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5687发布日期:2020-11-25 14:2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是配置于保险杠加强件与车辆的框架部件之间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具备能量吸收部(10),该能量吸收部(10)具有筒状,且构成为以沿轴向压缩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量,

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外周面(10a)为圆筒状,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内周面(10b)具有形成棱线的棱线形成部(12),所述棱线具有与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向平行地延伸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线形成部(12)具有被配置为沿着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13),

所述多个凸部(13)的各凸部具有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线形成部(12)还具有介于所述各凸部(13)之间的多个居间部(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居间部(14)的各居间部(14)被形成为与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外周面同心的同心圆的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内周面(10b)被形成为构成所述棱线形成部(12)的多边形筒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10)在与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的截面的内部形状是凸多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10)在与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的截面的内部形状是凹多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还具备支承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支承部(20),

所述支承部(20)与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第一端连接,并具有直径随着沿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向从所述能量吸收部(10)开始远离而逐渐扩大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20)具有比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厚度更大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还包括:

第一凸缘部(30),该第一凸缘部(30)与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二端连接,并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连接;以及

第二凸缘部(40),该第二凸缘部(40)与所述支承部(20)连接,并与所述车辆的框架部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还包括:

第一凸缘部(30),该第一凸缘部(30)与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二端连接,并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连接;以及

第二凸缘部(40),该第二凸缘部(40)与所述支承部(20)连接,并与所述车辆的框架部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外周面(10a)在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二端和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一端之间的中间部之间的范围具有槽(11),该槽(11)具有绕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呈螺旋状延伸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外周面(10a)在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二端和所述能量吸收部的第一端之间的中间部之间的范围具有槽(11),该槽(11)具有绕所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呈螺旋状延伸的形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配置于保险杠加强件与车辆的框架部件之间的车辆用能量吸收部件(1)具备能量吸收部(10),该能量吸收部(10)具有筒状,并构成为通过以沿轴向压缩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量。上述能量吸收部(10)的外周面(10a)为圆筒状,上述能量吸收部(10)的内周面(10b)具有形成棱线的棱线形成部(12),上述棱线具有与上述能量吸收部(10)的轴向平行地延伸的形状。

技术研发人员:八并裕幸;柴田峻志;北恭一;松井恭辅;正保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1.15
技术公布日:2020.11.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