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5216发布日期:2021-02-09 21:04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路面塌陷、桥梁倒塌、山体滑坡等突发事故频发,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抢险工作中,往往缺乏一种可快速响应、专业集成、智能高效的应急平台进行来协助和指导救援抢险工作,救援抢险工作及灾害周边重要建筑物常常会面临次生灾害发生的情况,从而危及抢险救援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0003]
常规的辅助救援工作是由专业人员通过操作专业测量仪器设备,来获取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各项参数信息,再经过专业的数据处理分析得到现场情况、发展趋势的过程,此项工作可真实、可靠的用以评定现场及周边实时变化状态,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等安全隐患进行监控预报,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
[0004]
但常规的辅助救援作业方式通常为各专业相关人员带着仪器设备去现场采集数据,然后人工记录或直接用仪器记录,分别返回驻地(办公室)导出所测数据进行人工或软件处理,之后生成监测成果。由于没有对设备和相应的操作空间进行集成化和程序化,使得上述的工程监测作业的模式工序繁复、时效性差、灵活性低、机动性不强,在突发应急抢险等情况下,无法满足多场景快速响应、实时监测、即时信息发布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其进行了集成化设计,提高了应急反应的速度。
[0006]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其包括底盘和安装在底盘上的车厢,车厢设有侧车门和后车门,其特征在于:车厢内设有驾驶舱和操作舱,操作舱内设有总控区、工作区和装备区,总控区设有供使用者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台和与控制台电性连接的显示器,工作区设有工作台和办公设备,装备区设有存储架和存放于存储架中的可与控制台进行数据传输的监测设备,车厢上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与控制台电性连接的云台摄像机,云台摄像机可上升至车厢上方,在车厢内还设有充电电源,在底盘上设置有可降下并支撑在地面上的平衡支架,在车厢顶部设置有用于与外界通讯的通讯天线。
[0008]
进一步的,总控区位于车厢中部,与侧车门的位置对应,工作区和装备区并排位于车厢的后部,总控区与工作区之间通过通道口连通。
[0009]
进一步的,显示器包括固定显示器和活动显示器,活动显示器可转动安装,且活动显示器靠近侧车门所在位置,通过转动活动显示器可使得活动显示器面向车厢外侧。
[0010]
进一步的,总控区与驾驶舱之间设有隔墙,显示器安装在隔墙上。
[0011]
进一步的,存储架与车厢地板之间设有防震垫。
[0012]
进一步的,在车厢的上表面的四个角分别设有工作指示灯。
[0013]
进一步的,在车厢的上表面的前部设有长排警示灯。
[0014]
进一步的,在车厢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半球摄像头。
[0015]
进一步的,工作区内设有吊柜。
[0016]
进一步的,在驾驶舱和操作舱内均设有照明灯。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
1、本实用新型在地面塌陷、桥梁倒塌、山体滑坡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使用者可在总控区、工作区和装备区有序的进行操作,提供了监测作业所需的空间,同时通过其中的监测设备和办公设备,从而使得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车可实现环境调查事故评估、区域测量趋势监控、高精量测保护监测和数据发布辅助决策四大应急监测程序机制,从整体巡查到局部精测,快速、专业、科学、真实的实现实时监测监控及专业信息的发布,为应急救援抢险工作救提供专业、真实、可靠的结构形变信息,以协助或指导抢险工作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从而进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0019]
2、本实用新型在车厢中设计总控区、工作区和装备区,并分别设置控制台、办公设备和监测设备,还设计对外部景象进行采集的云台摄像机,将监测作业流程所需的空间和设备进行了集成化和程序化,可大大缩短反应时间。
[0020]
3、本实用新型将监测作业流程所需的空间和设备集成在同一车厢中,并由内部的充电电源进行供电,使得本实用新型具备了独立保障能力和高机动性,在不形成新负担、不干扰现场的前提下,实现应急辅助监测,为现场救援争取大量时间,同时大大提高了专业、真实、可靠的监测信息发布效率。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内部的俯视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内部的工作区的侧视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内部的总控区的后视示意图。
[0025]
图中附图标记含义:
[0026]
1-车厢;2-侧车门;3-双人沙发;4-登梯踏板;5-蓝色地胶;6-机柜;7-控制台;8
-ꢀ
驾驶舱;9-隔墙;10-电视墙;11-长排警示灯;12-工作指示灯;13-不锈钢护栏;14-车顶平台;15-活动显示器;16-顶置空调;17-云台摄像机;18-后车门;19-总控区;20-半球摄像头;21-工作区;22-工作台;23-折叠椅;24-装备区;25-存储架;26-电动升降杆; 27-吊柜;28-固定显示器;29-遮阳棚;30-通道口;31-电池柜;32-平衡支架;33-通讯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0028]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多功能工程应急抢险智能监测车,其包括车厢1,车厢1装在车底盘上。车厢1只在其左侧设置侧车门2,在侧车门2的车门口的下边设有登梯踏板 4,上边设有遮阳棚29,在车厢1的后端设有后车门18,后车门18为双开门。
[0029]
车厢1内设有驾驶舱8和操作舱,操作舱内设有总控区19、工作区21和装备区24,其
中,总控区19位于车厢1中部,与侧车门2的车门口的位置对应,打开侧车门2进入即为总控区19,工作区21和装备区24并排位于车厢1的后部,总控区19与工作区21之间通过通道口30连通,使用者穿过通道口30即可进入工作区21。
[0030]
总控区19与驾驶舱8之间通过隔墙9分隔,总控区19设有供使用者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台7和与控制台7电性连接的显示器,控制台7为主控制器,控制台7的下部为机柜 6。控制台7靠着隔墙9布置,在隔墙9的面向总控区19的墙面上设有电视墙10,显示器安装在电视墙上,在控制台7的前方设有双人沙发3。本实施例的显示器包括两台十七寸的固定显示器28和一台四十寸的活动显示器15,活动显示器15通过竖向的转轴可转动安装在隔墙9上,且活动显示器15靠近车厢的左侧,即靠近侧车门2所在位置,将活动显示器15往侧边转动九十度,可使得活动显示器15面向车厢1外侧,这样方便外边的工作人员及时获取显示的内容,可向有关应急抢险工作部门或具体人员提供实时环境调查事故评估、区域测量趋势控制、高精量测保护监测的应急监测信息,以便更好的协助应急抢险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关应急抢险工作,提供专业的工程监测应急保障。两台固定显示器28 上下并排安装在隔墙9的右侧。在总控区19的地面上铺设有蓝色地胶5。
[0031]
工作区21设有工作台22和办公设备,工作台22的前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在留出的空间位置设有折叠椅23。办公设备可为打印机等常规办公工具。工作台22可供1-2人放置笔记本进行数据处理作业,在工作区21中主要供专业人员进行监测数据的上传、处理、监测成果报告生成打印等工作。在工作区21的工作台22的上方设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吊柜 27。
[0032]
装备区24设有存储架25和存放于存储架25中的可与控制台进行数据传输的监测设备,在存储架25与车厢地板之间设有防震垫,防震垫可以很好地对存储的测量仪器设备进行保护,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对设备产生危害或影响设备精度。
[0033]
在车厢1上通过升降机构安装有与控制台电性连接的云台摄像机17,通过升降机构带动云台摄像机17升降,云台摄像机17可上升至车厢1上方,以采集外部景象。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为电动升降杆26,电动升降杆26的升降高度不小于一米。云台摄像机17还可进行360
°
旋转。通过控制台可操作云台摄像机17的升降和旋转。
[0034]
在车厢1内的工作区21的工作台11下方设有电池柜31,在电池柜31内装有充电电源,充电电源为车厢内的设备供电。
[0035]
在底盘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可降下并支撑在地面上的平衡支架,平衡支架的下表面为支撑平面。当监测车停在现场时,可通过降下平衡支架,并支撑在地面上,使得监测车更平稳。平衡支架可通过液压缸或者电动升降杆实现升降。
[0036]
在车厢顶部设置用于与外界通讯的通讯天线,使得办公设备和监测设备能与外界进行通信。
[0037]
上述的监测设备可以包括以下设备:
[0038]
(1)高精度传感器
[0039]

高精度应力应变传感器,用于测定事故现场及周边重点的居民住房、市政管线、文物建筑、重要道路、桥梁、隧道等重要建(构)筑物结构物的应力应变数据,传感器精度: 0.1%f.s,广泛应用于基坑监测、桥梁、边坡等精密监测项目。
[0040]

裂缝传感器,用于测定事故现场结构物伸缩缝及裂缝开合等变化情况,裂缝传感器精度可达到:0.1%f.s,广泛用于基坑监测、隧道、桥梁、边坡等精密监测项目的结构物
裂缝监测。
[0041]

无线倾角传感器,可进行变形结构物的倾斜自动化监测,该传感器可不受天气、通视问题的影响实施全天候的监测,监测数据可自动计算上传。传感器精度可达:0.35%f.s,主要应用于危房、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等项目。
[0042]

自动化测斜传感器,用于测量事故现场及周边重要建筑物地基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测量,该类设备精度可达:0.1mm/500mm,主要应用于基坑、岩体滑坡等工程的深层水平位移(测斜)自动化监测项目。
[0043]
(2)三维激光扫描
[004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是继gps空间定位系统之后又一项测绘技术新突破。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为快速建立物体的三维影像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由于其具有快速性,不接触性,实时、动态、主动性,高密度、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扫描数据,第一时间计算掩埋土方量,也用于应急抢险项目,如快速评估抢险工作量,为救援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根据测量量程不同,最高测量拟合精度可达:0.1%f.s,广泛应用于地形勘测、工程测量、灾害应急等项目。
[0045]
(3)测量机器人
[0046]
测量机器人又称自动全站仪,是一种集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照准、自动测角与测距、自动目标跟踪、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测量平台。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全自动电子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可达:0.5

,测距精度可达:0.6mm+1ppm,目前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工业测量、自动引导测量、变形监测等中。如可以对大坝、边坡、地铁、隧道、桥梁、超高层建筑进行大范围无人全天候值守、全方位自动监测,在地籍测量、数字化成图、gis 数据库、地下开挖、路桥铺设、汽轮机叶片形变测量,以及风洞实验测试等都有应用。
[0047]
(4)搜救无人机/机器人。
[0048]
(5)智能安全帽。
[0049]
(6)5g设备。
[0050]
本实施例在车厢1的上表面设置车顶平台14,车顶平台14采用花纹铝板铺设而成,车顶平台14的两侧分别设有不锈钢护栏13,车顶平台14的四个角分别设有工作指示灯 12,工作指示灯12在启动后进行黄色灯光闪烁,可提醒周围车辆及行人进行注意本监测车正在进行工程工作。在车厢1的上表面的前部设有长排警示灯11,长排警示灯11在启动过程中进行闪烁显示,提醒周围车辆和行人进行注意,提升本监测车的整体安全性。在驾驶舱和操作舱内均设有照明灯,以提供照明。在车厢1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半球摄像头20,以监测各区的工作状态,达到装车各区工作状态监测。为了保证安全,在车厢的后端设有倒车摄像头。在车顶平台14上还安装有顶置空调16。在车厢1的驾驶舱8 的前端玻璃上设有太阳膜。
[0051]
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车可实现环境调查事故评估、区域测量趋势监控、高精量测保护监测和数据发布辅助决策四大应急监测程序机制,具体如下:
[0052]
(1)环境调查事故评估:
[0053]
突发事件发生时,组织应急抢险工作的前提是对事故现场的清楚了解和实时掌握。调查内容应包括事故现场总体情况、影响范围、实时动态情况、事故现场实时三维建模等。
[0054]
具体做法是:监测车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利用集成的可升降云台影像,配合移动设备无人机影像系统对事故现场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影像获取及影像巡航工作,获取事故现场的整体环境信息影像资料,基于整体情况影像资料,制定应急措施。排查有害环境、明确测量范围,确定保护对象。并将实时数据反馈并投射至控制台,直观展现。为应急抢险工作人员提供真实、可靠、实时的环境调查信息,为区域测量及后续的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及信息。
[0055]
(2)区域测量:
[0056]
在对事故现场进行充分环境调查的前提下,动态获取事故区域边界的数据信息,结合影响范围进行实时缓冲区分析和安全保护工作等级划分。
[0057]
采用3d扫描技术或摄影测量技术,分析事故区域动态变形数据,分析发展趋势。并实时将数据反馈并投射至控制中心,及时、直观的进行展现。
[0058]
(3)保护监测:
[0059]
在动态环境调查、区域测量的基础上,对事故现场、邻近重要的建(构)筑物等主要及次要影响区域实施动态智能化、自动化监测工作,通过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处理及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实时预警、在线生成监测报告,及时进行信息展示发布等功能,为应急抢险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0060]
高精量测和保护监测,对现场需重点保护的重要设施,如供水、煤气、道路、桥梁、隧道及文物等重要建构筑物采用高精度自动化测量。
[0061]
(4)数据发布
[0062]
数据中心是移动平台的“大脑”,将现场各专业获取的海量数据,实时汇总并进行处理及分析、直观展示、发布,最终实现辅助决策支持。它是整个智能移动监测平台的核心价值所在。
[0063]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