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辅助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顶自行车固定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外出休闲旅游往往会带上自行车,而汽车本身的内部空间狭小导致无法容纳自行车,这样在车顶上安装车顶自行车固定架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1892073.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车顶自行车架,其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底杆和车架固持结构,底杆两端分别与车轮固定组件滑动连接,位于两个车轮固定组件之间且分别与两个底杆连接的后连接组件和前连接组件,底杆的上端设有贯通底杆前端和后端的车轮定位槽,其可同时装载多辆自行车。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车顶自行车架虽然能够同时装载多辆自行车、安全稳固。但是,在自行车固定在车顶的过程中,仍需人工搬动自行车至车顶或从车顶搬至地面,并需要人工进行固持,其操作繁琐,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车顶自行车固定架,该车顶自行车固定架可升降式移动自行车至车顶处放置,其无需人工搬动自行车上下车顶,也不需要用户在车顶对自行车进行固持,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顶自行车固定架,包括:
第一固定杆组,用于固持自行车;
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的一端可转动式装设于汽车的车顶面板,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组;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并与所述翻转机构转动配合,用于带动所述翻转机构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固定杆组移动至所述车顶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组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杆,各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相平行间隔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相夹持配合以对自行车进行固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包括:第一杆件及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翻转机构远离所述驱动机构的端部相铰接;所述第二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件背向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旋转臂及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旋转臂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组,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并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臂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组,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且所述第二旋转臂与所述第一旋转臂相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车顶自行车固定架还包括:第二固定杆组,所述第二固定杆组固定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所述第一旋转臂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杆组的端部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杆组,所述第二旋转臂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杆组的端部可转动式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杆组。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涡轮及蜗杆,所述涡轮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并与所述翻转机构相连接,所述蜗杆连接于所述涡轮并与所述涡轮传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固定座,各所述固定座相间隔设置并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所述蜗杆穿设于各所述固定座并可相对于各所述固定座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车顶自行车固定架还包括:第三固定杆组及框型件,所述第三固定杆组固定装设于所述车顶面板,所述框型件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杆组背向所述车顶面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固定杆组固定装设于所述框型件背向所述第三固定杆组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件及所述第二杆件呈y型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车顶自行车固定架,是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翻转机构进行翻转操作,翻转机构带动第一固定杆组移动至车顶面板,进而令固持在第一固定杆组上的自行车随第一固定杆组移动至车顶面板处放置,无需人工搬动自行车至车顶面板处进行固持,其操作简单,节约人力;还能够基于驱动机构、翻转机构及第一固定杆组之间的协同作用,以使自动车随第一固定杆组从车顶面板移出,便于用户取放自行车,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车顶自行车固定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顶自行车固定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车顶自行车固定架固持自行车移动至车顶面板处时的半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车顶自行车固定架固持自行车移动至车顶面板处的完全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100、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第一固定杆组;11、第一固定杆;111、第一杆件;112、第二杆件;20、翻转机构;21、第一旋转臂;22、第二旋转臂;30、车顶面板;40、驱动机构;41、涡轮;42、蜗杆;43、固定座;50、第二固定杆组;60、第三固定杆组;70、框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其能够通过升降的方式将自行车固定放置在汽车的车顶位置处,无需人为搬动自行车至车顶进行固持,操作简单,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感受。
该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包括:第一固定杆组10、翻转机构20及驱动机构40。
其中,第一固定杆组10用于固持自行车,即:在自行车未放置在汽车的车顶面板30上之前,用户可站在地面上将自行车固持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无需用户搬动自行车至车顶面板30处进行固定,可节约用户体力。
另外,翻转机构20的一端可转动式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在于第一固定杆组10上,以基于翻转机构20的转动过程来带动第一固定杆组10进行升降。
另外,该驱动机构40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并且该驱动机构40与翻转机构20之间相传动配合,即:当驱动机构40转动时,驱动机构40带动翻转机构20进行翻转操作,翻转机构20翻转的过程中可带动第一固定杆组10进行升降,进而固持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的自行车随第一固定杆组10进行升降式移动,并最终可将自行车放置在车顶面板30上或将自行车移出车顶面板30,整个过程均无需人为搬动自行车至车顶进行固持,有效节约人力资源。
其中,第一固定杆组10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杆11,各个第一固定杆11之间相平行间隔设置,并且各个第一固定杆11之间相夹持配合以对自行车进行固持,即:用户可将自行车放置在两相邻第一固定杆11之间,并利用两相邻第一固定杆11之间的夹持作用固持自行车;另外,各个第一固定杆11均与翻转机构20相铰接,以便于各个第一固定杆11可基于翻转机构20的翻转过程进行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固定杆组10至少包括两个第一固定杆11,其第一固定杆组10上至少可以固定安置一辆自行车,即:第一固定杆组10中所具有的第一固定杆11的数量越多,其所能固持的自行车数量越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将多辆自行车放置在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上,其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上所固持的自行车数量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一辆自行车。
其中,第一固定杆11包括第一杆件111及第二杆件112,第一杆件111与翻转机构20远离驱动机构40的一端相铰接配合,即:第一杆件111可随翻转机构20的翻转而转动,并可移动至车顶面板30上;第二杆件112固定连接在第一杆件111背向驱动机构40的一侧,该第二杆件112用于对自行车的前轮进行固定,以防止自行车在汽车移动过程中出现晃动。
可以理解的,上述第一固定杆11上除了可设置第二杆件112对前轮进行固定之外,还可通过设置第三杆件对自行车的后轮进行固定,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行车的稳固性。
另外,第一杆件111与第二杆件112之间呈y型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杆件112除了可与第一杆件111之间呈y型连接之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令第一杆件111与第二杆件112之间呈其他形状的连接,如t型。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第二杆件112呈直线型设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将第二杆件112设置为其他形状,如w型、m型等,以起到固定自行车车轮的效果。
其中,翻转机构20包括:第一旋转臂21及第二旋转臂22,第一旋转臂21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一固定杆组10,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并与驱动机构40相连接;第二旋转臂22的一端可转动式连接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另一端可转动式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并且第一旋转臂21与第二旋转臂22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第一旋转臂21远离车顶面板3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杆件111上,并能够相对于该第一杆件111转动;第二旋转臂22远离车顶面板3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杆件111上,也能够相对于第一杆件111转动,同时,第一旋转臂21及第二旋转臂22与第一杆件111相连接的位置之间相互间隔。当驱动机构40带动第一旋转臂21转动时,第一旋转臂21可带动第一固定杆组10及第二旋转臂22转动,进而可令固持在第一固定杆组10处的自行车随第一固定杆组10的移动而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该驱动机构40除了可与第一旋转臂21进行传动配合,以令第一旋转臂21带动第二旋转臂22及第一固定杆组10转动之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将驱动机构40与第二旋转臂22进行传动配合,以使第二旋转臂22带动第一旋转臂21及第一固定杆组10转动。
其中,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还包括第二固定杆组50,该第二固定杆组50固定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第一旋转臂21远离第一固定杆11的端部可转动式连接于第二固定杆组50上,第二旋转臂22远离第一固定杆11的端部也可转动时连接在第二固定杆组50上,即:第一旋转臂21及第二旋转臂22均可在驱动机构40的带动下均可以其与第二固定杆组50相连接的位置为轴心进行转动。
其中,该驱动机构40包括:涡轮41及蜗杆42,涡轮41可转动式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并且涡轮41通过传动轴(图未标)与翻转机构20中的第一旋转臂21相连接,以便于涡轮41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带动第一旋转臂21以传动轴为轴进行转动;蜗杆42与涡轮41相连接并可与涡轮41进行传动配合。
可以理解的,蜗杆42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并可相对于车顶面板30转动,基于涡轮41与蜗杆42之间的传动配合,用户可通过转动蜗杆42带动涡轮41以传动轴为轴进行转动,进而涡轮41带动第一旋转臂21转动。
其中,在车顶面板30上还装设有若干个固定座43,各个固定座43相互间隔,各个固定座43之间呈直线设置在车顶面板30上,其是用于限定蜗杆42的活动范围,当蜗杆42穿设在各个固定座43上时,蜗杆42仅能够相对于固定座43进行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各个固定座43上开设有贯穿孔(图未示),蜗杆42与贯穿孔的形状相适配,蜗杆42穿过固定座43上的贯穿孔并能够相对于该贯穿孔的轴心进行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
其中,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还包括:第三固定杆组60及框型件70,第三固定杆组60固定装设在车顶面板30上,框型件70固定装设在于第三固定杆组60背向车顶面板30的一侧,并且第二固定杆组50固定装设在框型件70背向第三固定杆组60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如图1所示,涡轮41通过传动轴远离第一旋转臂21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杆组60之间进行可转动式连接,蜗杆42装设在框型件70的下方。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的工作过程,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可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时,第一固定杆组10正对于汽车的后备箱盖处,用户可将自行车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用户借助手枪钻或者手动扳手转动蜗杆42顺时针转动,蜗杆42带动涡轮41顺时针转动,进而涡轮41通过传动轴带动第一旋转臂21顺时针转动,第一旋转臂21带动第一固定杆组10及第二旋转臂22顺时针转动;进而,固定装设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的自行车随第一固定杆组10转动,如图3所示,并最终转动至车顶面板30上方,如图4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将自行车从车顶面板30处取下时,也可借助手枪钻或手动扳手逆时针转动蜗杆42,进而令涡轮41、第一旋转臂21及第二旋转臂22逆时针转动,从而令第一固定杆组10携持自行车从车顶移出车顶面板30,如图1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车顶自行车固定架100,通过驱动机构40带动翻转机构20进行翻转操作,翻转机构20带动第一固定杆组10移动至车顶面板30,进而令固持在第一固定杆组10上的自行车随第一固定杆组10移动至车顶面板30处放置,无需人工搬动自行车至车顶面板30处进行固持,其操作简单,节约人力;还能够基于驱动机构40、翻转机构20及第一固定杆组10之间的协同作用,以使自动车随第一固定杆组10从车顶面板30移出,便于用户取放自行车,有效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