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用于adv摩托车车轮。
背景技术:
“adv摩托车”中“adv”是单词adventure(翻译为冒险)的缩写,adv摩托车是有一定越野性能的摩托车。对于高端摩托车,比如越野摩托车,多使用辐条车轮。在东南亚地区,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日常使用频率高。摩托车轮组从有内胎向无内胎发展。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具有诸多优点:比如由于没有内胎,也就不会有内胎与外胎摩擦产生高温爆胎,并且铝合金轮辋可直接散热;于阳极氧化后具有多样化色彩;由于有一层用特种丁基橡胶混合物制成的气密层,当轮胎被扎洞后,漏气缓慢,可支持行驶至附近维修点。
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相对于有内胎轮圈组需要调整辐条的安装位置,比如专利文献“cn107539016a”公开了“一种辐条轮”,将辐条的安装部设置在轮辋径向内侧,但是这不易于制造与装配,增大了生产成本。
申请人在先申请“cn109910496a”公开一种“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将辐条安装于轮辋轴向两侧边缘,易于制造。本实用新型旨在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要提供一种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能够使轮辋更轻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它包括:
轮辋,所述轮辋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辐条接合部ⅰ,所述辐条接合部ⅰ中设置有辐条外端安装孔,两侧所述辐条接合部ⅰ的轴向内侧分别设置有轮胎座部,两侧所述轮胎座部之间设置有凹陷部;
轮毂,所述轮毂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辐条接合部ⅱ,所述辐条接合部ⅱ中设置有辐条内端安装孔;
辐条,所述辐条具有外端部、中间部以及内端部,所述外端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外侧,所述内端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内侧,所述内端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辐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辐条内端安装孔中的帽头,所述内端部通过所述螺纹与所述帽头相结合,单根所述辐条连接在轴向一侧的所述辐条接合部ⅰ和轴向另一侧的所述辐条接合部ⅱ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端部具有弯折部位。
优选地,所述外端部设置有横向的凸起,所述凸起抵紧在所述辐条接合部ⅰ径向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辐条外端安装孔为阶梯形孔,所述凸起位于所述辐条外端安装孔中。
优选地,所述辐条接合部ⅰ设置有斜边,所述辐条外端安装孔位于所述斜边的斜面内。
优选地,单个所述辐条接合部ⅱ和对应的所述辐条接合部ⅰ之间设置有两组所述辐条,两组所述辐条在周向上的偏转为相反方向。
进一步地,两组所述辐条中各一根的所述辐条在所述辐条接合部ⅱ上的连接点相邻近。
进一步地,两组所述辐条在单侧所述辐条接合部ⅰ上的连接点圆周等间距分布。
优选地,所述帽头外周设置有扳手把持平面,所述扳手把持平面位于所述辐条内端安装孔外。
优选地,所述帽头内端设置有内六角孔。
优选地,所述帽头中设置有紧定螺丝,所述紧定螺丝抵紧在所述辐条端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由于将辐条的帽头设置在轮毂中,辐条内端设置有螺纹并与设置在轮毂中的帽头连接,而辐条的远端结构简约,辐条远端连接在轮辋上,从而可以使得轮辋更为轻薄。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用于前轮;
图2是图1中轮辋横断剖视图,切面经过轮辋的轴线;
图3是图1中辐条拆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用于后轮;
图5是图4中轮辋横断剖视图,切面经过轮辋的轴线;
图6是图4中辐条主体结构示意图,显示了两种长度规格的辐条;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轮辋;
2、轮毂;
3、辐条;
4、辐条接合部ⅰ;
5、辐条外端安装孔;
6、轮胎座部;
7、凹陷部;
8、辐条接合部ⅱ;
9、辐条内端安装孔;
10、外端部;
11、中间部;
12、内端部;
13、帽头;
14、凸起;
15、斜边;
16、扳手把持平面;
17、内六角孔;
18、紧定螺丝;
19、气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包括轮辋1、轮毂2以及辐条3,用于前轮。辐条3连接在轮辋1和轮毂2之间。
结合图2,轮辋1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辐条接合部ⅰ4,辐条接合部ⅰ4径向向外立起,辐条接合部ⅰ4中设置有辐条外端安装孔5。
如图3,辐条3包括外端部10、中间部11以及内端部12。外端部10连接在中间部11径向外侧,内端部12连接在中间部11径向内侧。辐条3还包括帽头13。帽头13与内端部12上的螺纹相结合。帽头13设置在轮毂2(参见图1)中。
如图3,辐条3的外端部10还设置有凸起14,凸起14横向延伸。如图1,辐条3的外端部10结合在辐条接合部ⅰ4中,具体的为,辐条3的外端部10穿入辐条外端安装孔5中,并通过凸起14抵紧在轮辋1外侧面而达到固定目的。本例中,凸起14位于辐条外端安装孔5中,辐条外端安装孔5为阶梯形孔,从而达到隐藏凸起14的效果,避免凸起14与轮胎之间发生摩擦。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将辐条3外端焊接在辐条外端安装孔5中。
如图2,两侧辐条接合部ⅰ4的轴向内侧分别设置有轮胎座部6,两侧轮胎座部6之间设置有凹陷部7。轮胎(图中未示,本例为无内胎型,轮胎即指外胎)内缘设置在轮胎座部6,并轴向向外抵紧在辐条接合部ⅰ4内侧面。凹陷部7一方面增加了轮辋1的强度,另一方面凹陷部7内空间形成轮胎内腔的一部分。如图1,轮辋1的凹陷部7上开设有一个气门孔19用于放置轮胎的气嘴。
如图1,辐条接合部ⅰ4设置有斜边15,辐条外端安装孔5位于斜边15的斜面内。斜边15与径向及轴向之间均形成一定角度。斜边15有利于减少轮辋1与轮胎之间的摩擦。
如图1,轮毂1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有辐条接合部ⅱ8,辐条接合部ⅱ8中设置有辐条内端安装孔9。前述的帽头13设置在辐条内端安装孔9中,帽头13中的内螺纹孔与辐条3内端部12上的螺纹相结合,并可以通过旋转帽头13而收紧辐条13。
如图1和图3,帽头13外周设置有扳手把持平面16,扳手把持平面16位于辐条内端安装孔9外,从而方便于扳手在外部把持帽头13并旋转帽头13。
为了快速安装辐条3,帽头13内端还设置有内六角孔17。
如图1,单根辐条3连接在轴向一侧的辐条接合部ⅰ4和轴向另一侧的辐条接合部ⅱ8之间,形成交叉以提高结构稳固性。
为了更好地支撑轮辋1,辐条3的外端部10还具有弯折部位,参见图3。
如图1,单个辐条接合部ⅱ8和对应的辐条接合部ⅰ4之间设置有两组辐条3,这两组辐条3在周向上的偏转为相反方向,从而使得结构更稳固。图1中c与d所指分别为两组辐条3中的一根。
两组辐条3中各一根的辐条3在辐条接合部ⅱ8上的连接点相邻近,形成类似“v”形,从而便于安装和提高了结构强度。
两组辐条3在轮辋1上其中一侧的辐条接合部ⅰ4上的连接点圆周等间距分布,从而使结构受力能力更为平衡。
如图3所示,本例中,帽头13中还设置有紧定螺丝18。紧定螺丝18为无头螺丝,大致为圆柱体,一端开设有内六角孔,外周设置有与帽头13内的螺纹孔匹配的螺纹。图3中b’为b的左视图。紧定螺丝18从图3中b小图左侧向右拧入帽头13中,将结合在帽头13中的辐条内端部顶紧,使辐条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不易产生松动。
实施例2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2,本例的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用于后轮,与实施例1的前轮圈轮组具有基本相同的设计理念,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是轮毂2具有轴向偏心距离以适应后轮安装需要,相应的,具有两种不同长度规格的辐条3,如图6,图6中e和f为两种长度规格的辐条3。
综上所述,本例的adv摩托车无内胎辐条式铝合金圈轮组,将辐条3中带帽头13的一端连接在轮毂2上,辐条3中体积更小的另一端连接在轮辋1中,从而有利于实现轮辋1的减薄。另外,辐条3在轮辋1轴向两侧与轮毂2轴向两侧之间交叉连接,并且连接在轮辋1单侧和轮毂2相应一侧的辐条3具有两组,这两组辐条3在周向偏转方向相反形成“v”形而提高了结构强度。而且,帽头13中的紧定螺丝18使得在长时间使用后辐条3也不易松动。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