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动桥总成和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4247发布日期:2020-12-18 18:30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驱动桥总成和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驱动桥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驱动桥总成,多数是电机与桥中心线平行布置,因此电机质心不在桥的轴线上,少数电机与桥是贯穿式连接,但由于差速机构、调节速比机构等复杂零部件的存在,依然不能保证电机的质心坐落于桥的轴线上。因此在电机安装到车辆上后,悬架会承受较大的扭转力矩,从而影响整车的平顺性、稳定性,同时还会造成悬架的可靠性下降。

另外,目前的电机与桥布置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占用了较大空间,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车辆空间更加捉襟见肘,并且由于零部件较多,同时也带来了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驱动桥和一种车辆,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驱动桥总成,所述电驱动桥总成包括:电机和差速机构;

所述电机的转子与所述差速机构的外壳一体成型,所述转子转动带动所述外壳转动;

所述差速机构包括:第一差速齿轮、第二差速齿轮、第一差速齿轮轴、第二差速齿轮轴和中间轴及齿轮;

所述中间轴及齿轮上的中间轴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随所述外壳的转动所述中间轴及齿轮整体转动;

所述中间轴及齿轮上的齿轮与所述第一差速齿轮、所述第二差速齿轮分别啮合,所述中间轴及齿轮整体转动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差速齿轮、所述第二差速齿轮各自转动,进而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差速齿轮轴、所述第二差速齿轮轴各自转动。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桥总成还包括:行星齿轮结构,所述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

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差速齿轮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差速齿轮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差速齿轮轴、所述第二差速齿轮轴各自转动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太阳轮各自转动,进而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各自转动。

可选地,所述行星齿轮结构还包括:第一齿圈、第二齿圈、第一行星齿轮组以及第二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分别啮合;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分别啮合;

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分别与所述电机的外壳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二太阳轮各自转动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各自转动,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均保持不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差速齿轮、所述第二差速齿轮以及所述中间轴及齿轮相互配合工作;

在车辆的驱动轮转速有差异的情况下,所述中间轴及齿轮整体转动的同时,所述中间轴及齿轮上的齿轮自转,配合所述第一差速齿轮和所述第二差速齿轮的转动,以调整所述驱动轮转速之间的差异。

可选地,所述转子中空,所述差速机构均位于所述转子的中空部位;

所述第一差速齿轮、所述第一差速齿轮轴组合形成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差速齿轮、所述第二差速齿轮轴组合形成的结构,分别位于所述中间轴及齿轮的两侧,且结构对称。

可选地,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分别与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各自转动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各自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齿圈以及所述第一行星架组合形成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齿圈以及所述第二行星架组合形成的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左右外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以及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驱动桥总成;

所述电驱动桥总成的左右外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用于为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提供驱动力。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桥的质心坐落于所述车辆的车桥的轴线上,所述车桥为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以及所述电驱动桥总成组合形成的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电驱动桥总成,直接将电机的转子和差速机构的外壳一体成型,彻底改变目前差速机构的单独外壳结构,转子转动即相当于差速机构的外壳转动,由于外壳与中间轴及齿轮固定连接,因此外壳转动带动中间轴及齿轮整体转动,带动第一差速齿轮、第二差速齿轮各自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差速齿轮轴、第二差速齿轮轴各自转动,最终驱动车辆运行。本发明本质上将差速机构内嵌于电机内部,不再区分差速机构的外壳与电机转子,借助于差速机构整体结构自身的对称式设计,使得电机的质心坐落于车辆的车桥的轴线上,极大的降低了悬架所承受的扭转力矩,提升了整车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悬架的可靠性。并且本发明结构的改变省去了目前电机与差速机构之间原本所需的连接零部件,使得整个电驱动桥总成集成度更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空间占用以及降低成本,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驱动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行星齿轮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行星齿轮结构以及电子转子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有齿圈保护壳的电驱动桥总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驱动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该电驱动桥总成包括:第一行星架1、第一齿圈2、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一太阳轮4、电机外壳5、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一差速齿轮7、电子转子8(即差速机构外壳)、中间轴及齿轮9、第二差速齿轮10、第二差速齿轮轴11、第二太阳轮12、第二行星齿轮组13、第二齿圈14以及第二行星架15。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机包括:电机外壳5和电机转子8,电机外壳5也可以视为电机定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电机还包括接线柱、轴承、内外油盖等其他组成部分,图1中为了图示的简洁,未示出其他零部件,但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理解。

差速机构包括: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一差速齿轮7、中间轴及齿轮9、第二差速齿轮10、第二差速齿轮轴11,而差速机构的外壳是与电机转子8一体成型的,即差速机构的外壳就是电子转子8,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机转子8实质上是中空结构,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一差速齿轮7、中间轴及齿轮9、第二差速齿轮10、第二差速齿轮轴11均位于电机转子8的中空部位。

中间轴及齿轮9与电机转子8固定连接,为了保证电机转子8旋转时,中间轴及齿轮9可以整体转动,需要保证中间轴及齿轮9与电机转子8之间的固定足够牢靠,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中间轴及齿轮9上的中间轴与电机转子8固定连接的两端较粗且有一部分伸入电机转子8中,如图1中结构16所示。

中间轴及齿轮9的上下两个齿轮与第一差速齿轮7、第二差速齿轮10分别啮合,这样就保证了中间轴及齿轮9整体随电机转子8转动时,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差速齿轮7、第二差速齿轮10各自转动,自然地就分别带动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二差速齿轮轴11各自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一差速齿轮7组合形成的结构与第二差速齿轮轴11、第二差速齿轮10组合形成的结构,分别位于中间轴及齿轮9的两侧且结构对称,再加上电机自身结构的特性,就可以使得电机的质心坐落于车辆的车桥的轴线上(具体原因下文解释),极大的降低了悬架所承受的扭转力矩,提升了整车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悬架的可靠性。并且上述结构省去了目前电机与差速机构之间原本所需的连接零部件,使得整个电驱动桥总成

集成度更高,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空间占用以及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车辆的驱动轮转速没有差异的情况下,中间轴及齿轮9只会随着电子转子8整体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二差速齿轮轴11转动;而当车辆行驶路面不平整,或者是车辆拐弯时,车辆的驱动轮转速就会有差异,在此情况下,中间轴及齿轮9整体随电机转子8转动的同时,中间轴及齿轮9上的齿轮还自转,自转的齿轮配合第一差速齿轮7和第二差速齿轮10的转动,可以调整驱动轮转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了车辆差速调节的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电驱动桥总成最重要的目的自然是为车辆提供驱动力,以使得车辆正常行驶。因此,还需要由行星齿轮结构提供速比变化的调节,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行星架1、第一齿圈2、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一太阳轮4、第二行星架15、第二齿圈14、第二行星齿轮组13以及第二太阳轮12。

第一太阳轮4与第一差速齿轮轴6固定连接,且位于电机的左外侧或者右外侧,第二太阳轮12与第二差速齿轮轴11固定连接,同样也位于电机的左外侧或者右外侧;即,若第一太阳轮4位于电机的左外侧,则第二太阳轮12位于电机的右外侧,反之亦反。

第一齿圈2和第二齿圈14分别与电机外壳5固定连接;即在整个行星齿轮结构中,第一齿圈2和第二齿圈14是固定不动的,而第一行星齿轮组3与第一齿圈2和第一太阳轮4分别啮合;第二行星齿轮组13与第二齿圈14和第二太阳轮12分别啮合。

在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二差速齿轮轴11各自转动时,可以分别带动第一太阳轮4、第二太阳轮12各自转动,自然地,第一太阳轮4、第二太阳轮12各自转动时,可以分别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二行星齿轮组13各自转动,由于第一齿圈2和第二齿圈14均是固定不动的,因此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二行星齿轮组13各自转动时就可以分别带动第一行星架1、第二行星架15各自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第二行星架15分别与第一驱动轴(图1中未示出)、第二驱动轴(图1中未示出)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轴可以为驱动车辆左侧车轮转动的轴,第二驱动轴可以为驱动车辆右侧车轮转动的轴;当然,第一驱动轴也可以为驱动车辆右侧车轮转动的轴,第二驱动轴也可以为驱动车辆左侧车轮转动的轴。自然地,在第一行星架1、第二行星架15各自转动时,就可以分别带动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各自转动,达到驱动车辆行驶的目标。并且,第一行星架1、第一齿圈2、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一太阳轮4彼此配合实现速比变化的功能,同样的,第二行星架15、第二齿圈14、第二行星齿轮组13以及第二太阳轮12也彼此配合实现速比变化的功能,最终达到调整车速的目标。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第一齿圈2、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一太阳轮4组合形成的结构,与第二行星架15、第二齿圈14、第二行星齿轮组13以及第二太阳轮12组合形成的结构分别位于整个电机的左右外侧,且两者结构对称,前述已知,第一差速齿轮轴6、第一差速齿轮7组合形成的结构与第二差速齿轮轴11、第二差速齿轮10组合形成的结构,分别位于中间轴及齿轮9的两侧且结构对称,自然地,结合电机自身结构的特性,就使得电机的质心坐落于车辆的车桥的轴线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所谓车桥,就是由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以及电驱动桥总成组合形成的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中,直接将太阳轮与差速齿轮轴固定连接,即相当于将差速机构与行星齿轮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这种结构的改变所使用的连接零部件的数量,远少于目前差速器和行星齿轮结构之间原本所需的连接零部件的数量,更进一步地提高整个电驱动桥总成集成度,更加有效的降低车辆空间占用以及降低成本,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价值。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行星齿轮结构组合示意图,进一步清晰的反映出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与行星齿轮结构的关系,以中间轴及齿轮9为中轴,第一行星架1、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一太阳轮4、第一差速齿轮轴6以及第一差速齿轮7位于中轴的一侧,而第二行星架15、第二行星齿轮组13、第二太阳轮12、第二差速齿轮轴11以及第二差速齿轮10位于中轴的另一侧,两者结构从整体上也为对称结构。

中间轴及齿轮9上的齿轮与第一差速齿轮7和第二差速齿轮10分别啮合,第一太阳轮4和第一差速齿轮轴6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太阳轮12和第二差速齿轮轴11之间也是固定连接,极大的节省了差速机构和行星齿轮结构之间连接零部件的数量,有效降低空间占用和降低成本。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行星齿轮结构以及电子转子组合示意图,图3中与图2中一样的部分未进行数字标识,电机转子8直接作为差速机构的外壳,中间轴及齿轮9与电机转子8固定连接,即电机转子8为中空结构,整个差速机构均位于中空结构内,相当于将目前的差速器直接集成在电机转子内部且没有差速器外壳,实现差速调节功能的同时彻底不需要目前差速器和电机之间的连接零部件,高度集成整个电驱动桥总成,更加有效的降低车辆空间占用以及降低成本。并且行星齿轮结构也与差速机构一样,两侧的结构从整体上也为对称结构。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有齿圈保护壳的电驱动桥总成结构示意图,图4中与图2中一样的部分未进行数字标识,第一齿圈2直接与电机外壳5固定连接,第二齿圈14(图4中未示出)也与电机外壳5固定连接,在第一齿圈2外部还有齿圈保护壳16,以对第一齿圈2进行保护,同理第二齿圈14也有齿圈保护壳(图4中未示出)。第一太阳轮4、第二太阳轮12、第一行星齿轮组3、第二行星齿轮组13各自转动时,第一齿圈2和第二齿圈14(图4中未示出)均保持不动,实现速比变化功能的同时只需要较少的连接零部件,进一步地提高整个电驱动桥总成集成度,更加有效的降低车辆空间占用以及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的流程为:电机转子8旋转,带动中间轴及齿轮9整体转动,假若驱动轮转速没有差异,则中间轴及齿轮9上的齿轮不自转,假若驱动轮转速有差异,则中间轴及齿轮9上的齿轮自转,不自转时中间轴及齿轮9分别带动第一差速齿轮7和第二差速齿轮10以相同转速进行转动;自转时中间轴及齿轮9配合第一差速齿轮7和第二差速齿轮10以不同转速进行转动,以消除驱动轮转速差异。

第一差速齿轮7和第二差速齿轮10各自转动时,带动第一差速齿轮轴6和第二差速齿轮轴11各自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2各自转动。

第一太阳轮4和第二太阳轮12各自转动时,带动第一行星齿轮组3和第二行星齿轮组13各自转动,第一齿圈2和第二齿圈14均保持不动;第一行星齿轮组3和第二行星齿轮组13各自转动带动第一行星架1和第二行星架15各自转动,整个行星齿轮结构实现速比变化功能,第一行星架1和第二行星架15各自转动带动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各自转动,实现车辆的正常行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以及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驱动桥总成;

所述电驱动桥总成的左右外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用于为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提供驱动力。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桥的质心坐落于所述车辆的车桥的轴线上,所述车桥为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以及所述电驱动桥总成组合形成的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中,差速机构和行星齿轮结构的对称结构,再结合电机自身结构的特性,就使得电机的质心坐落于以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以及电驱动桥总成组合形成的车桥的轴线上,极大的降低了悬架所承受的扭转力矩,提升了整车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悬架的可靠性,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价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所固有的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