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67108发布日期:2021-07-23 14:1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车门,车身的开口开设在车身的侧面,车门铰接在开口处,以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口。车门具体为上开式车门或者侧开式车门,其中,上开式车门具体是车门的顶部铰接在开口顶部,在使用时,向外拉车门,使车门绕铰接位置向上翻转而打开,车门打开后可形成为与车顶平行的顶棚;侧开式车门具体是车门的一侧铰接在开口一侧,在使用时,向外拉车门,使车门绕铰接位置朝向操作人员所在侧转动而打开。

然而,上述车辆的车门在开闭时,车门的转动区域位于操作人员和车身侧面之间,即,车门在开闭过程中对车身侧面的干涉区域较大,导致操作人员需远离车身一定距离才能进行开闭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车门,所述车身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车身的第一侧的顶部延伸至所述车身的第二侧的侧部,所述车门与所述车身的第一侧的顶部铰接,以使所述车门可转动的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开口;

所述车身与所述车门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件,用于辅助所述车门打开或者关闭,所述驱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门铰接,所述驱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的第一侧的顶部铰接。

可选的,所述车门呈关闭状态时,所述车门与所述车身铰接的位置位于所述驱动件的伸缩方向所在直线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车门呈关闭状态时,所述驱动件的第一端所处的位置高于所述驱动件的第二端所处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车门呈关闭状态时,所述驱动件的第一端所处的位置低于所述驱动件的第二端所处的位置。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和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驱动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检测装置用于在所述车门关闭时检测所述车门的门锁状态,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门锁失效时,控制所述驱动件收缩,以使所述车门保持关闭状态。

可选的,所述车门的内侧具有容置槽,所述车门呈关闭状态时,所述驱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中。

可选的,所述车门的内侧设置有缓冲件。

可选的,所述缓冲件包括安装在所述车门内侧的车门内胆,且所述车门内胆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驱动件的避让孔。

可选的,所述车身内部还设置有车身内胆,所述车门呈关闭状态时,所述车门内胆与所述车身内胆密封配合,以共同围成用于容置物品的容置腔。

可选的,所述车身上具有至少两个所述开口,至少两个所述开口在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上间隔排布;

相应地,所述车辆具有至少两个所述车门,一个所述车门对应一个所述开口。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使车身的开口由车身的第一侧的顶部延伸至车身的第二侧的侧部,使车门与车身的第一侧的顶部铰接,因此,在车门开闭时,车门所干涉的空间区域更靠近车身顶部,比如在车门开启时,车门绕铰接位置朝向车顶方向转动,以打开车身的开口,在车门关闭时,车门绕铰接位置向下转动,也就是说,这样设置减小了车门开闭时对车身侧面空间的干涉,从而避免干涉车身旁边的操作人员;而且由于开口由车身的第一侧顶部延伸至车身第二侧的侧部,从而增大了开口的范围,在车门打开时,扩大了操作人员对车内空间的视线观察范围,而且方便体积较大的物品的装卸;同时,由于车身与车门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件,驱动件能够辅助车门打开或者关闭,使得车门开启或者关闭更加快速方便,且通过将驱动件与车身的铰接位置设置在车身的第一侧顶部,即,使得驱动件更贴近车门设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车内空间,且避免在车门开闭时驱动件与车内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在车门呈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在车门呈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在车门呈关闭状态时的侧面剖视图一;

图4为图3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在车门呈打开状态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在车门呈关闭状态时的侧面剖视图二。

其中,1、车身;10、车身内胆;11、第一侧;12、第二侧;13、开口;2、车门;20、车门内胆;201、避让孔;21、侧门体;22、顶门体;23、门锁;3、底盘;4、鹅颈铰链;40、铰接位置;5、驱动件;51、第一端;5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现有车辆的车身侧面开设有开口,车门铰接在开口处,以打开或者关闭开口。车门具体为上开式车门或者侧开式车门,即,车门在关闭状态下,车门位于车身侧面。上开式车门和侧开式车门在开闭时,车门的转动区域位于操作人员和车身侧面之间,导致操作人员需远离车身一定距离才能进行开闭操作。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能够减小车门开闭过程对人员的干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车辆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具体可以包括:车身1、车门2和底盘3。其中,车身1固定在底盘3上,通过控制底盘3运动,从而使底盘3带动车辆运动。

车身1开设有开口13,开口13由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延伸至车身1的第二侧12的侧部。车门2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铰接,以使车门2可绕铰接位置4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车身的开口13。可以理解的是,车门2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40位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区域,该顶部区域为车身第一侧11的靠近车门2的区域。

此处车身1的第一侧11和车身1的第二侧12为在沿车身1宽度方向上,车身1相对的两侧。比如需要打开车门从开口处取装物品时,操作人员站在车身1的其中一侧,车门2绕铰接位置40转动而打开,此时操作人员所站立的一侧即为车身1的第二侧12,与操作人员相对的另一侧即为车身1的第一侧11。

由于车门2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铰接,即,车门2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40远离车身1的第二侧12,也就是说车门2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40远离操作人员。因此,在车门2开闭时,车门2所干涉的空间区域更靠近车身1顶部。车门2打开时,车门2绕铰接位置40朝向车顶方向转动,以打开车身1的开口13。在车门2关闭时,车门2绕铰接位置40向下转动,以关闭车身1的开口13,从而减小了车门2开闭时对车身1侧面空间的干涉,从而避免干涉车身1旁边的操作人员,以便于操作人员靠近车身1侧面操作。

具体实现时,车门2通过铰接与车身1铰接。铰接具体可以为鹅颈铰链4,鹅颈铰链4的一端与车身1铰接,鹅颈铰链4的另一端与车门2连接,且与车门2相对固定,比如,鹅颈铰链4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门2上。具体地,鹅颈铰链4的一端设置有铰链支座,车身1上设置固定板,使铰接支座与固定板铰接,从而实现鹅颈铰链4的一端与车身1的铰接。

示例性的,一个车门2具体可设置两个铰接,两个铰接分别靠近车门2的两端设置,比如参照图1所示,其中一个鹅颈铰链4靠近车门2的左端设置,其中另一个鹅颈铰链4靠近车门2的右端设置。

由于车身1的开口13由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延伸至车身1的第二侧12的侧部,由于开口13范围较大,扩大了操作人员对车内空间的视线观察范围,而且方便体积较大的物品的装卸。可以理解的是,开口13包括位于车顶部的顶部开口部分和位于车侧面的侧面开口部分,顶部开口部分和侧面开口部分连通。

其中,车门2具体包括:位于车身1侧面的侧门体21和位于车顶的顶门体22,顶门体22与侧门体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车门2具体形成为l形结构。其中,侧门体21与车身1的侧面开口部分对应,顶门体22与车身1的顶部开口部分对应,当车门2关闭时,侧面开口部分被侧门体21闭合,顶部开口部分被顶门体22闭合。

具体实现时,顶门体22与侧门体21可以一体成型,这样能够提高整个车门2的结构强度。其中,侧门体21与顶门体22的结合处可以平滑过渡,这样可以提高整个车门2的外观美感。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顶门体22和侧门体21也可以单独制作,然后后续通过焊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

车门2的高度h与车门2的宽度l的比值可以设置在1:3~3:1之间。参照图3所示,车门2的高度h为侧门体21在沿车身1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车门2的宽度l为顶门体22在沿车身1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车门2的高度h与车门2的宽度l的比值具体为1:1。

为了方便车门2的打开和关闭,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与车门2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件5,用于辅助车门2打开或者关闭,即通过驱动件5伸缩长度的变化改变车门2的打开角度,使得车门2的开闭更加方便。

其中,驱动件5的第一端51与车门2铰接,驱动件5的第二端52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铰接。也就是说,驱动件5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位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区域,即,在车门2打开状态下,驱动件5不会占据车内太多空间,在车门闭合状态下,驱动件5贴近车门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车内空间,且避免在车门开闭时驱动件5与车内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5具体可以为气弹簧。当气弹簧的活塞杆伸长时,车门2在气弹簧的作用下绕铰接位置40转动至打开状态。关闭车门2时,气弹簧的活塞杆缩回气弹簧的套筒内。通过气弹簧辅助车门2开启,提高了车门2开闭操作的便捷性。同时,气弹簧可以实现车门2开启状态的支撑动作,防止车门2受重力关闭。

具体实现时,一个车门2可对应设置两个气弹簧,两个气弹簧分别靠近车门2的两端设置。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驱动件5也可以为电动推杆,同样可实现上述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使车身1的开口13由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延伸至车身1的第二侧12的侧部,使车门2与车身1的第一侧11的顶部铰接,因此,在车门2开闭时,车门2所干涉的空间区域更靠近车身1顶部,减小了车门2开闭时对车身1侧面空间的干涉,从而避免干涉车身旁边的操作人员,以便于操作人员靠近车身侧面操作;而且由于开口13由车身1的第一侧11顶部延伸至车身第二侧12的侧部,从而增大了开口13的范围,在车门2打开时,扩大了操作人员对车内空间的视线观察范围,而且方便体积较大的物品的装卸;同时,由于车身1与车门2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件5,驱动件5能够辅助车门2打开或者关闭,使得车门2开启或者关闭更加快速方便,且通过将驱动件5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设置在车身的第一侧11顶部,即,使得驱动件5更贴近车门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车内空间,且避免在车门2开闭时驱动件5与车内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体可以是无人驾驶车辆。该无人驾驶车辆比如可以包括:在地面上行驶的车辆(例如汽车,卡车,公交车等),但也可以包括在空中行驶的车辆(例如无人机,飞机,直升机等)、在水中行驶的车辆(例如潜艇等)。此外,本实施例中提到的“车辆”可以在其中容纳或者不容纳一个或多个乘客。

本实施例的车辆具体可以用于无人配送,比如外卖送餐、快递物流等领域。

示例性的,底盘3上设置有驱动装置、位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等,驱动装置和位置检测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车辆自动行驶,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感测车辆所在的位置,控制装置可以根据位置检测装置感测到的感测信号控制驱动装置启停,进而控制车辆的运行状态。比如,位置检测装置在车辆到达取餐位置时向控制装置发送感测信号,控制装置在接收到该感测信号后控制驱动装置停止驱动车辆运动,从而实现了自动送餐,降低了人力劳动成本。此时,取餐者站在车身的第二侧12旁边打开车门2将车内的食物或者菜品取出,由于车门2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40位于车身第一侧11的顶部,即远离开闭车门2的人员所在的位置,因此,在开启车门2时,车门2绕铰接位置40朝向远离取餐者的方向转动,从而避免车门2开闭过程干涉车身旁边的取餐者,从而便于取餐者靠近车身侧面取餐。由于车身1的开口13由车身第一侧11顶部延伸至车身第二侧12的侧部,因此增大了开口范围,扩大了取餐者对车内空间的视线观察范围,方便将餐品取出。由于车身1与车门2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驱动件5,驱动件5能够辅助车门2打开或者关闭,使得车门2开闭更加方便,提升了使用者体验感。由于驱动件5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位于车身1的第一侧11顶部,即,使得驱动件5更贴近车门2设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车内空间,使得车内有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物品或者用于布置其他部件,避免在车门2开闭时驱动件与车内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车辆也可以有人驾驶,示例性的,车身1上具有驾驶室,驾驶室的后方为货仓,车门2安装在货仓的开口上。

具体实现时,还可以设置门锁23,当车门2关闭时,通过门锁23将车门2锁紧在车身开口13上,保证了运输途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门锁23比如包括设置在车门2上的锁钩,开口13处设置有可供锁钩卡入的锁槽。本公开对门锁23的具体结构不作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实现车门2的锁定即可。此外,还可以在车门2上设置磁性体,在开口13边缘设置配合件,配合件与磁性体位置对应,配合件的至少部分材质为能够被磁性体吸引的材质。

参照图3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2呈关闭状态时,车门2与车身1的铰接位置40位于驱动件5的伸缩方向所在的直线的下方。驱动件5的伸缩方向所在的直线即为驱动件5的伸缩轴线。参照图4和图6所示,图中的虚线即为此处的驱动件5的伸缩方向所在的直线。这样设置使得驱动件5所处的位置更高一些,在保证驱动件5能够对车门2有效驱动的同时,进一步节省了驱动件5对车内的占据空间。

参照图3至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车门2呈关闭状态时,驱动件5的第一端51所处的位置高于驱动件5的第二端52所处的位置,这样使得当驱动件5伸长时,驱动件5直接对车门2产生一个向上的顶力,使得车门2的开启更加快速方便。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若车门晃动,比如门锁失效,车门不能有效的闭合开口,会导致车内的物品洒落等情况出现,基于此,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车门2呈关闭状态时,驱动件5的第一端51所处的位置低于驱动件5的第二端52所处的位置。由于驱动件5的第一端51所处的位置低于驱动件5的第二端52所处的位置,因此驱动件5会对车门2产生一个向下的分力,使得车辆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车门2不会轻易向上转动而打开。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车辆上设置控制器和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和驱动件5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装置用于在车门2关闭时检测车门2的门锁状态,控制器用于在检测装置检测到门锁失效时,控制驱动件5收缩,以使车门保持关闭状态。

示例性的,控制器比如设置在车身上,检测装置比如设置在开口13处,检测装置比如包括位置传感器。其中,车门2被门锁23锁定在车身1上时,车门2所处的位置看作预设位置,位置传感器用于在车门2关闭后,检测车门2的位置是否处于预设位置,若车门2关闭后,车门2的位置未达到预设位置,说明门锁失效。此时位置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门锁失效信号,此时控制器控制气弹簧的活塞杆收缩,从而对车门产生一个向内的拉力,使车门2保持关闭状态。再比如,门锁23上设置有第一导电件,开口13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二导电件,当车门被门锁23锁定在车身1上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接触并导通,检测装置具体用于检测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导通状态,当检测到两者未导通时,说明门锁23失效,此时检测装置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以使控制器控制驱动件5收缩,以向内拉动车门2。

当车辆处于停止状态,需要向车辆内放置物品或者将物品从车内取出时,将车门2解锁,使驱动件5逐渐伸长,车门2绕铰接位置40转动而打开。

具体实现时,可以手动开启车门2,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开启车门2,比如,在车门2处设置车门开关,车门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按动车门开关即可使控制器控制驱动件伸长,从而方便车门2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车门2上设置容置槽,当车门2呈关闭状态时,驱动件5的至少部分位于该容置槽中,从而进一步减小了驱动件5对车内空间的占据,进一步节省了车内空间,以便于车内部件的布置或者物品的摆放。

继续参照图1所示,还可以在车门2的内侧设置缓冲件,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件具体包括安装在车门2内侧的车门内胆20,车门内胆20上设置有用于避让驱动件5的避让孔201。通过设置车门内胆20,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热隔冷的作用,比如当该车辆用于外卖餐饮配送时,可对食物起到较好的保温或者保冷作用。由于车门内胆20上设置有避让孔201,因此,不会影响驱动件5的移动。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车身1的内部设置车身内胆10,车门2呈关闭状态时,车门内胆20与车身内胆10密封配合,以共同围成用于容置物品的容置腔,从而进一步对车内的食物进行保温或者保冷,且可避免车外的水汽、灰尘、杂物等从车门与车身的配合处进入至车内,保持车内干净卫生。

当然,缓冲件也可以是设置在车门2内侧的其他弹性缓冲结构,比如当车门发生意外碰撞时,由于弹性缓冲结构的弹性缓冲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车内的物品或者部件被撞坏的情况出现,对车内物品或者部件进行有效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1上可以开设至少两个开口13,至少两个开口13在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上间隔排布。相应地,车辆具有至少两个车门2,一个车门2对应一个开口13,也就是说,至少两个车门2在沿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上间隔排布。具体操作时,多个操作人员可分别打开不同的车门2取装物品,这样使得物品的取装效率更高。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具有两个开口13和两个车门2,两个车门2的开闭方向一致。各车门与对应的车身部分分别围成一个容置腔,这样使用时,可将不同的物品或者不同点餐者的外卖物品放置在不同的容置腔中。比如,将a点餐者的外卖放置在标号为1号的车门对应的容置腔内,当a点餐者点餐完成后,系统会将对应的车门标号发送至a点餐者,当该车辆作为配送车到达a点餐者所在位置时,a点餐者只需打开1号车门取餐即可,无需打开其他车门,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大方便。

其中,开口13和车门2的数量具体可根据车身1的长度以及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两个车门2的开闭方向也可以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