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4519发布日期:2020-02-07 23:3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内诊断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保有量和销量的第一大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据统计,归责于驾驶者的原因主要有酒后驾驶以及疲劳驾驶等。目前针对疲劳驾驶,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发了多种监测系统,例如视觉检测、方向盘角度检测、车道偏移检测等。cn102101438a公开了一种基于车用obd装置所产生的行车信息记录作为数据来源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一般只有报警功能,无缓解瞌睡功能,即使当疲劳驾驶监测系统已提醒驾驶员正在疲劳驾驶,若短时间内驾驶员无法驶到可停车休息区域,那么将非常危险。疲劳驾驶监测系统和空调系统互相独立不关联,没有充分利用车内配置进一步提高驾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空调、设置于驾驶室中的摄像头以及连接所述摄像头并基于所述摄像头传送的图像数据判断驾驶员疲劳程度的疲劳驾驶监测控制器;所述车载空调包括空调主机箱、压缩机、冷凝器、制冷管路、暖风管路和空调控制器,所述制冷管路和暖风管路均与空调主机箱连接,空调主机箱与吹面风道连接,而吹面风道的外端设置有出风口格栅;所述空调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以及传输线与所述空调主机箱连接,并且所述空调控制器还通过信号控制以及传输线与所述疲劳驾驶监测控制器连接。

其中,所述出风口格栅内设置有吹风方向电动调节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将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和自动空调系统自动吹风模式相结合,当监测到驾驶员在疲劳驾驶时,空调吹风模式调整到可以缓解驾驶员疲劳的模式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控制策略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控制策略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包括车载空调30、设置于驾驶室中的摄像头10以及连接所述摄像头并基于所述摄像头传送的图像数据判断驾驶员疲劳程度的疲劳驾驶监测控制器20。所述车载空调30包括空调主机箱31、压缩机32、冷凝器33、制冷管路34、暖风管路35和空调控制器36,所述制冷管路34和暖风管路35均与空调主机箱31连接,空调主机箱31与吹面风道40连接,而吹面风道40的外端设置有出风口格栅50。所述空调控制器36通过信号控制以及传输线与所述空调主机箱31连接,并且所述空调控制器36还通过信号控制以及传输线与所述疲劳驾驶监测控制器20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格栅50内设置有吹风方向电动调节电机(图中未示出)。

疲劳驾驶监测控制器将根据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对驾驶员疲劳程度的检测判断结果反馈给空调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根据接收的结果判断驾驶员是否在疲劳驾驶状态,然后选择是保持空调驾乘人员设置模式,还是进入到缓解驾驶员疲劳模式。驾驶员比较疲劳时,如果驾驶室内温度较暖或缺少新鲜空气或者过于安静时,驾驶员较容易瞌睡或者降低警醒性,所以当空调进入到缓解驾驶员疲劳模式时,会自动控制降低空调出风温度、增大出风风量、调整为新风循环(外循环)。详细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

当车辆驾驶员左右两侧的出风口格栅内配置了吹风方向电动调节电机时,可以在空调进入到缓解驾驶员疲劳模式时,在控制策略上增加将吹面风口格栅方向自动调节到驾驶员面部的方向,驾驶员面部感受到直吹的凉风后会更加清醒,达到进一步缓解疲劳的目的。详细控制策略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的利用空调系统缓解驾驶员疲劳驾驶的装置具有较冷的出风温度、较大的出风噪音可以与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声音报警结合,以使驾驶员头脑清醒并缓解疲劳;较冷的出风温度、较大的出风噪音可以与疲劳驾驶监测系统的声音报警结合,共同督促驾驶员尽快停止驾驶,进行休息;如驾驶员正疲劳驾驶且空调为内循环时,切换为新风循环(外循环),增加车内新风的进入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员疲劳程度。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