以防止其转动等过程对后方部件造成干涉,而转折段726在侧连接部33b上的投影则大体呈v形结构,并朝下延伸,其端部位于下滑轨31的内侧,并具有朝后的加强部,使其形成后抵接端721,相应的,后挡点310固设于下滑轨31的内侧后端。

其中,上述的扶正段723上设有铰接孔728,结合图4,侧连接部33b上具有正对铰接孔728设置的侧安装孔333,通过铰接孔728和侧安装孔333,即可将锁定板72与侧连接部33b铰接,同时为进一步确保锁定板72转动的稳定性,以及增加其摩擦力,侧连接部33b上具有正对扶正段723凸出的弧形凸棱334,如图所示,弧形凸棱334对称设置于侧安装孔333的两侧,并与侧安装孔333同心设置,弧形凸棱334的表面与扶正段723的表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锁定板72的自动转动到位,并增加其与旋转片70抵接时的可靠性,故在锁定板7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拉簧73和限位挡片74,如图所示,后远离段724上设有拉簧挂孔729,拉簧73的下端勾住拉簧挂孔729,上端再勾在侧连接部33b上的挂点上,且拉簧73初始状态处于拉伸状态,即使得前抵接端720具有朝下转动的趋势,但是此时其后抵接端721则刚好与后挡点310抵接,从而受到限制,不能发生转动,但是若滑轨解锁之后,上滑轨30前移一段距离之后,后抵接端721则不受后挡点310限制,此时,锁定板72则可发生转动。

限位挡片74位于扶正段723的下方,其自侧连接部33b的表面沿其厚度方向向内凸出,并相对滑轨倾斜设置,而扶正段723的下侧靠近前端的位置则设有与限位挡片74配合的卡口722,当锁定板72在拉簧73作用下转动,卡口722与限位挡片74卡合时,则锁定板72不可继续转动,同时,其前抵接端720刚好与旋转片70的抵接面701抵接,锁紧板72同时受到旋转片70、限位挡片74和拉簧73的作用,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偏转,更好的保持其稳定性,锁定板72不转动,则旋转片70不会发生转动,确保座椅不会突然下坠伤人。

本申请中为提高解锁结构在座椅上应用时的体验感,降低操作噪音,故还在后档点310、受压部710、传压部711和复位止挡部712的位置均固设有胶套,以减少复位止挡部712与支撑座36顶部、传压部711与滑轨锁销32、受压部710与传动销700、以及后挡点310与后抵接端721两两之间接触时的碰撞声音。

参考图1至图15所示的用于汽车座椅的易进入解锁机构,将其应用到如图10所示的座椅上,如图所示,该座椅主要包括靠背1和座框2,靠背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上铰接板10,上铰接板10通过调角器12连接有下铰接板11,下铰接板11的下端与座框2的后端固定连接,与此同时,下铰接板11的底部还固设有靠背地锁6,上滑轨30的后端固设有与靠背地锁6适配的锁舌,当座椅处于初始状态时,可通过靠背地锁6将靠背1与上滑轨1之间进行相对固定,而靠背1的顶部设有地锁解锁扣手1a,通过地锁解锁扣手1a即可将靠背地锁6解锁。

而座框2主要依靠设置其左右两侧的连杆支撑于上滑轨30上的连接板33上,如图10本图11所示,座椅两侧从后至前均设有后连杆4和前连杆5,后连杆4和前连杆5的上端均以可转动方式与座框2相连,下端均以可转动方式与连接板33,连接板33的侧连接部33b上对应后连杆4和前连杆5下端的位置分别设有后连接孔332和前连接孔331,后连杆4和前连杆5均处于侧连接部33b的外侧,同时枢轴40穿设于后连接孔332内,即后连杆4的下端与枢轴40固定连接,座椅初始状态时,旋转片70的小径端倾斜朝前上方,靠背1处于后倾姿态,占用后部空间较多,而采用以上支撑结构,当靠背地锁6解锁之后,靠背1则可相对上滑轨30朝前转动,以让出后部少量空间。

实际应用过程中为提高座椅降低操作难度,使座椅可以更快的达到易进入姿态,故在前连杆5与座框2之间设有板簧34,板簧34的内外两端分别作用于座框2和前连杆5上,初始状态下,板簧34处于预紧状态,并对座框2施加使其前端具有朝下转动的力,这样只有靠背地锁6解锁之后,在板簧34的作用之下,靠背1则可自动上翘从而使后连杆4发生转动,驾乘人员只需轻推靠背1使其继续转动一定角度,即可压下滑轨锁销32,解锁座椅滑轨,相对更轻松省力。

同样基于上述目的,本实施例中在侧连接部33b的上沿设有转角限位部330,转角限位部330朝沿侧连接部33b的厚度方向向外凸出,且凸出距离大于或等于后连杆4的厚度位置,则当后连杆4转动到一定位置时则与该转角限位部330抵接,从而不能继续转动,避免转动过大,损坏联动部件,同时也便于将座椅下压恢复到初始姿态。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座椅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座框2的支撑能力,故本实施例中在座框2下方设有同步杆41,同步杆41大体呈u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座框2两侧的后连杆4固定连接,同步杆41还可确保座框2转动时两侧的同步性,防止发生偏转卡止等问题,提高座椅两侧易进入解锁结构转动的稳定性。

当座椅后方需要进人,如图12和图13所示,则可通过地锁解锁扣手1a解锁靠背地锁6,并在板簧34的作用下,座框2发生朝前的转动,座框2的前端下潜,后端上翘,带动靠背1处于略微前倾姿态,此时即让出靠背1后方的部分空间,以便乘客上下车。

在此基础之上,如图14和图15所示,继续轻推靠背1,使其进一步前倾转动一定角度,使后连杆4与转角限位部330抵接,同时旋转片70下压通过解锁片71将滑轨锁销32压下,从而将滑轨解锁,接着将靠背1朝前推动,即上滑轨30相对滑轨31滑出一段距离,锁定板72的后抵接端721脱离后挡点310的限制,整体发生转动,其前抵接端720朝下转动并达到与旋转片70后端抵接面701抵接的位置,起到对旋转片70位置固定,防止其发生转动的作用,确保座椅滑动过程中,后端不会掉落砸伤后排乘客或物品等。

后排乘客完成进入或物品放置完成之后,将座椅后滑,使锁定板72的后抵接端721与后挡点310抵接,并拉伸拉簧73,整体发生反向旋转,即其前抵接端720朝上旋转与抵接面701分离并恢复原位,此时旋转片70则不受锁定板72的限制,再对靠背1施加朝后下方的轻微压力,即可使靠背1朝后倾斜并下落,后连杆4和前连杆5恢复原位,同时靠背地锁6也与上滑轨30锁定,或者直接用力下压使前抵接端720和抵接面701分离之后,再将整体后滑亦可。

上述应用实施例中,主要通过座框2的转动,借助自身转动能力以后连杆4的转动来带动旋转片70旋转解锁,达到易进入的目的,而根据座椅结构的不同,还可选择其他动力或结构来带动旋转片70转动解锁,如设置侧面手柄、肩部拉索解锁扣手等结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