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安装结构及车用空调底座及车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2706发布日期:2021-01-15 11:3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安装结构及车用空调底座及车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安装结构及车用空调底座及车用空调。



背景技术:

大巴空调一般为三段式布局,相对应的大巴空调的底座也是三段式布局结构。大巴空调的底座作为大巴空调的主体部件,大巴空空调的大分布零部件都固定在底座之上。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上述的底座结构包括:底座本体1、底座蒸发段1a、底座冷凝段1b、底座压缩机及管路仓1c、底座控制器电器仓1d、蒸发段回风口2、蒸发风机安装平面3、出风口4、蒸发器安装平面5、底座挡水板6。气流从蒸发段回风口2进入底座本体1与蒸发器换热,再从出风口4吹出。

一般来说,12m的大巴,空调底座长度一般为39mm,其中蒸发段长1582mm,重量为100kg。可以看出该底座的长度长,重量大,结构笨重。此外,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同一水平面,会造成蒸发段阻力较大,影响空调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安装结构及车用空调底座及车用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底座存在的蒸发段阻力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安装结构,包括蒸发底座,蒸发底座上开设有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一蒸发器安装面,出风口的进风面相对于回风口所在的平面呈角度的设置,并且出风口的进风面朝向回风口的所在方向倾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的出风面的截流面积大于出风口的进风面的截流面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的内部腔道从出风口的进风面到出风口的出风面呈渐扩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的内部腔道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的进风面相垂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安装面相对于回风口相远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蒸发器安装面与回风口之间的距离为l2,l2>100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发底座上还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位于出风口的进风面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的进风面所在平面构成第二蒸发器安装面,第一蒸发器安装面和第二蒸发器安装面之间用于安装蒸发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为两个,回风口为一个,一个回风口位于两个出风口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底座,包括蒸发器安装结构,蒸发器安装结构为上述的蒸发器安装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车用空调底座为大巴用空调底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车用空调底座还包括相连接的冷凝器安装结构、压缩机安装结构以及控制器安装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包括车用空调底座,车用空调底座为上述的车用空调底座。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口的进风面相对于回风口所在的平面呈角度的设置,并且出风口的进风面朝向回风口的所在方向倾斜,使得出风口的进风面更易于获取回风口进入的气流,从而有有助于减小蒸发段阻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大巴空调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大巴空调的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大巴空调的底座的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空调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车用空调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车用空调底座的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4,图5和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安装结构实施方式,该蒸发器安装结包括蒸发底座10,蒸发底座10上开设有回风口11和出风口12,回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形成有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相对于回风口11所在的平面呈角度的设置,并且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朝向回风口11的所在方向倾斜。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相对于回风口11所在的平面呈角度的设置,并且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朝向回风口11的所在方向倾斜,使得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更易于获取回风口11进入的气流,从而有有助于减小蒸发段阻力。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出风口12的出风面15的截流面积大于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的截流面积。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出风口12的出风面15的风量。更为优选的,出风口12的出风面15的截流面积大于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的截流面积2倍及以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出风速度,减小出风阻力,风道阻力由现有的230pa降至150pa,阻力减小80pa,减小34%。

如图6所示,更为优选的,出风口12的内部腔道从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到出风口12的出风面15呈渐扩结构,可以回收出风静压。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出风口12的内部腔道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相垂直,这样可以让出风口12呈凸起设计结构,有助于加强蒸发底座10的整体的结构强度,提升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凸起设计结构的高度,可根据蒸出风口12的出风面15的角度适当调整。

更为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为u形,开口朝向出风口12,有利于出风口12上的风机聚风而且可以减小长度,使得结构紧凑。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还可以为八字形或者l型等,具体根据系统匹配灵活选取。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可以在减少出风口12数量的同时不影响制冷性能。如图5所示,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底座10的出风口12设置为2个,双侧设置为4个。即单侧使用1个蒸发风机,整体2个蒸发风机,相比现有的大巴空调底座,单侧出风口12数量减小1半,蒸发风机数量即可减少1半,同时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为上述结构,整体使得蒸发底座10的尺寸减小26%,如下表所示,可以使得大巴空调底座1长度减小11.9%,重量减轻12%,整机性能不衰减,便于产品的安装运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蒸发底座10的尺寸缩减,可以使得最终大巴空调底座的长度可以由现有的3900mm减小至本实用新型3438mm,重量由现有的100kg减小至本实用新型88kg,可有效提升大巴整车的续航里程。

这样一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就还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大巴空调长度长,重量大,外观笨重,导致整车续航里程短的问题。此外,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设置,不用在蒸发器安装结构上开设数量过多的出风口12,进而避免了因为出风口12开设数量过多所导致的蒸发器安装结构降低的问题。同时,上述结构也可以使得整机性能不衰减,便于安装运行,减少蒸发风机的数量,大大降低大巴空调的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冷凝水易从回风口11撒落。根据研究根据发现,是由于图2中所示的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到回风口11的距离l1过小造成的,该距离l1过小会使得蒸发器上的冷凝水容易直接从蒸发器滴落到回风口11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相对于回风口11相远离。更为优选的,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与回风口11之间的距离为l2,l2>100mm。这样,相比现有的l1增加1倍,可减小冷凝水从回风口11撒落的风险。其中,l2可以在00mm到150mm之间选取,具体根据风机和蒸发器的布置灵活选取。

更为优选的,蒸发底座10上还设置有挡水板16,挡水板16位于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处,挡水板16用于收集冷凝水,挡水板16与回风口11的距离相应的增加,进一步减小冷凝水从回风口11撒落的风险。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挡水板16和回风口11距离过近所导致的冷凝水易从回风口11撒落车内的问题。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风口12的进风面14所在平面构成第二蒸发器安装面。在使用时,蒸发器安装在第一蒸发器安装面13和第二蒸发器安装面之间。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风口12为两个,回风口11为一个,一个回风口11位于两个出风口12之间。回风口11位于蒸发底座10的中间位置,两个出风口12分布于回风口11的两侧,且靠近蒸发底座10的两边,出风口12上安装有蒸发风机,用于产生出风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底座,该车用空调底座包括上述的蒸发器安装结构。采用上述的蒸发器安装结构可以在降低蒸发段阻力,减小车用空调底座的尺寸和重量,从而提高车用空调底座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尤其适用于大巴用空调底座。

如图4和图5所示,车用空调底座还包括相连接的冷凝器安装结构20、压缩机安装结构30以及控制器安装结构40。其中,冷凝器安装结构20用于安装冷凝器,压缩机安装结构30用于安装压缩机及管路,控制器安装结构40用于控制用的电器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该车用空调包括上述的车用空调底座。采用上述的车用空调底座,可以降低车用空调的尺寸和重量,提高车用空调的适用性。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降低气流通过蒸发底座10的阻力,出风面积增大为现有的2.26倍,出风阻力仅为现有的56%;

2、使得车用空调底座长度减小11.9%,重量减轻12%,达到紧凑型轻量化,提升整车续航里程;

3、由于出风口12为凸起斜置,起到提高结构强度的目的;

4、挡水板16距离回风口11距离更远,可以有效防止冷凝水从回风口11撒落车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