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受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15173发布日期:2021-05-04 10:2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受流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受流器。



背景技术:

空中轨道列车属于城市快捷公交,是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支墩、轨道梁、空中轨道列车和车辆转向架,车辆转向架设置在车辆上部,用于驱动空中轨道列车沿轨道梁纵向行走,空中轨道列车,即悬挂式空铁与地铁、有轨电车不同,其轨道设置在上方,能利用城市绿化带来架设轨道及桥下等近地空间建设,建设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在交通拥挤的地方建设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接触轨供电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方式,接触轨是将电能传输到轨道交通系统电力牵引车辆上的装置,在悬挂式空铁系统中采用接触轨供电,接触轨设置在箱梁式轨道侧壁,通过绝缘支撑装置将轨道梁与接触轨隔开,保证系统供电安全,空中轨道列车通过受流器从接触轨上取电,因此在日常维护中需要重点对受流器的性能、参数进行测量,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地运营。其中,对于受流器与供电轨的接触压力是日常检修中的一项重要的测量参数,目前通过市场采购的数显压力计或拉力计来进行测量,但是由于空中轨道列车受流器特定的设计结构,受流器与供电轨的接触力测量,只能通过压力计垂直于受流器与供电轨的接触面进行按压,才能测量出准确的接触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受流器与供电轨接触过程中的工作压力无法检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受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包括碳滑板、上滑板和下滑板,所述碳滑板设置于所述上滑板远离所述下滑板的一侧;所述上滑板与所述下滑板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和减震承载装置;

所述上滑板远离所述碳滑板侧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凹槽结构;所述减震承载装置包括承载连接部件、支撑连接部件和弹性部件,所述承载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所述支撑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下滑板,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承载连接部件与所述支撑连接部件之间,并且所述支撑连接部件与所述承载连接部件套设设置。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滑板的侧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凹槽结构,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深度;

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自由端到所述下滑板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上滑板远离所述碳滑板的侧壁到所述下滑板侧壁的距离。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滑板的侧部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三凹槽结构;所述支撑连接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结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连接部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凹槽结构的深度。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为多个,多个压力检测装置阵列设置;

当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数量为奇数时,其中一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下滑板中心,其余多个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相对于所述下滑板的横向轴线对称设置。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承载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承载装置相对于所述下滑板横向轴线对称设置;

多个所述减震承载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外侧。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滑板的底部与所述下滑板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h;h∈(2.5mm,5mm)。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连接部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受流器,所述受流器包括受流靴、拉伸装置和底板,所述受流靴为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

所述拉伸装置设置于所述受流靴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拉伸装置的上部与所述受流靴的设定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偏振缓冲组件,所述拉伸装置的下部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承载定位组件,所述拉伸装置在所述承载定位组件的驱动下可带动所述受流靴相对于所述底板收缩或展开;

所述拉伸装置与所述底板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补充装置,所述压力补充装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板顶部;所述压力补充装置包括第一承载部件、旋转支撑部件和旋转驱动部件,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拉伸装置的底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可承载设置,所述旋转支撑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可转动设置;所述旋转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底板,且与所述拉伸装置的底板抵触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公开的碳滑板、上滑板、下滑板以及设置于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压力检测装置和减震承载装置,可实现对受流器与接触轨供电过程中的工作压力的实时检测。

2)通过设置减震承载装置,减少列车通过过程中受流器的滑板对轨道梁腹板的冲击,提高受流器与轨道梁腹板的耐受性和使用寿命。

3)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中设置的压力检测装置以及减震承载装置,保证机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受流器工作压力的实时监测,可获得实时行车取电过程中的数据,对于工作压力有变化的情况可及时获知并可迅速进行调整;此外,通过设置在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压力检测装置,用自动检测来代替手动测量,减少数据误差,可获得精确数值。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新颖,成本低,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受流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滑板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碳滑板;200、上滑板;300、下滑板;400、压力检测装置;500、减震承载装置,510、承载连接部件,520、支撑连接部件,530、弹性部件;600、受流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图示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受流器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受流器包括受流靴和受流器本体600,受流靴设置于受流器本体的上方,且受流靴可在受流器本体的作用下进行伸展运动,以进行与轨道梁腹板上设置的供电轨的接触取电以及脱靶;其中,受流器本体600包括拉伸装置和底板,拉伸装置设置于受流靴与底板之间,拉伸装置的上部与受流靴的设定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偏振缓冲组件,通过设置的偏振缓冲组件,受流靴可相对于拉伸装置的外侧壁旋转、偏转调整,提高受流器的受流靴的灵活性,同时进一步提高受流靴与接触轨在工作过程中的按压调整幅度;拉伸装置的下部与底板之间设置有承载定位组件,拉伸装置在承载定位组件的驱动下可带动受流靴相对于底板收缩或展开;拉伸装置与底板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补充装置,压力补充装置可转动地设置于底板顶部,压力补充装置包括第一承载部件、旋转支撑部件和旋转驱动部件,第一承载部件固定设置于拉伸装置的底部;旋转支撑装置的一端与第一承载部件可承载设置,旋转支撑装置的另一端与底板可转动设置;旋转驱动部件设置于底板,且与拉伸装置的底板抵触设置;当该受流器与接触轨或者供电轨进行接触按压取电工作时,通过设置在受流靴内部的压力检测装置可实现对按压面所受工作压力的实时检测,还可通过设置在压力补充装置内部的压力检测装置进行压力的补充检测。

进一步地,在工作状态下,压力补充装置中的第一承载部件始终与拉伸装置接触,旋转支撑部件的一端的顶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此时,压力检测装置位于第一承载部件的正下方,第一承载部件中还设置有弹性元件,此时,弹性元件处于不完全自由伸展状态,故可通过拉伸装置对受流靴提供压力补充;在脱靶状态下,受流器在拉伸装置中设置的动力扭簧的作用下向远离接触轨或供电轨的方向移动,在图中是向下移动,此时,受流靴处于自由状态,压力补充装置在拉伸装置的压迫下,按压旋转驱动部件向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部件为驱动凸轮,驱动凸轮的自由端向下旋转,进而按压旋转支撑部件上设置的凸起结构,通过凸起结构上靠近驱动凸轮的一面的接触面的倾斜设置,凸轮结构的自由端可推动旋转支撑部件绕着其与底板的连接部向内旋转,进而带动其端部设置的压力检测装置相对于第一承载部件移位,不影响该受流器的收缩运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支撑部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销轴与底板可转动连接设置,旋转支撑部件的复位可通过第一销轴内部与旋转支撑部件连接的扭簧实现,还可在旋转支撑部件的外侧设置复位部件,复位部件包括第二销轴和扭簧,第二销轴固定设置于底板,扭簧固定设置于第二销轴,扭簧的自由端与旋转支撑部件的侧壁固定连接;当扭簧的自由端与旋转支撑部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时,可通过其拉力进行把向内旋转的旋转支撑部件拉回原位;当扭簧的自由端与旋转支撑部件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时,可通过扭簧本身的阻力进行向内旋转的旋转支撑部件弹回原位,恢复至扭簧正常弹性状态。

进一步地,受流器中的受流靴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包括碳滑板100、上滑板200和下滑板300,碳滑板100设置于上滑板200远离下滑板300的一侧;上滑板200与下滑板300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400和减震承载装置500;需要说明的是,在装配状态下,上滑板200与下滑板300之间的空隙很小,图1中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说明,留出的空隙略大,上滑板的底部与下滑板的顶部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到5cm;优选地,上滑板的底部与下滑板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h;h∈(2.5mm,5mm);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本范围的距离设置为优选方案,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只要在满足滑板的结构强度且不影响其与接触轨接触取电的前提下可灵活设置。

进一步地,下滑板300远离受流器本体600的侧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为第二凹槽结构,压力检测装置400固定设置于第二凹槽结构内部。

进一步地,压力检测装置400的高度大于第二凹槽结构的深度;压力检测装置400的自由端(即远离受流器本体的一端)到下滑板侧壁的距离小于上滑板远离碳滑板的侧壁到下滑板侧壁的距离,此处下滑板侧壁指的是下滑板远离受流器本体的一侧。

参照附图1的同时参照附图2,参照附图2,图示是图1的滑板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减震承载装置500包括承载连接部件510、支撑连接部件520和弹性部件530;上滑板远离碳滑板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为第一凹槽结构,承载连接部件510设置于第一凹槽结构;下滑板远离受流器本体的侧部设置有第三安装部,第三安装部为第三凹槽结构,支撑连接部件520固定设置于第三凹槽结构内部;弹性部件530设置于承载连接部件510与支撑连接部件520之间,并且支撑连接部件520与承载连接部件510套设设置,即弹性部件530的两端分别与承载连接部件510的下端、支撑连接部件520的内部凹槽底部固定连接,承载连接部件510设置于支撑连接部件520的内部凹槽中,承载连接部件510、支撑连接部件520和弹性部件530构成的设置于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减震承载装置的高度满足该受流器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弹性缓冲即可。

进一步地,支撑连接部件520的高度大于第三凹槽结构的深度,即支撑连接部件520相对于下滑板内侧壁面凸出设置。

进一步地,承载连接部件510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结构的深度,即承载连接部件510相对于上滑板的内侧凸出设置。

进一步地,压力检测装置为多个,多个压力检测装置阵列设置;当压力检测装置的数量为奇数时,其中一个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下滑板中心,其余多个压力检测装置相对于下滑板的横向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减震承载装置为多个,多个减震承载装置相对于下滑板横向轴线对称设置;多个减震承载装置均设置于压力检测装置外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中的压力检测装置可通过无线传输与承载信号系统连接,便于操作人员或者空中轨道列车调度中心实时获取相应的行车数据;或者,还可通过线缆进行信号传输,在下滑板上可开设容纳通信线缆的通槽,通槽的设置不影响滑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在受流器供电接触面作用于接触轨的情况下,可实时进行压力数据检测监控。

现有技术中,受流器的受流面出现偏磨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受力点的空中轨道列车特殊的受力方式不能保证弹簧的压力传到整个碳滑板面,在机车运行的时候,与受电轨摩擦,受流器碳滑板受力不均匀,发生单边磨损情况,摩擦力不均匀,造成较大噪音的产生;二是碳滑板与绝缘板受力点摆动幅度较大;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压力监控功能的滑板,以及包含该滑板的受流器,既能有效解决受力不均匀、摩擦力不均匀的问题,有效降低噪音产生,又能进行工作压力的实时监控,对于工作过程中的由于摆动、受力不均匀等造成的影响,通过滑板中压力检测装置的设置可实时、有效的获取,为现有技术中受流器的监控提供很大帮助。通过在碳滑板与下滑板之间设置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可监测受流器的受流靴不同位置的工作压力;通过设置的多个减震承载装置,把受力点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面,有效减小受流靴前后摆动的角度造成的局部脱靶等问题,通过减震承载装置形成的位于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内设有弹簧的立柱结构,既能起到支撑承载作用,为压力检测装置的设置留有空隙,又能提高滑板整体的柔性以及减震作用,提高滑板寿命。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