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301439发布日期:2021-03-17 00:5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是重要的出行工具,通过车辆可以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车辆内有很大的空间供用户使用,不仅是在驾车过程中,还可以在停车时为用户提供休息等空间。

在车辆内部有驾驶员、乘客或者其他生物等生命体征的对象时,需要车内具有良好的空气环境,以保证具有生命体征的对象的生存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车窗等实现车内车外空气的流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窗,安装在车体上,包括:窗框、窗体和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与所述窗体连接,用于通过在第一方向上驱动所述窗体,控制所述车窗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车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窗体和所述窗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齐;所述车窗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窗体和所述窗框在所述第一方向错开;在所述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所述窗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车窗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透气通道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通道包括:透气孔;所述窗框包括:第一窗体槽;

所述窗体包括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窗体至少一侧的所述边缘区域具有所述透气孔;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透气孔显露在所述第一窗体槽外;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透气孔隐藏在所述第一窗体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气通道包括:透气槽;所述驱动模组,还用于驱动窗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窗体与所述窗框之间具有作为所述透气槽的间隙;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窗体贴合在所述窗框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框包括:第二窗体槽;所述第二窗体槽,包括:朝向车内空间第一槽壁和朝向车外空间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为弹性槽壁,且所述第二槽壁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槽壁的宽度;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窗体跨过所述第二槽壁进入到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槽壁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框中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包括密封条本体,所述密封条本体具有密封槽和辅助密封结构,所述辅助密封结构位于所述密封槽的外侧;所述辅助密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密封槽的槽底外侧的第一气囊和位于所述密封槽的外侧边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密封槽的槽底共用一个面,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密封槽的外侧边共用一个面,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密封槽的槽底的共用面中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窗体与所述共用面的接触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的槽口两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卡边和第二密封卡边,所述第一密封卡边和第二密封卡边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的内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卡边和所述第二密封卡边的位置相对应的辅助密封卡边,所述辅助密封卡边位于所述密封槽的槽口和槽底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窗框中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窗框在所述车内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窗框在所述车外空间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或第二密封部中设置有弹性凸起部分,在所述窗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凸起部分与所述透气孔对应;所述弹性凸起的直径等于所述透气孔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驱动模组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驱动模组驱动所述窗体在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包括:车门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车门是否关闭;车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窗体是否处于第一位置;生命体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内空间是否有生命体;启动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是否启动;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行驶速度;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内空间的温度;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内空间的氧气浓度。

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包括:获取控制指令;在车辆的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车窗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所述窗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透气通道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作用于按键的用户操作,生成所述控制指令;或者,根据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生成所述控制指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车门传感器检测到车门关闭的信息、车窗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窗体处于第一位置的信息、生命体征传感器检测到车内有生命体的信息、启动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的信息以及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停车状态的信息,并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窗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否则,将所述窗体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内空间的温度信息,或氧气传感器检测车内空间的氧气浓度信息,控制所述透气通道的开启或者关闭。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车体中安装有车窗,车窗中包括窗框、窗体和与窗体连接的驱动模组,驱动模组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移动,使车窗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打开状态。在驱动模组通过驱动窗体控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时,窗体和和窗框在第一方向上对齐,在驱动模组通过驱动窗体控制车窗处于开启状态时,窗体和和窗框在第一方向上错开。通过驱动模组驱动窗体可以实现车窗的开启或者关闭,达到车内可以车外空气交换的目的。

车窗在关闭状态时,窗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窗体位于第一位置时,车窗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窗体位于第二位置时,透气通道关闭。通过对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在窗体在第一位置时,实现了在车窗关闭的状态下,还可以通过其透气通道将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车内空间的通风。在车内空间不需要与车外空间进行气体交换时,窗体可以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透气通道关闭,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不再进行气体交换。

在车窗关闭的情况下,窗体位于第一位置并通过透气通道进行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气体交换和/或通过气体交换实现热交换,还可以减少车内空间暴露于外界的情况的发生,以保证车内空间的隐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窗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在关闭状态时,窗体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窗体的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气槽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窗体与窗框贴合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窗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密封部中设置有弹性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电气控制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参考图1,为本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辆包括:车体1和车窗2,车窗2安装在车体1上,通过车窗2可以进行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通风换气。

参考图2,为一种车窗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车窗2包括:窗框201、窗体202和驱动模组203。窗框201可以安装在车体1上,可以用于固定窗体202,同时还可以为窗体202提供活动空间,以便实现车窗2的打开和关闭。窗框201可以安装在车体1的车门上,作为车门窗框;还可以安装在车体1的车顶上,作为车顶的天窗窗框。窗体202在车窗2完全开启时隐藏在窗框1内,或者在车窗2在完全开启至完全关闭的之间的状态时,一部分隐藏在窗框1内,一部分通过与窗框201交叉重叠。窗框201可以用于固定窗体202中与窗框201交叉重叠的部分。

该实施例中的窗体202可以是玻璃或透明的强力塑胶片等。

驱动模组203与窗体202连接,用于通过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202,控制车窗2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时,窗体202和窗框20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窗体202和窗框20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可以为:窗体202将窗框201所框住的区域全部覆盖。在车窗2处于打开状态时,窗体202和窗框201在第一方向错开,窗体202和窗框201在第一方向错开可以为:窗体202开始覆盖窗框201所框住区域和将窗框201所框住的区域全部覆盖之间的状态。例如,车门上的车窗,窗体为玻璃,在将玻璃从车窗窗框的下部向车窗窗框的上部移动的过程中,玻璃的上部在车窗窗框的下部和车窗窗框的上部之间的状态。玻璃的上部可以为玻璃靠近车顶的部分,车窗窗框的下部可以为车窗窗框与车门连接的部分,车窗窗框的上部可以是车窗窗框靠近的部分。通过驱动模组203可以驱动窗体20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将窗体202驱动至与窗框201在第一方向上对齐的位置,此时,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通过驱动模组203可以驱动窗体20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将窗体202驱动至与窗框201在第一方向上错开的位置,此时,车窗2处于开启状态。

这里的第一方向可以是相对于车身而言的,将车身作为一个平面。车窗可以是车门上的车窗,由于车门一般是以垂直于车身方向安装在车辆上,所以第一方向与车门的方向相同。在车辆位于水平的地面上时,该第一方向为垂直方向。车窗可以是位于车顶的天窗,由于车顶可以看做是与车身平行安装在车辆上,所以第一方向与车顶的方向相同。在车辆位于水平的地面上时,该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以车门上的车窗为例,驱动模组203与窗体202连接,驱动模组203驱动窗体202在垂直方向上移动,驱动模组203在垂直方向上将窗体202驱动至与窗框201对齐时,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在实际应用中,驱动模组203将玻璃向上驱动,直至玻璃的顶部与窗框201的顶部接触或者玻璃的顶部进入窗框201的顶部内。在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时,驱动模组203还可以驱动玻璃向下移动,将车窗2处于打开状态。

以天窗为例,驱动模组203驱动窗体20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驱动模组203将窗体202在水平方向上将窗体202驱动至与窗框201对齐时,天窗处于关闭状态。在实际应用中,驱动模组203将玻璃在水平方向上,将玻璃向车辆的车头方向驱动,直至玻璃的顶部与窗框201的顶部接触或者玻璃的顶部进入窗框201的顶部内。在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时,驱动模组203还可以驱动玻璃向车辆尾部方向移动,将车窗2处于打开状态。

这里的驱动模组203包括第一方向的驱动组件,第一方向的驱动组件可以是任意与窗体202连接,并且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驱动组件。例如可以是驱动杆,丝杠或升降电机等。

在车窗2在关闭状态时,窗体202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以通过驱动组件203驱动窗体202在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时进行移动,将窗体202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窗体202位于第一位置时,车窗2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时,透气通道关闭。车窗2上的透气通道可以是位于窗体202上的透气通道,也可以是窗体202和窗框201之间形成的透气通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车窗在关闭状态时,窗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窗体位于第一位置时,车窗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窗体位于第二位置时,透气通道关闭。通过对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在窗体在第一位置时,实现了在车窗关闭的状态下,还可以通过其透气通道将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气体交换,以保证车内空间的通风。在车内空间不需要与车外空间进行气体交换时,窗体可以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透气通道关闭,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不再进行气体交换。

在车窗关闭的情况下,窗体位于第一位置并通过透气通道进行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气体交换,还可以减少车内空间暴露于外界的情况的发生,以保证车内空间的隐蔽性。另外,还可以在不需要启动车辆的情况下,进行透气。

在另一实施例中,透气通道包括位于窗体202的透气孔2021,窗体202包括中心区域2022和边缘区域2023,窗体202至少一侧的边缘区域2023具有透气孔2021。中心区域2022作为窗体的主体,用于挡风等,边缘区域2023用于设置透气孔2021,以便在车窗2处于关闭的情况下,通过透气孔2021实现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交换其他的目的。该实施例中,将窗体202至少一侧的边缘区域2023具有的透气孔2021作为透气通道,通过透气孔2021进行透气。

参考图3,为一种窗框的结构示意图,窗框201包括第一窗体槽2011。窗体202位于第一位置时,透气孔2021显露在第一窗体槽2011外,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时,透气孔2021隐藏在第一窗体槽2011内。第一窗体槽2011可以用于为窗体202提供活动空间,窗体202可以在第一窗体槽2011内移动,第一窗体槽2011还可以在窗体202移动的过程中或者静止时固定窗体202。

参考图4,为一种窗体的结构示意图,该窗体包括中心区域2022和边缘区域2023,透气孔2021位于窗体202至少一侧的边缘区域2023上。图4中示出了在窗体202底部的边缘区域2023上的透气孔2021,透气孔2021还可以位于窗体202顶部的边缘区域2023上。由于车窗在处于关闭状态时,窗体202的边缘区域2023与窗框201接触,边缘区域2023与窗框201重叠或者伸入窗框201内。所以通过将透气孔2021设置在边缘区域2023上,可以将窗体202移动较小的距离即可通过透气孔2021显露在窗框201之外,窗框201不再遮挡透气孔2021,从而可以通过透气孔2021实现透气。

参考图5,为一种车窗在关闭状态时,窗体的位置示意图。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透气孔2021隐藏在窗框201之内,在这种状态下,气体不能通过隐藏在窗框201之内的透气孔2021进行透气,可以达到封闭的作用。窗体202可以是通过驱动模组驱动至第二位置的。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在车门上的车窗,驱动模组将窗体202上升高度α,该高度α为窗框201顶部的下沿到窗框201底部的上沿之间的距离。此时,车窗2处于关闭状态,窗体202处于第二位置,透气孔2021隐藏在窗框201中的第一窗体槽2011内。在这种情况下,车窗2是密闭状态,不能通过透气孔2021进行透气,窗体202与窗框201之间也是密封的,从而实现了对车内空间的封闭,减少其他杂物进入车内空间的可能性。另外还能达到防盗等目的。

参考图6,为另一中窗体的位置示意图。窗体202位于第一位置,驱动模组将窗体202上升高度α+β,高度α+β为窗体202的顶部上升的高度,β为边缘区域2023在窗体202上升方向上的所占的距离。在该实施例中透气孔2021位于窗体202底部的边缘区域2023,透气孔2021均匀分布在窗体202底部的边缘区域2023中。在该情况下,透气孔2021显露于窗框201之外,窗框201不再遮挡透气孔2021,通过透气孔2021可以实现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气体交换。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透气孔2021还可以设置在窗体202顶部的边缘区域2023中,窗体202顶部的边缘区域不再设置有透气孔2021。同样可以通过驱动模组驱动窗体202的移动,将窗体202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窗体202的边缘区域2023上具有的透气孔2021时,窗框201的边框宽度大于窗体202的边缘区域2023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的宽度。具体地,可以是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的边框的宽度大于窗体202的边缘区域2023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的宽度,这样可以为窗体202的边缘区域2023上具有的透气孔2021提供移动空间,从而实现窗体2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

在另一实施例中,透气通道包括:透气槽a。驱动模组203还用于驱动窗体20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垂直于车门所在平面的方向,也可以为垂直于车顶所在平面的方向。窗体202位于第一位置时,窗体202与窗框201之间具有作为透气槽a的间隙。该实施例中,将透气槽a作为透气通道,不同于窗体202中具有的透气孔2021,不需要在窗体202上进行开孔,保持窗体202的完整性。可以通过驱动模组203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将窗体202驱动至第一位置,窗体202在第二方向上与窗框201之间形成缝隙,将该缝隙作为透气槽a。参考图7所示的形成透气槽的侧视示意图。

还可以通过驱动模组203驱动窗体202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时,窗体202贴合在窗框201上。在该种情况下,由于窗体202与窗框201贴合,所以窗体202在第一位置时与窗框201形成的透气槽a不再存在,从而可以实现密封的效果。参考图8,为所示的窗体202与窗框201贴合的侧视示意图。

驱动模组203还包括第二方向的驱动组件,该第二方向的驱动组件可以是任意与窗体202连接,并且可以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驱动组件。例如驱动杆,丝杠或者弹簧等。驱动模组203可以在第一方向驱动窗体202移动,同时还可以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驱动模组203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组件可以位于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组件之上。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组件可以是升降电机,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202移动的驱动组件可以是丝杠等。

参考图9,为一种驱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窗体安装在车门上时,与车门平行;窗体安装在车顶时,与车顶平行,该图为窗体的侧视图,也可以是车门或天窗的侧视角度得到的驱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驱动模组包括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和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和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可以分别与控制q1和q2的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可以是升降电机或者升降杆等,窗体202与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连接,窗体202固定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上。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可以驱动窗体20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可以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上,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可以为丝杠,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与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螺纹连接。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根据控制器的控制指令驱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沿第二方向移动。由于窗体202与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连接,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只能驱动窗体20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以在第二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2驱动第一方向上的驱动组件q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驱动了窗体20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0,还提供了一种窗框的结构示意图。该窗框包括第二窗体槽2012。该第二窗体槽2012包括:朝向车内空间第一槽壁20121和朝向车外空间的第二槽壁20122。第二槽壁20122为弹性槽壁,且第二槽壁20122的宽度小于第一槽壁20121的宽度。窗体202(图10中未示出)位于第一位置时,窗体202在第二槽壁20122远离第一槽壁20121的一侧,并且与第二槽壁20122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作为透气通道。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时,窗体202跨过第二槽壁20122进入到第一槽壁20121和第二槽壁20122之间,并与第一槽壁20121贴合。由于第二槽壁20122为弹性槽壁,所以在窗体202在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时,可以从第二槽壁20122远离第一槽壁20121的一侧,跨过第二槽壁20122,进入到第一槽壁20121和第二槽壁20122之间,并且与第一槽壁20121贴合。在与第一槽壁20121贴合之后,达到了密封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以车门上的车窗为例,由于窗体202是从窗框201的底部上升至窗框201的顶部,所以窗框201的底部第二窗体槽2012可以位于上半部分窗框和两侧部分的窗框。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1,为一种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窗框201中包括第一密封条201300,第一密封条201300包括密封条本体201301,该第一密封条201300可以是橡胶或者塑料等密封条,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密封条本体201301具有密封槽201302和辅助密封结构201303,辅助密封结构201303位于密封槽201302的外侧。

密封槽201302的槽口两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的延伸方向相对设置,在窗体202进入密封槽201302内时,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将窗体202与密封槽201302之间的缝隙缩小,从而提高了密封条的密封性能。同时,还可以提高密封条对窗体的缓冲效果,以及更好的消除震响和风噪问题。

进一步地,密封槽201302的内侧还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的位置相对应的辅助密封卡边n,图11中只是示出了相对于一个密封卡边的辅助密封卡边,辅助密封卡边位于密封槽201302的槽口和槽底之间。辅助密封卡边可配合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进一步增强对窗体202的夹持力,即使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因疲劳、磨损、老化而工作性能下降时,辅助密封卡边也能起到补偿和加强密封的作用,进一步保障密封槽201302与窗体202之间仍能充分接触,密封槽201302仍能对窗体202提供足够的夹持和缓冲力,确保密封槽201302的密封性能。

辅助密封结构201303包括位于密封槽201302的槽底外侧的第一气囊201304和位于密封槽201302的外侧边的第二气囊201305,第一气囊201304与密封槽201302的槽底共用一个面,第二气囊201305与密封槽201302的外侧边共用一个面,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连通。由于第一密封条201300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所以可以根据第一密封条201300的这一特点,在密封槽201302的周围设置气囊结构。

窗体202在第二位置时,窗体202抵压密封槽201302的槽底,挤压第一气囊,由于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连通,所以第一气囊201304内的空气被排挤到第二气囊201305中。由于第一密封条201300安装于窗框201的钣金槽中,第二气囊201305的膨胀使得密封条本体201301只能背靠钣金槽壁而向内挤压,推动第一密封卡边m1和第二密封卡边m2和辅助密封卡边n靠近窗体202,进一步增强密封槽201302对窗体202的夹持作用,进而提高第一密封条对窗体202的缓冲和密封等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气囊201304与密封槽201302的槽底的共用面中设置有气孔(图11中未示出),气孔的直径小于窗体202与共用面的接触宽度。第一气囊201304与密封槽201302并非是全封闭的气囊结构,第一气囊201304靠近密封槽201302的槽底的一面设置有气孔,且气孔直径小于窗体202的厚度,这样窗体202不挤压第一气囊201304时,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与外部大气相通。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依靠第一密封条201300自身弹性和强度保持腔体形状,当窗体202触压第一气囊201304时,窗体202封堵住气孔,此时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成为封闭结构。随着窗体202的持续挤压,第一密封条201300出现靠近密封槽201302槽底的一侧收缩而侧面扩张的情况,强化了对窗体202的夹持力。第一气囊201304上设置气孔,这使得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仅在窗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才起作用,而窗体20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的内压自动恢复成与大气压相同的状态,这样第一气囊201304和第二气囊201305无需为防泄漏、保压力而特别制作,因此加工难度大大降低。

图11所示的密封条可以应用于透气孔202设置在窗体202顶部的边缘区域2023中的情况,即透气孔202的位置为图4所示的透气孔位置相反的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窗框201中包括第二密封条2014,该密封条可以应用于透气通道为透气孔的情况。第二密封条2014包括第一密封部20141和第二密封部20142,第一密封部20141位于窗框201在车内空间的一侧,第二密封部20142位于窗框201在车外空间的一侧。第二密封条2014可以用于窗体202在第二位置时更好的将窗体202进行密封。该第二密封条2014分别从窗框201位于车内空间的一侧和车外空间的一侧对窗体202进行密封,从而可以更好地在窗体202在第二位置时,对窗体202的密封。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部20141和/或第二密封部20142中设置有弹性凸起部分b,在窗体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凸起部分b与透气孔对应,弹性凸起b的直径等于透气孔的直径。通过与透气孔对应的弹性凸起b,可以在窗体202位于第二位置时,将透气孔堵塞,从而实现封闭的目的。参考图12,为一种第二密封部20142中设置有弹性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车辆还包括:传感器3和控制器4。控制器4分别与传感器3和驱动模组203电连接,用于根据传感器3的检测信息,控制驱动模组203驱动窗体202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参考图13,为该车辆的电气控制示意图。

进一步地,传感器3可以包括:车门传感器301,用于检测车辆的车门是否关闭。车窗传感器302,用于检测窗体是否处于第一位置。生命体征传感器303,用于检测车内空间是否有生命体。启动传感器304,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启动。速度传感器305,用于检测车辆的行驶速度。温度传感器306,用于检测车内空间的温度。氧气浓度传感器307,用于检测车内空间的氧气浓度。在这些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息后,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4,控制器4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控制驱动模组203驱动窗体202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4,为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控制指令。

在控制车辆之前需要先获取控制指令,根据该控制指令对车辆进行控制。该控制指令可为:检测的乘客或者驾驶员基于的手动操作产生的,也可以是基于传感器检测到车内环境或者检测到车内用户生命体征自动生成的。

步骤s200,在车辆的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窗体位于第一位置时,车窗上连通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的透气通道打开;窗体位于第二位置时,透气通道关闭。

进一步地,步骤s100中获取控制指令包括:根据作用于按键的用户操作生成控制指令,或者根据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生成控制指令。

用户在使用车辆时可以通过用户作用于按键的用户操作生成控制指令,该按键可以是车辆中控制窗体移动的按键。还可以是在传感器检测到相应的信息之后,根据传感器检测的信息生成控制指令,根据传感器检测到信息生成控制指令,可以不需要人为操作,自动的生成控制指令,更加智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200可以包括:

根据车门传感器检测到车门关闭的信息、车窗传感器检测到窗体处于第一位置的信息、生命体征传感器检测到车内有生命体的信息、启动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的信息以及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停车状态的信息,并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控制窗体处于第二位置。否则,将窗体切换至第一位置。

例如,车门传感器检测到车门为关闭状态、车窗传感器检测到窗体处于第一位置、生命体征传感器检测到车内有生命体、启动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熄火状态以及速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处于停车状态,并且这些状态同时保持半小时以上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窗体处于第二位置。否则,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控制窗体处于第一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内空间的温度信息,或氧气传感器检测车内空间的氧气浓度信息,控制透气通道的开启或者关闭。例如,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车内空间的温度信息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器驱动模组驱动窗体移动至第一位置。还可以在窗体位于第二位置时,氧气传感器检测到车内空间的氧气浓度小于一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驱动模组驱动窗体移动至第一位置,通过透气通道使车外空间的空气进入车内空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车辆的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还包括: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车辆的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还包括: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中具有的弹性凸起离开窗体中的透气孔,并且窗体中的透气孔显露在第一窗体槽外。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一方向上驱动窗体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中具有的弹性凸起进入窗体中的透气孔,并且透气孔隐藏在第一窗体槽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车辆的车窗在关闭状态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还包括: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进一步的,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二方向上驱动窗体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或者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包括: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驱动模组驱动窗体跨过第二槽壁,向远离第一槽壁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二槽壁之间形成作为透气槽的间隙。

根据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驱动模组驱动窗体跨过第二槽壁,向靠近第一槽壁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一槽壁贴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控制指令的类型和/或车辆状况信息,确定所述窗体的移动模式;

若所述移动模式为第一模式,则控制所述窗体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实现车窗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和/或,

若所述移动模式为第二模式,则控制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实现在车窗处于关闭状态的透气状态和密闭状态之间的切换。在透气状态下,所述车窗具有透气通道,在密闭状态下,所述车窗不具有透气通道。

第三位置可以是窗体开始覆盖窗框所框住区域和将窗框所框住的区域全部覆盖之间的状态,此时车窗处于打开状态。例如,车门上的车窗,窗体为玻璃,在将玻璃从车窗窗框的下部向车窗窗框的上部移动的过程中,玻璃的上部在车窗窗框的下部和车窗窗框的上部之间的状态。玻璃的上部可以为玻璃靠近车顶的部分,车窗窗框的下部可以为车窗窗框与车门连接的部分,车窗窗框的上部可以是车窗窗框靠近的部分。

第四位置可以是窗体全部覆盖窗框所框住的区域,此时车窗处于关闭状态。

控制指令的类型包括:根据作用于按键的用户操作生成控制指令和根据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生成控制指令。车辆状况信息为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第一移动模式为窗体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的模式,车窗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第二移动模式为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模式,车窗在透气状态和密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传感器检测到车内的氧气浓度低于预设浓度、检测到有至少一个用户需要更大的血氧浓度(例如,至少一个用户的血氧浓度低于预设值),或者在车辆熄火的情况下,车内空间的温度比车外环境温度高预设温度值即满足透气需求条件,且同时需要满足安全防护条件,则可认为车辆当前满足双模式工作条件时,则进入到双模工作状态,按照第一模式,控制窗体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车窗进入关闭状态;同时在车窗进入到关闭状态之后,控制窗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显露出透气通道。

例如,单独满足透气需求条件,则可以确定窗体的移动模式为第二模式;单独满足安全条件,则可以确定窗体的移动模式为第一模式。例如,车内空间内在无成人的情况下有婴儿和儿童,或者在车内空间内没有人的情况下,则确定满足安全防护条件。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任一两个技术特征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组合成新的方法技术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