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1963发布日期:2021-06-01 23:31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马达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



背景技术:

汽车前照灯被国家列为汽车的安全部件之一,而调光马达作为汽车前照灯的一部分,是前照灯满足照明要求、确保夜间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调光马达的原理是利用马达和与马达连接的齿轮传动机构作为动力装置,通过动力装置驱动球头调光杆伸缩,使得球头调光杆的球头带动前照灯反光面前后运动,调节反射光焦距的高低,从而达到改善汽车前照灯照明效果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的球头调光杆一般包括与动力装置中传动齿轮啮合的调光螺杆以及设置在调光螺杆端部的球头,实际使用过程中,球头调光杆和汽车前照灯的近光反光镜连接,所以汽车在行驶过程受到来自路面不平的影响时,球头调光杆的伸缩过程容易受到汽车颠簸产生的瞬态冲击力的冲击,使得现有技术中的球头调光杆存在易于断裂的风险,影响球头调光杆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其能够缓冲汽车颠簸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减震,从而降低调光杆的断裂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定位转动安装有轴向竖直设置的主齿轮,所述下壳体内还设有驱动主齿轮转动的传动机构以及驱动传动机构工作的电机;所述主齿轮内设有与其同轴的调光杆,所述调光杆包括与主齿轮螺纹连接的套管以及竖直滑动安装在套管内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下端伸出下壳体且设有球头;所述上壳体上设有盖帽,所述盖帽下端面设有与调节杆上端配合的导向孔,所述调节杆上端伸出套管卡接且始终竖直滑动安装在导向孔内;所述调节杆外壁设有抵接台,所述调节杆上端和导向孔内顶壁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张力弹簧,在所述张力弹簧的张力作用下,所述抵接台下端面和套管上端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竖直滑动安装在套管内,调节杆上端和导向孔内顶壁之间设有张力弹簧,在张力弹簧的张力作用下,抵接台下端面始终和套管上端面抵接,这样在传动机构驱动主齿轮转动,进而驱动套管带动调节杆竖直滑动,实现调光。当车辆颠簸产生瞬时冲击力时,调节杆沿套管发生相对移动,张力弹簧被压缩,消耗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的张力时,调节杆复位,继续和套管形成一体便于调光。上述结构简单,通过张力弹簧来消耗缓冲车辆颠簸对调光杆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减震,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调节杆,有效保护套管,从而降低调光杆的断裂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槽,所述调节杆外壁设有滑动安装在限位槽内的限位块,在所述张力弹簧的张力作用下,所述限位块的下端面与限位槽的下端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滑动安装在限位槽内,限位槽对限位块起到限位导向作用,不仅实现将调节杆竖直滑动安装在套管内,而且避免调节杆在套管内相对转动,保证传动机构驱动主齿轮转动时,主齿轮能驱动整个调光杆竖直运动进行调光,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和调节杆上设有相互吸附的电磁铁,所述限位块下端面设有动触点,所述限位槽的下端壁设有与动触点配合的静触点,当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所述套管和调节杆上的电磁铁导通吸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态时,在张力弹簧的张力作用下,限位块下端面与限位槽下端壁抵接,实现动触点和静触点的接触,导通套管和调节杆上的电磁铁,在电磁铁的吸附作用下,使得套管和调节杆为一固定的调光杆整体,进一步保证主齿轮能驱动套管和调节杆同步竖直运动进行调光,保证调光效果。当汽车颠簸产生的冲击力冲击调光杆、压缩张力弹簧时,限位块在限位槽内移动,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开,电磁铁失去导通,调节杆在套管内滑动并压缩张力弹簧,消耗缓冲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的张力时,调节杆复位,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继续导通电磁铁,固定套管和调节杆,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靠近盖帽的一端外壁上设有竖直且对称设置的扁平面,所述导向孔内设有与扁平面配合的扁平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一端插设在盖帽的导向孔内,在调节杆外壁上的扁平面和导向块内壁的扁平槽的配合作用下,实现调节杆卡接在盖帽上,保证调节杆只能沿导向孔竖直滑动,不会和盖帽发生相对转动,避免张力弹簧扭曲,影响张力弹簧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同时,在扁平面和扁平槽的配合作痛下,增大调节杆和导向孔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对调节杆滑动的导向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张力弹簧两端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外壁设有弹性凸缘,所述调节杆上端面以及导向孔内顶壁设有与安装座配合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与弹性凸缘配合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张力弹簧两端的安装座分别安装在调节杆和导向孔内的安装孔内,安装座外壁的弹性凸缘卡入安装孔内壁的卡槽内,弹性凸缘和卡槽的卡合作用下,实现将安装座固定在安装孔内,即实现将张力弹簧可拆卸固定安装在调节杆上端面和导向孔内顶壁之间,这样在张力弹簧张力下降时,只需施加大于弹性凸缘和卡槽的卡合力的拉力即可将安装座从安装孔内取出,即可对张力弹簧进行更换,无需更换整个马达,有效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球头和套管之间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一端固定在球头靠近套管的一端端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套管下端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汽车颠簸产生的冲击力冲击调节杆时,缓冲弹簧首先分担部分冲击力,缓解调节杆和张力弹簧受到的冲击压力,提高张力弹簧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调光杆断裂的风险,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绕调节杆外壁圆周阵列设有多个,且所述缓冲弹簧两端可拆卸安装在球头和套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弹簧绕调节杆外壁圆周阵列多个,且其两端可拆卸安装在球头和套管上,这样相较于缓冲弹簧直接套设在调节杆外,不仅方便缓冲弹簧的安装,且方便缓冲弹簧的更换,进一步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两端分别设有弹性塞,所述球头靠近套管的一端以及套管下端面上设有与弹性塞配合的塞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塞和塞孔的弹性塞合作用下,实现将缓冲弹簧两端稳定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球头和套管上,弹性塞和塞孔的配合实现可拆卸固定,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安装操作,方便省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调光杆设置为与主齿轮螺纹连接的套管以及竖直滑动安装在套管内的调节杆,且调节杆上端和盖帽的导向孔内顶壁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张力弹簧,当车辆颠簸产生瞬时冲击力时,调节杆沿套管发生相对移动,张力弹簧被压缩,消耗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的张力时,调节杆复位,继续和套管形成一体便于调光;通过张力弹簧来消耗缓冲车辆颠簸对调光杆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减震,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调节杆,有效保护套管,从而降低调光杆的断裂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2、通过在球头和套管下端面之间设置缓冲弹簧,当汽车颠簸产生的冲击力冲击调节杆时,缓冲弹簧首先分担部分冲击力,缓解调节杆和张力弹簧受到的冲击压力,提高张力弹簧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调光杆断裂的风险,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中调光杆的剖视图;

图4是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中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3、电机;31、蜗杆;32、一级齿轮;33、二级齿轮;4、主齿轮;5、调光杆;51、电磁铁;6、套管;61、限位槽;611、静触点;7、调节杆;71、球头;72、抵接台;73、限位块;731、动触点;74、扁平面;8、盖帽;81、导向孔;82、扁平槽;9、张力弹簧;91、安装座;911、弹性凸缘;10、安装孔;101、卡槽;11、缓冲弹簧;111、弹性塞;12、塞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减震抗裂的车灯调光马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体2和下壳体1,上壳体2和下壳体1之间可拆卸连接形成腔体,其可拆卸方式不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卡头、卡扣连接。下壳体1内还设有pcb电路板以及电位器,其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和现有技术技术中相同,不做过多赘述。

如图2所示,在下壳体1内定位转动安装有轴向竖直设置的主齿轮4,主齿轮4内设有与其同轴的调光杆5,通过驱动主齿轮4转动来实现驱动调光杆5竖直运动进行调光。在下壳体1内还设有驱动主齿轮4转动的传动机构以及驱动传动机构工作的电机3,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设置在远离主齿轮4的一端,电机3的输出轴垂直于主齿轮4轴线水平设置,传动机构包括与电机3输出轴连接的蜗杆31,在主齿轮4一侧设有与其啮合且定位转动安装自下壳体1内的二级齿轮33,在二级齿轮33上方设有与其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的一级齿轮32,一级齿轮32与蜗杆31啮合。电机3带动蜗杆31转动,在蜗杆31和一级齿轮32的啮合作用下,带动一级齿轮32与二级齿轮33同步转动,在二级齿轮33与主齿轮4的啮合作用下,实现驱动主齿轮4转动,进而带动调光杆5竖直运动进行调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调光杆5包括与主齿轮4螺纹连接的套管6以及竖直滑动安装在套管6内的调节杆7,如图1和图3所示,调节杆7下端伸出下壳体1且设有球头71。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壳体2上卡装有盖帽8,在盖帽8下端面设有与调节杆7上端配合的导向孔81,调节杆7上端伸出套管6卡接且竖直滑动安装在导向孔81内,且调节杆7靠近盖帽8的一端外壁上设有竖直且对称设置的扁平面74,导向孔81内设有与扁平面74配合的扁平槽82。在调节杆7外壁设有抵接台72,在调节杆7上端和导向孔81内顶壁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张力弹簧9,在张力弹簧9的张力作用下,抵接台72下端面和套管6上端面抵接,且调节杆7上端始终位于导向孔81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张力弹簧9的张力作用下,抵接台72下端面始终和套管6上端面抵接,这样在传动机构驱动主齿轮4转动,进而驱动套管6带动调节杆7竖直滑动,实现调光。当车辆颠簸产生瞬时冲击力时,调节杆7沿套管6发生相对移动,张力弹簧9被压缩,消耗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9的张力时,调节杆7复位,继续和套管6形成一体便于调光。通过张力弹簧9来消耗缓冲车辆颠簸对调光杆5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减震,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调节杆7,有效保护套管6,从而降低调光杆5的断裂风险,提高使用寿命。其中,在扁平面74和扁平槽82的配合作用下,调节杆7只能沿导向孔81竖直滑动,避免调节杆7和盖帽8相对转动导致张力弹簧9扭曲,进而保证张力弹簧9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保证主齿轮4转动时能带动整个调光杆5同步竖直运动进行调光,在套管6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槽61,在调节杆7外壁设有滑动安装在限位槽61内的限位块73;在套管6和调节杆7上还嵌设有相互吸附的电磁铁51,在限位块73下端面设有动触点731,限位槽61的下端壁设有与动触点731配合的静触点611,常态时,在张力弹簧9的张力作用下,限位块73的下端面与限位槽61的下端壁抵接,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接触,导通电磁铁51,将套管6和调节杆7固定为一体,保证主齿轮4能驱动套管6和调节杆7同步竖直运动进行调光,保证调光效果。当汽车颠簸冲击调光杆5使限位块73在限位槽61内移动时,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分开,电磁铁51失去导通,调节杆7在套管6内滑动并压缩张力弹簧9,缓冲消耗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9张力时,调节杆7复位,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接触导通电磁铁51,固定套管6和调节杆7。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张力弹簧9两端设有安装座91,在安装座91外壁环设有弹性凸缘911,在调节杆7上端面以及导向孔81内顶壁设有与安装座91配合的安装孔10,在安装孔10内设有与弹性凸缘911配合的卡槽101。将张力弹簧9两端的安装座91分别安装在调节杆7和导向孔81内的安装孔10内,安装座91外壁的弹性凸缘911卡入安装孔10内壁的卡槽101内,弹性凸缘911和卡槽101的卡合作用下,实现将安装座91固定在安装孔10内,即实现将张力弹簧9可拆卸固定安装在调节杆7上端面和导向孔81内顶壁之间,这样在张力弹簧9张力下降时,只需施加大于弹性凸缘911和卡槽101的卡合力的拉力即可将安装座91从安装孔10内取出,即可对张力弹簧9进行更换,无需更换整个马达,有效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张力弹簧9的使用寿命,降低调光杆5断裂的风险,如图1和图3所示,在调节杆7的球头71和套管6之间设有若干绕调节杆7外壁圆周阵列的缓冲弹簧11,且缓冲弹簧11一端可拆卸固定安装在球头71靠近套管6的一端端面上,另一端可拆卸固定安装在套管6下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缓冲弹簧11两端分别设有弹性塞111,球头71靠近套管6的一端以及套管6下端面上设有与弹性塞111配合的塞孔12,弹性塞111塞装在塞孔12内,实现将缓冲弹簧11可拆卸固定安装在调节杆7的球头71和套管6下端面之间,不仅便于缓冲弹簧11的安装,而且方便更换。当汽车颠簸产生的冲击力冲击调节杆7时,缓冲弹簧11首先分担部分冲击力,缓解调节杆7和张力弹簧9受到的冲击压力,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常态时,在张力弹簧9的张力作用下,限位块73的下端面与限位槽61的下端壁抵接,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接触,导通电磁铁51,将套管6和调节杆7固定为一体,电机3驱动传动机构带动主齿轮4转动时,保证主齿轮4能驱动套管6和调节杆7同步竖直运动进行调光,保证调光效果。当汽车颠簸冲击调光杆5使限位块73在限位槽61内移动时,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分开,电磁铁51失去导通,调节杆7在套管6内滑动并压缩张力弹簧9,缓冲弹簧11和张力弹簧9缓冲消耗冲击力;当冲击力小于张力弹簧9张力时,调节杆7复位,动触点731和静触点611接触导通电磁铁51,固定套管6和调节杆7。通过缓冲弹簧11和张力弹簧9来消耗缓冲车辆颠簸对调光杆5产生的冲击力,实现减震,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调节杆7,有效保护套管6,从而降低调光杆5的断裂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