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动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7168发布日期:2020-07-17 16:0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电动遮阳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动遮阳板。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内的遮阳板均采用传统的手动遮阳板,(以驾驶员位置为例)打开遮阳板可以遮挡从前挡风玻璃照射进的阳光,通过松开遮阳板右侧卡扣,沿着左侧连接杆旋转,将遮阳板的位置移动到左侧,可以遮挡从左侧玻璃照射进的光线,传统遮阳板的材质为塑料、epp、pu发泡、纸板等。传统的遮阳板需要手动调节,增加驾驶员操作负担,在汽车行驶时,驾驶员操作遮阳板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电动遮阳板,能够保证驾驶员稳定驾驶,可控地在前车窗和侧车窗两位置进行挡光,从而提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电动遮阳板,包括:

第一转动机构,沿竖直轴线旋转;

第二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连接,并沿水平轴线旋转;

遮阳板本体,所述遮阳板本体的一侧缘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连接;

铁磁性轴承,设置于所述侧缘的另一端;

电磁挂钩,所述电磁挂钩包括位于汽车前挡风玻璃处的前挂钩和位于车门上方的侧挂钩,所述铁磁性轴承选择性地与所述前挂钩和所述侧挂钩配合。

其有益效果为:遮阳板可与不同挂钩配合,从而实现可选择地阻挡车前或车侧身的光线;遮阳板翻转不同的角度,并通过挂钩的磁吸作用锁止,并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从而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增强驾驶安全性。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线与所述竖直轴线平行。

其有益效果为:将第一电机相对第一壳体的中心错开设置,为连接件的安装在第一壳体内空余出一定空间。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为圆柱形,所述第一壳体的中轴线与所述竖直轴线重合。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之间设有弧形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竖直端被所述第一电机驱动,其水平端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的下缘形成环形的卡槽,所述连接件的竖直端形成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凸缘,所述凸缘可在所述卡槽中周向转动。

其有益效果为:在第一壳体和连接件上分别设置可相互配合的卡槽和凸缘,即提供了可转动的活动范围,也提供更稳定的连接。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的竖直端设置有齿轮盘,所述齿轮盘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啮合。

其有益效果为:连接件的齿轮盘与竖直轴线重合,同时与圆柱形的第一壳体的中轴线垂直,即齿轮盘在转动时,连接件始终沿自身纵向中轴线旋转运动,而不发生偏心摆动,转动更加顺滑。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连接件的水平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的第二输出轴线与所述水平轴线平行,所述水平轴线与圆柱形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中轴线重合。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遮阳板本体沿所述侧缘设有板轴,所述板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连接。

其有益效果为:板轴受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传动从而可沿第二壳体的内壁转动,并且板轴的中轴线和第二壳体的中轴线重合,从而同轴、稳定地在第二壳体中转动。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板轴的第二端设有所述铁磁性轴承,所述铁磁性轴承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水平轴线重合,所述电磁挂钩具有可容纳所述铁磁性轴承部分周面的限位部。

作为上述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部为可容纳所述铁磁性轴承半周面的c型槽,当所述电磁挂钩通电后,所述c型槽的内壁产生吸引所述铁磁性轴承的磁力。

其有益效果为:限位部为c型槽,可仿形地容纳铁磁性轴承,并且允许铁磁性轴承在限位部内顺滑地转动,同时c型槽的周向各个位置距离铁磁性轴承的径向距离差较小,各位置产生吸引铁磁性轴承的磁力一致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电动遮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转动机构和连接件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接件、第二传动机构和遮阳板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遮阳板的板轴与挂钩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控制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

100、汽车电动遮阳板;1、第一转动机构;2、连接件;3、第二转动机构;4、遮阳板本体;5、电磁挂钩;11、第一壳体;12、第一电机;2a、凸缘;20、水平台面;21、齿轮盘;31、第二壳体;32、第二电机;41、遮阳板本体的侧缘;42、板体;50、限位部;51、前挂钩、52、侧挂钩;61、左箭头控制键;62、右箭头控制键;63、上箭头控制键;64、下箭头控制键;65、第一锁止键;66、第二锁止键;111、环形槽、120、第一输出轴;311、紧箍套;320、第二输出轴;410、板轴;411、板轴齿轮盘;412、铁磁性轴承;421、镜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安装在汽车驾驶室内的汽车电动遮阳板100。

汽车电动遮阳板100包括第一转动机构1、第二转动机构3、遮阳板本体4和电磁挂钩5,其中第一转动机构1沿竖直轴线l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竖直轴线l1与水平面垂直),第二转动机构3与第一转动机构1连接并沿水平轴线l2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水平轴线l2与水平面平行),电磁挂钩5与第二转动机构3位于同一水平上并固定于车厢中,遮阳板本体4绕竖直轴向l1运动时可连接在电磁挂钩5上,从而固定遮阳板本体4的位置,同时遮阳板本体4可绕水平轴线l2转动地连接在电磁挂钩5中,从而调整遮阳板本体4的遮阳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挂钩5包括前挂钩51和侧挂钩52,其中前挂钩51位于前挡风玻璃处,侧挂钩52位于车门上方的车身内。即第一旋转机构1驱动遮阳板本体4固定在前挡风玻璃处的前挂钩51时,遮阳板本体4可遮挡从车前方向射进的光线;当第一旋转机构1驱动遮阳板本体4固定在车门上方的侧挂钩52时,遮阳板本体4可遮挡从车侧方射进的光线。

如图2,第一转动机构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12固定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第一壳体11的上端与车身内部刚性连接进而固定,第一电机12的第一输出轴120竖直朝下,第一输出轴120绕第一输出轴线l3转动,第一输出轴线l3与竖直轴线l1平行。

第一壳体11为圆柱形,第一壳体11的中轴线与竖直轴线l1重合,第一输出轴线l3与竖直轴线l1不重合。

第一转动机构1和第二转动机构3之间还设有弧形的连接件2,其竖直端沿竖直方向绕竖直轴线l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其水平端连接第二转动机构3。

第一壳体11的下缘形成环形槽111,连接件2的竖直端形成与环形槽111配合的凸缘2a,凸缘2a可在环形槽111中周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与第一壳体11配合时,先将凸缘2a伸进第一壳体11的下端,凸缘2a压缩并伸进环形槽111中,随后凸缘2a在环形槽111中复原,从而实现两者可转动地卡接,并且保持一定的密封性,防止灰尘进入第一壳体11中。

进一步,连接件2的竖直端形成水平台面20以及齿轮盘21,水平台面20与水平面平行设置,齿轮盘2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水平台面20的中心,并且齿轮盘21的中轴线与竖直轴线l1重合,同时齿轮盘21的齿部与第一输出轴120啮合。

连接件2的齿轮盘21与第一输出轴120啮合,当第一输出轴120绕第一输出轴线l3转动时,带动齿轮盘21绕竖直轴线l1转动,并且齿轮盘21的中轴线与第一转动机构1以及连接件2的中心轴均重合,同时连接件2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壳体11中,连接件2始终沿自身纵向中轴线旋转运动,而不发生偏心摆动,转动更加顺滑。

如图3,第二转动机构3包括第二壳体31和第二电机32,第二壳体31的后端连接在连接件2的水平端,第二电机32配置在第二壳体31中,第二电机32的第二输出轴320的第二输出轴线l4与水平轴线l2平行设置,水平轴线l2与圆柱形的第二壳体31的中轴线重合。

结合图1和图3,遮阳板本体4沿侧缘41形成板轴410,板轴410连接一个板体42,板轴410的第一端(如图1所示的左端)与第二电机32的第二输出轴320连接,板轴410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轴线为水平轴线l2,板体42连接在板轴410上以绕水平轴线l2旋转。

板轴410的第一端设有与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320啮合的板轴齿轮盘411,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1连接板轴410的一端内壁设有环形的紧箍套311,紧箍套311为弹性的,以对板轴410的外壁进行限位,同时不影响板轴410的转动,当板轴齿轮盘411受到第二输出轴320驱动时,板轴410的边缘在紧箍套311中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板轴410也可采用连接件2卡接在第一壳体11的方式进行固定。即板轴410的第一端设有环状的弹性凸唇,第二壳体31连接板轴410的一端设有环形的凹槽,弹性凸唇可压缩后卡接在第二壳体41的凹槽中,卡接后弹性凸唇形状恢复从而稳定连接在第二壳体31中。

进一步,如图1,板体42相对驾驶人的端面设有镜子421,从而方便驾驶人观察车厢内状况。

如图4,板轴410的第二端设有铁磁性轴承412,铁磁性轴承412的转动轴线与水平轴线l2重合,电磁挂钩5具有可容纳铁磁性轴承412部分周面的限位部50,当铁磁性轴承412位于限位部50时,铁磁性轴承412可相对限位部50转动,当电磁挂钩5通电后,限位部50产生吸引铁磁性轴承412的磁力。

即当铁磁性轴承412进入限位部50后,铁磁性轴承412可在限位部50中绕水平轴线l2转动,当电磁挂钩5通电后,限位部50产生磁性并吸附铁磁性轴承412,从而固定铁磁性轴承412的位置,此时控制第二电机32停止工作,进而使板体42绕水平轴线l2的旋转停止并保持该旋转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50为可容纳铁磁性轴承412半周面的c型槽,当电磁挂钩5通电后,c型槽的内壁可产生吸附铁磁性轴承412的磁力。

进一步,如图5,该汽车电动遮阳板100还包括控制器6,控制器6集成于汽车中控屏或方向盘上,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集成在汽车中控屏上,控制器6分别于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32以及电磁挂钩5电性连接。

控制器6具有左箭头控制键61、右箭头控制键62、上箭头控制键63、下箭头控制键64、第一锁止键65和第二锁止键66,其中左箭头控制键61和右箭头控制键62关联第一电机12,上箭头控制键63和下箭头控制键64关联第二电机32,第一锁止键65关联前挡风玻璃处的前挂钩51,第二锁止键66关联车门处的侧挂钩5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左箭头控制键61、右箭头控制键62、上箭头控制键63、下箭头控制键64、第一锁止键65和第二锁止键66可为触摸屏上的程序控制区域而非实体按键。

进一步,可将第一锁止键65设置成圆形,将第二锁止键66设置成椭圆形,以方便区分。

以一种情形作为示例进行说明:操作人员控制左箭头控制键61后,启动第一电机12沿预设方向旋转,此时第一电机12驱动连接件2向前挡风玻璃处运动,进而使遮阳板本体4最终止于前挡风玻璃处的前挂钩51上,松开左箭头控制键61,继续控制上箭头控制键63或下箭头控制键64进而启动第二电机32,此时第二电机32驱动板轴410绕水平轴线l2旋转,进而控制板体42的翻转角度,到达目标角度后,松开上箭头控制键63或下箭头控制键64,再控制第一锁止键65,使前挂钩51通电带磁性,进而维持板体42的翻转角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