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8510发布日期:2021-01-12 07:2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车用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牵引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来牵引车轮自泥泞地中脱困的车用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当车辆行驶在泥泞、松软的地面,例如泥浆地、沙地、沙坑、土堆、雪地等泥泞地上时,常会发生车轮下陷、打滑、空转等无法继续行进的情况,为了使所述车辆得以脱困,以往解决的方式,是在所述车轮陷入处的行驶方向上投入各种可增加摩擦力和支撑力的物体,例如石块、树枝、木材、杂草等,或是集众人的力推车,或是通过其他车辆牵引拖拉,然而所述方式不但麻烦不便,而且常会有人力不足或是没有其他车辆协助拖拉的情形。

目前已有业者开发出多种救援板,大致上是一个长形板体,表面设有多个止滑突块,不使用时摆放在车内,使用时则放置在所述车轮的行驶方向上,当所述车轮转动时即可辗压滚过所述救援板而脱困离开。就所述救援板的构造来看,由于为不可拆分的整体设计,所以若是以金属材质制成,虽然强度高,但却重量重,成本也高,又若是以塑料材质制成,则其虽然重量轻,成本低,但是强度有限,其初始接触所述车轮的端部,由于会受到相当大的拉扯力,所以容易损坏,而导致整个所述救援板都需要丢弃,相当浪费,因此现有的所述救援板设计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车用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适用于引导车轮沿着行驶方向脱离泥泞地,所述车用牵引装置包含:沿着所述行驶方向长向延伸的承载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邻近所述车轮的一端上的引导单元,及将所述引导单元与所述承载单元可拆离地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可定位于所述泥泞地上且可供所述车轮滚动辗过的牵引部,所述引导单元包括朝所述车轮的方向逐渐往下倾斜且用来导引所述车轮行进至所述牵引部的斜导部。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承载单元由塑料材料一体制成,所述引导单元由金属材料一体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承载单元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牵引部邻近所述车轮的一端的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界定出开口朝向所述车轮且供所述斜导部嵌置的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直立向下的第一主挡壁,所述引导单元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斜导部周围且对应所述第一结合部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斜导部邻近所述牵引部的一侧且直立向上突伸的第二主挡壁,所述第二主挡壁可被所述第一主挡壁挡止限位而不能沿着相反于所述行驶方向的方向远离所述第一主挡壁。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第一结合部还具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两相反侧的第一侧挡壁,所述第二结合部还具有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斜导部的两相反侧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侧挡壁的第二侧挡壁,所述第二侧挡壁可被所述第一侧挡壁挡止限位而不能沿着相反于所述行驶方向的方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挡壁。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第一结合部还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相反于所述开口的一端且沿着横交于所述行驶方向的挡止方向延伸的第一主连壁,所述第一主连壁具有数个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结合部还具有形成于所述斜导部邻近所述牵引部的一侧且靠置于所述第一主连壁的第二主连壁,所述第二主连壁具有数个对应所述第一穿孔的第二穿孔,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数个将所述第一主连壁与所述第二主连壁固定在一起的主螺栓组,每一个所述主螺栓组具有直立穿过相对应的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的主螺丝,及螺接于所述主螺丝的主螺帽。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第二主连壁还具有数个分别连通所述第二穿孔且呈非圆形的主槽孔,所述主螺帽分别不能转动的嵌置在所述主槽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第一结合部还具有两个分别直立相对地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两侧的第一侧立壁,及两个分别横向连接所述第一侧立壁的第一侧连壁,每一个所述第一侧连壁具有数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结合部还具有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斜导部的两相反侧且靠置于所述第一侧连壁的第二侧连壁,每一个所述第二侧连壁具有数个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数个将所述第一侧连壁与所述第二侧连壁固定在一起的侧螺栓组,每一个所述侧螺栓组具有直立穿过相对应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侧螺丝,及螺接于相对应的侧螺丝的侧螺帽。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侧立壁具有数个呈非圆形且横向连通所述安装空间的侧槽孔,所述侧槽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侧螺帽分别不能转动的嵌置在所述侧槽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斜导部具有由所述第一主连壁朝所述车轮的方向逐渐往下倾斜且横剖面呈中央下凹的圆弧形的斜坡壁,及两个分别由所述斜坡壁的两相反侧往下延伸的侧边壁。

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牵引装置,所述牵引部具有数个突设于顶面的主突块,及数个突设于底面的底突脚,所述斜导部具有数个突设于顶面的导突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引导单元的可拆换式设计,可视情况更换,以维持良好的车轮牵引作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用牵引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立体分解俯视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立体分解仰视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的纵向剖视图;及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车用牵引装置2的一实施例,适用于引导一车轮1沿着一行驶方向11脱离一泥泞地,为了方便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表示所述行驶方向11是指前方,且相反于所述行驶方向11是指后方,所以所述车用牵引装置2是摆放在所述车轮1的前方,当然在实施上所述行驶方向11所指方向也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例如所述行驶方向11也可以是指后方,在此不再说明。

参阅图3~6,所述车用牵引装置2包含一个承载单元3、一个引导单元4,及一个连接单元5。

所述承载单元3由塑料材料(例如现有的车用牵引装置用塑料材料)一体制成,具有重量轻、方便操作使用及成本低的优点,是沿着所述行驶方向11长向延伸,并包括一个可取离地定位于所述泥泞地上且可供所述车轮1(见图1)滚动辗过的牵引部31,及一个形成于所述牵引部31的后端的第一结合部32。

所述牵引部31具有一个横剖面呈凹凸起伏状的承载壁311、数个形成于所述承载壁311的底部的补强肋312、数个突设于所述承载壁311的底面的底突脚313,及数个突设于所述承载壁311的顶面的主突块314。所述承载壁311的设计能增加其与所述泥泞地间的摩擦力,可防滑地定位于所述泥泞地上,所述底突脚313可插入所述泥泞地中以提高抓地力,所述主突块314可卡入所述车轮1的胎纹间以防止所述车轮1打滑。

所述第一结合部32呈u形,并界定出一个具有一个朝后的开口331的安装空间33,所述第一结合部32具有一个位于所述安装空间33的前侧且沿着水平横交于所述行驶方向11的挡止方向12延伸的主隔壁321、一个直立向下地间隔位于所述主隔壁321前方且沿着所述挡止方向12延伸的第一主挡壁322、一个由所述主隔壁321的顶缘往前水平突伸的第一主连壁323、两个沿着所述挡止方向12间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33的两侧且分别直立相对地由所述主隔壁321向后延伸的第一侧立壁324、两个分别水平形成于所述第一侧立壁324的底缘的第一侧连壁325,及两个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侧立壁324的后端且向下突伸的第一侧挡壁326。所述第一主连壁323具有四个沿着所述挡止方向12间隔排列的第一穿孔327。每一个所述第一侧立壁324具有两个沿着所述行驶方向11间隔排列的侧槽孔328,所述侧槽孔328呈非圆形且横向连通所述安装空间3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侧槽孔328呈矩形。每一个所述第一侧连壁325具有两个分别直向连通所述侧槽孔328的第一通孔329。

所述引导单元4由金属材料(例如现有的车用牵引装置用金属材料)一体制成,具有强度高而不易损坏的功能,是位于所述行驶方向11上且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3的后端,所述引导单元4包括一个对应嵌置于所述安装空间33内且用来导引所述车轮1(见图1)向前行进至所述牵引部31的斜导部41,及一个形成于所述斜导部41邻近所述第一结合部32的周围且对应靠置于所述第一结合部32的第二结合部42。

所述斜导部41具有一个由所述第一主连壁323朝后逐渐往下倾斜的斜坡壁411、两个分别由所述斜坡壁411的两相反侧往下延伸的侧边壁412、数个形成于所述斜坡壁411与所述侧边壁412间的底部的凸肋片413,及数个突设于所述斜坡壁411顶面的导突块414。所述斜坡壁411的横剖面呈中央下凹的圆弧形(见图6),且其弧度配合所述车轮1的弧度形状,可有助于所述车轮1不偏移地稳定爬升,辅助爬升效果较平面佳。所述侧边壁412及所述凸肋片413可抓紧所述泥泞地不会发生打滑现象。所述导突块414可卡入所述车轮1的胎纹间以增加附着力,具有协助所述车轮1自所述泥泞地中脱困的功效。

所述第二结合部42具有一个形成于所述斜坡壁411的前侧且靠置于所述第一主连壁323底侧的第二主连壁421、一个由所述第二主连壁421的前缘向下延伸的端边壁422、一个由所述端边壁422的底缘向前突伸且位于所述主隔壁321及所述第一主挡壁322的下方的突伸壁423、一个由所述突伸壁423的前缘直立向上且沿着所述挡止方向12延伸的第二主挡壁424、两个分别由所述侧边壁412的底缘往外突伸且靠置于所述第一侧连壁325底侧的第二侧连壁425,及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侧连壁425的后端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侧挡壁326的第二侧挡壁426。所述第二主连壁421具有四个分别对应连通所述第一穿孔327的第二穿孔427,及四个形成于底面且直向连通所述第二穿孔427的主槽孔428,每一个所述主槽孔428呈非圆形,例如六角形或四角形。所述第二主挡壁424位于所述第一主挡壁322前方,所以可被所述第一主挡壁322挡止限位而不能向后远离所述第一主挡壁322。每一个所述第二侧连壁425具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329上下连通的第二通孔429。所述第二侧挡壁426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挡壁326前方,所以可被所述第一侧挡壁326挡止限位而不能向后远离所述第一侧挡壁326。

所述连接单元5将所述引导单元4与所述承载单元3可拆离地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单元5包括四个将所述第一主连壁323与所述第二主连壁421固定在一起的主螺栓组51,及四个将所述第一侧连壁325与所述第二侧连壁425固定在一起的侧螺栓组52。每一个所述主螺栓组51具有一个不能转动地嵌置于各自的主槽孔428内的主螺帽511,及一个向下直立穿过相对应的第一穿孔327与所述第二穿孔427并螺接于所述主螺帽511的主螺丝512。每一个所述侧螺栓组52具有一个不能转动地嵌设于各自的侧槽孔328内的侧螺帽521,及一个向上直立穿过相对应的第二通孔429与所述第一通孔329并螺接于所述侧螺帽521的侧螺丝522。所述主螺帽511及所述侧螺帽521为六角螺帽或四角螺帽。所述主螺栓组51的螺接方向与所述侧螺栓组52的螺接方向上下相反,但不以此为限。

要注意的是,相对应的第一穿孔327、第二穿孔427、主槽孔428及主螺栓组51的数目相同但不限于四个,位于每一侧相对应的侧槽孔328、第一通孔329、第二通孔429及侧螺栓组52的数目相同但不限于两个,都可视实际需求进行变化。

当所述车轮1陷入所述泥泞地时,可将所述车用牵引装置2如图1所示摆放在所述车轮1受困处,让所述引导单元4的后端抵于所述车轮1的底缘前方,然后驱动所述车轮1转动,所述车轮1即会由所述引导单元4滚压并爬升至所述承载单元3,以沿着所述行驶方向11顺利脱离所述泥泞地。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车轮1滚压在所述引导单元4上时,所述引导单元4将会受到向后拉扯的作用力,此时除了可通过所述连接单元5连接所述引导单元4与所述承载单元3以外,还能通过所述第二主挡壁424被所述第一主挡壁322挡止限位,以及所述第二侧挡壁426分别被所述第一侧挡壁326挡止限位的设计,而能维持牢固的结合性,可避免所述引导单元4脱离所述承载单元3。若当所述引导单元4损坏时,可以拆出所述连接单元5,就能方便地更换新的所述引导单元4,再通过所述连接单元5连接即可,无须将整个所述车用牵引装置2丢弃,所以可节省资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用牵引装置2,通过所述引导单元4的可拆换式设计,可便于更换使用时受力较大而易受损的所述引导单元4,可以节省成本并维持良好的车轮1牵引作用,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此外,所述承载单元3为重量轻且所述引导单元4为强度高的整体设计,可较现有金属救援板的重量轻,也较现有塑料救援板的强度大,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机械性能配置恰如其分,并具有使用方便的功效,相当实用。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