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底座、应用其的汽车座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6891发布日期:2020-11-06 12:2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座椅底座、应用其的汽车座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底座、应用其的汽车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近些年,六座或七座车型的汽车由于其内部空间大、可容纳的人数较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更多使用需求,因此成为了汽车消费市场的新风尚。无论是六座还是七座的车型均包括三排座椅,第一排座椅为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第二排座椅为分别位于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的后方的两个二排座椅,以及位于最后一排的后排座椅。

然而,现有的六座或七座的车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汽车的车门往往位于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处,乘客需要乘坐后排座椅时需要穿过二排座椅,而受到车体的整体的尺寸限制,二排座椅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小,这就使得乘客在穿过二排座椅时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当乘客长期乘坐后排座椅而需要伸展腿部时,座椅的底座仅能够前后移动座椅以提高后排乘客腿部的放置空间,并不能够使的乘客的腿部得到很好的伸展,从而降低了乘客的舒适度。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急需寻求一种座椅底座,使其在应用于汽车座椅时能够有利于提高乘客乘坐后排座椅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能够有利于提高乘客乘坐后排座椅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底座包括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第一滑动机构和固定在第一滑动机构上的第二滑动机构,第二滑动机构用于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滑动机构设置成能够带动第二滑动机构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以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和/或第二滑动机构设置成能够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机构包括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第一滑道和滑动连接在第一滑道上的第二滑轨,第二滑动机构与第一滑轨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滑轨能够相对于第二滑道滑动,以带动第二滑动机构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滑动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一滑轨上的第二滑道和滑动连接在第二滑道上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用于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其中,第二滑道与第一滑道成夹角设置,第二滑轨能够相对于第一滑道滑动,以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滑动机构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滑道内的驱动轴和设置在第二滑道的外部且与驱动轴相连的驱动装置,驱动轴的驱动部与第二滑轨相连。其中,驱动轴设置成: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通过驱动部带动第二滑轨相对于第一滑道滑动。

进一步地,驱动部构造为:形成在驱动轴的外周壁的丝杆部,和与第二滑轨固定连接且与丝杠部形成啮合连接的齿轮箱。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机构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两个第一滑道,第二滑动机构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第一滑轨上的两个第二滑道。其中,两个第二滑道位于两个第一滑道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滑轨构造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同时与两个第一滑道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部和与座椅部固定连接的上述座椅底座。其中,座椅部与第二滑动机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汽车座椅。其中,汽车座椅设置成:能够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且能够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以增大与前排或后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能够增大与同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汽车包括位于同一排的两个上述汽车座椅。其中,两个汽车座椅设置成:能够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同时能够沿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一方面,通过设置有第二滑动机构能够有效地增大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乘客在穿过二排座椅时能够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当乘客长期乘坐后排座椅而需要伸展腿部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通过设置有第二滑动机构能够增大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乘客的腿部能够得到更好的伸展,有效地提高乘客乘坐时的舒适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二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二滑动机构的顶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位于同一排的两个如图4所示的汽车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底座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包括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第一滑动机构1和固定在第一滑动机构1上的第二滑动机构2,第二滑动机构2用于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滑动机构1设置成:能够带动第二滑动机构2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如图1所示)移动,以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移动,和/或第二滑动机构2设置成能够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b(如图1所示)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在使用时,例如,将其应用于汽车座椅使用时,通过将第一滑动机构1设置成能够带动第二滑动机构2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如图1所示)移动,使得乘客在需要时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滑动机构1使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如图1所示)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调节汽车座椅与前排或后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还通过将第二滑动机构2设置成能够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b(如图1所示)移动,这样,当乘客需要将同一排的汽车座椅靠近或远离时,仅需要控制第二滑动机构2即可完成。例如,需要靠近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时,将斜前斜后方向b设置成使第二滑动机构2带动汽车座椅沿靠近同一排的汽车座椅移动的方向,以减小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或需要远离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时,将斜前斜后方向b设置成使第二滑动机构2带动汽车座椅沿远离同一排的汽车座椅移动的方向,例如1所示的b方向,以增加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述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应用于例如六座或七座的车型时,一方面,汽车的车门往往位于第一排座椅和第二排座椅处,乘客需要乘坐后排座椅时需要穿过二排座椅,而受到车体的整体的尺寸限制,二排座椅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通过设置有第二滑动机构2能够有效地增大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乘客在穿过二排座椅时能够更为便利;另一方面,当乘客长期乘坐后排座椅而需要伸展腿部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通过设置有第二滑动机构2能够增大位于同一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以更便于乘客能够将腿部放置于前排的汽车座椅之间,从而使得乘客的腿部能够得到更好的伸展,有效地提高乘客乘坐时的舒适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沿正前正后方向移动和沿斜前斜后方向移动应该理解为往复运动,即通过第一滑动机构1和第二滑动机构2还能够使汽车座椅沿正后方面移动和/或沿斜后方向移动。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机构1可包括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第一滑道11和滑动连接在第一滑道11上的第一滑轨12,第二滑动机构2与第一滑轨12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滑轨12能够相对于第一滑道11滑动,以带动第二滑动机构2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a移动。通过该设置,可使第一滑动机构1实现单独控制,即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仅需要调整汽车座椅沿正前正后方向移动时,仅需调整第一滑轨12相对于第一滑道11的滑动即可,固定在第一滑轨12上的第二滑动机构2能够与第一滑轨12同步运动,以使与第二滑动机构2固定连接的汽车座椅能够同时实现沿正前正后方向a的移动,从而使得调节方式更为便利。

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第二滑动机构2可包括固定在第一滑轨12上的第二滑道21和滑动连接在第二滑道21上的第二滑轨22,第二滑轨22用于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其中,第二滑道21与第一滑道11成夹角设置,第二滑轨22能够相对于第二滑道21滑动,以带动汽车座椅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b移动。通过该设置,可使第二滑动机构2实现单独控制,即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仅需要调整汽车座椅沿斜前斜后方向移动时,通过将第二滑道21与第一滑道11成夹角设置,仅需调整第二滑轨22相对于第二滑道21的滑动即可,无需对第一滑动机构1进行调节既能够实现汽车座椅沿斜前斜后方向b的移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调节方式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优选地,第二滑道21与第一滑道11的夹角可设置为锐角。

当然,在使用时,第一滑动机构1和第二滑动机构2也可同时进行调节。例如,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需要调整汽车座椅沿正前正后方向a和斜前斜后方向b移动时,可同时控制第一滑轨12相对于第一滑道11滑动和第二滑轨22相对于第二滑道21滑动,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100具有更优的调整的灵活性。

优选地,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二滑动机构2还可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滑道21内的驱动轴23和设置在第二滑道21的外部且与驱动轴23相连的驱动装置24,驱动轴23的驱动部(图中未示出)与第二滑轨22相连。其中,驱动轴23设置成:能够在驱动装置24的驱动下,通过驱动部带动第二滑轨22相对于第二滑道21滑动。驱动装置24可优选为驱动电机,驱动轴23可优选为软轴。通过驱动电机与软轴,能够有效地实现第二滑轨22相对于第二滑道21的滑动的自动化的控制,从而使得第二滑动机构2的调节方式更为便利。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驱动部可构造为:形成在驱动轴23的外周壁的丝杠部(图中未示出),和与第二滑轨22固定连接且与丝杠部形成啮合连接的齿轮箱(图中未示出)。通过该设置,当驱动电机通电工作时,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23转动,丝杠部与齿轮箱形成啮合连接,即,齿轮箱与丝杠可形成为转动运动转为直线运动的类似于蜗轮蜗杆的传动结构,从而能够使得驱动轴23的周向运动转化为第二滑轨22的直线运动,从而使得第二滑轨22能够相对于第二滑道21移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部驱动第二滑轨22的驱动形式不限于此实施例,也可以是其他的能够实现第二滑轨22相对于第二滑道21滑动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地,第二滑轨22上可间隔设置有用于连接固定汽车座椅的螺柱,以提高第二滑轨22与汽车座椅连接的牢固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机构1可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两个第一滑道11,第二滑动机构2可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第一滑轨12上的两个第二滑道21。其中,两个第二滑道21位于两个第一滑道11之间的区域。通过该设置,可有效地限制汽车座椅通过第二滑动机构2沿斜前斜后方向b的移动位置,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因沿斜前斜后方向b移动的距离过大而对车门或同排的汽车座椅造成碰撞的问题发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机构1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两个第一滑道11,应当理解为,还包括与两个第一滑道11滑动连接的两个第一滑轨12。第二滑动机构2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在第一滑轨12上的两个第二滑道21,应当理解为,还包括与两个第二滑道21滑动连接的两个第二滑轨22、设置在两个第二滑道21内的两个驱动轴23。优选地,第二滑动机构2可设置成能够通过同一个驱动电机同时与两个第二滑道21内的两个驱动轴23相连,以使得两个第二滑轨22相对于两个第二滑道21的滑动更为同步。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滑轨12可构造为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同时与两个第一滑道11滑动连接。通过该设置,矩形框架的结构更为稳定,且具有更大的用于固定第二滑道21的固定面积,因此,通过矩形框架带动第二滑动机构2的移动能够具有更优的稳定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移动时的稳定性。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200的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200包括座椅部201和与座椅部201固定连接的上述座椅底座100。其中,座椅部201与第二滑动机构2固定连接。通过上文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200不仅能够沿汽车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还能够沿汽车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座椅200的移动方式更为灵活,以满足使用者的更多的使用需求。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300的结构,其中示出了位于同一排的上述汽车座椅2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300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汽车座椅200。结合图5所示,其中,汽车座椅200设置成:能够沿汽车300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且能够沿汽车300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以增大与前排或后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能够增大与同排的汽车座椅之间的距离。通过上文所述可知,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300为六座或七座的车型,通过将汽车座椅200设置成能够沿汽车300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和/或能够沿汽车300的斜前斜后方向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乘客在乘坐后排座椅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优选地,如图5所示,汽车300可包括位于同一排的两个上述汽车座椅200。其中,两个汽车座椅200设置成:能够沿汽车300的正前正后方向移动,同时能够沿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通过该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大位于同一排的两个上述汽车座椅200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乘客在乘坐后排座椅时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此外,还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汽车300的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