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装置、底盘及无人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9722发布日期:2020-08-25 18:5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防撞装置、底盘及无人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底盘及无人车。



背景技术:

无人车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在植保领域中,可以在无人车上安装各种作业装置,实现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操作,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一般的,无人车的前端和后端会安装防撞装置,用于避免无人车遭遇碰撞时无人车受损,保护无人车的安全。

但是,现有技术中,无人车的防撞装置防撞缓冲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其能够缓解无人车防撞缓冲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底盘,其能够缓解无人车防撞缓冲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其能够缓解无人车防撞缓冲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其包括防撞梁和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导向杆、复位件和用于安装在车架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二限位板靠近所述防撞梁;

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形成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与所述防撞梁铰接,所述导向杆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导向杆设置有止抵部,所述止抵部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

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止抵部和所述第二限位板相抵,所述复位件令所述止抵部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限位板的运动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有第二滑孔,所述导向杆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和所述第二滑孔中。

可选地,所述止抵部为凸设于所述导向杆外壁的矩形板。

可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所述导向杆。

可选地,所述铰接部绕转动轴心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导向杆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转动轴心线垂直。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包括梁体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梁体的一侧,所述固定块与所述铰接部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触发开关,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形成触发部,所述触发开关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触发开关的触控部与所述触发部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座体、底板和固定板;

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固定板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座体与所述固定板连接且位于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侧,且所述座体用于安装在车架上;

所述触发开关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固定板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固定板均与所述底板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触发开关位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座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缓冲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组件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底盘,其包括车架和上述的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前端和/或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其包括上述的底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装置、底盘及无人车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导向杆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均滑动连接,可以提高导向杆滑动的平稳性。当无人车撞到障碍物后,障碍物冲击到防撞梁上,导向杆在防撞梁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座滑动的时候,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可以对防撞梁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吸能,避免防撞梁受到刚性冲击。同时,通过止抵部限位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可以对防撞梁的缓冲行程进行约束,可以保证防撞缓冲效果。由于该防撞梁与导向杆是铰接的,这样相对于防撞梁来说,无论是正向冲击,还是侧向冲击,缓冲组件都能对该冲击进行缓冲。

底盘包括该防撞装置,其具有该防撞装置的全部功能。

无人车包括该底盘,其具有该底盘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开关及其相关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防撞装置;10-防撞梁;11-梁体;12-固定块;20-缓冲组件;21-导向杆;211-铰接部;212-止抵部;213-触发部;22-安装座;221-第一限位板;2211-第一滑孔;222-第二限位板;2221-第二滑孔;223-固定板;224-底板;225-座体;2251-安装孔;23-复位件;24-触发开关;241-触控部;25-壳体;200-控制装置;300-行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100,对应的,提供了一种底盘(图未示)以及无人车(图未示)。

请参考图1和图2,无人车包括底盘、安装在底盘上的作业装置、安装在底盘上的行走装置300以及安装在底盘上的控制装置200。一般的,控制装置200控制行走装置300前进、后退、转向以及停车等,同时也控制作业装置进行作业。

当底盘上安装了作业装置后,该无人车可以理解为是植保无人车。作业装置可以为喷洒机,用于喷洒农药或水,一般的,该喷洒机包括空压机、储气罐、喷药机构等,可以实现科学除草、预防病虫害、打药防治等。其他实施例中,作业装置还可以为喷雾机、喷粉机、播种机等。当然,该无人车也可以用于森林火灾中灭火液的喷洒、物资运输和灾情巡查等。

具体的,底盘包括车架以及该防撞装置100,防撞装置100设置于车架的前端和/或后端。

防撞装置100可以安装在车架的前端,也可以安装在车架的后端,或者车架的前端和后端均安装有该防撞装置100,这样无人车在前进或后退两个方向进行行驶时,位于车架前端和后端的防撞装置100可以对无人车进行有效的防护,提高无人车的安全行驶。

为了便于理解该防撞装置100,本实施例中,将防撞装置100安装到无人车的车架前端进行说明,以下将对防撞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100包括防撞梁10和缓冲组件20,缓冲组件20包括导向杆21、复位件23和用于安装在车架上的安装座22,安装座2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第一限位板221相对于第二限位板222靠近防撞梁10。

导向杆21的一端形成铰接部211,铰接部211与防撞梁10铰接,导向杆21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导向杆21设置有止抵部212,止抵部212限位于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之间。

复位件23的两端分别与止抵部212和第二限位板222相抵,复位件23令止抵部212具有靠近第一限位板221的运动趋势。

导向杆21与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均滑动连接,可以提高导向杆21滑动的平稳性。当无人车撞到障碍物后,障碍物冲击到防撞梁10上,导向杆21在防撞梁10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座22滑动的时候,在复位件23的作用下,可以对防撞梁10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吸能,避免防撞梁受到刚性冲击。同时,通过止抵部212限位在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之间,可以对防撞梁10的缓冲行程进行约束,可以保证防撞缓冲效果。由于该防撞梁10与导向杆21是铰接的,这样相对于防撞梁10来说,无论是正向冲击(例如,图1中a方向),还是侧向冲击(例如,图1中b方向),缓冲组件20都能对该冲击进行缓冲。

本实施例中,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是直线方向,也就是说导向杆21相对于安装座22的滑动是直线往复运动(图1中的c方向)。当无人车行驶在水面路面上时,该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与水平面平行,同时铰接部211与防撞梁10铰接所对应的转动轴心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图1中d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防撞梁10的材料可以为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以降低防撞梁10的加工制造成本,防撞梁10在与障碍物的碰撞时也可以缓冲吸能减损。防撞梁10可以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形变,当防撞梁10受到侧向冲击时,会使得防撞梁10相对于导向杆21转动一定的角度,理论上,这样可以将侧向冲击转变为正向冲击,使得导向杆21是沿导向杆21自身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安装座22滑动。通过这种作用可以降低导向杆21与安装座22的摩擦,有利于防撞梁10直接通过复位件23进行缓冲,提高吸能效果,同时可提高这些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该导向杆21与安装座22的滑动连接,并不是直线滑动,允许该导向杆21相对于安装座22摆动,也就是说导向杆21可以横向摆动,这样防撞梁10受到侧向冲击时,通过防撞梁10相对于导向杆21的转动作用以及导向杆21相对于安装座22的摆动作用,可以有效的将防撞梁10受到的冲击传递至复位件23,通过复位件23进行缓冲吸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21设置有第一滑孔2211,第二限位板222设置有第二滑孔2221,导向杆21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滑孔2211和第二滑孔2221中。

导向杆21与第一滑孔2211和第二滑孔2221均是间隙配合的,以便导向杆21能在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上顺利的滑动。当然了,也可以在第一滑孔2211和第二滑孔2221内安装直线轴承,导向杆21与两个直线轴承配合,以降低磨损。

本实施例中,止抵部212为凸设于导向杆21外壁的矩形板。

该矩形板可以是与导向杆21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通过焊接固定,或者通过紧固件将矩形板固定到导向杆21上。还可以是,导向杆21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矩形板的中心设置有内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将矩形板固定到导向杆21上。

本实施例中,复位件23为弹簧,弹簧套设导向杆21。

通过套设,可以提高缓冲的稳定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止抵部212和第二限位板222相抵,通过弹簧的弹性作用将止抵部212止抵于第一限位板221的一侧上。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的两端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在止抵部212和第二限位板222上。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复位件23也可以选用弹片,或者是橡胶垫等。

本实施例中,铰接部211绕转动轴心线可转动地连接于防撞梁10,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与转动轴心线垂直。

以图1中的相对位置介绍,该转动轴心线(图1中d所示)是竖直设置的,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图1中c方向)与转动轴心线垂直。这样当防撞梁10受到左右方向上的侧向冲击时,可以通过防撞梁10相对于导向杆21转动的作用,将受到的冲击传递至导向杆21,这样导向杆21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滑动时,可以有效的将冲击传递至复位件23上,通过复位件23进行缓冲吸能。

本实施例中,防撞梁10包括梁体11和固定块12,固定块12固定于梁体11的一侧,固定块12与铰接部211可转动地连接。

该固定块12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梁体11上,或者固定块12与梁体11本身是一体成型制成的。导向杆21通过固定块12对梁体11起到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梁体11为板状,梁体11的两端在靠近固定块12的一侧方向上弯曲。

以图1中的相对位置介绍,换句话说,该梁体11的两端向后弯曲,其对应的板面为弧面。由此无人车在作业的过程中,当障碍物仅作用到梁体11的两端时,在梁体11弯曲的作用下,障碍物可以顺着两端的弧面滑动,减少与梁体11的直接冲击作用。同时,在植保作业时,这样弯曲的设置,还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

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20还包括触发开关24,导向杆21远离防撞梁10的一端形成触发部213,触发开关24与安装座22连接,触发开关24的触控部241与触发部213对应设置。

该触发开关24与控制装置200电连接,当无人车在行进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时,防撞梁10推动导向杆21向后运动,复位件23被压缩,同时触发部213抵推触发开关24的触控部241,触发开关24被触发,并向控制装置200发送停车信号,控制装置200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行走装置300停车,由此可以防止防撞梁10被碰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保护被碰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实施例中,触控部241的触发方向与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相同。

换句话说,该触发开关24是正对着导向杆21设置,导向杆21滑动时可以直接对触发开关24进行触发。当然了,也允许导向杆21的滑动方向与触控部241的触发方向倾斜设置,只要在导向杆21产生一定位移时能触发该触发开关24即可。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触发开关24替换成光电开关。

本实施例中,止抵部212与第一限位板221相抵时,触控部241与触发部213相抵。

一般的,触控部241本身需要经过一定的行程后触发开关24才会被触发。换句话说,在防撞梁10未被碰撞时,止抵部212始终与第一限位板221相抵,当防撞梁10被碰撞时,导向杆21对应发生位移,则触发部213同时对触控部241进行抵推,触控部241经过对应的行程后触发开关24被触发,这样可以保证触发开关24的灵敏度。

当然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当止抵部212与第一限位板221相抵时,触控部241与触发部213间隔设置。这样防撞梁10被碰撞时,导向杆21对应发生位移,此时触发部213并未抵推触控部241,待导向杆21移动预设的距离后,该触发部213才对触控部241进行抵推。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2还包括座体225、底板224和固定板223。

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和固定板223依次间隔设置在底板224上,座体225与固定板223连接且位于固定板223远离第二限位板222的一侧,座体225用于安装在车架上。

触发开关24固定于底板224上,且位于第二限位板222和固定板223之间。

这样的安装座22,集成度较高,降低了生产制造难度,同时便于触发开关24、导向杆21、复位件23等的安装。座体225、底板224、固定板223、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均可以选用钢板,强度硬度较佳。该座体225通过螺栓安装到固定板223上,同时该座体225设置有安装孔2251,安装孔2251与螺栓配合,实现将座体225安装到车架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和固定板223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和固定板223均与底板224垂直设置。

这样的设置,安装座22整体集成度较高,结构紧凑,可以避免占用较多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底板224和固定板223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底板224和固定板223可以通过模具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由型钢进行切割形成。

结合图1,缓冲组件20还包括壳体25,壳体25与安装座22连接,触发开关24位于壳体25和安装座22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内。

结合图1,缓冲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缓冲组件20间隔设置。

为了便于理解该缓冲组件20的具体结构,图1中左侧的缓冲组件20的壳体25处于待安装状态,图1中右侧的缓冲组件20的壳体25处于安装状态。

通过安装壳体25,可以对触发开关2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壳体25也对复位件23进行了保护。同时,当无人车在作业过程遇到障碍物不对称碰撞时,两个缓冲组件20可以做出不同程度的缓冲,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缓冲吸能效果。同理,其他实施例中,缓冲组件2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装置100,防撞装置100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施例中,安装有防撞装置100的无人车在行进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时,防撞梁10推动导向杆21向后运动,复位件23可以对导向杆21进行缓冲,由此可避免防撞梁10与障碍物刚性碰撞。

由于该防撞梁10与导向杆21是铰接的,在防撞梁10受到侧向冲击时,可以通过转动作用,将这些侧向冲击转变成正向冲击,通过导向杆21的直线滑动作用直接传递至复位件23上,通过复位件23进行缓冲吸能。

由于该导向杆21上凸设有止抵部212,止抵部212限位于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之间,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对导向杆21的缓冲行程进行约束,以保证防撞缓冲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100、底盘及无人车,导向杆21与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均滑动连接,可以提高导向杆21滑动的平稳性。当无人车撞到障碍物后,障碍物冲击到防撞梁10上,导向杆21在防撞梁10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座22滑动的时候,在复位件23的作用下,可以对防撞梁10受到的冲击进行缓冲吸能,避免防撞梁受到刚性冲击。同时,通过止抵部212限位在第一限位板221和第二限位板222之间,可以对防撞梁10的缓冲行程进行约束,可以保证防撞缓冲效果。由于该防撞梁10与导向杆21是铰接的,这样相对于防撞梁10来说,无论是正向冲击,还是侧向冲击,缓冲组件20都能对该冲击进行缓冲。

底盘包括该防撞装置100,其具有该防撞装置的全部功能。

无人车包括该底盘,其具有该底盘的全部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