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对细节的关注和程度越来越高,内水切主要是安装在汽车车门饭金的内侧,主要起到密封以及防止产生噪声的作用。一般内水切所用胶料都是tpv或pvc材料,植绒层(绒毛)采用贴绒工艺实现,由于工艺本身限制,绒带一般都只贴在披风r角偏下位置,这样导致r角处容易起翘,贴不牢;这种方式对内水切贴绒工艺和绒带本身底胶厚度要求较高,绒带位置一致性较差,对披风长度、披风角度和钣金到玻璃面的距离要求都比较严格,容易出现玻璃下降时披风内卷玻璃下降困难或玻璃与绒带边缘摩擦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植绒层贴在披风r角偏下位置引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包括内水切、披风和植绒层,所述内水切卡接在车门钣金上,披风连接在内水切上,植绒层设置在披风上,且植绒层包覆住披风的r角。
进一步的,所述披风的一端连接在内水切上,披风的另一端与车窗玻璃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r角设置在披风与车窗玻璃接触的一端,植绒层的一侧粘贴在披风上,植绒层的另一侧与车窗玻璃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披风倾斜连接在内水切,披风的r角与车窗玻璃接触,植绒层设置在披风下侧并翻过r角。
进一步的,所述披风与车窗玻璃之间存在干涉量。
进一步的,所述披风包括第一披风和第二披风,第一披风与第二披风上下排列布置,第一披风和第二披风上均设有植绒层且植绒层均翻过r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披风与车窗玻璃之间的干涉量大于第二披风与车窗玻璃之间的干涉量。
进一步的,所述披风与车窗玻璃之间的干涉量随车窗玻璃到车门钣金距离的改变而改变,披风与车窗玻璃之间的干涉量和车窗玻璃到车门钣金的距离匹配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内水切与披风为一体成型结构,内水切中设有金属骨架,内水切上设有用于与车门钣金连接的u型槽,u型槽设有用于卡接的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钣金包括车门内板和内板加强板,车门内板和内板加强板均卡接在u型槽并与凸起接触。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植绒层翻过披风的r角,可以有效避免当披风长度偏短,车窗玻璃与车门钣金间隙又偏大时,车窗玻璃下降将披风带入,披风出现内卷或角度发生变化的现象,导致披风对玻璃y向压力瞬间增大而产生异响或下降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因植绒层边缘起翘,与车窗玻璃接触,产生异响的现象发生。
2、本实用新型植绒层的设置方式,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植绒层边缘底胶与车窗玻璃的摩擦异响问题,也可避免因内水切单件或车门钣金一致性导致车辆出现偶发的玻璃升降困难,造成市场抱怨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降低了内水切单件和车门钣金到车窗玻璃间隙的制造难度,提高了单件的合格率,从而降低了车窗玻璃下降困难和异响问题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内水切;11、金属骨架;12、u型槽;121、凸起;2、披风;21、r角;22、第一披风;23、第二披风;3、植绒层;4、车窗玻璃;5、车门钣金;51、车门内板;52、内板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平面方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内水切披风植绒结构,包括内水切1、披风2和植绒层3,内水切1卡接在车门钣金5上,披风2连接在内水切1上,植绒层3设置在披风2上,且植绒层3包覆住披风2的r角21,即植绒层3翻过披风2的r角21。可以有效避免当披风长度偏短,车窗玻璃与车门钣金间隙又偏大时,车窗玻璃下降将披风带入,披风出现内卷或角度发生变化的现象,导致披风对玻璃y向压力瞬间增大而产生异响或下降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因植绒层3边缘起翘,与车窗玻璃接触,产生异响的现象发生。
披风2的一端连接在内水切1上,披风2的另一端与车窗玻璃4接触。r角21设置在披风2与车窗玻璃4接触的一端,保证披风2与车窗玻璃4为光滑圆弧接触,减少摩擦阻力,避免车窗玻璃4被尖角刮划。为增加密封性和保证车窗玻璃升降顺利,植绒层3设置在披风2与车窗玻璃4之间,植绒层3的一侧粘贴在披风2上,植绒层3的另一侧与车窗玻璃4接触。
披风2倾斜连接在内水切1,披风2的r角21与车窗玻璃4接触,植绒层3设置在披风2下侧并翻过r角21,即植绒层3包覆在披风2上,植绒层3为软质材料具有密封、隔音减噪的作用,避免披风2直接与车窗玻璃4接触,产生摩擦异响。
披风2与车窗玻璃4之间存在干涉量。披风2包括第一披风22和第二披风23,第一披风22与第二披风23上下排列布置,第一披风22和第二披风23上均设有植绒层3且植绒层3均翻过r角21。第一披风22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大于第二披风23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披风2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随车窗玻璃4到车门钣金5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在实际生产中,披风2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和车窗玻璃4到车门钣金5的距离匹配使用,具体匹配数值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若是披风2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达不到要求可通过改变披风2的长度来满足要求。如图所示车窗玻璃4到车门钣金5的距离为a,第二披风23与车窗玻璃4之间的干涉量为b
内水切1与披风2为一体成型结构,为增加结构强度,内水切1中设有金属骨架11,内水切1上设有用于与车门钣金5连接的u型槽12,u型槽12设有用于卡接的凸起121,凸起121向上倾斜。车门钣金5包括车门内板51和内板加强板52,车门内板51和内板加强板52均卡接在u型槽12并与凸起121接触。过盈配合,凸起121将车门内板51和内板加强板52夹紧起到定位固定的作用,向上倾斜的凸起121方便装配的同时,也使车门钣金5难以从内水切1中脱离,增加了内水切1与车门钣金5连接的牢固性。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