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及移动车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0462发布日期:2019-08-31 01:13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及移动车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及移动车篷。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随之汽车的配件及周边服务也越来越多。移动车篷可以用于汽车停于户外时遮挡太阳、树叶甚至雨雪等。

现有技术中的移动车篷通常包括底座、连接在底座上的车篷架、安装在车篷架上的车篷布,对于自动型的移动车篷还包括用于打开车篷架的动力机构。使用时,将底座固定设置在车顶上,打开车篷布即可。为了便于车篷布可以遮挡汽车的绝大多数位置,需要将底座固定到车顶的中部,但是常常由于汽车体积较大,车体较高,很难将底座放置车顶的中部,即使放置到位,对其进行固定也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包括底座本体、连接在所述的底座本体上的把手组件,所述的把手组件包括握把,所述的握把能够相对所述的底座本体靠近或远离;所述的底座结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的底座本体上用于对所述的底座本体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件。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的底座本体底部的吸盘。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底座结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的吸盘进行吸附的操作杆,所述的操作杆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的底座本体上,当转动所述的操作杆,所述的吸盘能够进行吸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操作杆上开设有孔。

优选地,所述的握把从下至上朝所述的底座本体一侧倾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握把的倾斜角度为5-15度。

优选地,所述的把手组件还包括伸缩杆组件,所述的伸缩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的底座本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握把相连接,所述的握把通过所述的伸缩杆组件相对所述的底座本体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握把上设置有操作所述的伸缩杆组件进行伸缩的操作按钮。

优选地,当所述的底座本体水平放置时,所述的移动部件的底面高于所述的底座本体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的移动部件、把手组件位于所述的底座本体的同侧。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骨架的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具有两个第一杆部、一个第二杆部,两个所述的第一杆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的底座本体转动连接,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的第二杆部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杆部与骨架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连接杆呈Y形。

优选地,所述的移动部件为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车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车篷,所述的移动车篷包括所述的移动车篷的底座结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通过设置可调节的握把,可以将底座结构推至更远更合适的位置,同样也便于将底座结构取回;

2、通过设置移动部件,可以更加顺利的将底座结构在车顶上进行移动;

3、在操作杆上开设孔,可以借助拉绳等更加容易的将吸盘进行吸附;

4、结构简单,操作更为方便、舒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一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一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一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1、底座本体;20、握把;200、握持凹槽;21、伸缩杆组件;22、操作按钮;23、弹性件;3、滚轮;40、吸盘;41、操作杆;410、孔;5、连接杆;50、第一杆部;51、第二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移动车篷,包括底座结构、连接在底座结构上的车篷架、安装在车篷架上的车篷布,当移动车篷为自动型时,其还包括动力机构。其中:

如图1-5所示:底座结构包括底座本体1、连接在底座本体1上的把手组件。具体的说:底座本体1内形成可以设置动力机构的空间。把手组件包括握把20,握把20能够相对底座本体1靠近或远离,也就是说,握把20可以与底座本体1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节。

把手组件还包括伸缩杆组件21,伸缩杆组件21的一端与底座本体1相连接,另一端与握把20相连接,握把20通过伸缩杆组件21相对底座本体1靠近或远离。拉出伸缩杆组件21,握把20相对底座本体1之间的距离拉长,可以弥补车顶距离较远的情况;收缩伸缩杆组件21,握把20相对底座本体1之间的距离拉近,便于收纳,减小底座结构的整体体积。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组件21设置两节伸缩,当然也可以是更多节。伸缩杆组件21设置两组,两者伸缩杆组件21上下设置,握把2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伸缩杆组件21的另一端相连接,握把2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伸缩杆组件21的另一端相连接;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伸缩杆组件21。此外,握把20上设置有操作伸缩杆组件21进行伸缩的操作按钮22,如按下操作按钮22时,可以拉出或收缩伸缩杆组件21;释放操作按钮22时,伸缩杆组件21无法伸缩,操作按钮22的复位可通过在握把20内设置弹性件23。操作按钮22与伸缩杆组件21的配合方式可以参照拉杆箱上拉杆的结构,在此就不再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握把20从下至上朝底座本体1一侧倾斜,握把20的倾斜角度为5-15度,如10度。此外,握把20朝向底座本体1一侧设置有与手指相匹配的握持凹槽200,以便于手握。

底座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底座本体1上用于对底座本体1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件,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部件采滚轮3,滚轮3具体为橡胶轮,滚轮3、把手组件位于底座本体1的同侧,并且当底座本体1水平放置时,滚轮3的底面高于底座本体1上吸盘40的底面,也就是说,只有将底座本体1进行倾斜时,才能使滚轮3接触车顶。在本实施例中:滚轮3、把手组件均设置一组;当然也可以设置两组,分别位于底座本体1的两侧。这样,底座结构放置在车顶上时,握住握把20将底座本体1向握把20一侧倾斜,如倾斜10度,使握把20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此时位于握把20一侧的滚轮3可以与车顶接触,借助滚轮3的力可以轻松的将底座结构推动至车顶的中部。

底座结构还包括位于底座本体1底部的吸盘40、用于控制吸盘40进行吸附的操作杆41,操作杆41的一端能够转动地连接在底座本体2上,当转动操作杆41,吸盘40能够进行吸附。考虑到当底座结构推动至车顶中部时,可能无法触及操作杆41,造成无法转动操作杆41,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杆41上开设有孔410,可以在孔410内穿设拉绳辅助拉动操作杆41,当通过拉绳将操作杆41拉至可触及的角度时,再用手进行操作。优选地,孔410开设在操作杆41的顶部。

此外,底座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骨架的连接杆5,连接杆5的一端与底座本体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骨架一端连接,相当于连接杆5呈I形。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杆具有两个第一杆部50、一个第二杆部51,相当于连接杆呈Y形。两个第一杆部50的一端分别与底座本体1转动连接,另一端同时与第二杆部51固定连接,第二杆部51与骨架的一端连接。相比实施例一中的连接杆,本实施例的连接杆连接骨架后支撑会更加的稳定。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