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空调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载空调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风机及必要的控制部件构成,用于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给乘员提供舒适环境的空调系统。目前客车和货车的空调多为顶置式结构,顶置式空调的底壳内根据不同功能组件设置多个腔室,如:室外换热器腔、室内换热器腔、电控腔及压缩机腔等,整体布局占用空间大,导致车载空调整体重量较大,从而影响了汽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及汽车,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载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迎风侧的冷凝器、压缩机、集成管路及电控板;
所述冷凝器呈半包围式结构设置在所述压缩机、集成管路及电控板的周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的迎风端面板设置有进风口。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所述壳体迎风端面板相邻两个侧面的面板上分别开设有风口。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顶部面板对应所述冷凝器开设有用于安装冷凝风机的风机口。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顶部的面板对称设置有两个风机组,每个所述风机组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风机口。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冷凝器沿所述壳体的迎风端面板及与所述迎风端面板相邻的两侧面板呈“c”型结构设置。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冷凝器包括两个呈“l”型且对称设置冷凝件;
每个所述冷凝器件独立设置,并连通所述集成管路。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内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住所述电控板并与所述壳体底部面板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的顶部面板对应所述防护罩设置有凸包结构,所述防护罩的顶部与所述凸包结构相互配合。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内背风侧设置有蒸发器及蒸发风机。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车载空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将冷凝器设置为半包围结构,压缩机、集成管路及电控板置于冷凝器的半包围范围内,使空调布局更加紧凑,减小了壳体尺寸,减轻了空调整体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视角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壳体;11-迎风端面板;12-左侧面板;13-右侧面板;14-进风口;15-风机口;16-左风口;17-右风口;18-冷凝腔;19-蒸发腔;20-冷凝器;21-左侧冷凝件;22-右侧冷凝件;30-压缩机;40-集成管路;50-电控板;60-蒸发器;70-蒸发风机;80-凸包结构;90-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及汽车,空调为顶置式结构,可安装于客车或汽车的顶部,参考图1所示,车载空调包括壳体10,壳体10近似为长方体结构,壳体10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壳体10内部空间分为冷凝腔18和蒸发腔19。冷凝腔18内设置冷凝器20、压缩机30、集成管路40、电控板50及防护罩90,蒸发腔19内设置蒸发器60和蒸发风机70,蒸发器60和冷凝器20通过集成管路40连通压缩机30,电控板50电性连接压缩机30及蒸发风机70。
在车前进方向,冷凝腔18在前,蒸发腔19在后,即蒸发腔19位于冷凝腔18的背风侧,冷凝器20为半包围式结构,压缩机30、集成管路40及电控板50的设置在冷凝器20的包围范围内。如图1所示,冷凝器20沿壳体10的迎风端面板11及与迎风端面板11相邻的两侧面板设置,形成近似为“c”形结构,集成管路40和压缩机30位于电控板50面向蒸发腔19的一侧,防护罩90安装于电控板50的周侧,防护罩90的上下两端为开口结构。防护罩90罩住电控板50,防护罩90的底部与壳体10的底部面板密封连接。蒸发风机70和蒸发器60布置于蒸发腔19中。
本实施例中,取消了现有空调中的压缩机30腔,将冷凝器20设置为半包围式结构,将压缩机30、集成管路40及电控板50设置在冷凝腔18并置于冷凝器20的半包围范围内,使空调布局更加紧凑,减小了壳体10尺寸,减轻了空调整体重量。冷凝器20还可以由两个“l”型冷凝件对称设置形成,两个“l”型冷凝件分别为左侧冷凝件21和右侧冷凝件22,左侧冷凝件21和右侧冷凝件22分别与集成管路40连通。
参考图2及图3所示,面向壳体10迎风端面板11,壳体10左侧的面板定义为左侧面板12,壳体10右侧的面板定义为右侧面板13。左侧冷凝件21沿左侧面板12延伸至迎风端面板11后,弯折再沿迎风端面板11延伸;右侧冷凝件22沿右侧面板13延伸至迎风端面板11后,弯折再沿迎风端面板11延伸。左侧面板12对应左侧冷凝件21开设有左风口16,右侧面板13对应右侧冷凝件22开设有右风口17,迎风端面板11对应左侧冷凝件21弯折后的延伸段和右侧冷凝件22弯折后的延伸段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4,进风口14由多个与冷凝腔18连通的圆孔组成。壳体10顶部的面板左右对称开设有两个风机组,每个风机组开设有两个风机口15,每个风机口15安装有冷凝风机。壳体10左侧风机组的开设位置对应壳体10内的左侧冷凝件21,壳体10右侧风机组开设的位置对应壳体10内的右侧冷凝件22,保证冷凝器20的换热效率。
参考图4所示,壳体10顶部的面板对应防护罩90设置有凸包结构80,壳体10顶部的面板内侧形成内凹结构,防护罩90的顶部伸入内凹结构,有效防止雨滴延壳体10顶部的面板内侧滚动至电控板50上方滴落,具有防水作用,保证电控板50的运行安全。
本方案中,迎风端面板11的进风口14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气流从进风口14进入冷凝腔18中,促进冷凝器20的热交换效率,冷凝风机开启后,风从左风口16、右风口17及迎风端面板11的进风口14进入冷凝腔18内,然后从风机口15排出,增加了冷凝器20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可避免壳体10进及风出风位置均在朝上时造成的积雪封堵现象,保证空调机组的运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车载空调,车载空调安装于汽车的顶部。
需要说明,本方案旨在:通过半包围式冷凝器20将压缩机30、集成管路40及电控板50集成于冷凝腔18,同时,冷凝腔18设置于壳体10内部的迎风侧。压缩机30、集成管路40及电控板50置于冷凝器20的半包围范围内,使空调布局更加紧凑,减小了壳体10尺寸,减轻了空调整体重量,从而解决现有顶置式车载空调重量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在壳体10的迎风端面面板、左侧面板12及右侧面板13开设风口,可避免现有空调壳体10进及风出风位置均在朝上时造成的积雪封堵现象,保证空调机组的运行。在本领域技术的人员的基础上,本方案不再对空调整体结构及完整的连接关系进行介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