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加强板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4550发布日期:2019-11-25 21:32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铰链加强板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链加强板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更加激烈。汽车企业对汽车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铰链加强板是车门系统中的重要结构零部件,发挥着加强车门铰链安装点、加强车门强度的作用。传统的铰链加强板对铰链安装区域加强效果较弱,无法有效将车门受到的冲击传递给车身,导致车门开闭过程中车门容易发生抖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加强板结构及汽车,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将各相应部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加了车门铰链安装点、加强车门的强度的同时,分散了应力,从而消除车门开闭过程中车门抖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铰链加强板结构,所述铰链加强板与汽车的车门和铰链固定连接,包括:

加强板本体;

所述加强板本体至少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窗框滑槽和窗框加强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一体成型,以将所述窗框滑槽、所述窗框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为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本体还包括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弯折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弯折;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窗框加强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线束卡子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本体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为凸出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凸起结构;

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窗框滑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有铰链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本体还包括中间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所述中间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相对于所述中间板弯折,且两者的弯折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铰链加强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链加强板结构,该铰链加强板与汽车的车门和铰链固定连接,包括:加强板本体;加强板本体至少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中,第一加强板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与窗框滑槽和窗框加强板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一体成型,以将窗框滑槽、窗框加强板与车门内板连接为整体。一方面,一体成型设计的加强板本体,分别通过其中的第一加强板连接汽车的车门内板,第二加强板连接汽车的窗框滑槽和窗框加强板,从而将各部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体式的简化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分散式的连接结构,重量反而更轻于分散的多个铰链加强板的总重量;另一方面,通过此种一体式的配合形式,加强了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车门铰链安装点、加强车门的强度的同时,能够分散外部施加的力,在外力施加在相连的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时,由于连接的稳定性,力会向相应的连接部分传递,对直接的铰链受力点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该部分的变形,从而消除车门开闭过程中车门抖动的现象。

本实用性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汽车。

与上述铰链加强板结构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铰链加强板结构配合的横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铰链加强板装配于车门的结构示意图。图标:

1-加强板本体;

11-第一加强板;

12-第二加强板;

13-中间板;

14-铰链安装孔;

15-第一连接板;

16-第二连接板;

17-第二连接部;

18-第三连接部;

19-线束卡子孔;

2-车门内板;

3-窗框加强板;

4-窗框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加强板结构,该铰链加强板与汽车的车门和铰链固定连接,包括:加强板本体1;加强板本体1至少包括第一加强板11和第二加强板12;其中,第一加强板11与车门内板2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12与窗框滑槽4和窗框加强板3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板11和第二加强板12一体成型,以将窗框滑槽4、窗框加强板3与车门内板2连接为整体。一方面,一体成型设计的加强板本体1,分别通过其中的第一加强板11连接汽车的车门内板2,第二加强板12连接汽车的窗框滑槽4和窗框加强板3,从而将各部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体式的简化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分散式的连接结构,重量反而更轻于分散的多个铰链加强板的总重量。

另一方面,通过此种一体式的配合形式,加强了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车门铰链安装点、加强车门的强度的同时,能够分散外部施加的力,在外力施加在相连的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时,由于连接的稳定性,力会向相应的连接部分传递,对直接的铰链受力点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该部分的变形,从而消除车门开闭过程中车门抖动的现象。

优选的,第二加强板12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强板11固定连接车门内板2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将第二加强板12于车门内板2固定连接,提高了加强板本体1在车门内板2安装的稳定性,保证各个连接部件连接于车门时,不易松动,整体性较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加强板本体1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一连接板15和第二连接板16,第一连接板15和第二连接板16均与车门内板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15相对于第一加强板11弯折,第二连接板16相对于第二加强板12弯折。加强板本体1包括第二连接部17,第二连接部17相对于第二加强板12弯折;第二连接部17与窗框加强板3固定连接。加强板本体1包括第三连接部18,第三连接部18为凸出于第二加强板12的凸起结构;第三连接部18与窗框滑槽4固定连接。通过在加强板本体1上设置的连接部,实现将窗框滑槽4、车门内板2、窗框加强板3连接为一个整体。车门开闭时能将车门窗框受到的冲击传递到铰链区域,并通过铰链将冲击传递给车身,从而消除了车门开闭过程中的车门抖动现象,提升了整车使用品质。或者,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能将碰撞能量通过铰链加强板传递给铰链,最终通过铰链将碰撞能量传递给车身,削弱了碰撞能量对车门的破坏,从而提升了乘员安全性。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板15和第二连接板16的弯折方向相反。通过反向的弯折的结构设计以适应性的将加强板本体1固定连接于车门内板2,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尽可能确保加强板本体1的结构简单、便于冲压成型。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该部分的折弯方向及折弯角度的设计,可以根据汽车的车型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另外,第二连接部17上设有线束卡子孔19。以将从车门部分穿过的线进行整理,使置于该部分的电线不致太过杂乱,便于后续维修。

优选的,第一加强板11上设有铰链安装孔14。通过铰链安装孔14的设计,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铰链的连接,从而于车门连接为一体。便于安装,稳定性较好,提高了各部分的连接强度。车门开闭时能将铰链区域受到的力传递到车门其他区域,避免了铰链安装点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破坏。

进一步的,加强板本体1还包括中间板13,第一加强板11和第二加强板12连接于中间板13的两端,第一加强板11和第二加强板12均相对于中间板13弯折,且两者的弯折方向相反。通过此种结构的设计,对传统的横截面呈l形的铰链加强板进行优化改进,通过其横截面呈阶梯形布置的结构将各个连接部件连接为整体,增加了铰链加强点强度,拓展了铰链加强板的功能,优化了铰链加强板结构,增加车门刚度,强化对乘员的保护,增加车辆碰撞中的安全性。

其中,第一连接板15和第二连接板16均与车门内板2焊接,第二连接部17与窗框加强板3焊接,第三连接部18与窗框滑槽4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铰链加强板结构。

该汽车与上述铰链加强板结构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