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乘员舱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41372发布日期:2022-06-17 22:2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乘员舱以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乘员舱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车辆经过长时间停放后,启动时为了使乘员舱温度达到满足人体最佳体感的要求,往往需要在车辆启动阶段使车辆空调以最大功率运行。但是由于车辆空调的热惯性,其启动瞬间加热和制冷往往存在一定的延迟,难以满足使乘员舱快速加热和冷却的需求。在启动瞬间使车辆空调以最大功率运行但制冷制热效果较差,会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车辆的乘员舱,所述乘员舱在车辆启动时,可以提高乘员舱冷却速度,以提高使用体验,同时使车辆空调无需以最大功率运行,降低能源浪费。
4.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乘员舱的车辆。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舱,包括:乘员舱本体;座椅,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内;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内,并与所述座椅相对设置以用于检测所述座椅上方区域的温度;制冷件,所述制冷件设置在所述座椅上,且所述制冷件用于在温度超过第一阈值且车辆空调开始制冷前对进行制冷;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内,且所述加热件用于在温度低于第二阈值且车辆空调开始制热前进行制热。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舱,通过设置检测件以及制冷件、加热件,在车辆空调处于热惯性无法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对乘员舱进行制冷或座椅加热,使乘员舱的温度调节响应速度更快,提高使用体验的前提下,避免车辆空调在开启后直接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延长车辆空调的使用寿命,并可以降低能耗。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件构造为半导体贴片。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贴片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坐垫和/或靠背上。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椅包括:驾驶位座椅、副驾驶位座椅以及后排座椅,所述乘员层的顶棚上分别对应设置有驾驶位检测件、副驾驶位检测件以及多个后排座椅检测件。
10.进一步地,所述后排座椅包括:左座椅、中间座椅以及右座椅,所述后排座椅检测件为三个,分别对应所述左座椅、所述中间座椅以及所述右座椅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件构造为红外加热件或ptc加热件。
12.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件包括:顶部加热件、腿部加热件以及车门加热件,所述顶部加热件设置在所述乘员舱本体的顶棚或上横梁上,所述腿部加热件与所述乘员的腿部正对,所述车门加热件设置在车门上。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腿部加热件包括:位于乘员腿部下侧的第一腿部
加热器以及位于乘员腿部前侧的第二腿部加热器。
14.进一步地,所述车辆空调开启超过第一时间阈值后,所述加热件或所述制冷件关闭。
1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乘员舱。
16.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乘员舱的一个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乘员舱的另一个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乘员舱的座椅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乘员舱100,
23.乘员舱本体10,
24.座椅20,驾驶位座椅21,副驾驶位座椅22,后排座椅23,左座椅231,中间座椅232,右座椅233,
25.驾驶位检测件31,副驾驶位检测件32,后排座椅检测件33,
26.制冷件40,
27.加热件50,顶部加热件51,腿部加热件52,车门加热件53,
28.车门60。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员舱100以及车辆。
3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舱100,包括:乘员舱本体10、座椅20、检测件以及制冷件40、加热件50。
32.其中,座椅20设置在乘员舱本体10内;检测件设置在乘员舱本体10内,并与座椅20相对设置以用于检测座椅20上方区域的温度;制冷件40设置在座椅20上,且制冷件40用于在温度超过第一阈值且车辆空调开始制冷前对进行制冷,加热件50设置在乘员舱本体10内,且加热件50用于在温度低于第二阈值且车辆空调开始制热前进行制热。
33.具体而言,乘员舱100内的座椅20用于乘员乘坐,检测件设置在乘员舱100内,且可选择地设置在乘员舱100的上横梁、顶棚等方便测量乘员所在区域温度的位置上,进而通过检测件可以判定车辆的多个座椅20中的那个或那几个座椅20上乘坐有乘员,进而根据检测结果判定(即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乘坐在该座椅20上的乘员是否需要降温,并在其需要被降温时,开启设置在该座椅20上的制冷件40进行制冷;或根据检测结果判定(即是否低于第二
阈值)乘坐在该座椅20上的乘员是否需要升温,并在其需要被升温时,开启设置在该座椅20上的加热件50进行制冷。
34.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的制冷件40在车辆启动且车辆空调处于相应阶段无法进行制冷时,代替车辆空调进行该阶段的制冷,以使车辆空调在车辆启动后,无需直接以最大功率工作以提高制冷响应速度,使车辆可以为车辆空调提供消除热惯性的缓冲期,避免车辆空调在车辆启动后,进入到最大功率工作,以在满足制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车辆空调能耗,同时基于电动车辆而言,可以避免电池在车辆启动阶段过放,避免电池寿命过早衰减,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35.同理,在需要对乘员舱100进行加热时,通过加热件50对乘员舱100内的乘员体表进行辐射加热,以提高乘员体表的温度,在冬季舱内气温较低的环境下,可以提高乘员的舒适性感受。检测件可以检测乘员的数量及位置,判断并开启相应位置的加热件,达到精确控温和节能的目的。
36.即在车辆启动后,通过加热件50代替车辆空调进行该阶段的制热,以使车辆空调在车辆启动后,无需直接以最大功率工作以提高制热响应速度,使车辆可以为车辆空调提供消除热惯性的缓冲期,避免车辆空调在车辆启动后,进入到最大功率工作,以在满足制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车辆空调能耗。
3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乘员舱100,通过设置检测件以及制冷件40、加热件50,在车辆空调处于热惯性无法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对乘员舱100进行制冷或座椅加热,使乘员舱100的温度调节响应速度更快,提高使用体验的前提下,避免车辆空调在开启后直接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延长车辆空调的使用寿命,并可以降低能耗。
3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制冷件40构造为半导体贴片。这样,通过半导体贴片对座椅20进行制冷,基于半导体贴片的物理特性,使其制冷响应速度更高,可以提高乘员舱100的温度调整响应速度,以进一步提高使用体验。
39.进而,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对半导体贴片反向通电,以使其进行制热,以在冬季或恶劣天气下,对乘员舱100进行制热,避免乘员舱100温度过低。
40.在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贴片设置在座椅20的坐垫和/或靠背上。
41.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贴片设置在坐垫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贴片设置在靠背上;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半导体贴片设置在靠背以及坐垫上,以有效地对乘员的背部以及臀部进行制冷,提高使用体验。
42.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座椅20包括:驾驶位座椅21、副驾驶位座椅22以及后排座椅23,乘员层的顶棚上分别对应设置有驾驶位检测件、副驾驶位检测件以及多个后排座椅检测件。
43.这样,通过驾驶位检测件检测驾驶位乘员(即驾驶员)的周围温度,通过副驾驶位检测件检测副驾驶位范围内的温度,通过后排座椅检测件检测后排座椅23区域内的温度,在判定对应座椅20上有无乘员的同时,可以确定该区域乘员是否需要进行制冷,进而开启对应的制冷件40,针对性对需要进行制冷的乘员进行制冷,在具有好的使用体验的前提下,还可以降低能耗。
44.进一步地,后排座椅23包括:左座椅231、中间座椅232以及右座椅233,后排座椅检测件为三个,分别对应左座椅231、中间座椅232以及右座椅233设置。由此,可以提高对后排
乘员的检测精度,确定后排乘员数量,并对应进行制冷。
45.可以理解的是,加热件50构造为红外加热件50或ptc加热件50。
46.在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件50包括:顶部加热件51、腿部加热件52以及车门加热件53,顶部加热件51设置在乘员舱本体10的顶棚或上横梁上,腿部加热件52与乘员的腿部正对,车门加热件53设置在车门60上。
47.具体而言,腿部加热件52包括:位于乘员腿部下侧的第一腿部加热器以及位于乘员腿部前侧的第二腿部加热器。这样,通过对应的加热件50对乘员进行多个区域的加热,可以提高加热效率,以使乘员舱100快速升温,同时使乘员体温可以快速提升至适宜温度,有效地提高使用体验。
48.进一步地,车辆空调开启超过第一时间阈值后,加热件50或制冷件40关闭。
49.换言之,当车辆空调开启并可以正常行使其制冷或制热功能后,通过车辆空调进行乘员舱100的制冷或制热,关闭加热件50以及制冷件40,以降低车辆能耗。
50.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乘员舱100。
5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采用上述乘员舱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乘员舱100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5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5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