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和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0975发布日期:2020-12-22 10:3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和车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和具有该线束盖板组件的车门。



背景技术:

汽车外后视镜为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安装在车门上能够给驾驶员提供间接视野,提升驾驶安全性。相关技术中,外后视镜线束绕过车门内板,线束插件布置在车门内板干区,并在线束上设置一个最低点来避免线束插件进水,导致线束长度较长、重量高,且车门内板的密封效果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可拆卸地安装于车门内板的内侧,且所述盖板本体适于封闭所述车门内板的线束过孔,所述盖板本体设有用于后视镜线束穿过的线束避让孔;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夹设于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以使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车门内板沿周向密封,所述密封件具有与所述线束避让孔正对设置的避让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本体包括主板和环绕所述主板设置的边板,所述边板的厚度大于所述主板的厚度,所述密封件夹设于所述边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所述线束避让孔设于所述边板。

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与所述边板限定出朝向背离所述密封件的方向敞开的减重腔,所述线束避让孔与所述减重腔间隔开,所述减重腔内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设有卡接部,且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凸出,且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密封件错开设置以与所述车门内板卡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为多个且沿纵向延伸,所述第二段沿竖向延伸,所述卡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段的第一卡接部和设于所述第二段的第二卡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车门内板的卡接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车门内板的卡接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本体的边沿处设有敞开口,所述线束避让孔为圆形孔且与所述敞开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构造为开口环状,且所述避让开口形成于所述密封件的拐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的厚度大于所述密封件的宽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后视镜线束可通过该线束盖板组件及车门内板的线束过孔以与后视镜相连,利于缩短后视镜线束的整体长度,降低安装成本,且线束盖板组件可对后视镜线束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避免车门内板外侧的水或其他杂质进入车门内板的内侧,且线束盖板组件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申请的又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包括:外后视镜、车门内板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所述后视镜线束适于穿过所述线束过孔和所述线束避让孔以连接至外后视镜。

所述车门与上述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爆炸图(另一个视角);

图5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沿纵向);

图6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含第二卡接部);

图7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沿竖向);

图8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含第一卡接部);

图9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与后视镜线束的装配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线束盖板组件与后视镜线束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门1000,

线束盖板组件100,

盖板本体1,主板11,边板12,第一段121,第一卡接部122,第二段123,第二卡接部124,线束避让孔13,敞开口14,减重腔15,加强筋16,纵向筋161,竖向筋162,

密封件2,避让开口21,

车门内板101,线束过孔1011,后视镜线束102,线束插件103。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100,后视镜线束102可通过该线束盖板组件100从车门内板101的外侧穿入,且线束盖板组件100可使得后视镜线束102的穿入位置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避免车门内板101外侧的水或其他杂质进入车门内板101的内侧,同时缩短后视镜线束102的长度,利于降低安装成本。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100,包括:盖板本体1和密封件2。

如图1所示,盖板本体1可拆卸地安装于车门内板101的内侧,且盖板本体1适于封闭车门内板101的线束过孔1011,如图9和图10所示,盖板本体1设有用于后视镜线束102穿过的线束避让孔13。如图2所示,车门内板101设有沿内外贯通的线束过孔1011,线束过孔1011用于后视镜线束102穿过,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线束102连接有线束插件103,线束插件103与车内的电子元件插接。这样,后视镜线束102穿过线束避让孔13、线束过孔1011以使其两端分别与车内的电子元件和车外的后视镜相连。

其中,通过设置盖板本体1可使得车门内板101的线束过孔1011不可见,从而起到对车门内板101的封闭防护作用。且盖板本体1的线束避让孔13与后视镜线束102为干涉配合,即后视镜线束102在不受压力状态下其直径大于线束避让孔13的孔径,由此,可使得后视镜线束102与线束避让孔13的孔壁紧密贴合,从而保证盖板本体1与后视镜线束102的配合间隙较小或二者无间隙,提高后视镜线束102安装的密封性。

由此,通过将后视镜线束102直接从车门内板101的线束过孔1011以及盖板本体1的线束避让孔13直接穿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后视镜线束102绕过车门内板101的孔洞的设计,极大地缩短了后视镜线束102的整体长度,从而降低了后视镜线束102的安装成本,后视镜线束102的布置也不会过多的占用车内空间,且通过盖板本体1的设置,保证后视镜线束102的安装的密封性,实现车内防水、防尘的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件2夹设于盖板本体1和车门内板101之间,以使盖板本体1与车门内板101沿周向密封,这样,在将盖板本体1与车内内板进行安装时,可通过密封件2减小盖板本体1与车门内板101之间的安装间隙,密封件2可起到滤水、滤尘的作用,提高线束盖板组件100的密封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件2具有与线束避让孔13正对设置的避让开口21,这样,在线束盖板组件100安装于车门内板101的过程中,后视镜线束102可通过避让开口21与线束避让孔13贯穿线束盖板组件100,以保证后视镜线束102合理地穿设于车门内板101的内外两侧,实现后视镜线束102的合理走线。其中,密封件2可为泡棉,以使密封件2具有良好的吸水、附尘的能力,或者密封件2也可为其他弹性收缩件。其中,在将线束盖板组件100安装于车门内板101时,可将密封件2粘贴于盖板本体1,以共同安装于车门内板101。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100,后视镜线束102可通过该线束盖板组件100及车门内板101的线束过孔1011以与后视镜相连,利于缩短后视镜线束102的整体长度,降低安装成本,且线束盖板组件100可对后视镜线束102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避免车门内板101外侧的水或其他杂质进入车门内板101的内侧,且线束盖板组件100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盖板本体1包括主板11和边板12,边板12环绕主板11设置。主板和边板一体成型设置,其中,边板12的厚度大于主板11的厚度,以使边板1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大于主板11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11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可为3.2mm~3.7mm,边板12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可为2.2mm~2.7mm,如主板11的厚度为3.5mm,边板12的厚度为2.5mm。

其中,边板12用于与车门内板101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将边板12的厚度大于主板11的厚度,边板12可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可保证盖板本体1在安装于车门内板101过程中不会轻易变形,且使得盖板本体1可长期稳定地安装于车门内板101,不会自动与车门内板101脱离,提高后视镜线束102安装的可靠性,且线束避让孔13设于边板12,也不易造成边板12结构强度过低,结构设计合理。

密封件2夹设于边板12与车门内板101之间,以使边板12与车门内板101之间有效地密封,且在主板11的一周形成环绕的密封环境。其中,主板11与车门内板101的线束过孔1011正对设置,由此,外部的水或杂质从线束过孔1011朝向主板11进入后,不会从边板12与车门内板10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门内板101的内侧,从而保证后视镜线束102的安装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主板11与边板12限定出朝向背离密封件2的方向敞开的减重腔15,其中,边板12的厚度大于主板11的厚度,且主板11朝向密封件2的侧面与边板12朝向密封件2的侧面平齐或高度差较小,从而使得主板11与边板12在背离密封件2的一侧形成减重腔15,即盖板本体1整体形成为盒体结构,如此设置,可降低盖板本体1的整体的尺寸和重量,减少盖板本体1设计所需的材料,降低加工成本。

如图4所示,线束避让孔13与减重腔15间隔开,以避免减重腔15的设计弱化边板12在线束避让孔13处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边板12与后视镜线束102在线束避让孔13处形成紧密的干涉配合,提高边板12的结构可靠性。

减重腔15内设有加强筋16,如图4所示,加强筋16包括沿纵向延伸的纵向筋161和沿竖向延伸的竖向筋162,纵向筋161和竖向筋162均可提高盖板本体1的结构强度。其中,纵向筋161和竖向筋162交叉设置,以在二者交叉位置处增强结构强度,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盖板本体1的结构稳定性。其中,纵向筋161和竖向筋162的数量及具体排布形式可根据实际强度需求进行灵活地设置,如图4所示,减重腔15内设有一个纵向筋161和一个竖向筋162交叉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边板12设有卡接部,且卡接部朝向车门内板101凸出,且卡接部与密封件2错开设置以与车门内板101卡接相连,由此,可盖板本体1可通过卡接部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处卡接相连,已实现盖板本体1的可拆卸安装,且利于盖板本体1的快速拆装,利于后期盖板本体1的更换或维修。

如图3所示,边板12包括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3,第一段121为多个且沿纵向延伸,第二段123沿竖向延伸,卡接部包括设于第一段121的第一卡接部122和设于第二段123的第二卡接部124。

也就是说,盖板本体1通过第二卡接部124和多个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卡接相连,其中,如图3所示,盖板本体1沿纵向长度大于盖板本体1沿竖向的长度,由此,盖板本体1设有多个第一卡接部122,可使得盖板本体1沿纵向的多个位置处均通过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卡接相连,从而实现盖板本体1在各个位置处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作用力较为均衡,提高盖板本体1装配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如图5所示,盖板本体1设有一个第二段123,第二段123设有一个第二卡接部124,如图7所示,盖板本体1设有两个第一段121,且每个第一段121设有一个第一卡接部122,由此,可盖板本体1通过一个第二卡接部124、两个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卡接相连。

其中,如图6和图8所示,第二卡接部124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深度大于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深度。也就是说,第二卡接部124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量大于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量,可以理解的是,盖板本体1的第一卡接部122的数量大于第二卡接部124的数量,第二卡接部124的卡接稳定性大于第一卡接部122的稳定性,由此,可使得盖板本体1在沿竖向段和沿纵向段的卡接效果更为均衡,从而保证盖板本体1与车门内板101的安装更加可靠。

其中,第二卡接部124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量可设置为2.3mm,第一卡接部122与车门内板101的卡接量可设置为1.1mm,由此可使得盖板本体1更为合理地安装于车门内板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本体1的边沿处设有敞开口14,线束避让孔13为圆形孔且与敞开口14连通。这样,在将后视镜线束102安装于线束盖板组件100时,可将后视镜线束102从敞开口14处安装至线束避让孔13内,利于实现后视镜线束102的快速安装。

如图3所示,敞开口14的最小宽度小于线束避让孔13的直径,以在敞开口14处形成收缩状,这样,在将后视镜线束102安装于线束避让孔13后,后视镜线束102可稳定地保持在线束避让孔13内,不易从敞开口14处脱出,使得后视镜线束102的安装更加稳定,使得线束盖板组件100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其中,线束避让孔13的直径小于后视镜线束102的直径,如线束避让孔13的直径为6.5mm,后视镜线束102的直径为8mm,由此,可使得后视镜线束102与线束避让孔13的内壁干涉配合,保证后视镜线束102的密封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件2构造为开口环状,如图3所示,密封件2整体呈多边形结构,且避让开口21形成于密封件2的拐角处,以在与盖板本体1装配时,实现与线束避让口的正对设置,保证后视镜线束102合理地穿过,同时使得盖板本体1沿周向与车门内板101进行有效地密封。且密封件2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加工过程中易于成型。其中,避让开口21的宽度可构造为14.5mm。

其中,密封件2的厚度大于密封件2的宽度,这样,在将密封件2安装于盖板本体1与车门内板101之间时,密封件2沿厚度方向具有较大的压缩量,从而使得密封件2在盖板本体1与车门内板101起到更加紧凑的密封效果,提升盖板本体1安装的密封性。如密封件2的厚度为5mm,密封件2的宽度为4mm。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门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车门1000包括:外后视镜、车门内板101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外后视镜的线束盖板组件100,其中,车门内板101设有沿内外贯通的线束过孔1011,盖板本体1设有线束避让孔13,后视镜线束102穿过线束过孔1011和线束避让孔13以连接至外后视镜。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线束102连接有线束插件103,线束插件103与车内的电子元件插接。这样,后视镜线束102穿过线束避让孔13、线束过孔1011以使其两端分别与车内的电子元件和车外的后视镜相连。

本申请中的后视镜线束102通过线束盖板组件100安装于车门内板101,利于缩短后视镜线束102的整体长度,降低安装成本,且线束盖板组件100可对后视镜线束102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避免车门内板101外侧的水或其他杂质进入车门内板101的内侧,且线束盖板组件100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从而降低车门1000的整体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