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7282发布日期:2021-04-21 05:2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空调出风口属于汽车内饰的重要部件,其一般包括布置于顶棚上的顶部出风口,以及布置在仪表板上的后排出风口。尤其是对于后排出风口,其在安装时需在仪表板上设置与其匹配的开口。而且现有的车辆中,后排出风口始终暴露于乘客面前,不仅降低了仪表板的美观性及车辆内饰的精致感,同时也容易导致细小物品经由该后排出风口进入风道内而引起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其既可在使用空调时显露出出风口,也可在不使用时将出风口隐藏,从而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和精致感。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包括:
6.外壳,设于车身上,所述外壳内部中空,且所述外壳一端形成有与配置于所述车身上的风道连接的连接口,另一端形成外露口;
7.内壳,可枢转地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中构造有通风腔,且所述内壳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通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连接口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露口中;
8.弹性部,套设于所述内壳的枢转轴上,并连接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且所述弹性部被配置为因具有初始预紧力,而可保持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露口中;
9.触发部,设于所述内壳上,且所述触发部为随动于所述内壳设置;
10.锁定部,设于所述外壳上,且随所述内壳转动至所述出风口由所述外露口中移开时,所述锁定部可被所述触发部触发而锁定所述触发部,以保持所述出风口的移开状态,并随所述内壳的再次转动,所述锁定部可被所述触发部触发而解除对所述触发部的锁定,以使所述内壳由所述弹性部驱使回位。
11.进一步的,于所述内壳的与所述出风口相邻的侧面上设有装饰板,且所述内壳转动至所述装饰板位于所述外露口中时,所述触发部构成对所述锁定部的触发。
12.进一步的,所述触发部包括设于所述枢转轴上的触杆,所述触杆的一端与所述枢转轴固连,另一端构造有向所述锁定部一侧弯折的触发块。
13.进一步的,所述锁定部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上的按压式弹簧锁扣。
14.进一步的,于所述内壳上设有可与所述外壳抵接的限制所述内壳回位位移的限位部。
15.进一步的,于所述内壳上设有以开闭所述进风口的风门,以及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叶片,且于所述内壳上设有与所述风门连接的用以调节所述风门开度的调节部。
16.进一步的,于所述外壳上设有对所述内壳的回位施加阻尼力的阻尼部。
17.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为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的扭力弹簧,且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上。
18.进一步的,于所述外壳上设有可相对于所述外壳单向转动的调节件,且所述调节件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上,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卡设于所述调节件上。
1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件因设于所述外壳和所述调节件之间的限定单元的限定而单向转动,且所述限定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上的环所述枢转轴布置的多个卡齿,以及设于所述调节件上的径向外凸的卡条,所述卡条卡置于相邻的两所述卡齿之间,并可承接外力驱使,而越入其他相邻的两所述卡齿之间。
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通过将内壳可枢转地设于外壳内,并设置可保持出风口位于外露口中的弹性部,以及可保持出风口移出外露口中的锁定部,从而可基于需求而选择将出风口外露或隐藏,既可在出风口外露时能够实现对驾驶舱内吹风,又可在出风口隐藏时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和精致感。
22.(2)通过设置装饰板,并在出风口移出外露口时而使装饰板位于外露口中,可进一步提高车辆内饰整体的美观性。
23.(3)触发部采用触杆,并在触杆上设置向锁定部一侧弯折的触发块,有利于实现触发部对锁定部的触发。
24.(4)锁定部采用按压式弹簧锁扣,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25.(5)通过设置限位部,可提高内壳回位的准确性。
26.(6)设置调节部,可便于调节风门的开度。
27.(7)通过在外壳上设置对内壳的反转回位施加阻尼力的阻尼部,可减缓内壳的回位速度,从而可提高内壳回位时的平稳性。
28.(8)弹性部采用扭力弹簧,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29.(9)通过设置可相对于外壳单向转动的调节件,并使扭力弹簧的一端设于调节件上,从而可通过转动调节件,而实现对扭力弹簧预紧力的调节,进而可调节旋转内壳所需的操作力。
30.(10)限定单元由卡齿和卡条构成,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3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出风口位于外露口时的状态图;
33.图2为图1的右视图;
34.图3为图2中a

a线的剖视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装饰板位于外露口时的状态图;
36.图5为图4的右视图;
37.图6为图5中b

b线的剖视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的爆炸图;
3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内壳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出风口结构去除外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触杆及枢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扭力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0047]1‑
内壳,101

限位块,102

过孔,103

卡座,104

插孔,105

第一安装座,106

第二安装座;
[0048]2‑
装饰板;
[0049]3‑
外壳,301

安装架,302

卡齿,303

第二安装孔,304

配合孔;
[0050]4‑
按压式弹簧锁扣;
[0051]5‑
触杆,501

触发块;
[0052]6‑
拨轮,7

导风叶片,8

拨钮,9

扭力弹簧;
[0053]
10

调节件,1001

穿孔,1002

安装槽,1003

卡条;
[0054]
11

连杆机构,12

海绵垫,13

齿轮阻尼器,14

阻尼配合件,15

枢转轴,16

风门,17

阻尼器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7]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58]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其主要包括外壳、内壳、弹性部以及触发部和锁定部。
[0059]
其中,外壳设于车身上,其内部中空,且该外壳的一端形成有与配置于车身上的风道连接的连接口,另一端形成有外露口。内壳可枢转地设于所述外壳内,于内壳上构造有通风腔,且该内壳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通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连接口相连通,所述出风口则位于外露口中。
[0060]
上述的弹性部设于内壳的枢转轴上,且该弹性部具有初始预紧力,以可保持出风口位于外露口中。所述的触发部设置于内壳上,并随动于内壳设置,锁定部则设于外壳上,
并被配置为随内壳转动至出风口由外露口中移开时被触发部触发,而构成对触发部的锁定,以保持出风口的移开状态,同时,随内壳的再次转动,锁定部可被触发部再次触发而解除对触发部的锁定,以通过弹性部驱使使得内壳反转回位。
[0061]
本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将内壳可枢转地设于外壳内,并设置可保持出风口位于外露口中的弹性部,以及可保持出风口移出外露口中的锁定部,从而可基于需求而选择将出风口外露或隐藏,既可在出风口外露时能够实现对驾驶舱吹风,又可在出风口隐藏时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和精致感,可解决现有的后排出风口因始终暴露于乘客面前所带来的问题。
[0062]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7中所示,且图1和图4分别为出风口位于以及移出外露口时的状态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内壳1的结构由图8并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两端敞口设置,并分别构成上述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且于进风口的一端环设有可与外壳3相抵接的海绵垫12,以提高进风口和连接口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0063]
本实施例,作为通常的设置形式,在所述内壳1上也设有以开闭所述进风口的风门16,以及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叶片7。而且风门16一般可设置为两个,并于导风叶片7上亦可设有拨钮8,具体实施时,所述风门16与导风叶片7均采用现有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常规结构即可。
[0064]
本实施例中,于内壳1上的右端设有贯穿其两侧面设置的插孔104,以用于安装前述导风叶片7的转轴。且该插孔104为沿内壳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其内径略小于转轴设置,以可使转轴转动时可止动于任意位置。仍由图8中所示,于内壳1的左端设有贯穿其两侧面设置的过孔102,以用于安装下述连杆机构11的连杆,且该过孔102为沿内壳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
[0065]
此外,于内壳1的一侧面上设有外凸设置的第一安装座105,以用于安装下述拨轮6,且相邻于第一安装座105设有卡座103,并于该卡座103中设有卡槽,且该卡槽具体呈矩形。由图9中所示,于内壳1的另一侧面上构造有以用于安装下述阻尼配合件14的第二安装座106。本实施例中,为了在出风口移出外露口时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于内壳1与出风口相邻的侧面(也即图8状态下所示的顶面)上设有装饰板2。
[0066]
本实施例中,于内壳1上设有可与外壳3抵接、以限制内壳1回位位移的限位部。由图8中所示,该限位部具体为设于内壳1进风口的一端、且外凸设置的限位块101,且为防止限位块101因与外壳3抵接而产生异响,于限位块101的端部粘结有棉毡。
[0067]
另外,本实施例中于内壳1上设有与风门16连接、以调节风门16开度的调节部。由图10中所示,该调节部具体包括设于前述第一安装座105上的拨轮6,以及与拨轮6传动连接的连杆机构11,且该连杆机构11具体为四连杆机构11,其中两个连杆分别与上述两个风门16的一一对应的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的调节部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实施时其同样采用现有技术即可。
[0068]
本实施例的触发部具体为设于内壳1的枢转轴15上的触杆5,且为便于加工制造,该触杆5可与枢转轴15一体成型,并如图11中所示,于枢转轴15的一端设有以卡入上述卡槽中的卡块,该枢转轴15即经由该卡块与内壳1连接。触杆5的一端与枢转轴15固连,另一端构造有向锁定部一侧弯折的触发块501,且为能够使得装饰板2可保持于外露口中,本实施例
的触杆5被配置为内壳1转动至装饰板2位于外露口中时触发锁定部,从而被锁定部锁定。
[0069]
本实施例的外壳3的结构由图12并结合图1和图4中所示,上述外露口及连接口分别构造于主体和管体的相对的两端。而且为提高使用效果,于主体的底部构造有贯穿至外壳内部的贯通孔。另外,基于图12状态下所示,于主体的内侧板上构造以用于安装齿轮阻尼器13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与第一安装孔连通的以供下述阻尼配合件14通过的配合孔304。且为防止下述齿轮阻尼器13和阻尼配合件14因于主体上的安装而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主体构造有安装孔的区域内凹设置。
[0070]
此外,于主体的外侧板上构造有外凸设置的安装架301,并于该安装架301上构造有以用于安装锁定部的卡接孔。其中,本实施例的锁定部具体为图7中所示的按压式弹簧锁扣4。
[0071]
本实施例相邻于安装架301,于主体上设有以用于安装下述调节件10的第二安装孔303,且该调节件10具体套设于上述枢转轴15外,并被设置为可承接外力而相对于外壳3单向转动,且于外壳3和调节件10之间设有限定调节件10单向转动的限定单元。
[0072]
具体地,调节件10的的结构如图13中所示,其中部构造有以供内壳1的枢转轴15穿设的穿孔1001,以及与穿孔1001贯穿设置、以用于安装上述弹性部的安装槽1002,且于调节件10上设有沿其径向外凸设置的卡条1003。
[0073]
本实施例的限定单元包括图12中所示的环第二安装孔303(也即环枢转轴15)设于外壳3上的多个卡齿302,以及图13中所示的设于调节件10上的卡条1003,且该卡条1003可卡置于相邻两个卡齿302之间,并可承接外力对调节件10的转动驱使,而越入其他相邻的两个卡齿302之间。由此,可基于用户的不同需求,通过转动调节件10,而实现对弹性部预紧力的调节,从而实现对内壳1转动的操作力大小的调节。
[0074]
本实施例的弹性部具体为图14中的扭力弹簧9,其套设于枢转轴15上,两端分别被弯折成类似矩形状,且与内壳1连接的一端卡置于上述卡座103上,与外壳3连接的一端则卡置于调节件10的安装槽1002中。而为提高内壳1回位的平稳性,在外壳3上也设有对内壳1的反转回位施加阻尼力的阻尼部。本实施例的阻尼部具体包括分别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303内的如图7中所示的齿轮阻尼器13和阻尼配合件14,且两者的具体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即可。此外,为提高美观性,于阻尼配合件14上还罩设有图7中所示的阻尼器盖板17。
[0075]
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出风口结构,可在需要空调调节驾驶舱内温度时,保持出风口裸露于外露口中,以可使风道内的风吹向驾驶舱内。而在不需要空调调节温度时,通过拨动拨钮8转动内壳1,并当触发块501触发按压式弹簧锁扣4时,该按压式弹簧锁扣4可锁止触发块501,从而可保持装饰板2位于外露口中,而提高车辆内饰的美观性及精致感,同时也可防止细小物品进入风道内而发生异响。
[0076]
此外,当再次需要空调调节温度时,按压装饰板2即可解除按压式弹簧锁扣4对触发块501的锁止,从而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即可使内壳1反转回位,并在限位块101与外壳3抵接时止动,此时可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保持出风口裸露于外露口中。
[007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