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2636发布日期:2020-06-30 19:41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



背景技术:

山地车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一九七七年诞生于美国西岸的旧金山。自行车虽然始于欧洲,但美国人发明的山地车却一扫传统的自行车概念,将一股新风吹遍全球。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喜欢,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运动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讲究竞速的自行车赛车市场中,全车重量对速度而言是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430gpa亦高于钢;纤维材料首先应用于自行车的前、后叉;然后是曲柄、座管和握把这些有较大受力的部位;第三则是车架,这部分现在已经几乎全面市场化可以量产。

然而采用纯碳纤维制车圈,其减震效果差,车圈容易受到较大的横向或纵向的冲击,从而影响到车胎的使用寿命,并给山地车乘骑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包括轮毂,轮毂外圈设置有内轮圈,内轮圈与轮毂之间通过若干等间隔设置的加强缓冲柱连接;所述内轮圈外部套设有外轮圈,外轮圈与内轮圈之间嵌装减震胎体,内轮圈的切面为“工”形结构,包括竖向主圈体以及主圈体上下两端连接的连接盖板,“工”形结构的内轮圈两侧形成开口向外的安装槽,外轮圈开口朝向内轮圈,其开口处向内弯折形成插入安装槽内与主圈体抵接的卡接边,卡接边上下两面与对应的连接盖板之间通过若干减震连接柱连接。

优选的,所述轮毂上开设有若干减重孔。

优选的,所述加强缓冲柱中部向两侧拱起形成菱形结构的减震框,减震框内依次套设有若干层菱形结构的强化框,各强化框上下两端分别与减震框上下两端连接,减震框与加强缓冲柱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减震连接柱中部连续弯折形成折叠结构的减震段。

优选的,所述内轮圈两侧安装槽开口处嵌装橡胶密封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复合结构的内轮圈和外轮圈组成轮圈主体,并在外轮圈和内轮圈之间嵌装减震胎体,有效增加了轮圈主体的缓冲性能;外轮圈包覆减震胎体,并通过其卡接边嵌入内轮圈的安装槽内连接固定,保证了减震胎体安装的稳定性;卡接边上下两面与对应的连接盖板之间通过若干减震连接柱连接,减震连接柱中部连续弯折形成折叠结构的减震段,减震段具有的伸缩性能为减震胎体的缓冲提供伸缩空间,同时利用减震连接柱对外轮圈的振动幅度进行限制,保持外轮圈稳定良好的缓冲效果。

2.本实用新型在内轮圈与轮毂之间等间隔设置若干加强缓冲柱,加强缓冲柱一方面增加了内轮圈与轮毂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为轮圈整体提供缓冲作用;加强缓冲柱中部向两侧拱起形成菱形结构的减震框,减震框内依次套设有若干层菱形结构的强化框,菱形结构的减震框和强化框有效对轮圈横向或纵向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同时多层套设结构的强化框用于控制加强缓冲柱的减震强度和震动幅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强化框的数量,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缓冲柱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轮圈与内轮圈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连接柱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毂;2、减重孔;3、内轮圈;4、加强缓冲柱;5、减震框;6、强化框;7、外轮圈;8、减震胎体;9、主圈体;10、连接盖板;11、安装槽;12、卡接边;13、减震连接柱;14、减震段;15、橡胶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轮圈,包括轮毂1,轮毂1外圈设置有内轮圈3,内轮圈3与轮毂1之间通过若干等间隔设置的加强缓冲柱4连接;所述内轮圈3外部套设有外轮圈7,外轮圈7与内轮圈3之间嵌装减震胎体8,内轮圈3的切面为“工”形结构,包括竖向主圈体9以及主圈体9上下两端连接的连接盖板10,“工”形结构的内轮圈3两侧形成开口向外的安装槽11,外轮圈7开口朝向内轮圈3,其开口处向内弯折形成插入安装槽11内与主圈体9抵接的卡接边12,卡接边12上下两面与对应的连接盖板10之间通过若干减震连接柱1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轮毂1上开设有若干减重孔2。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缓冲柱4中部向两侧拱起形成菱形结构的减震框5,减震框5内依次套设有若干层菱形结构的强化框6,各强化框6上下两端分别与减震框5上下两端连接,减震框5与加强缓冲柱4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连接柱13中部连续弯折形成折叠结构的减震段14。

进一步的,所述内轮圈3两侧安装槽11开口处嵌装橡胶密封盖15。

本实用新型设置复合结构的内轮圈3和外轮圈7组成轮圈主体,并在外轮圈7和内轮圈3之间嵌装减震胎体8,有效增加了轮圈主体的缓冲性能;外轮圈7包覆减震胎体8,并通过其卡接边12嵌入内轮圈3的安装槽11内连接固定,保证了减震胎体8安装的稳定性;卡接边12上下两面与对应的连接盖板10之间通过若干减震连接柱13连接,减震连接柱13中部连续弯折形成折叠结构的减震段14,减震段14具有的伸缩性能为减震胎体8的缓冲提供伸缩空间,同时利用减震连接柱13对外轮圈7的振动幅度进行限制,保持外轮圈7稳定良好的缓冲效果。

在内轮圈3与轮毂1之间等间隔设置若干加强缓冲柱4,加强缓冲柱4一方面增加了内轮圈3与轮毂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为轮圈整体提供缓冲作用;加强缓冲柱4中部向两侧拱起形成菱形结构的减震框5,减震框5内依次套设有若干层菱形结构的强化框6,菱形结构的减震框5和强化框6有效对轮圈横向或纵向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同时多层套设结构的强化框6用于控制加强缓冲柱4的减震强度和震动幅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强化框6的数量,稳定性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