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4128发布日期:2020-09-04 12:10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设计时会因考虑从用车过程中的出现碰撞等意外情况,设计其中汽车碰撞发生率最高的两个部位分别是车头和车尾,虽然碰撞时可以通过保险杠的变形或者保险杠后方的吸能盒溃缩实现吸能,从而保住车身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但是保险杠与吸能盒在遇到碰撞时,往往是直接以塑性变形的方式吸能,在后期维修时需要更换,造成了维修成本高、配件需厂方发货到4s店,然后才能进行钣金矫正、喷漆安装,造成维修工时长,严重影响车主的出行,实际上吸能盒的溃缩吸能无非是吸收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动能,如能够设计一种在碰撞时吸能,外力消失后自行恢复的吸能装置,则能大幅降低维修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碰撞时吸能收缩,外力消失后自行恢复的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筒体,所述吸能筒体内设有活塞,所述吸能筒体底部设有后通孔、前部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前通孔,所述后通孔与前通孔之间穿有可沿吸能筒体轴向方向滑动的顶杆,所述活塞固定于顶杆上;所述活塞朝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撑弹簧;所述活塞上设有若干组沿其周向方向均布设置的阻尼孔组,每组阻尼孔组均包括两个沿活塞周向方向布置的阻尼孔,所述阻尼孔朝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端彼此远离,所述阻尼孔背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端孔口彼此靠近且其两者的中心轴线在活塞背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端端面位置处的外侧相交。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吸能筒体内注入液压油,活塞在支撑弹簧的推动下始终保持靠近端盖的一侧,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轻微磕碰时,可通过弹簧自身的弹力支撑住保险杠避免保险杠后退收缩;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低速状态(一档滑行)下的撞击时,顶杆后退带动活塞压缩支撑弹簧,液压油从活塞朝向后通孔的一侧通过阻尼孔流往端盖一侧,同时通过支撑弹簧进行吸能,待撞击过后,支撑弹簧推动活塞使顶杆复位,液压油在活塞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中速状态(5km/h-20km/h)下撞击时,支撑弹簧弹力不足以支撑并快速吸收冲击力,此时由于顶杆带动活塞快速移动,促使液压油从各个阻尼孔组内快速流动产生流动阻力,通过该阻力来吸收冲击力,阻尼孔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阻尼效果,如阻尼孔开设过小,会导致阻力过大,如阻尼孔开设过大,会导致阻力过小,因此为保证液压油在同等流量截面的状态下提供最佳的阻尼效果,将阻尼孔组的两个阻尼孔彼此倾斜开设,促使碰撞产生时,液压油从两个阻尼孔内快速流出时在活塞外相互冲击以此增加阻尼力度,从而在不同的碰撞速度、力度下快速吸收冲击力,当冲击过去后,支撑弹簧推动活塞使顶杆复位,液压油在活塞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相比现有吸能盒,吸能效果更具线性,日常磕碰不溃缩,低速及中速撞击时提供不同的吸能效果,尽可能保证保险杠及车架的完整性,且能自动恢复,并能经受多次撞击,后期修复时只需更换前后包围或对前后包围喷漆补漆即可,避免更换保险杠、吸能盒的情况发生,大幅降低维修成本及时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尼孔组上的两个阻尼孔之间的轴线夹角a为45度至90度。

上述结构中,两个阻尼孔之间的轴线夹角优选为90度,以保证最佳的阻尼孔组数量的排列及两个阻尼孔喷出的液压油对冲产生的阻尼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塞朝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端端面位置设有直径大于顶杆外径的活塞定位缘,所述吸能筒体底部的后通孔外缘处设有筒体定位缘,所述支撑弹簧两端分别套于活塞定位缘及筒体定位缘上。

上述结构中,支撑弹簧通过活塞定位缘及筒体定位缘实现定位,避免支撑弹簧刮擦顶杆导致顶杆外壁磨损造成后通孔上的油封漏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塞朝向端盖的一端,其顶杆上设有与活塞相抵的轴肩。

上述结构中,轴肩用于固定活塞的轴向位置,并将顶杆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活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肩与端盖之间设有缓冲环。

上述结构中,缓冲环两端面分别于轴肩及与端盖相抵,所述缓冲环为聚四氟乙烯环,具有耐油性好,强度高,在活塞复位时能作为垫片进行支撑,避免活塞或轴肩与端盖发生磕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杆背向吸能筒体底部的一端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表面设有摩擦纹路。

上述结构中,汽车保险杠固定于支撑台上与支撑台相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摩擦纹路呈十字交叉设置。

上述结构中,摩擦纹路可保证支撑台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台中心设有固定螺孔。

上述结构中,固定螺孔用于旋入固定螺栓,由于活塞、顶杆的周向固定能力较差,因此固定螺栓在穿过保险杠旋入固定螺孔时,摩擦纹路能与保险杠之间产生摩擦力防止固定螺栓旋紧使导致顶杆发生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与吸能筒体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上述结构中,可方便生产、拆卸及维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能筒体靠近端盖的一端其外圆柱壁上设有若干沿其周向方向设置的固定耳。

上述结构中,固定耳用于与车架连接,固定耳设置在吸能筒体靠近端盖的一端,使吸能筒体置于车架内,能有效降低该装置的轴向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吸能筒体内注入液压油,活塞在支撑弹簧的推动下始终保持靠近端盖的一侧,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轻微磕碰时,可通过弹簧自身的弹力支撑住保险杠避免保险杠后退收缩;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低速状态(一档滑行)下的撞击时,顶杆后退带动活塞压缩支撑弹簧,液压油从活塞朝向后通孔的一侧通过阻尼孔流往端盖一侧,同时通过支撑弹簧进行吸能,待撞击过后,支撑弹簧推动活塞使顶杆复位,液压油在活塞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当顶杆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中速状态(5km/h-20km/h)下撞击时,支撑弹簧弹力不足以支撑并快速吸收冲击力,此时由于顶杆带动活塞快速移动,促使液压油从各个阻尼孔组内快速流动产生流动阻力,通过该阻力来吸收冲击力,阻尼孔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阻尼效果,如阻尼孔开设过小,会导致阻力过大,如阻尼孔开设过大,会导致阻力过小,因此为保证液压油在同等流量截面的状态下提供最佳的阻尼效果,将阻尼孔组的两个阻尼孔彼此倾斜开设,促使碰撞产生时,液压油从两个阻尼孔内快速流出时在活塞外相互冲击以此增加阻尼力度,从而在不同的碰撞速度、力度下快速吸收冲击力,当冲击过去后,支撑弹簧推动活塞使顶杆复位,液压油在活塞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相比现有吸能盒,吸能效果更具线性,日常磕碰不溃缩,低速及中速撞击时提供不同的吸能效果,尽可能保证保险杠及车架的完整性,且能自动恢复,并能经受多次撞击,后期修复时只需更换前后包围或对前后包围喷漆补漆即可,避免更换保险杠、吸能盒的情况发生,大幅降低维修成本及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溃缩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溃缩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局部旋转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轴肩及缓冲环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0-吸能筒体;101-后通孔;1011、1011'、1011"-油封;102-筒体定位缘;103-固定耳;11-活塞;111-阻尼孔组;1111-阻尼孔;112-活塞定位缘;12-端盖;121-前通孔;13-顶杆;131-轴肩;132-缓冲环;133-支撑台;1331-摩擦纹路;1332-固定螺孔;14-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6,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汽车液压扰流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筒体10,所述吸能筒体10内设有活塞11,所述吸能筒体10底部设有后通孔101、前部设有端盖12,所述端盖12上设有前通孔121,所述后通孔101与前通孔121之间穿有可沿吸能筒体10轴向方向滑动的顶杆13,所述活塞11固定于顶杆13上;所述活塞11朝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撑弹簧14;所述活塞11上设有若干组沿其周向方向均布设置的阻尼孔组111,每组阻尼孔组111均包括两个沿活塞11周向方向布置的阻尼孔1111,所述阻尼孔1111朝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端彼此远离,所述阻尼孔1111背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端孔口彼此靠近且其两者的中心轴线在活塞11背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端端面位置处的外侧相交。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吸能筒体10内注入液压油,活塞11在支撑弹簧14的推动下始终保持靠近端盖12的一侧,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图中未示出)遇到轻微磕碰时,可通过弹簧14自身的弹力支撑住保险杠避免保险杠后退收缩;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低速状态(一档滑行)下的撞击时,顶杆13后退带动活塞11压缩支撑弹簧14,液压油从活塞11朝向后通孔101的一侧通过阻尼孔1111流往端盖12一侧,同时通过支撑弹簧14进行吸能,待撞击过后,支撑弹簧14推动活塞11使顶杆13复位,液压油在活塞11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中速状态(5km/h-20km/h)下撞击时,支撑弹簧14弹力不足以支撑并快速吸收冲击力,此时由于顶杆13带动活塞11快速移动,促使液压油从各个阻尼孔组111内快速流动产生流动阻力,通过该阻力来吸收冲击力,阻尼孔1111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阻尼效果,如阻尼孔1111开设过小,会导致阻力过大,如阻尼孔1111开设过大,会导致阻力过小,因此为保证液压油在同等流量截面的状态下提供最佳的阻尼效果,将阻尼孔组111的两个阻尼孔1111彼此倾斜开设,促使碰撞产生时,液压油从两个阻尼孔1111内快速流出时在活塞11外相互冲击以此增加阻尼力度,从而在不同的碰撞速度、力度下快速吸收冲击力,当冲击过去后,支撑弹簧14推动活塞11使顶杆13复位,液压油在活塞11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相比现有吸能盒,吸能效果更具线性,日常磕碰不溃缩,低速及中速撞击时提供不同的吸能效果,尽可能保证保险杠及车架的完整性,且能自动恢复,并能经受多次撞击,后期修复时只需更换前后包围或对前后包围喷漆补漆即可,避免更换保险杠、吸能盒的情况发生,大幅降低维修成本及时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孔组111上的两个阻尼孔1111之间的轴线夹角a为45度至90度。

上述结构中,两个阻尼孔1111之间的轴线夹角优选为90度,以保证最佳的阻尼孔组111数量的排列及两个阻尼孔1111喷出的液压油对冲产生的阻尼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11朝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端端面位置设有直径大于顶杆13外径的活塞定位缘112,所述吸能筒体10底部的后通孔101外缘处设有筒体定位缘102,所述支撑弹簧14两端分别套于活塞定位缘112及筒体定位缘102上。

上述结构中,支撑弹簧14通过活塞定位缘112及筒体定位缘102实现定位,避免支撑弹簧14刮擦顶杆13导致顶杆13外壁磨损造成后通孔101上的油封1011漏油。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11朝向端盖12的一端,其顶杆13上设有与活塞11相抵的轴肩131,所述前通孔121内设有油封1011'。

上述结构中,轴肩131用于固定活塞11的轴向位置,并将顶杆13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活塞11;所述活塞11上设有油封1011"。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肩131与端盖12之间设有缓冲环132。

上述结构中,缓冲环132两端面分别于轴肩131及与端盖12相抵,所述缓冲环132为聚四氟乙烯环,具有耐油性好,强度高,在活塞11复位时能作为垫片进行支撑,避免活塞11或轴肩131与端盖12发生磕碰。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13背向吸能筒体10底部的一端设有支撑台133,所述支撑台133表面设有摩擦纹路1331。

上述结构中,汽车保险杠固定于支撑台133上与支撑台133相抵。

本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纹路1331呈十字交叉设置。

上述结构中,摩擦纹路1331可保证支撑台133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牢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133中心设有固定螺孔1332。

上述结构中,固定螺孔1332用于旋入固定螺栓(图中未示出),由于活塞11、顶杆13的周向固定能力较差,因此固定螺栓在穿过保险杠旋入固定螺孔1332时,摩擦纹路1331能与保险杠之间产生摩擦力防止固定螺栓旋紧使导致顶杆13发生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盖12与吸能筒体10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上述结构中,可方便生产、拆卸及维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筒体10靠近端盖12的一端其外圆柱壁上设有若干沿其周向方向设置的固定耳103。

上述结构中,固定耳103用于与车架连接,固定耳103设置在吸能筒体10靠近端盖12的一端,使吸能筒体10置于车架内,能有效降低该装置的轴向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吸能筒体10内注入液压油,活塞11在支撑弹簧14的推动下始终保持靠近端盖12的一侧,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图中未示出)遇到轻微磕碰时,可通过弹簧14自身的弹力支撑住保险杠避免保险杠后退收缩;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低速状态(一档滑行)下的撞击时,顶杆13后退带动活塞11压缩支撑弹簧14,液压油从活塞11朝向后通孔101的一侧通过阻尼孔1111流往端盖12一侧,同时通过支撑弹簧14进行吸能,待撞击过后,支撑弹簧14推动活塞11使顶杆13复位,液压油在活塞11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当顶杆13前端的保险杠遇到中速状态(5km/h-20km/h)下撞击时,支撑弹簧14弹力不足以支撑并快速吸收冲击力,此时由于顶杆13带动活塞11快速移动,促使液压油从各个阻尼孔组111内快速流动产生流动阻力,通过该阻力来吸收冲击力,阻尼孔1111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阻尼效果,如阻尼孔1111开设过小,会导致阻力过大,如阻尼孔1111开设过大,会导致阻力过小,因此为保证液压油在同等流量截面的状态下提供最佳的阻尼效果,将阻尼孔组111的两个阻尼孔1111彼此倾斜开设,促使碰撞产生时,液压油从两个阻尼孔1111内快速流出时在活塞11外相互冲击以此增加阻尼力度,从而在不同的碰撞速度、力度下快速吸收冲击力,当冲击过去后,支撑弹簧14推动活塞11使顶杆13复位,液压油在活塞11的推动下反向回流,从而使保险杠归位;相比现有吸能盒,吸能效果更具线性,日常磕碰不溃缩,低速及中速撞击时提供不同的吸能效果,尽可能保证保险杠及车架的完整性,且能自动恢复,并能经受多次撞击,后期修复时只需更换前后包围或对前后包围喷漆补漆即可,避免更换保险杠、吸能盒的情况发生,大幅降低维修成本及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