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收纳结构及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06712发布日期:2021-04-02 09:2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线束收纳结构及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收纳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乘客对于车内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随着车辆内空间的增大,很多位置的有位置调整的需求。例如mpv车型二排座椅有的需要在车身长度方向上采用滑轨长距离的调整位置。而对于电动调整的座椅,或者座椅上具有加热等功能部件时,座椅和车辆之间需要布置线路,多条线路形成的线束一端是固定在车身上的,另一端固定在座椅上并随座椅的移动而移动。这样,对于长行程的座椅滑轨来说,存在与车身对接的线束外露,线束易被损坏的问题,此时迫切需要一种长滑轨座椅线束的解决方案。

现有的长滑轨布线方案,其在座椅导轨上增加线束导向轨,线束导线滑块在导向轨内运动,且线束收容在导向轨内。这样的机构适用于小直径线束,对于大直径线束而言,线束直径的增加影响了导向轨强度和布置空间,且线束运动顺滑性不足,也会影响座椅的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线束收纳结构,以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且可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线束收纳结构,用于线束的收纳,且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包括:

基体,所述线束的一端紧固于所述基体上;

收纳机构,可导向移动地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线束以迂回状穿经所述收纳机构,并具有多个并排的直线段,且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收纳机构的移动方向延伸;

弹性件,一端固设于所述基体上,另一端与所述收纳机构连接,所述线束的另一端由所述基体引出,并于外力作用下可引导所述线束对所述收纳机构施加牵引力,所述牵引力与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收纳机构上的弹性力方向相反,且所述收纳机构承接所述牵引力和所述弹性力间合力的驱使而移动,以可构成所述直线段长度的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上设有引导所述线束走向的引导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机构为构造于所述基体上的引导槽,所述线束穿设于所述引导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采用拉簧。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上构造有导向槽,所述收纳机构导向移动于所述导向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弧形的线束套,所述线束迂回穿经所述线束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引导轮,所述线束绕经所述引导轮而迂回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轮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对应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引导轮,于所述基体上设有固定轮,两相邻所述引导轮之间的所述线束绕经所述固定轮迂回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在相对固定的部件上设置基体,线束一端紧固在基体上,在基体上导向设置收纳机构,以使线束迂回而多段并排地收纳在该收纳结构中,相对移动的部件拉伸线束的另一端可驱使收纳机构移动,当拉伸的牵引力消减时,可借助弹性件恢复收纳机构的位置,从而使线束被整齐收纳到机构中,这种结构可很好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并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

(2)在基体上设置导向的滚轮或者引导槽等引导机构,可使线束很好地在结构中导向转弯,可提升线束在结构中收纳和线束从结构中引出的顺滑程度。

(3)采用拉簧作为弹性件,不仅便于配备,且可以与线束对收纳机构的牵引力形成良好的对拉的弹性力,以最终达到两个方向上拉力的均衡,使收纳机构移动到适合的位置,适应线束不同的引出长度的要求。

(4)将收纳机构通过导向槽导向滑动的设置在基体上,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构造加工,通过在收纳机构上构造滑块和导向槽配合,可使收纳机构平滑顺畅地导向移动。

(5)采用弧形的线束套可很好实现线束的穿经迂回,且便于收纳机构的导向布置。

(6)采用可转动的引导轮,使线束绕经引导轮的周面迂回,使线束和引导轮形成滚动摩擦,摩擦阻力减轻,可使线束的收纳更为顺畅。

(7)排布设置多个引导轮,并辅以固定在基体上的固定轮使线束迂回转向,可实现多条线束的直线段,从而可在较小的长度空间内,实现较大的线束的引出长度变化,以适应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长距离的位置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包括壳体,所述可调座椅的收线盒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且所述壳体构成所述基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可将收线盒设置在座椅下方,满足座椅相对车身的长距离位置调整,且可使座椅的线束不外露,并被良好收纳。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设于所述车身上的位置可调的座椅,并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设有线束,所述线束使用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调座椅的收线盒收纳。

该车辆与上述线束收纳结构及可调座椅的收线盒所具备的技术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在线束被拉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在线束被收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线束收纳结构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端,2-线束,3-移动端,4-收纳机构,400-滑块,401-固定轮,402-引导轮,5-拉簧,501-拉线,502-导向轮,503-拉丝导向座,6-壳体,601-卡固件,602-容置腔,603-引导槽,604-导出口,605-安装件,606-固定座,607-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基于图示状态下的用语,不应理解为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线束收纳结构,其可以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从而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线束收纳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其主要包括基体、收纳机构4和弹性件,同时,本实施例也具体以该线束收纳结构应用于车辆的座椅和车辆的车身之间进行说明。当然,除了用于车辆座椅和车身之间,毫无疑问,本实施例的线束收纳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它两个具有相对位置变化的部件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以用于车辆的座椅与车身之间进行说明时,一般车身作为固定部件,座椅作为相对移动的部件,且座椅位置调整采用电动调整方式。此时,在座椅和车身之间即需要布设线路,而多条线路被缠裹包覆也便形成了线束2。

线束2一般设置在座椅的下方,且线束2的一端需要固定在车身上,构成线束2的固定端1。线束2的另一端则需要固定在座椅上,构成线束2的移动端3。而且当座椅采用滑轨等结构相对车身长距离移动时,移动端3需要远离固定端1的位置,由此线束2中的一部分会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外,进而影响车辆的整洁美观性,也容易造成线束2的损伤。

本实施例的线束收纳结构即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设计,且通常的,在具体实施时,也以设置于位置可调的座椅上的收线盒进行线束的收纳,该可调座椅的收线盒也即采用以上的线束收纳结构,且此时,该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包括有壳体6,而该壳体6也即构成了以上线束收纳结构中的基体。

本实施例通过具有所述线束收纳结构的收线盒,可将收线盒设置在座椅下方,满足座椅相对车身的长距离位置调整,并可使座椅的线束2不外露,并被良好收纳,同时,其也可使座椅的调整更为顺畅。

本实施例在具体结构上,作为基体的壳体6设有导出口604,以用于线束2的引出。壳体6上同时设有安装件605,以实现收线盒在车身上的固定。而线束2的固定端1可通过卡固件601紧固在壳体6上,并于车身的电路连通;线束2的移动端3位于壳体6的外部,并于座椅的电路连通。

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收纳机构4可导向移动于壳体6上,线束2经收纳机构4后迂回,且在壳体6的容置腔602中呈现有多个并排的直线段,各直线段沿着收纳机构4的移动方向延伸。对于收纳机构4的导向结构,可有多种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基体上构造有导向槽607,收纳机构4导向移动于导向槽607中。在收纳机构4上构造有滑块400,收纳机构4通过滑块400导向滑动在导向槽607内,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构造加工,通过在收纳机构4上构造滑块400和导向槽607配合,可使收纳机构4平滑顺畅地导向移动。

仍如图2所示,收纳机构4可采用弧形的线束套实现其功能,线束2穿经线束套而实现迂回。采用弧形的线束套可很好实现线束2的穿经迂回,且便于收纳机构4的导向布置。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了一个线束套,可形成两条并行的线束2的直线段;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沿垂直收纳机构4导向移动的方向布置多个线束套,并对应两个相邻的线束套,在壳体6上固设可使线束2转向迂回的滚轮或固定的线束套机构,从而形成两条以上的并行的线束2的直线段。这样,可在固定长度空间内,实现很大的线束2的引出长度变化。

如图1所示,为使移动端3靠近导出口604时,线束2能顺利地被收线盒收入,在壳体6中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可采用弹力拉绳、弹簧等各种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采用拉簧5。采用拉簧5作为弹性件,不仅便于配备,且可以与线束2对收纳机构4的牵引力形成良好的对拉的弹性力,以最终达到两个方向上拉力的均衡,使收纳机构4移动到适合的位置,适应线束2不同的引出长度的要求。

在壳体6构造有固定座606,拉簧5的一端固设的固定座606上,另一端与收纳机构4连接。为了缩短收线盒的长度,如图1并结合图3所示,拉簧5可以和线束2的直线段平行布置、并位于线束2的上方。在拉簧5的作为活动端的连接拉线501,通过拉线501连接拉簧5和收纳机构4。对于拉线501的迂回转向,可通过设置在壳体6上的两个导向轮502实现。同时在拉线501上可加设拉丝导向座503,拉线501穿经固定在壳体6上的拉丝导向座503,以使拉线501的行进方向更为固定。

基于上述的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当座椅移动而拉拽移动端3,从而使线束2从收线盒中引出时,线束2对收纳机构4施加牵引力;而同时拉簧5通过拉线501会施加给收纳机构4一个弹性力,该弹性力和牵引力的合力会驱使收纳机构4移动,从而使线束2的直线段长度发生变化,直至两个相反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收纳机构4位于一个平衡的位置。同样,当座椅移回时,牵引力减弱,拉簧5的弹性力会驱使收纳机构4再次移动,而使线束2的直线段长度变长,线束2被收纳到收线盒中。

此外,为使线束2很好地在收线盒中导向转弯,壳体6上设有引导线束2走向的引导机构,例如,引导机构可以是构造在作为基体的壳体6上的引导槽603。在壳体6内设置导向的滚轮或者引导槽603等引导机构,可提升线束2在结构中收纳和线束2从结构中引出的顺滑程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线束收纳结构,其和实施例一中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收纳机构4采用引导轮402实现,具体来说,收纳机构4包括引导轮402,线束2绕经引导轮402迂回。

进一步地,引导轮402为间隔排布的多个,多个引导轮402可枢转地安装在收纳机构4的框架上,拉簧5的活动端和框架连接,而滑块400构造在框架上。对应两个相邻的引导轮402,在壳体6上设有固定轮401,两相邻引导轮402之间的线束2绕经固定轮401迂回。

采用可转动的引导轮402,使线束2绕经引导轮402的周面迂回,使线束2和引导轮402形成滚动摩擦,摩擦阻力减轻,可使线束2的收纳更为顺畅。而排布设置多个引导轮402,并辅以固定在基体上的固定轮401使线束2迂回转向,可实现多条线束2的直线段,从而可在较小的长度空间内,实现较大的线束2的引出长度变化,以适应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长距离的位置变化。

对于线束收纳结构的其它部分的结构可采用和实施例一中相同的结构加以实现,在此不予赘述。

本实施例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及其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均可应用于车辆上,以改善车辆上可调座椅和车身之间线束的收纳效果。

通过在相对固定的部件上设置基体,线束2一端紧固在基体上,在基体上导向设置收纳机构4,以使线束2迂回而多段并排地收纳在该收纳结构中,相对移动的部件拉伸线束2的另一端可驱使收纳机构4移动,当拉伸的牵引力消减时,可借助弹性件恢复收纳机构4的位置,从而使线束2被整齐收纳到机构中,这种结构可很好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

此外,当其应用于车辆上的座椅时,也可避免线束2的外露,能够增加车辆线路的规整度,并可降低线束2受损情况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