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0929发布日期:2021-05-07 19:4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必备品,同时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车用天窗则从汽车设计上让车内乘客的视野更加宽广,空间感更好。但是天窗为了保持视野的宽广和空间感无法实现对阳光的遮挡,在阳光充足时,会产生刺眼、暴晒等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天窗遮阳帘来解决上述问题。

随着车用天窗尺寸不断的扩大,天窗用遮阳帘是通过传动、卷曲及直铺的形式实现对遮阳帘的收放,此收放过程中遮阳帘作为一种纺织品在铺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于蠕变行为出现低垂的问题。另外传统的遮阳帘针对阳光实现全部遮挡无法有效的引入部分散射光源,使得车内光线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遮阳帘低垂的现象,同时还能对车内光线进行调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车用天窗帘布,包括至少一帘布区及至少一稀疏区,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为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天窗帘布还包括至少一支撑装置,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稀疏区。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稀疏区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孔隙密度的4~10倍。

进一步的,所述稀疏区的宽度为5~80m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互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杆。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支撑体。

进一步的,所述杆沿所述稀疏区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杆的直径为1~5mm。

一种具有上述车用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所述帘布系统包括至少一轴及至少一复位装置,所述至少一轴安装在车用天窗帘布的一端,所述至少一轴的至少一端与至少一复位装置连接,所述至少一复位装置还与车用天窗帘布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天窗帘布中支撑装置具有至少一端与所述复位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胶条,所述胶条设置于所述车用天窗帘布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天窗帘布的展开方向为向着所述胶条一端的方向展开,所述车用天窗帘布的收缩方向为向着所述胶条一端的反方向收起。

进一步的,所述车用天窗帘布的收起方式为卷曲或折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一)通过在帘布中设置稀疏区可以实现车内光线强度的调控,避免帘布展开后车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发生。

(二)稀疏区的设置使得帘布的整体尺寸得到分割,在稀疏区设置支撑体或杆可使得帘布各区得到支撑,从而解决大尺寸帘布出现的低垂问题,支撑装置可与帘布编织成一体或分体结构,有利于产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中帘布在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其帘布系统中帘布在收缩时折叠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支撑装置;101、杆;2、稀疏区;201、织物结构;202、间隙;3、轴;4、车用天窗帘布;401、帘布区;5、卷簧;6、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天窗遮阳帘,以用于为例进行详细介绍说明,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车用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包括轴3,一对卷簧5及车用天窗帘布4,一对卷簧5的尾端分别与轴3的左右两端绕接,车用天窗帘布4的一端也与所述轴3的外圈绕接,在所述车用天窗帘布4的另一端连接胶条6。所述车用天窗帘布4的左右两侧也分别与卷簧5的侧面固接,所述轴3受外力转动时,所述帘布区401随轴3的转动展开,使所述卷簧5卷紧,待所述帘布区401展开行程完成需要收缩后,所述卷簧5输出力矩使得所述帘布区401随轴3卷曲或折叠。其中上述外力是至连接在轴3上的链轮、链齿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与外接动力源(如电机等)连接并驱动链轮、链齿传动。

如图1所示,在所述帘布区401上还设置至少一稀疏区2,至少一支撑装置1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稀疏区2。其中稀疏区2的设置数量与支撑装置1的设置数量相一致。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1与所述稀疏区2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撑装置1依据车用天窗帘布的展开方向可沿所述稀疏区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中该支撑装置1沿稀疏区2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支撑装置1与所述稀疏区2的下表面粘接。

根据不同的工况,所述支撑装置1也可以与稀疏区2的上表面粘接或与所述稀疏区2缝制。

如图1所示,所述稀疏区2与帘布区401织造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稀疏区2的宽度为10~30mm,所述稀疏区2是指通过编织程序及编织工艺使该区域内部纤维与纤维交错处孔隙变大,优选的,所述稀疏区2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401孔隙密度的4倍,利用该稀疏区2中的孔隙进行透光,从而达到调节光强的目的。上述帘布区401由于采用纤维材料制成,因此其组成纤维的结构单元在几何排列时也具有孔隙。上述孔隙密度指单位英寸长度上的平均孔数。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1与稀疏区2之间形成两个互相独立的结构,每一支撑装置1均为玻璃钢制成的杆101,所述杆101的直径为1mm,所述杆101沿所述稀疏区2的宽度方向布置,各杆101的左右两端也分别与安装在轴3左右两端的卷簧5的侧面连接。利用该杆101来为所述稀疏区2提供支撑强度,使具有该稀疏区2的车用天窗帘布不会出现低垂的问题。

如图2所示,根据不同的工况,优选的,粘接支撑装置1处的部分稀疏区2的织物结构可为图2所示呈交叉型,所述交叉关系指两组纱线直线运动相遇后交替接触,构成正余弦曲线状稳定叠压的关系。杆101可安装在所述交叉型织物结构的间隙202中,使杆101的安装简便、快捷。所述织物结构指织物的几何结构,是经纱和纬纱在织物中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所述交叉是纱线能构成的稳定结构,该种交叉型织物结构使织物保持稳定的形态和力学性能。

本实施例一所述的车用天窗帘布4收缩时,轴3受卷簧5释放力矩,使所述帘布区401及帘布区401中的稀疏区2、杆101随着卷簧5的释放并相对于轴3卷曲,直至力矩释放完毕后所述帘布区401全部卷绕在轴3即完成卷曲。

所述车用天窗帘布4的展开方向为向着所述胶条6一端的方向展开,所述车用天窗帘布4的收缩方向为向着所述胶条6一端的反方向收起。所述车用天窗帘布4的收起方式为卷曲或折叠。

在车用天窗帘布展开后需要维持展开状态可通过增设挂钩将帘布的胶条6固定,从而使车用天窗帘布维持展开状态。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可采用挂钩以外的结构将帘布固定。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除支撑装置1与稀疏区2不同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中稀疏区2与帘布区401织造形成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优选的,所述稀疏区2的宽度为40mm,所述稀疏区2是指通过编织程序及编织工艺使该区域内部纤维与纤维交错处孔隙变大,优选的,所述稀疏区2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401孔隙密度的5倍。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1与稀疏区2织造一体成型,每一支撑装置1均为支撑体,支撑体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结构制成,所述支撑体织造于所述稀疏区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体织造于稀疏区2的上表面。优选的,本实施例二中支撑体与稀疏区2具有两个接触点的交叉型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粘接于所述稀疏区2的下表面,利用该交叉型支撑体来为所述稀疏区2提供满足要求的支撑强度,使具有该稀疏区2的车用天窗帘布不会出现低垂的问题。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二所述的遮阳帘收缩时,每一节稀疏区2相对于每一节帘布区401翻转或每一节帘布区401相对于每一节稀疏区2翻转,翻转后使得稀疏区2与帘布区401折叠。

上述稀疏区2的上表面是指面向车顶或面向车顶天窗的一面,所述稀疏区2的下表面是指面向驾驶人员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题对象中有关“车用天窗帘布”为环境特征,其应该理解为被保护的主题对象可以使用于该种使用环境即可,不要求被保护的主题对象必须使用于该种使用环境。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