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2995发布日期:2020-02-14 16:34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出,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新能源汽车主要动力来源为电能,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壁挂式充电桩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卷线盘,卷线盘的中心穿设固定有转轴,转轴的两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外壳上。在转轴的穿出外壳的端部处设有电机和离合器,电机和离合器固定于外壳的外壁。在收线状态下,离合器使得电机与转轴周向卡合,以使得电机正转带动转轴以及卷线盘转动,进而实现收线;在放线状态下,离合器使得电机与转轴在周向分离,以使得卷线盘以及转轴转动不会带动电机反转,从而起到保护电机的作用。然而,由于离合器与电机均装在转轴的端部,而转轴的端部穿出外壳外,导致离合器与电机只能安装在外壳外,容易受风吹雨淋,加剧老化,而且存在较大的被盗风险以及安全隐患。如果额外增加壳体罩住在外壳外的电机和离合器,也会导致充电桩整体体积大,占据较大空间,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积小的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包括卷线盘和转轴,转轴从卷线盘中部穿过并相互固定,其特征是:还包括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电磁离合组件,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齿轮连接,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啮合,从动齿轮套在转轴外且能够相对转轴自由转动;电磁离合组件包括第一离合件、第二离合件、电磁铁和复位件,第一离合件与从动齿轮相互固定,第二离合件与转轴之间周向卡合,且第二离合件能够沿转轴的轴向移动;在放线状态下,复位件/电磁铁驱动第二离合件与第一离合件周向分离;在收线状态下,电磁铁/复位件驱动第二离合件与第一离合件周向卡合。

其中,第一离合件与第二离合件这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相配合,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离合件与第二离合件周向卡合。

其中,所述复位件为弹簧。

其中,在放线状态下,电磁铁断电,弹簧驱动第二离合件,以使得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相互错开;在收线状态下,电磁铁通电驱动第二离合件克服弹簧力,从而使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相配合。

其中,转轴外固定有弹簧座,弹簧套在弹簧座外,弹簧一端抵住弹簧座,另一端抵住第二离合件。

其中,在收线状态下,电磁铁通电驱动第二离合件至紧贴第一离合件,依靠第一离合件与第二离合件之间的摩擦力以实现彼此周向卡合。

其中,转轴的外侧固定有卡环,卡环与第二离合件这两者中的其中一者设有沿转轴轴向布置的导向凸起,另一者设有与导向凸起相适配的导向槽。

其中,第二离合件包括相互固定的金属块和本体块,金属块位于靠近电磁铁的一侧。

其中,转轴外套有轴承,从动齿轮通过所述轴承套在转轴外。

其中,所述电机为涡轮蜗杆减速电机、双向电机或单向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桩用线缆收放装置,由于设置了主动从轮和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套在转轴外,电机也对应设置靠近转轴的中部处,无需把电机设置在转轴的端部,因此能够减小充电桩的整体厚度,也便于把电机容纳在外壳内,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局部外壳。

图2为实施例中的充电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卷线盘绕了线缆。

图3为实施例中的转轴、从动齿轮、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相互配合的放大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转轴、卡环和轴承相互配合的放大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从动齿轮结合第一离合件的放大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的第二离合件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卷线盘1;

转轴2;

电机3、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轴承6;

电磁离合组件7、第一离合件71、限位凹槽711、第二离合件72、限位凸起721、导向槽722、金属件723、本体快724、电磁铁73、弹簧74、卡环75、导向凸起751、弹簧座76;

外壳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充电桩,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外壳8,外壳8中设有卷线盘1和转轴2,转轴2从卷线盘1中心穿过并固定,转轴2的两端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外壳8上,还包括电机3、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和电磁离合组件7,电机3为涡轮蜗杆减速电机、双向电机或单向电机,电机3的输出轴与主动齿轮4连接,从动齿轮5与主动齿轮4相互啮合。结合图4所示,转轴2外套有轴承6,从动齿轮5通过轴承6套在转轴2外,以使得从动齿轮5能够相对转轴2自由转动。由于设置了主动从轮4和从动齿轮5,从动齿轮5位于转轴2中部处,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把电机设置在转轴的端部,因此能够减小充电桩的整体厚度,也便于在不额外增大外壳体积的前提下,把电机3容纳在外壳内,提高安全性能。结合图5和图6所示,电磁离合组件7包括第一离合件71、第二离合件72、电磁铁73和弹簧74,第一离合件71与从动齿轮5之间用螺栓相互固定。电磁铁73固定于外壳8。转轴2的外侧固定有卡环75,卡环75的外侧设有沿转轴2轴向布置的导向凸起751,结合图6所示,第二离合件72的内侧设有导向槽722,导向槽722与导向凸起751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二离合件72与转轴2之间周向卡合,且第二离合件72能够沿转轴2的轴向移动。转轴2外固定有弹簧座76,弹簧74套在弹簧座76外,弹簧74一端抵住弹簧座76,另一端抵住第二离合件72。第二离合件72包括相互固定的金属块723和本体块724,金属块723位于靠近电磁铁73的一侧。弹簧74对第二离合件72施加朝右推力,多个电磁铁73通电后对第二离合件72的金属块723施加朝左吸力。第一离合件71设有限位凹槽711,第二离合件72设有限位凸起721。

使用时,在放线过程中,电机3断电,电磁铁73断电,弹簧74推动第二离合件72朝右移动,第二离合件72的限位凸起721穿过第一离合件71的限位凹槽711,到达第一离合件71与从动齿轮5之间留有的空间中,限位凸起721与限位凹槽711在周向分离,如此人工拉动线缆放线过程中,卷线盘1、转轴2以及第二离合件72转动,不会带动第一离合件71以及从动齿轮5转动,从而达到避免电机3反转,保护电机3的目的。在收线过程中,电磁铁73通电驱动第二离合件72克服弹簧74的推力朝左移动,以使得第二离合件72的限位凸起721插入第一离合件71的限位凹槽711内,实现第一离合件71与第二离合件72周向卡合,弹簧座76的长度比电磁铁73的长,电磁铁73吸力把第二离合件72驱动过来后,弹簧座76的右端抵挡住第二离合件72,避免第二离合件72碰撞电磁铁73,起到保护电磁铁73的作用。电机3启动后,电机3通过主动齿轮4带动从动齿轮5以及第一离合件71转动,第一离合件71带动第二离合件72、转轴2以及卷线盘1转动,以实现收线。

实际中,可以改为第二离合件72的限位凸起721位于第一离合件71的限位凹槽711的左边,在放线状态下,弹簧74推动第二离合件72,以使得第二离合件72的限位凸起721插入第一离合件71的限位凹槽711内,实现第一离合件71与第二离合件72周向卡合。在放线状态下,电磁铁73通电驱动第二离合件72克服弹簧74的推力朝左移动,第一离合件71与第二离合件72周向分离亦可。总而言之,只要能够实现在放线和收线两种状态下,电磁铁73和弹簧74能够分别驱动第二离合件72靠近或远离第一离合件71即可。

实际中,第一离合件71与第二离合件72之间在周向卡合,可以改为在收线状态下,电磁铁73通电驱动第二离合件72至紧贴第一离合件71,依靠第一离合件71与第二离合件72之间的摩擦力以实现彼此周向卡合,以此替代限位凹槽711和限位凸起721。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