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7676发布日期:2019-11-29 16:26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



背景技术:

卸货平台作为一种物流行业常用的随车装卸设备,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传统的卸货平台一般仅作为车载式升降设备使用,仅提供货物的升降搬运功能,而在车内的平移搬运操作一般还是依靠人力搬动来完成,劳动强度较大,且效率低下,故而传统的卸货平台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了。

为此,亟需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该平台降低了车内搬运货物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车的卸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该平台降低了车内搬运货物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卸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包括设置于运输车车厢内的车内卸货装置以及设置于运输车卸货口处的升降装置;所述车内卸货装置包括与运输车车厢两侧内侧壁固定的滑轨以及水平设置于所述滑轨之间的用于承载货物的运货板,所述运货板靠近滑轨的侧壁固定有滑动条,所述滑动条底面开设有轮槽,所述轮槽内转动连接有与所述滑轨上表面相抵的定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输车开始卸货时,运货板滑动至车厢内,然后操作人员搬运货物至运货板上,然后操作人员推动货物,此时,与运货板固定的动滑条相对于滑轨移动,使得定向轮转动,从而使得运货板在滑轨上滑动,使得货物滑动至运输车车厢的卸货口处,降低了车内搬运货物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卸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轨两端设有与所述滑轨上表面固定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货板朝向滑轨两端滑动时,固定于滑轨两端的限位块阻碍了运货板的继续滑动,从而防止运货板从滑轨上脱离,保证了操作人员使用运货板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块靠近滑轨中部的侧壁固定有弹性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货板朝向限位块移动时,运货板与弹性块相抵,随着运货板的继续运动,弹性块变形,使得运货板逐渐停止,从而缓冲了运货板的冲击,防止运货板与限位块碰撞时发出噪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块内部中空,且所述弹性块内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一端与所述弹性块靠近所述滑轨中部的内侧壁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块远离所述滑轨中部的内侧壁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货板滑动至其与弹性块接触时,弹性块变形,使得弹性块远离限位块的内侧壁与靠近限位块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减小,此时减震弹簧变形,吸收了运货板对弹性块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缓冲了运货板上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与车厢外侧壁固定的固定板、水平设置于运输车卸货口处的升降板、竖直穿过所述固定板并与之转动连接的升降丝杆、竖直穿过所述升降板并与之滑动连接的导杆、与所述升降丝杆位于固定板上侧的端部固定的手轮、与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并竖直设置的安装板以及与安装板靠近所述升降丝杆的侧壁固定并水平设置的转动板;所述升降丝杆竖直穿过所述升降板并与之螺纹连接,且所述升降丝杆下端与所述转动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导杆上端与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且所述导杆下端与所述转动板上表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货板滑动至车厢卸货口处时,操作人员下车并拉动货物至升降板上,此时,手轮转动,带动升降丝杆转动,使得与升降丝杆螺纹连接的升降板沿导杆朝向其下侧的转动板移动,从而使得升降板上的货物下移,减小了操作人员从车厢卸货口处搬下货物的工作强度,节省了操作人员的体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杆上套设有防卡管,所述防卡管上端与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轮转动时,升降丝杆转动,使得升降板上移,直至升降板与防卡管相抵时停止,此时,升降板上表面与固定板底面之间具有间隙,防止升降板上升时夹伤人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丝杆上套设有第一弹性套,所述第一弹性套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上表面固定并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套套设于升降丝杆上,且第一弹性套一端与固定板底面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升降板上表面固定并密封,使得升降丝杆位于升降板上侧的部分与外界隔绝,减少了升降丝杆的锈蚀,延长了升降丝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丝杆上还套设有第二弹性套,所述第二弹性套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底面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板上表面固定并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套套设于升降丝杆上,且第一弹性套一端与升降板底面固定并密封,另一端与转动板上表面固定并密封,使得升降丝杆位于升降板下侧的部分与外界隔绝,减少了升降丝杆的锈蚀,延长了升降丝杆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该车内卸货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操作人员于车内搬运货物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卸货效率;

2.当运货板朝向滑轨端部移动时,运货板与弹性块相抵,使得弹性块变形,从而缓冲了运货板的冲击,防止运货板与限位块碰撞时发出噪声;

3.手轮转动,带动升降丝杆转动,使得升降板沿导杆朝向其下侧的转动板移动,从而使得升降板上的货物下移,减小了操作人员从车厢卸货口处搬下货物的工作强度,节省了操作人员的体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弹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内卸货装置;11、运货板;111、滑动条;112、轮槽;113、定向轮;12、滑轨;121、限位块;122、弹性块;1221、减震弹簧;2、升降装置;21、固定板;22、升降板;23、升降丝杆;231、第一弹性套;232、第二弹性套;24、导杆;241、防卡管;25、手轮;26、安装板;27、转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运输车用装卸货平台,包括车内卸货装置1以及升降装置2。车内卸货装置1包括滑轨12以及运货板11,滑轨12为截面呈矩形的长条状,其长度方向水平,且滑轨12与运输车车厢内侧壁固定。此外,滑轨12设有两条,两条滑轨12分别设置于运输车车厢的两侧内侧壁运货板11为矩形板状。运货板11为矩形板状,其水平设置于两条滑轨12之间,且运货板11的长度方向与滑轨12的长度方向垂直。

如图1所示,运货板11两端设有滑动条111,滑动条111的长度方向与滑轨12的长度方向一致,其远离车厢内侧壁的侧壁与运货板11两端的侧壁固定,且滑动条111底面开设有轮槽112,轮槽112的截面呈矩形,且轮槽112两端与滑动条111两端的侧壁连通。轮槽112内设有定向轮113,定向轮113与轮槽112的两侧内侧壁转动连接,且定向轮113与滑轨12上表面相抵,使得滑动条111在滑轨12上滑动,从而使得运货板11沿滑轨12的长度方向滑动。滑轨12上设有限位块121以及弹性块122,限位块121为矩形块状,其底面与滑轨12的上表面固定,且限位块121设有四块,四块限位块121分别设置于两条滑轨12的两端。弹性块122为矩形块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其远离滑轨12中部的侧壁与限位块121靠近滑轨12中部的侧壁固定,结合图2所示,弹性块122内部中空,其内设有减震弹簧1221。减震弹簧1221的轴线水平,其一端与弹性块122远离限位块121的内侧壁固定,另一端与弹性块122靠近限位块121的内侧壁固定。

如图1所示,升降装置2包括固定板21、升降板22、升降丝杆23、导杆24、手轮25、安装板26以及转动板27。固定板21为矩形长板状,其长度方向水平,固定板21与车厢外侧壁固定,且固定板21一端与车厢连接,另一端朝向车厢卸货口外的方向延伸。此外,固定板21设有两块,两块固定板21分别设置于车厢两侧。升降板22为矩形板状,其长度方向水平,且升降板22两端分别设置于车厢两侧的固定板21下侧。安装板26为矩形板状,其长度方向竖直,安装板26的上表面与固定板21底面固定,且安装板26设置于固定板21靠近车厢的一端。此外,安装板26与车厢外侧壁固定,且安装板26设有两块,两块安装板26设置于车厢两侧。转动板27为矩形长板状,其长度方向与固定板21的长度方向平行,转动板27上表面与安装板26底面固定,且安装板26设置于转动板27靠近车厢的一端。升降丝杆23的轴线竖直,且其设置于车厢一侧。升降丝杆23下端穿过升降板22延伸至转动板27上表面并与转动板27上表面转动连接,其上端穿过固定板21上表面并与固定板21转动连接,且升降丝杆23与升降板22螺纹连接。导杆24为截面呈圆形的杆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固定板21底面以及转动板27上表面固定,且导杆24穿过升降板22上表面并与升降板22滑动连接。手轮25设置于升降丝杆23上端,其端面水平,且其底面中部与升降丝杆23上端固定。升降丝杆23上套设有第一弹性套231以及第二弹性套232,第一弹性套231与第二弹性套232均为圆管状,且第一弹性套231以及第二弹性套232均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第一弹性套231上端与固定板21底面固定并密封,其下端与升降板22上表面固定并密封,而第二弹性套232上端与升降板22底面固定并密封,其下端与转动板27上表面固定并密封。此外,导杆24上套设有防卡管241,防卡管241为圆管状,其上端与固定板21底面固定。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运输车卸货时,操作人员搬运货物至运货板11上,然后操作人员推动货物,此时,与运货板11固定的动滑条相对于滑轨12移动,使得定向轮113转动,从而使得运货板11在滑轨12上滑动,使得货物滑动至运输车车厢的卸货口处,降低了车内搬运货物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卸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