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汽车门用的内饰结构。
背景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己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中,汽车的门板一般由车门内饰板和车门外板组成,车门内饰板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是车内饰的主要结构件,主要有以下几大功能:一、它的立体艺术造型提高了汽车室内造型效果,给人以美感;二、采用触感好的非金属材料,提高乘坐舒适性,车辆冲撞时能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有效保护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
现有技术中,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的车门,该车门包括车门骨架1、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2,以及设置在车门内板2上的内饰板3和扶手座4,然而上述的车门具有如下缺点:内饰板与车门内板之间的安装点较少,当车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共振产生噪音,且内饰板与车门内板之间无其它装置,当车门受到碰撞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车门乘坐人员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门用的内饰结构,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门用的内饰结构,包括车门骨架和设置在所述车门骨架的外侧的车门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车门骨架的内侧的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上设有扶手座和内饰板,还包括储物盒、减震模块和防碰撞模块,所述内饰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设有所述防碰撞模块和若干所述减震模块,每一所述减震模块分别贯穿所述防碰撞模块,每一所述减震模块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内饰板,每一所述减震模块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车门内板,所述储物盒设置在所述内饰板远离所述车门内板的一侧。
作为优选,每一所述减震模块均包括:
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一连杆主体和两限位块,两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连杆主体的两端;
两套筒;每一所述套筒均呈一端开口的柱状结构,且两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连杆主体的两端,且每一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一所述套筒内,其中一套筒连接所述车门内板,另一所述套筒连接所述内饰板;
一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杆主体的外缘,且所述减震弹簧位于两所述套筒之间,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连接两所述套筒。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每一所述减震模块还均包括:
减震垫片,每一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连杆主体的一侧各设有一所述减震垫片。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防碰撞模块包括呈网格状的框架结构和设置在框架结构内的填充块,所述框架结构上具有填充空腔,每一所述填充模块分别位于一所述填充空腔内,每一所述连杆主体分别贯穿一所述填充块。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每一所述填充块分别突出于一所述填充空腔。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若干定位筒,每一所述定位筒分别贯穿一所述填充块,每一所述连杆主体分别套设在一所述定位筒内。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每一所述填充块均为隔音泡沫或隔音板。
作为优选,还包括排水管,所述储物盒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车门骨架的下端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口通过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排水口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排水口呈漏斗状。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内饰板与车门内板之间设置防碰撞模块,当车门收到碰撞或外力的撞击时,能够有效的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可以有效的保护车门乘客的安全,而在内饰板与车门内板之间还设置减震模块,可以增大内饰板与车门内板之间的接触点,减小内饰板因共振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门沿纵向剖开的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车门沿纵向剖开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内饰板的断面示意图;
图4是减震模块与防碰撞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减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减震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车门骨架;2、车门内板;3、内饰板;31、抵靠部;32、第一弯折部;33、平整部;34、第二弯折部;4、扶手座;5、减震模块;51、连接杆;52、连杆主体;53、限位块;54、套筒;55、减震弹簧;56、减震垫片;6、防碰撞模块;61、框架结构;62、填充块;7、定位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门沿纵向剖开的断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车门沿纵向剖开的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内饰板的断面示意图;图4是减震模块与防碰撞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减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减震模块的纵向剖视图。请参见图1至图6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汽车门用的内饰结构,包括车门骨架1和设置在车门骨架1的外侧的车门外板(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在车门骨架1的内侧的车门内板2,车门内板2上设有扶手座4和内饰板3,还包括储物盒(图中未示出)、减震模块5和防碰撞模块6,内饰板3与车门内板2之间设有防碰撞模块6和若干减震模块5,每一减震模块5分别贯穿防碰撞模块6,每一减震模块5的一端分别连接内饰板3,每一减震模块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车门内板2,储物盒设置在内饰板3远离车门内板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饰板3具有截面呈u形的本体,本体沿横向设置在扶手座4的下侧,本体的弯折处具有抵靠部31,用于抵靠在车门内板2上,而本体的上端的自由端向上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32,本体的下端的自由端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一平整部33,平整部33与车门内板2之间具有间隙,该平整部33的下端的自由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34。其中,减震模块5和防碰撞模块6均设置在平整部33与车门内板2之间,用于起到减震、防碰撞的作用。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一减震模块5均包括:
一连接杆51;连接杆51包括一连杆主体52和两限位块53,两限位块53位于连杆主体52的两端;
两套筒54;每一套筒54均呈一端开口的柱状结构,且两套筒54设置在连杆主体52的两端,且每一限位块53分别位于一套筒54内,其中一套筒54连接车门内板2,另一套筒54连接内饰板3;
一减震弹簧55,减震弹簧55套设在连杆主体52的外缘,且减震弹簧55位于两套筒54之间,减震弹簧55的两端连接两套筒54。如图6所示,减震弹簧55设置在两套筒54之间,当受到外力作用时,两套筒54受挤压向连杆主体52的中部移动,从而挤压减震弹簧55,此时减震弹簧55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外界作用力,能够起到减震作用,然后两套筒54在减震弹簧55的作用下回归原位。设置的两限位块53用于防止两套筒54脱离连杆主体52,其中两限位块53与连杆主体52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一减震模块5还均包括:
减震垫片56,每一限位块53远离连杆主体52的一侧各设有一减震垫片56。如图6所示,当两套筒54向连杆主体52的中部移动,此时的两限位块53上的两减震垫片56抵于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通过设置减震垫片56可以防止限位块擦伤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防碰撞模块6包括呈网格状的框架结构61和设置在框架结构61内的填充块62,框架结构61上具有填充空腔,每一填充模块62分别位于一填充空腔内,每一连杆主体52分别贯穿一填充块62。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一填充块2分别突出于一填充空腔。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汽车门用的内饰结构还包括若干定位筒7,每一定位筒7分别贯穿一填充块62,每一连杆主体52分别套设在一定位筒7内。如图4所示,填充块62具有吸收噪音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缓冲减震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碰撞产生较大冲击。本实施例中,定位筒7设置在填充块62的内部,且定位筒7的两端收缩在填充块62内,而两套筒54突出于定位筒7的两端,每一套筒54的孔径均小于定位筒7的孔径,两套筒54略突出于填充块62的两侧,使得两套筒54可以抵于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当受到外碰撞时,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挤压两套筒54,使得两套筒54进入到填充块62内,当继续挤压时,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再同时挤压填充块62的两侧,使得位于填充块62内的两套筒54进入到定位筒7内,此时的填充块62的两侧抵于车门内板2和内饰板3,起到减震和防碰撞的作用。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一填充块62均为隔音泡沫或隔音板。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排水管(图中未示出),储物盒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车门骨架1的下端设有第二排水口(图中未示出),第一排水口通过排水管与第二排水口连接。储物盒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口可以将储物盒内的水排放大车体外,防止储物盒内放置的水壶出现漏水而导致储物盒内积水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排水口呈漏斗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