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3356发布日期:2021-04-16 15:3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短途运输履带机,特别是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中已经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作为工程运输和农业运输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现有的以燃油为动力的翻斗运输车已经取代的传统的手推翻斗车,为工程建设和农业建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大大推动了工程运输和农业运输的进程。
3.在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搬迁运输过程中,一般的汽车运输,在山地和道路狭窄不平坦时,特别是雨季道路泥泞时,就很难安全运行,而且爬坡能力有限,在地形较差且需要较大转弯半径的路段,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运输效率低,运输安全性差。而且现有的翻斗运输车,通常只有一个推动翻斗旋转的液压缸,在倾倒运输物时不彻底,且倾倒高度不能调节。而履带运输机能较好的满足施工运输需要,适应较差的路面条件,爬坡能力强,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对翻斗的液压举升机构进行了改造,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包括车体行走机构、液压举升机构和翻斗,所述液压举升机构底部一端与所述车体行走机构铰接,顶端与设置在所述翻斗上卸货口处的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液压举升机构包括举升架、用于控制举升架绕与所述车体行走机构的铰接点旋转的第一液压缸,以及用于控制翻斗绕与所述举升架铰接的第一铰接点旋转的第二液压缸。
6.进一步的,所述翻斗上与翻斗前后侧面平行的截面呈梯形或五边形,一条斜边所处的面为倾斜面,翻斗在旋转时往倾斜面倾斜。
7.进一步的,所述举升架两侧沿所述车体行走机构和所述翻斗的中心面平行对称设置,中间由若干根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举升架的每侧由第一直杆、第一斜杆和加强杆组成,所述第一直杆一端铰接在所述车体行走机构上,所述第一斜杆一端倾斜固定在所述第一直杆上,倾斜角度与所述翻斗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适应,所述第一直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加强杆连接固定,形成三角架结构,所述第一斜杆和所述加强杆的交点处与所述翻斗的第一铰接点铰接。
8.进一步的,所述翻斗上的第一铰接点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靠近翻斗口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翻斗底面之间的第二铰接点。
9.进一步的,设置在所述车体行走机构上的第一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举升架上的第二液压缸均为倾斜式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端铰接在所述举升架的第一直杆上,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与所述翻斗的第二铰接点铰接。
10.进一步的,所述车体行走机构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动作
的控制系统。
11.进一步的,所述车体行走机构包括车体、设置在车体两侧的履带、设置在车体上的发动机、液压泵、变速箱以及档位操纵杆。
12.进一步的,所述车体行走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两侧的履带上方用于承接所述举升架的底架。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设计的液压举升机构通过第一液压缸控制举升架绕与车体的铰接点旋转,举升架旋转时带动翻斗一起动作,提高翻斗的高度,通过第二液压缸控制翻斗绕与举升架的铰接点旋转,翻斗开始倾斜倾倒货物,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压缸可以控制翻斗旋转角度超过90
°
,使得翻斗中装载的货物充分方便的倾倒;通过两个液压缸的协同作用,使得翻斗的倾倒高度可以调节,控制翻斗往较高的位置倾倒货物,解决了传统翻斗运输车在工程和农业运输中的部分局限性;另外本实施例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具有回转半径小、着地压强小、驱动力大的优点,同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小,适用于多种路面的作业。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翻斗举升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翻斗平放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在图1和图2中,1、车体行走机构;2、液压举升机构;3、翻斗;11、车体;12、履带;13、档位操纵杆;14、底架;21、举升架;22、第一液压缸;23、第二液压缸;211、第一直杆;212、第一斜杆;213、加强杆;31、第二铰接点;32、第一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19.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其他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0.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举升翻斗的履带运输机,包括车体行走机构1、液压举升机构2和翻斗3,所述液压举升机构2底部一端与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铰接,顶端与设置在所述翻斗3上卸货口处的第一铰接点32铰接,所述液压举升机构2包括举升架21、用于控制举升架21绕与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的铰接点旋转的第一液压缸22,以及用于控制翻斗3绕与所述举升架21铰接的第一铰接点旋转的第二液压缸23组成。翻斗3在承装货物的状态下优选为一个上方敞口的结构,该敞口结构的一侧定义为卸货口,即货物均为从敞口结构的该侧倒出。
21.具体可选的,所述翻斗3上与翻斗前后侧面平行的截面呈梯形,梯形一条斜边所处的面为倾斜面,翻斗在旋转时往倾斜面倾斜。倾斜面倾斜且光滑,便于在倾倒货物时,货物沿着倾斜面滑出。进一步,为了车厢形态的美观或者与机身配置的其他设备错开,所述翻斗3还可以在梯形截面基础上变形出圆角或者增加切削边,即在所述截面的梯形基础上设置某个角为圆角或者增加一个切削边。为了便于描述,将图1和图2所示方向定为主视图,面向的该主视图面为“后”面,该侧面对应的另一侧面定义为“前”面。
22.具体的,所述举升架21两侧沿所述车体行走机构和所述翻斗的中心面平行对称设置,中间由若干根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举升架的每侧由第一直杆211、第一斜杆212和加强杆213组成,所述第一直杆211一端铰接在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上,所述第一斜杆212一端倾斜固定在所述第一直杆211上,倾斜角度与所述翻斗3上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适应,所述第一直杆2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杆212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加强杆213连接固定,形成三角架结构,所述第一斜杆212和所述加强杆213的交点处与所述翻斗的第一铰接点铰接。
23.本实施例,两侧对称设置的举升架21中,每侧的第一直杆211和第一斜杆212之间的夹角等于翻斗倾斜面和底面的夹角,便于在运输中翻斗稳定贴合的平放在举升架上,另外第一直杆211、第一斜杆212和加强杆213组成三角架结构,使得举升架21结构强度更加的稳定。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杆212和加强杆213为一体结构,可以为三角体板状结构,可以为三角形框架,也可以为一块斜梁和两块三角形侧梁形成的三角形支撑体结构,从而使得结构更加稳固,造型更加美观。且该三角形支撑体与翻斗的斜边相适配,在正常的折叠状态下结构更加稳定。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直杆211、第一斜杆212和加强杆213三者为一体的三角架结构,所述第一直杆211可以为前后平行设置的两根支撑杆,或者为一块整体板状结构,均能实现本技术方案的目的。
24.本实施例中,所述翻斗3上的第一铰接点32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靠近翻斗口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32和所述翻斗3底面之间的第二铰接点31。其中第一铰接点32是翻斗3与支撑架21的铰接点,第二铰接点31是第二液压缸23伸出杆与翻斗3的铰接点,在第二液压缸23通过第二铰接点31对翻斗的推动下,翻斗开始绕第一铰接点32旋转,为了使得翻斗3旋转的角度尽量的大,并且不与举升架21发生干涉,使翻斗3中的货物充分的倾倒,所以第一铰接点32设置在了翻斗3倾斜面上尽量靠近翻斗口处;另外第二铰接点31位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第二铰接点31过于靠近第一铰接点32时,翻斗3在旋转过程中所需要的第二液压缸23推动力就会过大,而第二铰接点31位置过于靠近翻斗3底面时,要实现翻斗3较大角度的旋转,则需要第二液压缸23伸出杆的长度更长,因此综合两个因素,第二铰接点31可以设置在距离第一铰接点32和翻斗3底面中间位置附近。
25.进一步的,设置在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上的第一液压缸22和设置在所述举升架21上的第二液压缸23均为倾斜式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22的活塞杆伸出端铰接在所述举升架21的第一直杆211上,所述第二液压缸23的活塞杆伸出端与所述翻斗3的第二铰接点31铰接。所述第二液压缸23可以推动翻斗3翻转,从而倒出货物,由于翻斗3的出料口本身有一定高度,故只有所述第二液压缸23运动时,翻斗3能在一个固定的高度倒出货物,当第一液压缸22移动时,能够推动翻斗3向上移动,从而提高翻斗3的倒出高度,当第一液压缸22伸至最长时,一般翻斗3的倒出高度也处于最高位,从而使得货物的倒出高度可控且容易把握,这是本结构的优点之一。
26.进一步的,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液压缸22和第二液压缸23动作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22和第二液压缸23的信号输入端。
27.本实施例中,设计的液压举升机构2通过第一液压缸22控制举升架21绕与车体的铰接点旋转,举升架21旋转时带动翻斗3一起动作,提高翻斗的高度,通过第二液压缸23控制翻斗3绕与举升架21的铰接点旋转,翻斗3开始倾斜倾倒货物,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压缸23可以控制翻斗3旋转角度超过90
°
,使得翻斗3中装载的货物充分方便的倾倒;通过两个液压缸的协同作用,使得翻斗3的倾倒高度可以调节,控制翻斗往较高的位置倾倒货物,解决了传统翻斗运输车在工程和农业运输中的部分局限性。
28.本实施例中,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包括车体11、设置在车体两侧的履带12、设置在车体上的发动机、液压泵、变速箱(图中未标示)以及档位操纵杆13。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具有回转半径小、着地压强小、驱动力大的优点,同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小,适用于多种路面的作业。
29.进一步的,所述车体行走机构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两侧的履带12上方用于承接所述举升架21的底架14。所述底架14两侧平行设置与所述举升架21两侧相适应,便于举升架21更稳定的被承接在所述履带行走机构上方。
30.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架14的周向设置有配合孔,所述履带运输机还包括与配合孔配合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横向或者斜向布置的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中固定有限位螺栓,由于履带运输机行走的地形高低不平,履带运输机在这种地形下如果展开翻斗3,加上货物的重量,有倾覆或者翘起的可能性,故在某些特殊地形下,将支撑杆插入配合孔中,支撑杆的下端抵接支撑在地面上,通过限位螺栓固定锁紧在对应的固定螺孔中,从而将支撑杆锁定在底架14上,从而对履带运输机的底盘形成多余的支撑,有利于提高履带运输机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平时支撑杆可以平放固定在底架14上,通过固定螺栓和固定螺孔对支撑杆进行固定,避免其掉落,从而解决了收纳问题。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但是使用效果相当好。
31.履带运输机常常用来运输采摘的成熟的瓜果,针对这类产品,可以在翻斗3上增设网兜结构。具体的,所述翻斗3的外侧周向设置有隐形布置的挂钩,所述翻斗3上布置有多层网兜,所述多层网兜依次层叠布置固定在挂钩上,每层所述网兜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漏斗口,如果网兜上设置有一个漏斗口,网兜设置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兜状,漏斗口设置在网兜的最低点,使得采摘的瓜果可以掉落在网兜上通过该漏斗口滚入下方网兜,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瓜果互相挤压触碰造成损伤。进一步,所述漏斗口上设置有调节漏斗口大小或者锁紧关闭漏斗口的锁紧绳,所述网兜上还设置有调节拉绳,调节拉绳可以拉紧或者放松,从而将对应网兜分隔成多个区域,例如一个网兜上设置有一个调节拉绳,一个调节拉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漏斗口,从而将一个网兜分隔成两个分别带漏斗口的部分。调节拉绳的作用是将一个大型的网兜分隔成多个部分,适用于非常大的翻斗3的情况,可选的,也可以采用多层网兜间隔设置的情况,比如最上层网兜通过调节拉绳分隔成两个部分,通过两个漏斗口往下输送瓜果,第二层网兜设置成一个部分,通过一个漏斗口往下输送瓜果,第三次网兜又分隔成两个部分,通过两个漏斗口往下输送瓜果,瓜果在网兜之间从上往下滚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瓜果互相撞击磕碰。当最下层网兜装满或者装得差不多了,拉动锁紧绳关闭倒
数第二层网兜的漏斗口,于是再装入的瓜果就自动装入倒数第二层网兜,倒数第二层网兜装满锁紧倒数第三层漏斗口又开始装倒数第三层网兜,依次类推,从而实现瓜果的收集和规整,当翻斗3升起翻转的时候,还可以调整网兜内部瓜果的分散堆放,避免都积压在一个区域。
32.履带运输机常常用来配合清理走树林或者果园的树枝,基于此,所述底架14上还挂装有树枝粉碎机,所述底架14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配合孔,所述树枝粉碎机包括机体和固定在机体后端的挂载钩,所述挂载钩与所述配合孔配合,所述机体包括上方斜向设置的入料口,所述入料口下方设置有粉碎腔及动力单元,所述粉碎腔的入口连接入料口,所述动力单元连接粉碎腔中的粉碎盘,所述基体下方设置有斜向下设置有出料口,因为树林或者果园常常有多余树枝需要处理,如果运走处理效率很低,对人工要求很大,而且这些地方的地形常常高低不平,通过履带运输机进入果园或者山林,一方面树枝粉碎机可以作为配重保证履带运输机使用时候的稳定,比如在池塘边或者山坳上,通过在履带运输机的悬空一侧的对侧固定树枝粉碎机,可以避免装卸货物时重心不稳引起危险,同时也方便树枝粉碎机进入山林,当人员将多余的树枝切割下来后,可以直接送入树枝粉碎机进行粉碎,木屑可以运走,也可以作为肥料堆放在路边或者壕沟中,起到填路的作用,履带运输机配合树枝粉碎机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得履带履带运输机的应用范围更广。所述树枝粉碎机设置有单独的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其工作,其供电可以通过电池、外部电源、汽油机、柴油机或者液压进行驱动。
33.更进一步,所述底架14上还挂装有带挂载钩的水箱,所述水箱的一侧设置有与配合孔配合的挂载钩。一方面水箱可以作为额外配重使用,也可以使得履带运输机能够进入果园给果树浇水,或者当山林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够作为救援使用,避免造成大型的损失。
34.所述履带运输机上还设置有自我脱困模块,由于山地往往道路狭窄路况复杂,中大型车难以进入,当履带运输机翻倒或者掉入壕沟中,由于履带底盘无法着力,难以自我爬出,故设置有该自我脱困模块。所述自我脱困模块包括脱困马达,固定在脱困马达输出端的钢丝缆盘,带抓手、u形吊耳、固定带或者连接扣的钢索,以及调整钢索方向的钢索引导器和紧线滑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中固定有脱困马达,优选的,所述脱困马达包括马达、鼓轮、主动轴、行星齿轮等结构。通过电力驱动、液压驱动或者燃料驱动的马达,带动鼓轮转动,鼓轮带动主动轴,主动轴再带动行星齿轮,进而产生强大的扭力,随后,扭力被传递带动钢丝缆盘。鼓轮中设置有减速器、制动单元和离合单元,马达和减速器之间有一个离合器,能通过一个把手来开关。制动单元在鼓轮内,当钢索绷紧时,鼓轮就自动锁住。钢索引导器和紧线滑轮能够将钢索引导至钢丝缆盘,优选的,所述钢索引导器中设置有转子,避免刚性摩擦影响使用寿命。所述钢索引导器包括弧形的管状主体,所述管状主体上设置有沿管体主体方向延伸的钢索卡入槽,所述钢索卡入槽比钢索宽度略窄一点,以钢索能够卡入但是又不容易脱出为准。所述管状主体外面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底座和螺栓,所述管状主体内部设置有沿其内壁延伸的转子组,所述管状主体底部设置有与管状主体延伸方向垂直的多个平行延伸布置的转子固定轴,转子固定在转子固定轴上,从而行成转子组,钢索通过与转子组的滑动配合从而实现转向和限位。所述钢索引导器布置在底板上或者翻斗3的外围。所述自我脱困模块还包括控制端,所述控制端为无线控制端或者有线控制端,可以控制自我脱困模块的工作。优选为无线控制端,通过手机或者专门的远程操作台操控,从而方便
用户远距离操作,避免被钢缆蹦到造成人身危险,如果采用该方案,则包括无线信号传输模块,所述无线信号传输模块分别电连接马达、制动单元、离合单元、减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可以控制钢缆的收紧和放松,一方面当履带运输机遇困时,可以将钢缆端部固定在其他树上或者固定物上,通过收紧钢缆将履带运输机拖出被困点,也可以用钢缆拖曳树枝等杂物或者捆扎树枝,也可以用于配合通过钢缆配合固定履带运输机,防止履带运输机工作时发生翻倒倾覆,甚至还可以配合进行犁田等生产工作,最优方案为与履带运输机共享能量单元,比如电池或者液压机,从而提高利用率,降低车体质量。
3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