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全地形车上,一般将驾驶员的座椅焊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得座椅靠背的角度不能调节,驾驶舒适性差,驾驶员经过长时间驾驶后容易产生疲劳,极大地降低了行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所述座椅的靠背支架角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座椅的全地形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包括:支架本体;坐垫支架,所述坐垫支架设在所述支架本体上,所述坐垫支架的后端设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下部设有枢转孔,所述安装部的上部设有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至少两个所述角度调节孔的中心与所述枢转孔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所述α满足:α≠0°;靠背支架,所述靠背支架的下端具有靠背支架腿,所述靠背支架腿与所述安装部的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中对应的任意一个和所述枢转孔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通过在坐垫支架上设置分别具有上述枢转孔和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的两个安装部,并使靠背支架的两个靠背支架腿分别与两个安装部的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中对应的任意一个和枢转孔可拆卸地相连,可以很好地实现靠背角度的调节。当座椅应用于全地形车例如utv时,可以提高驾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角度调节孔分别位于以所述枢转孔的中心为圆心、所述枢转孔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角度调节孔的中心之间的线段为半径的同心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角度调节孔包括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角度调节孔的中心与所述枢转孔的中心连线与所述坐垫支架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另一个所述角度调节孔的中心与所述枢转孔的中心连线与所述坐垫支架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γ,所述β、γ满足:90°≤β≤106°,95°≤γ≤115°,β<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靠背支架腿设在所述安装部的远离所述靠背支架中心的一侧,所述安装部的远离所述靠背支架中心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一端相连且另一端彼此间隔开的至少两个标记线,至少两个所述标记线与所述枢转孔的中心和对应的所述角度调节孔的中心的连线平行,所述靠背支架腿的侧边适于与至少两个所述标记线中的任意一个平行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坐垫支架的后端左右间隔开,两个所述安装部的所述枢转孔和至少两个所述角度调节孔对应设置,所述靠背支架腿为两个,两个所述靠背支架腿分别设在两个所述安装部的背离彼此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坐垫支架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轨和至少一个移动轨,所述固定轨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移动轨设在所述固定轨上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轨可前后移动,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移动轨的后端,所述移动轨的侧面设有可枢转的枢转轴,所述枢转轴上设有锁止件,所述固定轨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锁止槽,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槽配合以限定所述移动轨相对于所述固定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锁止槽脱离配合后所述枢转轴带动所述移动轨相对于所述固定轨可前后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轨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枢转轴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向所述移动轨延伸并配合在所述限位槽内的限位部,所述枢转轴上绕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锁止件配合以在所述枢转轴带动所述锁止件转动时所述限位部始终配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椅上设有左右设置的驾驶员座椅和乘员座椅,所述驾驶员座椅和所述乘员座椅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乘员座椅包括设在所述坐垫支架上的乘员坐垫和设在所述靠背支架上的乘员靠背,所述乘员坐垫和所述乘员靠背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本体的前部设有向上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定位柱,所述乘员坐垫的底面上形成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坐垫支架的后部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位于所述乘员坐垫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乘员坐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可枢转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座椅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的另一个角度的侧视图,其中未示出驾驶员座椅和乘员座椅;
图6是图5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支架本体和坐垫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圈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驾驶员座椅和乘员座椅;
图10是图9中圈示的d部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轨、枢转轴、锁止件和限位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固定轨、枢转轴、锁止件和限位件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固定轨、枢转轴、锁止件和限位件的侧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的爆炸图,其中未示出驾驶员座椅;
图15是图14中圈示的e部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在乘员座椅处于掀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座椅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00:座椅;
1:支架本体;11:定位柱;
2:坐垫支架;21:安装部;211:枢转孔;
212:角度调节孔;213:标记线;
22:固定轨;221:锁止槽;23:移动轨;231:限位槽;
24:枢转轴;241:锁止件;2411:锁止脚;
242:限位件;2421:限位部;
243:扭簧;244:手柄;25:安装板;
3:靠背支架;31:靠背支架腿;
4:驾驶员座椅;5:乘员座椅;
51:乘员坐垫;52:乘员靠背;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图未示出)的座椅100。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座椅100可以应用于全地形车例如utv(utilityvehicle,俗称“农夫车”)。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座椅100应用于utv中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座椅100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全地形车,而不限于utv。
如图1-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例如utv的座椅100,包括支架本体1、坐垫支架2以及靠背支架3。
具体而言,参照图1、图9和图14,支架本体1可以对坐垫支架2、靠背支架3、驾驶员座椅4和乘员座椅5起到支撑作用,并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
坐垫支架2可以水平地布置在支架本体1上,坐垫支架2上可以用于放置材质较软的座椅坐垫(如驾驶员坐垫和/或乘员坐垫51等),以提高驾驶员和/或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如图1-图8所示,坐垫支架2设在支架本体1上,坐垫支架2的后端设有至少一个安装部21,安装部21的下部设有枢转孔211,安装部21的上部设有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这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与枢转孔211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满足:α≠0°,以便于调节靠背支架3相对于坐垫支架2的角度。
靠背支架3上可以用于放置材质较软的座椅靠背(如驾驶员靠背和/或乘员靠背52等),以便于驾驶员和/或乘员倚靠。靠背支架3的下端具有靠背支架腿31,靠背支架腿31与安装部21的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中对应的任意一个和枢转孔211可拆卸地相连。例如,在装配时,可以先将靠背支架腿31与安装部21上的枢转孔211连接,再将安装部21的多个角度调节孔212中的任意一个与靠背支架腿31连接。当需要调整靠背支架3的角度时,可以先松开安装部21上的角度调节孔212,将靠背支架3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再将靠背支架3的靠背支架腿31与安装部21上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连接。由此,实现靠背支架3角度的调节。由于靠背支架3上可以设有驾驶员靠背和/或乘员靠背52,从而可以实现对驾驶员靠背和/或乘员靠背52角度的调节。
可选地,每个靠背支架腿31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钉6等与对应的安装部21可拆卸地相连。例如,如图9所示,以螺栓为例,安装时,螺栓的自由端可以依次穿过靠背支架腿31、安装部21上的枢转孔211或角度调节孔212后与螺母螺纹连接,连接牢靠,且安装拆卸非常方便。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例如utv的座椅100,通过在坐垫支架2上设置分别具有上述枢转孔211和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的安装部21,并使靠背支架3的靠背支架腿31与安装部21的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中对应的任意一个和枢转孔211可拆卸地相连,可以很好地实现靠背角度的调节。当座椅100应用于全地形车例如utv时,可以提高驾乘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并结合图8,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分别位于以枢转孔211的中心为圆心、枢转孔211的中心与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之间的线段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由此,通过将角度调节孔212布置在以枢转孔211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上,在保证实现靠背支架3角度可调的同时,可以相对减小多个角度调节孔212在安装部21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可以减小安装部21的尺寸,节省安装部21的用料,节约成本。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角度调节孔212包括两个,其中一个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与枢转孔211的中心连线与坐垫支架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另一个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与枢转孔211的中心连线与坐垫支架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β、γ满足:90°≤β≤106°,95°≤γ≤115°,β<γ。由此,通过将上述两个角度调节孔212分别设置在上述两个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驾乘人员乘坐时的舒适性。
图7和图8中显示了两个角度调节孔212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三个或者更多个角度调节孔212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9并结合图2-图3、图5-图8,靠背支架腿31设在安装部21的远离靠背支架3中心的一侧,安装部21的远离靠背支架3中心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一端(例如,图8中的下端)相连且另一端(例如,图8中的上端)彼此间隔开的至少两个标记线213,至少两个标记线213与枢转孔211的中心和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的连线平行,靠背支架腿31的侧边适于与至少两个标记线213中的任意一个平行对齐。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标记线213,当驾乘人员在调整座椅100靠背角度时,只需将靠背支架腿31的侧边与对应的标记线213对齐,就可以快速地将靠背支架腿31上的安装孔对准安装部21上的角度调节孔212,从而可以提高靠背角度的调节效率。
其中,标记线213可以采用涂料涂覆在两个安装部21的邻近对应的靠背支架腿31的一侧表面上。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标记线213还可以为形成在安装部21的邻近对应的靠背支架腿31的一侧表面上的凹槽。可以理解的是,标记线213的具体成型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置,只要能便于驾乘人员将靠背支架腿31的侧边与对应的标记线213对齐即可。
可选地,如图1-图8所示,安装部21为两个,两个安装部21在坐垫支架2的后端左右间隔开,两个安装部21的枢转孔211和至少两个角度调节孔212对应设置,靠背支架腿31为两个,两个靠背支架腿31分别设在两个安装部21的背离彼此的一侧,此时两个靠背支架腿31设在两个安装部21的外侧,即两个安装部21位于两个靠背支架腿31的内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外”可以理解为远离靠背支架3中心的一侧,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内”,即朝向靠背支架3中心的一侧。例如,从座椅100的左侧或右侧看过去,两个安装部21上的两个枢转孔211的中心重合,两个安装部21上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的中心分别重合,以便于将靠背支架3的两个靠背支架腿31顺利地安装到两个安装部21上。例如,在装配时,可以先将两个靠背支架腿31与两个安装部21上的枢转孔211连接,再将一侧安装部21的多个角度调节孔212中的任意一个与同一侧的靠背支架腿31连接,然后将另一侧安装部21上与上述一侧安装部21上的与靠背支架腿31连接的角度调节孔212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即从座椅100的左侧或右侧看过去,两个安装部21上中心重合的两个角度调节孔212)与相应的靠背支架腿31进行连接。当需要调整靠背支架3的角度时,可以先松开两个安装部21上的角度调节孔212,将靠背支架3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再将靠背支架3的两个靠背支架腿31与两个安装部21上对应的角度调节孔212分别连接。由此,实现靠背支架3角度的调节。由于靠背支架3上可以设有驾驶员靠背和/或乘员靠背52,从而可以实现对驾驶员靠背和/或乘员靠背52角度的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参照图9并结合图10-图13,坐垫支架2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轨22和至少一个移动轨23,固定轨22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1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移动轨23设在固定轨22上且相对于固定轨22可前后移动,其中安装部21固定连接在移动轨23的后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彼此相连的两个部件之间是没有相对运动的。例如,在图9和图10的示例中,支架本体1上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固定轨22,两个固定轨22相对于支架本体1没有相对运动,两个固定轨22相互平行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固定轨22上设有沿固定轨22可前后移动的移动轨23,两个移动轨23之间可以通过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板连接,以实现两个移动轨23的同步移动,两个安装部21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移动轨23的后端。座椅100坐垫可以安装在两个移动轨23上,以实现座椅100坐垫前后可调,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驾乘人员乘坐的舒适性。在移动轨23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个安装部21带动靠背支架3同步前后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0-图13所示,移动轨23的侧面设有可枢转的枢转轴24,枢转轴24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枢转轴24上设有锁止件241,固定轨22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锁止槽221,锁止件241与锁止槽221配合以限定移动轨23相对于固定轨2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锁止件241与锁止槽221脱离配合后枢转轴24带动移动轨23相对于固定轨22可前后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在图10-图13的示例中,锁止件241可以大体形成为“门”形结构,锁止件24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套设在枢转轴24上并与枢转轴24固定,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的部分可以设有朝向固定轨22延伸出的锁止部,锁止部可以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锁止脚2411,多个锁止槽221可以沿固定轨2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布,相邻两个锁止槽221之间的距离与两个锁止脚2411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锁止脚2411可以配合在多个锁止槽221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中以实现对移动轨23的锁止,防止移动轨23沿固定轨22移动。当需要调节座椅100坐垫的前后位置时,可以转动枢转轴24,以带动锁止件241上的两个锁止脚2411与对应的锁止槽221脱离配合,此时可以前后移动枢转轴24以带动移动轨23相对于固定轨22前后移动。由此,通过在枢转轴24上设置锁止件241并使锁止件241与固定轨22上的锁止槽221可分离的配合,在座椅100坐垫调整到位后,可以很好地将座椅100坐垫保持在该位置而不会随意移动。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0并结合图11-图13,移动轨23上形成有限位槽231,枢转轴24上设有限位件242,限位件242具有向移动轨23延伸并配合在限位槽231内的限位部2421,枢转轴24上绕设有扭簧243,扭簧243的两端分别与限位件242和锁止件241配合以在枢转轴24带动锁止件241转动时限位部2421始终配合在限位槽231内。例如,如图10-图13所示,限位件242可以与锁止件241的结构类似,也大体形成为“门”形结构,限位件242的两个侧壁套设在枢转轴24上且位于锁止件241的两个侧壁的外侧,限位部2421设在限位件242的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的部分上,限位部2421与两个锁止脚2411上下相对,扭簧243套设在枢转轴24上且位于上述锁止件241的两个侧壁之间,扭簧243的两端分别与限位件242的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的部分和锁止件241连接在两个侧壁之间的部分配合。扭簧243在常态下,锁止件241的两个锁止脚2411可以受扭簧243的作用力始终保持在锁止槽221内,且限位件242始终配合在限位槽231内;当枢转轴24带动锁止件241转动时克服扭簧243的作用力,此时锁止件241的两个锁止脚2411逐渐与对应的锁止槽221脱离配合,扭簧243为了恢复至上述常态将会使限位件242的限位部2421始终配合在限位槽231内,从而当锁止件241解锁移动轨23时,前后移动枢转轴24,通过限位部2421与限位槽231的配合,枢转轴24可以带动移动轨23一起前后移动。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当移动轨23解锁时可以实现移动轨23随枢转轴24一起前后移动,整个结构简单、紧凑。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枢转轴24的前端具有手柄244,以便于驾驶员调节。
其中,上述的坐垫支架2和靠背支架3可以是用于放置驾驶员座椅4的坐垫支架2和靠背支架3,当然,也可以是用于放置乘员座椅5的坐垫支架2和靠背支架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图4和图16,座椅100上设有左右设置的驾驶员座椅4和乘员座椅5,驾驶员座椅4和乘员座椅5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部件。例如,驾驶员座椅4和乘员座椅5可以分别单独加工制造成型。由此,通过将驾驶员座椅4和乘员座椅5分开,可以同时提高驾驶员和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乘员座椅5包括设在坐垫支架2上的乘员坐垫51和设在靠背支架3上的乘员靠背52,乘员坐垫51和乘员靠背52为彼此独立的两个部件。例如,乘员坐垫51和乘员靠背52可以分别单独加工制造成型。由此,通过将乘员坐垫51和乘员靠背52分开,有利于乘员坐垫51和乘员靠背52的分别维护和保养。
具体地,参照图14并结合图15,支架本体1的前部设有向上延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定位柱11,乘员坐垫51的底面上形成有与多个定位柱11配合的定位孔。例如在图14的示例中,支架本体1前部的上表面上设有均匀间隔排布的三个定位柱11,乘员坐垫51的底面上形成有与三个定位柱11对应的三个定位孔。坐垫支架2的后部设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板25,两个安装板25分别位于乘员坐垫51的左侧和右侧,乘员坐垫51通过螺纹紧固件与两个安装板25分别可枢转地相连。装配时,可以先通过多个定位柱11与多个定位孔的配合对乘员坐垫51进行预先定位,然后将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6穿过安装板25后与乘员坐垫51螺纹连接。由此,可以实现乘员坐垫51的快速装拆。进一步地,当乘员坐垫51下设有储物箱(图未示出)时,在取放物品时,只需掀开乘员坐垫51即可,如图16和图17所示,非常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全地形车例如utv,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全地形车的座椅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例如utv,通过采用上述的座椅100,可以提升全地形车例如utv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例如utv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