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1267发布日期:2021-05-07 19:4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扶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使用不断增加,带杯托的车用扶手已成为现代汽车尤其是高档轿车与房车中必不可少的功能配件之一。常见的设于座位之间的扶手在不使用时可向上竖直收起成为座椅靠背的一部分,使用时,扶手从座椅靠背分离向下旋转至一定的角度位置(通常为水平位置)后锁住。这种扶手除可供乘客搁置手臂休息外,通常还配有内嵌杯架以供乘客放置、固定饮料杯等。

现有的车用扶手结构多将扶手骨架通过螺丝付锁结构与位于座椅上的固定支架相连后再将其表面包覆以发泡体而组装成。其中,扶手骨架包括旋转轴,旋转轴在固定支架上发生转动带动扶手骨架乃至整个扶手的上下转动。此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扶手骨架与固定支架的连接部分强度不够大导致在承重后发生断裂。此外,旋转轴与固定支架的连接过松或过紧导致扶手的旋转运动过程或过于不顺畅不理想,甚至在车辆行进中发生震动或异响,乘员使用扶手的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个可承受较大压力、转动流畅的车用扶手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

一种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骨架、安装支架及包覆在扶手骨架上的发泡体;所述扶手骨架包括扶手弯管、第一扶手边板、第二扶手边板、扶手转轴及扶手限位轴;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第二耳状安装支架及第一、第二限位块;所述扶手骨架通过卡扣与螺丝锁付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弯管为有两直臂的u型弯管;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为鸭嘴形,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四周边沿均匀凸起且一端扁平一端狭窄,其中,所述第一、第二边板的狭窄端均形成一个凹槽;所述扶手弯管的两直臂端部分别置于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上的所述凹槽内夹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的扁平端上均设有第一、第二边板通孔;所述扶手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边板通孔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所述扶手限位轴穿过所述第二边板通孔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扶手边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耳状安装支架上均设有第一、第二安装支架通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孔为一段圆弧形导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孔为圆孔;所述扶手转轴穿过所述第一扶手边板通孔后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孔连接所述第一、第二耳状安装支架;所述扶手限位轴靠近所述第一扶手边板的一端端部设有凸肩,所述凸肩上设有一个限位轴螺孔,所述凸肩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边板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孔的直径,所述限位轴螺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孔的直径;所述凸肩贴紧所述第一耳状安装支架,使得所述限位轴螺孔与所述第二支架通孔同轴对齐;所述扶手限位轴无凸肩的一端在穿过所述第二扶手边板上的第二边板通孔后穿过所述第二耳状安装支架上的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有一个限位块螺孔;所述第一限位块贴紧所述第一耳状安装支架,与所述扶手限位轴共同将所述第一耳状安装支架夹在中间,所述限位块螺孔与所述第二支架通孔、所述限位轴螺孔同轴对齐后由一颗阶梯螺钉分别穿过从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耳状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扶手边板;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有一个凸起的限位环;所述扶手转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孔后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块上的所述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耳状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扶手边板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限位环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孔内、嵌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孔与所述扶手限位轴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限位块贴近所述第一、第二耳状安装支架的一面的顶部均设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卡扣在所述第一、第二耳状安装支架的第一安装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骨架上还安有扶手杯托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扶手结构通过所述扶手结构采用包括扶手支架与扶手边板的双重固定支架结构,对于扶手悬臂的强度较好,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扶手可包括由耐磨塑料制成的两个限位块,在进一步稳固扶手骨架与支架的连接的同时与扶手限位轴配合限制了扶手的转动角度。此外,限位块耐磨塑料的材质使得扶手在收折和使用位置均有锁止感,同时可防止扶手调节或跟车震动时异响,乘员使用感受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的车用扶手处于使用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处于使用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的车用扶手处于收起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处于收起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的扶手骨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的扶手骨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扶手结构的安装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扶手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应用中被嵌于扶手发泡体300内,还可装配有扶手杯托400(扶手杯托具体结构可参照同一发明人名为《一种扶手杯托结构》的另一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扶手发泡体300包裹着扶手骨架固定在安装支架200上,并可以安装支架200为轴从图1中的使用位置到图3中的收起位置进行旋转。

图2与图4分别对应图1与图3中去除发泡体300与杯托400后的扶手结构。从图2与图4中可见,实际与安装支架200相连并发生转动的是扶手骨架100。

扶手骨架100的具体分解结构如图5所示。扶手骨架100包括一个u型弯管110、两块鸭嘴形的扶手边板120(a)、120(b)、扶手转轴130和扶手限位轴140。其中,u型弯管110有一对平行直臂、前端部分弯曲。u型弯管110可为空心圆管。扶手边板120(a)、(b)四周边沿均匀向上凸起且一端扁平另一端狭窄;其中,狭窄的一端形成凹槽121(a)、(b);扁平一端上设有两个圆形通孔123(a)、(b)与124(a)、(b)。扶手转轴130为沿长度方向直径基本相等的圆柱体。扶手限位轴140为直径从左到右呈阶梯状变化的圆柱体。其中,扶手限位轴140的左端设有凸肩141,凸肩141上设有一个有一定深度的限位轴螺孔。凸肩141为扶手限位轴140直径最大处,扶手限位轴140的中间段142与末端143的直径依次递减。扶手限位轴140位于扶手转轴130的后方/下方。实际运用中,扶手限位轴140由于通常要承担更大的作用力因而总体比扶手转轴130粗。

图5中扶手骨架100各部件安装好后的结构如图6所示。u型弯管两直臂的端部分别插入扶手边板120(a)、(b)狭窄端构成的凹槽121(a)、(b)中被固定夹紧。扶手转轴130穿过扶手边板120(a)、(b)扁平端上的通孔123(a)、(b)后横跨在两块扶手边板120(a)、(b)上。扶手转轴130的总长度大于u型管110两直臂间距且大于两块扶手边板120(a)、(b)的间距,保证其在通孔123(a)、(b)内静止或转动时均不会松脱。扶手限位轴140的中间段142穿过扶手边板120(a)、(b)扁平端上的另一对通孔124(a)、(b)后横跨在两块扶手边板120(a)、(b)上。此时,凸肩141位于扶手边板120(a)的左侧、扶手限位轴140的末端143则位于扶手边板120(b)的右侧。

图7展示了安装支架200的具体结构、安装过程及其与安装好的扶手骨架100的连接过程。安装支架200主要包括一块安装底板210、两个耳状安装支架220(a)、(b)和两个限位块230(a)、(b)。安装底板210呈长方形,固定在座椅上,耳状安装支架220(a)、(b)固定连接在安装底板210的两端。耳状安装支架220(a)、(b)用于连接固定扶手骨架100。限位块230(a)、(b)除了用于加固扶手骨架100与耳状安装支架220(a)、(b)的连接外,还起到限制扶手转动幅度的作用。

具体地,耳状安装支架220(a)、(b)上各设有一个圆弧导轨形状的安装通孔223(a)、(b)和一个圆形安装通孔224(a)、(b)。限位块230(a)上设有一个限位块螺孔234(a)。限位块230(b)上有一个凸起的限位环234(b)。两个限位块均有一个圆弧边缘,且在圆弧边缘靠近第一、第二安装支架的一面的顶部设有一个向上向外凸起的小凸起235(a)、(b)。

安装时,横穿扶手边板120(a)、(b)的扶手转轴130两端分别穿过耳状安装支架220(a)、(b)上的圆弧导轨形安装通孔223(a)、(b)。横穿扶手边板120(a)、(b)的扶手限位轴140的凸肩141抵住耳状支架220(a)的内侧面并使凸肩141端上的限位轴螺孔与耳状支架220(a)的通孔224(a)同轴对齐,扶手限位轴140的末端143穿过出耳状支架220(b)上的通孔224(b)并向外延伸。限位块230(a)、(b)分别紧贴耳状安装支架220(a)、(b)的外侧,其圆弧边缘贴近耳状安装支架220(a)、(b)上圆弧导轨形通孔223(a)、(b)的内弧边沿,小凸起235(a)、(b)放置在圆弧导轨形通孔223(a)、(b)内进行卡扣连接。限位块230(a)上的限位块螺孔234(a)与耳状安装支架220(a)上的圆形安装通孔224(a)及扶手限位轴140的凸肩141上的限位轴螺孔同轴对齐。然后,用阶梯螺钉依次穿过限位块螺孔234(a)、圆形安装通孔224(a)和限位轴螺孔,将限位块230(a)、耳状安装支架220(a)和扶手限位轴140串联起来进行安装固定。限位块230(b)上的限位环套在扶手限位轴140的末端143上。然后,用两个铆钉将耳状安装支架230(b)夹紧固定在扶手边板130(b)与限位块230(b)之间。

安装好的扶手骨架与扶手支架如图2与图4所示。搬动扶手弯管110时,扶手转轴130在圆形导轨通孔223(a)、(b)中移动,实现扶手的向上折叠与向下展开;扶手限位轴140在底部,与限位块等结构共同限制了扶手的向下转动,决定了扶手能展开的最大角度。扶手边板120(a)、(b)与限位块230(a)、(b)将耳状安装支架220(a)、(b)紧紧加固在中间,同时扶手转轴130与扶手限位轴140将各部分串联在其上,各连接部位使用螺丝付锁结合卡扣的方式进行连结,使得整个扶手结构的连接更为紧实、不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脱落松散。因此,采用此扶手结构的扶手悬臂的强度好,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此外,限位块使用耐磨塑料材质制成,使扶手在收折和使用位置均有锁止感,同时可防止扶手调节或跟车震动时异响。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时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