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1364发布日期:2020-09-15 19:1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气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1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1048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向车辆输入了冲击时使袋体展开的气囊装置。

这样的气囊装置通过膨胀展开的袋体来承接乘客的身体的一部分,由此保护乘客的身体。因此,需要利用袋体来承接由于冲击而发生了位移的乘客的身体。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无法通过袋体充分地承接乘客的身体的情况。

例如,日本国特开2004-291785号公开了具备在车辆的车身侧部与就座于座椅的乘客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乘客的腰部偏向侧车门侧的情况下,通过将乘客的车身侧部侧的臀部压起而使气囊在车身侧部与乘客的腰部之间膨胀展开。在该结构中,气囊的展开不会受到乘客的身体的阻碍,能使气囊可靠地展开来承接乘客的身体。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作为气囊装置,存有在设于驾驶位的前方设置的方向盘、副驾驶位的前方的副仪表板内置有袋体的结构。这样的气囊装置在车辆的碰撞时,通过从方向盘、副仪表板展开而鼓出的袋体来承接乘客的上半身。

然而,在车辆的碰撞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乘客的身体有时会向从前方的袋体偏离的方向位移。

希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设置于前方的袋体来承接乘客的身体,抑制向乘客施加的冲击。

本发明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对于来自各种方向的冲击输入都能够充分地承接乘客的身体的气囊系统。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气囊系统具备:前部气囊装置,其相对于就座在车辆用座椅的乘客而设置于前方,具有在冲击输入时通过被供给气体而膨胀展开的前部袋体;车门侧引导装置,其设置在位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车门,具有车门侧引导构件,该车门侧引导构件在冲击输入时从所述车门的内侧面朝向所述乘客侧而向侧方进行位移,而将所述乘客向前方的所述前部袋体侧引导;及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其设置在位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副仪表板,具有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该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在冲击输入时从所述副仪表板的上表面向上方进行位移,而将所述乘客向前方的所述前部袋体侧进行引导。

(2)在上述(1)的方案中,所述车门侧引导构件可以是在冲击输入时通过被供给气体而朝向侧方的所述乘客侧膨胀展开的车门侧袋体。

(3)在上述(2)的方案中,所述车门侧袋体可以是以从所述车门侧的突出尺寸朝向前方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

(4)在上述(3)的方案中,所述车门侧袋体的前端部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前部袋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靠所述车门侧的位置。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中,所述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可以是在冲击输入时通过被供给气体而朝向上方膨胀展开的副仪表板侧袋体。

(6)在上述(5)的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副仪表板具有收容物品的物品收容部,所述副仪表板侧袋体设置于在俯视观察下避开所述物品收容部的位置。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车门设置的车门侧引导构件和在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副仪表板设置的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在冲击输入时,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以朝向前部袋体位移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此,对于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输入,能够通过前部气囊装置的前部袋体可靠地承接乘客的身体。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具备车门侧袋体作为车门侧引导构件,在乘客的身体因冲击而向车门侧袋体侧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车门侧袋体承接乘客的载荷,从而抑制向乘客的身体施加的冲击。

根据上述(3)的方案,车门侧袋体从车门侧的突出尺寸朝向前方逐渐增大,因此能够将向前方进行了位移的乘客的身体朝向前部袋体可靠地进行引导。

根据上述(4)的方案,车门侧袋体的前端部配置在比前部袋体的宽度方向中心靠车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向前方进行了位移的乘客的身体向前部袋体的宽度方向中心侧进行引导。

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具备副仪表板侧袋体作为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在乘客因冲击而向副仪表板侧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副仪表板侧袋体承接乘客的载荷,从而抑制向乘客的身体施加的冲击。

根据上述(6)的方案,副仪表板侧袋体设置于在俯视观察下避开物品收容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在副仪表板侧袋体膨胀展开时物品收容部成为障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系统的车辆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气囊系统的车门侧引导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上述气囊系统的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上述气囊系统的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图1是表示搭载有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囊系统的车辆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气囊系统的车门侧引导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构成上述气囊系统的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1在车室内具备气囊系统2。气囊系统2具备:设置在方向盘或前副仪表板4的前部气囊装置10;设置在车辆1的车门5的车门侧引导装置20;设置在中心副仪表板6的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

如图1、图2所示,方向盘或前副仪表板4相对于乘客100就座的车辆用座椅3而设置于车辆1的前方。前部气囊装置10具备气体发生器11和前部袋体12。

气体发生器11在向车辆的冲击输入时产生高压的气体。气体发生器11内置于方向盘或前副仪表板4。

前部袋体12以例如折叠的状态、卷绕的状态而收容于方向盘或前副仪表板4的内部,接受来自气体发生器11的气体的供给而从方向盘或前副仪表板4向车辆1的后方膨胀展开。

设有车门侧引导装置20的车门5相对于乘客100就座的车辆用座椅3而设置在车辆用座椅3的宽度方向(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一方侧。所述“一方侧”是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车宽方向外侧)。在左右座椅中,如果为左座椅,则所述“一方侧”指左侧,如果为右座椅,则所述“一方侧”指右侧。为了便于图示,在实施方式中,图示出左座椅。

车门侧引导装置20具备气体发生器22和车门侧引导构件21。

气体发生器22在向车辆的冲击输入时产生高压的气体。气体发生器22内置于车门5。

如图1所示,车门侧引导构件21在冲击输入时从车门5的内侧面朝向乘客100侧而向侧方进行位移,将乘客100向前方的前部袋体12侧进行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车门侧袋体23作为车门侧引导构件21。车门侧袋体23例如以折叠的状态、卷绕的状态收容于车门5的内部,接受来自气体发生器22的气体的供给而从车门5的内侧面朝向侧方的乘客100侧膨胀展开。

以下,说明膨胀展开后的车门侧袋体23的俯视观察形状。

车门侧袋体23在俯视观察下,从车门5的内侧面朝向车辆1的宽度方向内侧(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突出尺寸以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门侧袋体23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23a以从后方朝向前方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此外,车门侧袋体23的内侧面23a以相对于将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与后端部23r连结成直线状的假想线k1而朝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呈拱形状地弯曲。

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靠后方的位置。而且,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的宽度方向中心12c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车门5侧的位置。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部12s靠中心12c侧的位置。即,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以从后方观察时与前部袋体12重合的方式设置。而且,车门侧袋体23的后端部23r设置在比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的乘客100的肩部104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车门侧袋体23的下端部23b优选至少位于比乘客100的肩部104靠下方的位置。而且,车门侧袋体23的上端部23c优选位于比乘客100的肩部104靠上方的位置,且更优选位于比乘客100的头部105靠上方的位置。

在向车辆有冲击输入时,在乘客100相对于前后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向车门5侧倾斜而向斜前方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这样的车门侧袋体23承接乘客100的身体(躯体101、头部105)。此外,使乘客100的身体沿着内侧面23a而向前方进行位移,由此将乘客100的身体向座椅前方的前部袋体12侧进行引导。

如图1、图3所示,设有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的中心副仪表板6相对于乘客100就座的车辆用座椅3而设置在车辆用座椅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所述“另一方侧”是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内侧(车宽方向内侧、车宽方向中央侧)。在左右座椅中,如果为左座椅,则所述“另一方侧”指右侧,如果为右座椅,则所述“另一方侧”指左侧。

中心副仪表板6在车辆1中设置于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的两个车辆用座椅3之间。中心副仪表板6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中心副仪表板6的后部设置具有能够收容物品的收容空间的物品收容部7。物品收容部7可以通过具有盖等而兼作为扶手。例如,中心副仪表板6的上表面6t在比物品收容部7、换挡杆(未图示)靠前方的位置朝向前方逐渐升高,与前副仪表板4相连地形成。

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具备气体发生器32和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

在向车辆有冲击输入时,气体发生器32产生高压的气体。气体发生器32内置于中心副仪表板6。

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在冲击输入时从中心副仪表板6的上表面6t向上方位移,将乘客100向前方的前部袋体12侧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副仪表板侧袋体33作为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副仪表板侧袋体33以例如折叠的状态、卷绕的状态而收容于中心副仪表板6的内部,接受来自气体发生器32的气体的供给而从中心副仪表板6的上表面6t朝向上方立起地膨胀展开。

以下,说明膨胀展开后的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俯视观察形状。

如图1所示,副仪表板侧袋体33在俯视观察下,至少覆盖中心副仪表板6的上方。副仪表板侧袋体33从中心副仪表板6朝向车辆用座椅3侧(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尺寸以从后方朝向前方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3a以从后方朝向前方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逐渐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此外,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外侧面33a以相对于将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与后端部33r连结成直线状的假想线k2而朝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呈拱形状地弯曲。

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的宽度方向中心12c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中心副仪表板6侧的位置。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内侧部12t靠中心12c侧的位置。即,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以从后方观察时与前部袋体12重合的方式设置。

副仪表板侧袋体33设置于在俯视观察下与物品收容部7不同的位置(避开物品收容部7的位置)。具体而言,副仪表板侧袋体33设置在比物品收容部7靠前方的位置。

在向车辆有冲击输入时,在乘客100相对于前后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向中心副仪表板6侧倾斜而向斜前方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这样的副仪表板侧袋体33承接乘客100的身体(躯体101、头部105)。此外,使乘客100的身体沿着外侧面33a向前方位移,由此将乘客100的身体向座椅前方的前部袋体12侧进行引导。

以下,说明气囊系统2的工作。

在向车辆1输入冲击且所输入的冲击为确定的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前部气囊装置10的气体发生器11、车门侧引导装置20的气体发生器22、及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的气体发生器32分别产生高压的气体。当从气体发生器11产生气体时,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前部气囊装置10的前部袋体12膨胀展开。当从气体发生器22产生气体时,接受气体的供给而车门侧引导装置20的车门侧袋体23膨胀展开。当从气体发生器32产生气体时,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的副仪表板侧袋体33膨胀展开。

当车门侧袋体23及副仪表板侧袋体33膨胀展开时,车门侧袋体23及副仪表板侧袋体33以与前部袋体12的左右侧部分别重合的方式配置。由此,沿着车门侧袋体23的内侧面23a及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外侧面33a将乘客100的身体朝向前部袋体12进行引导。因此,即使在向车辆1输入的冲击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的乘客100朝向座椅前方的前部袋体12引导。因此,由前部袋体12可靠地承接乘客100的身体。

通过以上所述,完成气囊系统2的工作。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车辆用座椅3的宽度方向一侧的车门5设置的车门侧引导装置20和在车辆用座椅3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中心副仪表板6设置的副仪表板侧引导装置30,在冲击输入时,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的乘客100以朝向前部袋体12位移的方式进行引导。而且,在乘客的身体与车门侧引导装置20的车门侧袋体23碰触的情况下,车门侧袋体23也由来自车门的反作用力支承。由此,对于来自各种方向的冲击输入,都能够通过前部气囊装置10的前部袋体12可靠地承接乘客100的身体。

另外,具备车门侧袋体23作为车门侧引导构件21,由此在乘客100的身体因冲击而向车门侧袋体23侧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车门侧袋体23承接乘客100的载荷,从而抑制向乘客100的身体施加的冲击。

另外,车门侧袋体23从车门5侧的突出尺寸朝向前方逐渐增大,因此能够将向前方进行了位移的乘客100的身体朝向前部袋体12可靠地进行引导。

另外,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配置在比前部袋体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12c靠车门5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向前方进行了位移的乘客100的身体朝向前部袋体12的宽度方向中心12c侧引导。

另外,具备副仪表板侧袋体33作为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由此在乘客100因冲击而向中心副仪表板6侧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副仪表板侧袋体33承接乘客100的载荷,从而抑制向乘客100的身体施加的冲击。

另外,副仪表板侧袋体33设置于在俯视观察下避开物品收容部7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在副仪表板侧袋体33膨胀展开时物品收容部7成为障碍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具备车门侧袋体23作为车门侧引导构件21,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利用形成车门5的室内侧的表面的内装构件作为车门侧引导构件21,通过气囊或工作缸机构等使该内装构件在冲击输入时从车门5的内侧面朝向乘客100侧而向侧方进行位移。

另外,具备副仪表板侧袋体33作为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副仪表板侧引导构件31,可以使中心副仪表板6自身在冲击输入时向上方等进行位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及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位于比前部袋体12靠后方的位置,以从后方观察时与前部袋体12重合的方式设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如图4所示,副仪表板侧袋体33的前端部33f可以设置成在前部袋体12的侧方通过而向前方延伸,并位于前副仪表板4上。同样,车门侧袋体23的前端部23f可以在部袋体12的侧方通过而向前方延伸。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