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4603发布日期:2020-05-15 18:4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成为人们生活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开小汽车自驾游和长途旅行。当长时间的驾驶后,驾驶员会很疲劳,需要适当的休息,不然会带来危险隐患。可是传统的小汽车座椅其靠背和前头枕是连接在一起的,即前头枕固定在座椅靠背的上方,当小汽车座椅靠背向后打开后放倒时可与坐垫形成一定的夹角,但是最大只能达到约140度,不能完全放平,同时由于前头枕较靠背高出一截,因靠背整体过长,都无法实现将靠背放平与坐垫成床铺,导致汽车座椅的人只能半躺在座椅上休息,不能像平躺在床上那样舒服的休息,使汽车座椅上休息的人舒适度非常差,而且由于平通车辆空间有限,脚也伸展不开,休息时根本没有舒适度。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包括:

前座椅,其设置汽车内,所述前座椅包括底座、可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靠背以及可动设置在所述靠背上的前头枕,所述靠背包括靠背框架、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内的上靠背体和下靠背体,所述靠背框架呈倒置的u型并且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左端铰接,所述上靠背体的下端与所述靠背框架的内侧壁上部铰接,所述下靠背体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左端铰接,使得所述上靠背体、所述下靠背体可以相互远离地向后打开或相互靠近地闭合在所述靠背框架内;

其中,所述靠背框架可转动至折叠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下靠背体可背向所述底座转动至与所述底座向平直,并且所述下靠背体的背面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可用于支撑所述下靠背体。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后座椅,其设置在汽车内并位于所述前座椅的后面,所述后座椅包括后座体、可动地设置在所述后座体上的后背体,所述后背体包括后背板、设置在所述后背板内的两个后背内体、设置在所述后背板上端的多个后头枕,所述后背板的下端与所述后座体的左端铰接,所述后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后背内体对应的缺口,所述后背内体的下端与所述缺口的下端铰接,使得所述后背内体可相对于所述后背板向后转动。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靠背框架包括两个侧边框和上边框,所述侧边框的背向上设置有遮挡帘,所述前头枕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边框上。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侧边框上设置有遮挡槽,所述遮挡帘选择性地收纳在所述遮挡槽内,所述遮挡帘为折扇式的,所述遮挡帘包括两个侧板、多个内支杆以及遮挡帘本体,所述侧板的一端、所述内支杆的一端通过转轴铰接,并且所述转轴与所述遮挡槽连接,所述遮挡帘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多个所述内支杆分别与所述遮挡帘本体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遮挡槽的端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侧边板的一端连接有弹簧,所述滑动板用于选择性地阻挡所述侧边板。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上靠背体的背面设置有放置槽和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将所述上靠背体选择性地固定所述靠背框架上,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开关把手和锁体,所述开关把手设置在所述上靠背体的背面,所述锁体设置在上靠背体的侧壁,并且所述靠背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锁体对应的锁孔,所述开关把手用于启动/闭合所述锁体。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下靠背体的背面的凸出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的u型支架杆,所述u型支架杆的上端与所述凸出部的侧壁之间为阻尼铰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下靠背体的背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支撑部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下靠背体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撑部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电动推动机构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电动推动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三支撑板推出所述第三凹槽或收纳至所述第三凹槽内。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主要包括前座椅,该前座椅中的下靠背体、上靠背体均可以从靠背框架转动出来,这样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以及提高了前座椅的多功能性。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前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前座椅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后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遮挡帘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靠背框架折叠至底座的结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侧边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前座椅的结构左视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前座椅的另一结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多功能座椅中前座椅的另一结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包括:

前座椅10,其设置汽车内,所述前座椅10包括底座11、可动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的靠背12以及可动设置在所述靠背12上的前头枕13,所述靠背12包括靠背框架121、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121内的上靠背体122和下靠背体123,所述靠背框架121呈倒置的u型并且下端与所述底座11的左端铰接,所述上靠背体122的下端与所述靠背框架121的内侧壁上部铰接,所述下靠背体123的下端与所述底座11的左端铰接,使得所述上靠背体122、所述下靠背体123可以相互远离地向后打开或相互靠近地闭合在所述靠背框架121内;

其中,所述靠背框架121可转动至折叠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下靠背体123可背向所述底座11转动至与所述底座11向平直,并且所述下靠背体123的背面设置有支撑部15,所述支撑部15可用于支撑所述下靠背体12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当用户需要休息时,可以将下靠背体123从靠背框架121内转动出来并与底座11平直,这样用户可以做到后座椅上然后把整个腿部放置前座椅的底座上,当然,把靠背框架121可转动至折叠在所述底座11上,使得靠背框架121不会影响用户平躺;当用户不是做在后座椅上而非司机时,用户想要平躺休息时,同样可以把下靠背体123从靠背框架121内转动出来并与底座11平直,然后用支撑部15支撑下靠背体123,用户靠背框架121转动至折叠在底座11上即可,再把腿部放置在下靠背体123和底座11上,以实现用户在汽车内平躺的休息;另外,用户不平躺时,也可以把上靠背体122从靠背框架121转动出来,上靠背体122可以放置零食或者支撑用户的手机、平板电脑,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多功能座椅,主要包括前座椅10,该前座椅10中的下靠背体123、上靠背体122均可以从靠背框架121转动出来,这样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以及提高了前座椅10的多功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后座椅20,其设置在汽车内并位于所述前座椅10的后面,所述后座椅20包括后座体21、可动地设置在所述后座体21上的后背体22,所述后背体22包括后背板221、设置在所述后背板221内的两个后背内体222、设置在所述后背板222上端的多个后头枕223,所述后背板223的下端与所述后座体21的左端铰接,所述后背板221上设置有与所述后背内体222对应的缺口224,所述后背内体222的下端与所述缺口224的下端铰接,使得所述后背内体222可相对于所述后背板221向后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了进一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后座椅20,与前座椅10搭配使用,后座椅20平时可以坐上2-3人,满足基本使用需要;后座椅20上设置了两个后背内体222,并且开设了缺口224,后背内体222的下端与所述缺口224的下端铰接,这样后背内体222可以向后转动,这样坐在后座椅20上的用户可以平躺在后座椅20上了,进一步增加了该汽车多功能座椅的实用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后座椅20,该后座椅20与前座椅10搭配使用,可以增加用户使用的舒适性,也增加了该汽车多功能座椅的实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靠背框架121包括两个侧边框124和上边框125,所述侧边框124的背向上设置有遮挡帘30,所述前头枕13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上边框125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当用户想要平躺在汽车内休息时,用户要把下靠背体123处于平直时,用户的小腿部和脚部可以通过靠背框架121伸到前座椅的底座11上,使得用户平躺下来,但是司机会看到用户的脚部,这样会对司机不礼貌,所以在侧边框124的背向上设置有遮挡帘30,用户可以把遮挡帘30打开,可以遮挡住司机眼睛的视线余光,也避免了用户的尴尬。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遮挡帘30,可以为司机提供遮挡,避免司机看到用户的脚部,尊重司机,也避免了用户的尴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边框124上设置有遮挡槽126,所述遮挡帘30选择性地收纳在所述遮挡槽126内,所述遮挡帘30为折扇式的,所述遮挡帘30包括两个侧板31、多个内支杆32以及遮挡帘本体33,所述侧板31的一端、所述内支杆32的一端通过转轴34铰接,并且所述转轴34与所述遮挡槽126连接,所述遮挡帘本体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31连接,多个所述内支杆32分别与所述遮挡帘本体33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侧边框124上设置有遮挡槽126,遮挡帘30在闭合状态时,隐藏在侧边框124上的遮挡槽126内,不会占据车内空间;用户将靠背框架121转动至折叠在底座11上然后将遮挡帘30打开,为了方便用户打开遮挡帘30,在转轴34上设置了扭簧160,扭簧160分别连接着两个侧板31将侧板31展开,两个侧板31展开并带动遮挡帘本体33展开,这样遮挡帘30就可以阻挡司机的视线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遮挡帘30的具体结构,该结构设置在侧边框124上,也不占据车内空间,方便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槽126的端部设置有滑槽127,所述滑槽127内设置有滑动板128,所述滑动板128远离所述侧边板12的一端连接有弹簧129,所述滑动板128用于选择性地阻挡所述侧板3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用户将滑动板128向滑槽127内推动,滑动板129压缩弹簧129,这样滑动板128将逐渐的与侧板31,遮挡帘30将可以被打开了,当遮挡帘30上的侧板31转动至遮挡槽126的另一端时再被对应的滑动板128阻挡住,这样可以将整个遮挡帘30上两个侧板31都用滑动板128阻挡住,使得遮挡帘30处于展开状态,避免司机看到用户的脚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了滑槽127、滑动板128等结构,可将侧板31固定住,使得遮挡帘30处于展开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靠背体122的背面设置有放置槽130和锁定机构131,所述锁定机构131用于将所述上靠背体122选择性地固定所述靠背框架12上,所述锁定机构131包括设置在开关把手132和锁体133,所述开关把手132设置在所述上靠背体122的背面,所述锁体133设置在上靠背体122的侧壁,并且所述靠背框架12上设置有与所述锁体133对应的锁孔,所述开关把手132用于启动/闭合所述锁体13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用户把上靠背体122向后可以转动至与底座11平置,此时,上靠背体122的背面则朝向上,这样用户可以在上靠背体122的背面设置有放置槽130内放置一些小零食;另外,在上靠背体122设置锁定机构131,锁定机构131包括设置在开关把手132和锁体133,用户使用开关把手132用于启动/闭合锁体133,以实现上靠背体122与靠背框架12之间的固定或分离,开关把手132和锁体133可以是机械控制连接,也可以是电动控制连接,具体原理不在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放置槽130和锁定机构131,放置槽130可以用于放置零食;锁定机构131实现上靠背体122与靠背框架12之间的固定或分离,增加了安全性,也进一步地前座椅10的实用性。

如图5、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5包括设置在所述下靠背体123的背面的凸出部151、设置在所述凸出部151上的u型支架杆152,所述u型支架杆152的上端与所述凸出部151的侧壁之间为阻尼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当用户需要平躺在汽车内时,将后座椅20上的后背内体222向后转动,用户的上半身躺在后背体22和后背内体222上;另外,将靠背框架121向底座11转动,若是靠背框架121上的前头枕与中控台用干涉,则用户可以将前头枕13向上转动到上边框125上;然后将下靠背体123向后座椅20转动使得下靠背体123与前座椅10的底座11平置,此时用户即可平躺在汽车内进行休息了,为了将下靠背体123较好地支撑住,用户将u型支架杆152相对凸出部151向下转动至接触汽车底面,这样更加安全地将用户支撑起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支撑部的具体结构,该结构可以较好地将靠背体123较好地支撑住,实现用户平躺在汽车内进行休息。

如图5、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靠背体123的背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54,所述支撑部15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54内,所述支撑部15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凹槽154远离所述底座1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154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在下靠背体123的背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54,支撑部15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上端与第一凹槽154远离底座11的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板卡接在第一凹槽154内;这样在第一支撑板收纳在第一凹槽154内时,不会占据车内的空间,也不会影响到用户上下车;当用户将下靠背体123转到靠近后座椅20时,可以将支撑部15从第一凹槽内向外拉出,使得支撑部15的下端接触到汽车地面把下靠背体123支撑起来,此时,用户可以将腿部伸置放置在前座椅10的底座11上了,并且用户再把后座椅20上的后背内体222向后转动,这样即使在两厢的汽车内用户也可平躺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支撑部15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简单,方便用户使用,并能给用户提供舒适使用感受。

如图5、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靠背体123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凹槽155,所述支撑部15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155内,所述支撑部15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155远离所述底座1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155内,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三凹槽156,所述第三凹槽156内设置有电动推动机构157和第三支撑板158,所述电动推动机构157用于将所述第三支撑板158推出所述第三凹槽156或收纳至所述第三凹槽156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本实施例中,当下靠背体123被收纳在靠背框架121中时,不会占据车内的空间,也不会影响到用户上下车;支撑部15可以收纳在第二凹槽155内,仍然不会影响到坐在后座椅20上的用户,支撑部15朝向用户的表面可以与下靠背体123做成相同颜色的,也显得美观;支撑部15为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内设置有第三凹槽156,第三凹槽156内设置有电动推动机构157和第三支撑板158,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电动推动机构157将第三支撑板158推出第三凹槽156,也就是,可以调节整个支撑部的长度,实现对下靠背体123与汽车底面直径的高度调节,这样用户可以将下靠背体123调节至高于底座,当客户的腿部处于半伸缩呈倒v型时下靠背体123可以支撑起用户的小腿部,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以及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用户也可以把后座椅20上的后背内体222向后转动,这样即使在两厢的汽车内用户的上半身也可以平躺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支撑部15的另一种,此时支撑部15可以调节长度,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以及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下靠背体123也设置有锁定机构131,以实现下靠背体123与与靠背框架12之间的固定或分离,具体远离不在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